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臣子却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却引兵来袭,这中间又有什么事情

都说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历史上却有一人为小家舍大家。春秋时期,楚平王贪恋美色,居然连自己的儿媳妇都不放过,本来想想就已经很是龌龊了,但是楚平王不光是敢想,而且还敢干。于是就强娶了自己的儿媳,迫害了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当时的楚国世子。

为人臣子却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却引兵来袭,这中间又有什么事情

当时国内的大臣伍奢极力反对,反遭楚平王抓捕入狱。为了震慑其他臣子,楚平王决定拿伍奢开刀,将其灭门,楚平王下令杀了伍奢一家,还派兵抓他的两个儿子。或许也是上天忽悠伍氏家族,碰巧伍奢的两个儿子不在家,所以就逃了出去。楚平王知道伍奢的次子伍子胥虽然是个官二代,但却精通经史,腹有良谋。平时受父亲的庇护,其才华也没有机会得到展现,现在就不一样了,留着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于是下令各州郡发下海捕文书,画影图形,许以重利捉拿伍子胥。

为人臣子却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却引兵来袭,这中间又有什么事情

当时伍子胥的哥哥说,我们兄弟不能一块,不然一旦被抓连翻身的机会就没有。伍子胥出逃,他的哥哥返回楚国,结果刚到楚国就被杀了。伍子胥虽然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但已经预料到父兄肯定凶多吉少,于是连忙出逃,日后找机会为父兄报仇。伍子胥一路出逃,欲逃亡吴国,在吴国找机会认识吴国王室的人,求得吴国兵马复仇。吴国和楚国之间隔着韶关。韶关就像现在的国境线一样,如此重要的地方肯定有重兵把守,而且这里的守军也一定接到了楚平王发下来的海捕文书。伍子胥看着韶关的城墙如此之高,担心自己过不了韶关,无法为父兄报仇,内心焦急如焚,结果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正值壮年的伍子胥就像五六十的老人一样苍老,这不要说没有见过他的人了,就是见过他的人也不好认出伍子胥。伍子胥就这样顺利过了韶关。

为人臣子却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却引兵来袭,这中间又有什么事情

过韶关之后,遇一渔夫划船渡他过河,伍子胥问渔夫可认得他,渔夫说你不就是那伍子胥吗?伍子胥大惊,拿出宝剑送给渔夫,说这是祖传宝剑,送给渔夫,希望不要出卖自己。渔夫说:“我救你,你却把我当成了贪财的小人,我唯有一死才能让你放心。”说罢,渔夫便投水而死。伍子胥伤心之余也觉得非常懊悔,自己的小人之心害死了一个侠义之士。但报仇事大事不得耽误,只好继续赶路。走到前面,伍子胥感到腹中饥渴,看见一浣纱女子,就前去求得食物饱腹。伍子胥说明自己的身世,临行前再三告诫女子不要向他人透漏自己的行踪。那浣纱女为了让伍子胥放心,纵身一跃,也投水身亡。之后伍子胥找到那个地方,往水中撒入千金。因此有了“千金小姐”这个称号。

伍子胥到达吴国后,结识了当时的公子光,公子光虽然不是世子,但却一直觊觎世子之位。当时的吴王僚是公子光的哥哥,公子光知道伍子胥的才能,也很欣赏伍子胥,就承诺伍子胥,只要伍子胥能助自己登上王位,就发兵攻打楚国,为伍子胥的家人报仇。伍子胥思量过后,就和公子光私下达成协议

,伍子胥以借兵复仇为条件辅佐公子光登上王位,然后攻打楚国,为父兄报仇。当然了,公子光也不是傻子,和伍子胥达成的这份协议,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公子光既能登上王位,还能给自己的国家开疆拓土。是百利无一害。

为人臣子却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却引兵来袭,这中间又有什么事情

为了助公子光登上王位,伍子胥建议派一次刺客杀掉吴王僚,这样公子光就可以继承王位。伍子胥知道吴王僚爱吃鱼,

就把匕首放入鱼肚子里,以献鱼为名,借机刺杀吴王僚。最后寻觅到一个叫专诸的刺客,派他前去刺杀吴王僚,专诸以献鱼为名接近吴王僚,然后趁机拿出鱼肠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掉吴王僚,然后自己被杀。

为人臣子却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却引兵来袭,这中间又有什么事情

公子光成为吴王之后,也没有食言,借兵给伍子胥去攻打楚国报仇,伍子胥带着军队,一路之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楚国的国都。这时伍子胥才知道楚平王已经死了。按理说人已经死了,生前的事也不好再计较了。可伍子胥觉得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报仇,楚平王就是死了也得还债。于是伍子胥命人把楚平王从坟里挖出来,拿着钢鞭,对着楚平王的尸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这一切即说明楚平王的昏庸无道,同时也足以看出伍子胥是一个狠角色,这也为他以后的死亡埋下了祸根。

为人臣子却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却引兵来袭,这中间又有什么事情

当时在伍子胥出逃的时候,他的好友申包胥就劝告伍子胥不要计较个人恩怨,要以国家为重,忠君爱国。但是伍子胥不听,说一定要攻打楚国。申包胥只好说,只要我在,就不会让楚国灭亡,你攻打楚国,我就光复楚国。之后是申包胥前去秦国,从秦国搬来救兵,将吴国的军队赶出了楚境。

之后伍子胥就一直辅佐吴王阖闾,之后又辅佐其子吴王夫差。最后受西施和伯嚭的挑拨死于非命。

为人臣子却反叛君主,居其土地却引兵来袭,这中间又有什么事情

伍子胥为了报自己父兄之仇,不惜引外地攻打自己的国家。身为臣子,主上不明,臣子就造反。在当时来说与当时的主流思想的确不符。但是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待,诸侯王毕竟不代表国家,不能和整个民族精神相比。但是人死之后还又对其尸体鞭尸三百,这就过于残忍。毕竟中国从古至今都是讲究死者为大。但无论怎样,我们都应该以客观全面的角度去分析。反过来想,

一个人为了报仇,不惜引敌兵攻打自己的母国,那一定是很大的仇恨,也确实说明君王不贤。伍子胥这样做也确实有他的难言之隐。这也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