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臣子卻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卻引兵來襲,這中間又有什麼事情

都說國家,國家,有國才有家。歷史上卻有一人為小家舍大家。春秋時期,楚平王貪戀美色,居然連自己的兒媳婦都不放過,本來想想就已經很是齷齪了,但是楚平王不光是敢想,而且還敢幹。於是就強娶了自己的兒媳,迫害了自己的兒子,也就是當時的楚國世子。

為人臣子卻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卻引兵來襲,這中間又有什麼事情

當時國內的大臣伍奢極力反對,反遭楚平王抓捕入獄。為了震懾其他臣子,楚平王決定拿伍奢開刀,將其滅門,楚平王下令殺了伍奢一家,還派兵抓他的兩個兒子。或許也是上天忽悠伍氏家族,碰巧伍奢的兩個兒子不在家,所以就逃了出去。楚平王知道伍奢的次子伍子胥雖然是個官二代,但卻精通經史,腹有良謀。平時受父親的庇護,其才華也沒有機會得到展現,現在就不一樣了,留著就是一顆定時炸彈。於是下令各州郡發下海捕文書,畫影圖形,許以重利捉拿伍子胥。

為人臣子卻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卻引兵來襲,這中間又有什麼事情

當時伍子胥的哥哥說,我們兄弟不能一塊,不然一旦被抓連翻身的機會就沒有。伍子胥出逃,他的哥哥返回楚國,結果剛到楚國就被殺了。伍子胥雖然沒有得到確切的消息,但已經預料到父兄肯定凶多吉少,於是連忙出逃,日後找機會為父兄報仇。伍子胥一路出逃,欲逃亡吳國,在吳國找機會認識吳國王室的人,求得吳國兵馬復仇。吳國和楚國之間隔著韶關。韶關就像現在的國境線一樣,如此重要的地方肯定有重兵把守,而且這裡的守軍也一定接到了楚平王發下來的海捕文書。伍子胥看著韶關的城牆如此之高,擔心自己過不了韶關,無法為父兄報仇,內心焦急如焚,結果一夜之間頭髮全白了。正值壯年的伍子胥就像五六十的老人一樣蒼老,這不要說沒有見過他的人了,就是見過他的人也不好認出伍子胥。伍子胥就這樣順利過了韶關。

為人臣子卻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卻引兵來襲,這中間又有什麼事情

過韶關之後,遇一漁夫划船渡他過河,伍子胥問漁夫可認得他,漁夫說你不就是那伍子胥嗎?伍子胥大驚,拿出寶劍送給漁夫,說這是祖傳寶劍,送給漁夫,希望不要出賣自己。漁夫說:“我救你,你卻把我當成了貪財的小人,我唯有一死才能讓你放心。”說罷,漁夫便投水而死。伍子胥傷心之餘也覺得非常懊悔,自己的小人之心害死了一個俠義之士。但報仇事大事不得耽誤,只好繼續趕路。走到前面,伍子胥感到腹中飢渴,看見一浣紗女子,就前去求得食物飽腹。伍子胥說明自己的身世,臨行前再三告誡女子不要向他人透漏自己的行蹤。那浣紗女為了讓伍子胥放心,縱身一躍,也投水身亡。之後伍子胥找到那個地方,往水中撒入千金。因此有了“千金小姐”這個稱號。

伍子胥到達吳國後,結識了當時的公子光,公子光雖然不是世子,但卻一直覬覦世子之位。當時的吳王僚是公子光的哥哥,公子光知道伍子胥的才能,也很欣賞伍子胥,就承諾伍子胥,只要伍子胥能助自己登上王位,就發兵攻打楚國,為伍子胥的家人報仇。伍子胥思量過後,就和公子光私下達成協議

,伍子胥以借兵復仇為條件輔佐公子光登上王位,然後攻打楚國,為父兄報仇。當然了,公子光也不是傻子,和伍子胥達成的這份協議,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公子光既能登上王位,還能給自己的國家開疆拓土。是百利無一害。

為人臣子卻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卻引兵來襲,這中間又有什麼事情

為了助公子光登上王位,伍子胥建議派一次刺客殺掉吳王僚,這樣公子光就可以繼承王位。伍子胥知道吳王僚愛吃魚,

就把匕首放入魚肚子裡,以獻魚為名,藉機刺殺吳王僚。最後尋覓到一個叫專諸的刺客,派他前去刺殺吳王僚,專諸以獻魚為名接近吳王僚,然後趁機拿出魚腸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掉吳王僚,然後自己被殺。

為人臣子卻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卻引兵來襲,這中間又有什麼事情

公子光成為吳王之後,也沒有食言,借兵給伍子胥去攻打楚國報仇,伍子胥帶著軍隊,一路之上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楚國的國都。這時伍子胥才知道楚平王已經死了。按理說人已經死了,生前的事也不好再計較了。可伍子胥覺得這事不能就這麼算了,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報仇,楚平王就是死了也得還債。於是伍子胥命人把楚平王從墳裡挖出來,拿著鋼鞭,對著楚平王的屍體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

這一切即說明楚平王的昏庸無道,同時也足以看出伍子胥是一個狠角色,這也為他以後的死亡埋下了禍根。

為人臣子卻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卻引兵來襲,這中間又有什麼事情

當時在伍子胥出逃的時候,他的好友申包胥就勸告伍子胥不要計較個人恩怨,要以國家為重,忠君愛國。但是伍子胥不聽,說一定要攻打楚國。申包胥只好說,只要我在,就不會讓楚國滅亡,你攻打楚國,我就光復楚國。之後是申包胥前去秦國,從秦國搬來救兵,將吳國的軍隊趕出了楚境。

之後伍子胥就一直輔佐吳王闔閭,之後又輔佐其子吳王夫差。最後受西施和伯嚭的挑撥死於非命。

為人臣子卻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卻引兵來襲,這中間又有什麼事情

伍子胥為了報自己父兄之仇,不惜引外地攻打自己的國家。身為臣子,主上不明,臣子就造反。在當時來說與當時的主流思想的確不符。但是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待,諸侯王畢竟不代表國家,不能和整個民族精神相比。但是人死之後還又對其屍體鞭屍三百,這就過於殘忍。畢竟中國從古至今都是講究死者為大。但無論怎樣,我們都應該以客觀全面的角度去分析。反過來想,

一個人為了報仇,不惜引敵兵攻打自己的母國,那一定是很大的仇恨,也確實說明君王不賢。伍子胥這樣做也確實有他的難言之隱。這也是那個時代造就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