治印的方法

任何藝術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對於經過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留存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進行分析和研究,取精華去糟粕,加以繼承和發揚是藝術學習必不可少的過程。學習篆刻和學習諸多造型藝術一樣,掌握其技法和發展規律的最好方法就是臨摹。通過臨摹我們可以最直接的間接故意最直接地瞭解古璽、漢印、流派印的不同字法、章法以及刀法,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切入點,融會貫通而獨具新貌。


治印的方法


治印的方法

所謂"印宗秦漢",即言秦漢印包容了印章藝術極為豐富的內涵,其風格或渾厚、雄健,或細勁、古雅,或平穩、勻稱,或縱肆、跌宕。至漢以後,尤其是明清,諸多篆刻家都是在臨摹"秦漢"印的基礎上而有所創新的,如汪關、朱簡、林皋(hao)、丁敬、巴慰祖、奚岡、鄧石如、趙之謙、吳讓之、吳昌碩、黃牧甫等。因此,我們在臨摹古人作品之前必須有明確的定位,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總結前人的有效經驗,臨摹古印可以先從漢印入手,由簡入難,由平穩入奇變,然後上溯秦印、戰國古璽,下追明清諸派之法。

"臨摹",顧名思義,可分為"摹"和"臨"兩個部分。

治印的方法


治印的方法


治印的方法

一、摹印

摹印是學習刻印的前奏,通過摹印可以瞭解古印的章法、字法以及刀法的外在表現,進而精確觀察到古印的內在變化。摹印應有適當的選擇。比如,我們通常首先選擇漢白文鑄印,這一路印章線條渾厚、平直,章法、結體比較平穩。其次,選擇漢玉印,漢玉印線條通常比較細勁,使轉圓潤,結體也較平穩。然後,選擇漢鑿印,鑿印結體多有奇正平斜的變化,用刀多起伏,線條也時有粗細。再則,選擇漢朱文印,通過摹印,觀察朱文印線條的特質、印文和邊框的關係,體會古樸淳厚的感覺。在對漢印有所梳理和認識後,最後,選擇古璽和明清流派派印進行摹寫。這樣由淺入深,由平入奇,由樸入巧,循序漸進,才能對古代印章的章法、字法、筆法、刀法有一個細緻、深刻的認識。

摹印通常分為摹寫和摹刻兩個步驟。

治印的方法


治印的方法

1.摹寫

摹寫即遵照原作用拷貝紙覆於原印上進行的勾摹。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雙鉤填廓法

即用細毛筆先將印文線條的兩邊外延輪廓勾出,然後用墨筆填滿空白處。在摹寫時要絕對遵照原印,仔細刻畫線條的起伏、斑駁,切記在摹寫時粗枝大葉,失去原印的精神。

治印的方法


治印的方法

(二)以黑代白

此類摹寫的方法多用於勾摹細白文印,因為原印線條較細,採用雙鉤填廓法容易走形,因此直接勾勒線條內邊會比較精確。

治印的方法


治印的方法


治印的方法

(三)單線勾摹

此類摹寫的方法多用於勾摹朱文印,即直接用墨線表現原印文的線條,著重體會印文線條的筆意和刀意。

治印的方法


治印的方法


治印的方法

總之,摹寫印章除了把握印文本體,同時還要從整體上充分體會印文之間的呼應、對比、顧盼等章法上的關係,力求既能得其形又能得其神。

治印的方法


治印的方法

2.摹刻

在完成摹寫以後,進一步就是摹刻。

(一)摹稿、上石法

摹刻首先要將摹好的印稿印在石上。上石的方法有兩種:

1.水印上石法

即先選擇與印文大小相當的印石,然後用朱墨塗紅,再將已摹寫好的印稿覆於石上,四角對齊,用毛筆蘸清水打溼。並排出氣泡,最後用吸水較好的紙覆在上面,用筆桿等較光滑的弧狀物反覆壓磨,使印稿上的墨跡反印到印面上。若揭開印稿後仍有不清楚的地方,可用墨筆對照原印繼續修補。

治印的方法


治印的方法


治印的方法

2.反書上石法

即先將描摹的對象上下顛倒,然後用小鏡對照,此時鏡中的印文已成反字,我們可以依鏡中反字摹寫上石。

(二)刻印刀法

待上石完成後便可持刀刻印了。刻印刀法可分持刀法與運刀法。分述如下:

1.持刀方法

通常來講,持刀有兩種方法。

(1)五指持刀法:方法基本與握筆相同,即拇指、食指、中指分別於刀左右兩側持住,無名指、小指指背抵杆,指實掌虛。運刀時,刀杆呈45度角傾斜。這種持刀法通常用於刻小印或普通大小的印章,其運刀較為靈活,容易表現細膩精微的筆致。

治印的方法


治印的方法


治印的方法


治印的方法

(2)握刀法:即用五指緊握刀杆,運刀方向由外向內,刀杆向右側傾斜。這種持刀法通常用來刻巨印或者印材較為堅硬的印章。

2.運刀方法

即刀法。常見的有13種如正入正刀法、單入正刀法、雙入正刀法、衝刀法、澀刀法、舞刀法、埋刀法、切刀法等。但歸納起來最易理解也最常用的是兩種,即衝刀法和切刀法。

(1)衝刀法:即刀杆向右或向內微側,一般與水平呈30度至45度角,刀鋒與水平亦呈35度至45度角,刀鋒向左或向外衝進。在進刀過程中可根據印材堅硬程度和印文線條的粗細程度不斷調節刀杆以及刀鋒的角度以易走刀,通常我們用無名指抵在石頭上以防滑刀。

(2)切刀法:即刀杆與印面成45度至60度角,由右向左或由內向外運刀。運刀時,刀鋒右角先去印面,然後刀刃切下,使左角切入印面,如此連續奏刀,所留下的刀痕呈起伏狀,線條往往老辣、含蓄、渾厚,但刻印時切忌故意將線條表現成鋸齒狀,給人造作之感。

治印的方法

切刀和衝刀兩種方法在制印時往往結合使用,這樣既能表現線條的凝重、渾厚,又能顯示用刀的剛勁有力。在初遍摹刻白文印時,我們切記將線條刻得比原文粗;同樣,在摹刻朱文印時,線條也不宜細於原文,這樣留有餘地以便於修改。

治印的方法

3.刻印文線條時另有雙刀和單刀兩種方法

(1)雙刀法:即在刻朱文時,刀鋒在墨線外側下刀,繼續進刀在刻完一邊後再反方向奏刀刻完另一邊;刻白文印時,刀鋒在墨線內側下刀,同樣反覆刻完一邊後再反方向奏刀刻完另一邊;刻白文印時,刀鋒在墨線內側下刀,同樣反覆刻完兩邊。

(2)單刀法:單刀法通常用於刻白文印,即刀鋒在墨線內側下刀,刀杆呈30度至45度角微側,向前或向左進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