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為什麼要親自到法場救張五哥?發個諭旨不就行了嗎?

青燈問史


康熙必須要出場,因為當他得知在京城竟然發生如此荒唐的邢場舞弊案的時候,康熙就已經意識到一場大亂在所難免,他必須要親自出場來查證事實。

為什麼一個冤獄案件可以讓皇上親臨現場?平心而論歷朝歷代難道沒有類似的案件嗎,難道康熙前面主政的前幾十年國內沒有這一類的案件嗎?其實都是有的,但這一件太過於特殊,或者說牽涉的政治力量實在太過於驚人!



原本被處決的人犯是誰?答案是江南鹽茶道官員任伯安的兄弟任季安,而任伯安又是什麼背景呢?是江夏鎮,那個曾經被康熙皇帝賜為天下第一鎮的大地主劉八女的姻親,任伯安早年是八爺黨下面的門人,那江夏鎮的劉八女自然也跟八爺黨掛上了關係,可偏偏涉及到的刑事案件一向由主管刑部的太子來主導,當替罪羊張五哥的妹妹阿蘭跑到北京告狀,十三爺緊急將情況上報到康熙的時候,這錯綜複雜的利益必然會讓康熙意識到這是一潭很深的水,恐怕也只能依靠自己才能制止這樣的混亂和冤案發生!



任季安是板上釘釘的死刑犯,竟然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北京來了個偷樑換柱,沒有刑部主管官員的許可,這種調包操作的了嗎?而主管刑部的太子敢說自己不知情嗎?要命的是任氏家族原本是八爺黨的力量,怎麼會與太子建立了聯繫?這一時期已經經歷了太子第一次被廢,難道復立之後的太子不但沒有選擇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的擴充力量?以至於連江南最大的江夏鎮都收入到了自己的囊中?如果這一切屬實,那也就將意味著之前經歷過被廢除的太子黨不但沒有實力受損,反而元氣大增,而在選舉太子過程中遭受重大打擊的八爺黨自然又會輕而易舉地通過這個把柄再一次向太子發起反擊,畢竟任伯安原本是八爺黨的門人,從中查找線索再輕鬆不過,表面上這是一場來自於京城的冤案,但在冤案的背後早已暗流湧動,如果自己不親臨現場將馬上到來的死刑立刻叫停,一旦冤案徹底發生,損毀的不僅僅是朝廷的臉面,徹底坐實的冤案會讓八爺黨再次選擇向太子黨發起反擊,而面對證據確鑿的太子黨,康熙到底是保還是不保呢?所以刑場問斬的那一瞬間,就是清朝朝野大亂的開始,康熙必須不顧身份的立刻叫停這次刑場處決!


遼寧資深球迷



堂堂天子親臨法場,救下了一個經過三審三決且素不相識的草民,實在令人大吃一驚。其實康熙可以發一道聖旨甚至是口諭,也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救下張五哥。但為何康熙一反常態,親自去現場呢?


其實這是康熙的無奈,也是對捲入張五哥案的所有官員及其皇子們的痛心疾首。康熙需要作出一個姿態,讓所有人明白自己對這件冤案的態度,以及對此次事件幕後黑手的零容忍。



張五哥是誰?為何會被秋後問斬?


張五哥只是江夏鎮的一個普通老百姓,只因為老四胤禛等人去江南籌款結束後,在回京的路上路過江夏鎮,沒有地方過夜,被好心的張五哥全家收留,這才讓張五哥及其妹妹阿蘭與胤禛和胤祥有了交集。但也因為這件事,張五哥全家被江夏鎮的地頭蛇任季安和劉八女所忌恨。


後來任季安犯了死罪,讓張五哥去頂替,而且告訴張五哥自己已經都打點好了,只需要做幾個月的牢就可以出獄。張五哥全家想到劉八女老爹的恩情,也就答應了下來,張五哥也願意為了父親去坐牢。


誰知道,張五哥卻被判了秋後問斬,張五哥的妹妹阿蘭由於之前已經認識了胤禛和胤祥等人,於是千里去了京城求救,找到十三爺胤祥,並說明了實情。救人如救火,胤祥連忙去了宮裡,向康熙做了彙報。沒想到,康熙卻做出了親臨法場救張五哥的舉動,著實驚呆了所有人。



康熙親臨法場,其實向外界透露出很多含義:


第一,刑部是當時太子胤礽主管的部門,卻發生了這樣的冤案,而且還經過從地方到中央的層層審批,居然沒有一個部門發現問題,可見大清的吏治已經爛到根上了。太子更是草菅人命,無藥可救了。這種冤案的發生,會讓民間的不滿和質疑遍佈全國。


而康熙的出現,表明了一查到底的決心,不論是誰一查到底,也是對太子徹底失望的表現,其中涉及到的層層官吏,也是難逃法網。此舉亡羊補牢,也算是安撫了民心。


第二,劉八女、任季安以及任伯安,都是老八胤祀的人,他們卻可以手眼通天,太子缺錢,他們就花錢消災,也讓從上到下所有的部門都閉上了嘴,可見其能量多大。康熙對此自然是心知肚明,此次前來也是想通過任季安來敲打老八胤祀,至少讓老八胤祀失去任伯安這個錢袋子。


第三,張五哥替父坐牢,孝心可嘉。而康熙此時卻看到眾皇子為了皇位繼承權而大打出手,作為父親的康熙,實在是很心痛,但是又無能無力。


如今看到張五哥不惜用自己的性命來換取自己父親的性命,受到了感動。所以康熙親臨法場救下張五哥,也是作為父親的康熙,向所有皇子們暗示:你們看看張五哥,學學張五哥,一個草民都有如此舉動,你們貴為天子的兒子,整天為了爭權奪位,你們丟不丟臉?



誰是贏家?


康熙法場救下張五哥,最大贏家莫過於張五哥。康熙對張五哥進行了人事安排,讓他做康熙的貼身侍衛。從一個草民直接變成了皇帝的貼身侍衛,這等榮耀在有清一代都沒有第二例,可見康熙對張五哥的厚愛和抬舉。


而太子胤礽則走到了被廢的前夜,也因為任季安被殺,任伯安忌恨老八胤祀,改投了太子門下,因此把《百官行述》引了出來。


至於老八胤祀,則因事後誘審肖國興,手段卑鄙,被康熙痛罵:其心可誅。可見老八通過這件事也徹底無緣皇位。


倒是老四胤禛及其胤祥,在這件事上做的不錯。而被康熙任命為貼身侍衛的張五哥,則在康熙駕崩那晚,奉康熙口諭為胤禛繼位鋪平了道路。似乎救下張五哥,就是康熙為胤禛繼位做準備的。


對此,你覺得康熙為何親臨法場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張五哥一個江夏鎮的平民,因為蒙冤入獄,被處以死刑,但是這位張五哥的面子卻大到要康熙皇帝來親自到法場救人。一個皇帝親自去法場救人,看似十分不合理,皇帝都不需要發聖旨,甚至一道口諭,一塊金牌,選擇一名侍衛或者直接讓十三爺去完全是可以救得下的張五哥的,但是康熙皇帝卻便衣親自到了現場。看似不合理的情況,我們細細想來又十分合理,因為這件事情涉及到的人都非同一般。那麼我們就來細細分析一下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


張五哥首先他是一個被冤枉的平民,生活在江夏鎮,一個曾經是康熙皇帝第3次南巡露宿過的地方,並且皇帝親筆賜名“禮儀德化”之地。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到江南募捐救災的銀兩回京城的路上路過江夏鎮被阻攔,張五哥熱心相幫,被江夏鎮胡教頭為難。後來江夏鎮“鎮長”劉八女更是讓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下馬過江夏鎮。兩位阿哥自出生沒有受過這樣的氣,胤禛更是直接說以後誰也不許提江夏鎮。張五哥就是因為這時候的熱心,得罪了劉八女。劉八女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他的姐夫是江南鹽道任伯安是八爺黨成員,是九爺的小金庫。


此案本來的主角是任季安,任伯安的弟弟,他逼死良家婦女被判死刑。九爺有錢,太子渴望錢,所以達成協議,張五哥頂替任季安去死,八爺黨出錢,太子黨主管的刑部收錢。刑事部換死囚的行為可以說為了金錢製造了清朝建立幾十年以來最大的冤案。張五哥的妹妹阿蘭找到了十三阿哥,請求幫助。十三阿哥去找四阿哥商量,不久前那個憋屈的夜晚,又一次浮現在兩人的腦海。四阿哥決定把事情鬧大,鬧得驚天動地。所以十三阿哥親自去找康熙皇帝,訴說了整個事情的經過。十三阿哥還告訴康熙張五哥還是個孝子,他自願赴死,不願意翻案的原因還有為了避免負自己的親生父親免受80杖責。其實康熙就張五哥也是作為一個父親著實有點羨慕,有這樣的兒子。


自己的兒子們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卻互相爭鬥,你死我活就是為了個皇位。從來沒有哪個兒子替自己想過,為了怕自己的父親傷心而放棄皇位的爭奪,幾乎每個孩子都想著如何從自己的手裡繼承到這個位置,製造了各種各樣讓自己傷心糟心的事情。所以從情感上來說,康熙要自己親自去救一下張五哥。當然更重要的要從政治角度來講這件事牽扯的人物過多,事情過於重要。當朝太子主管的部門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作為負責人的太子卻不聞不問,康熙甚至沒有聽到一點兒的風聲。任伯安一個四品鹽道將朝廷六部玩弄於鼓掌,其背後財富和背後勢力實在讓人有所思考。無論從太子還是任伯安角度來講,這都不是簡簡單單一道口諭,一個聖旨就能解決的。


紅雨說歷史


康熙親自到法場救張五哥正是康熙的厲害之處。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對任何事情的處理,盡顯帝王心術,權謀老道,又不失仁慈形象。

刑部發生了冤獄,不管案件大小,首先責任在誰?實際上無論怎麼講,康熙的天下,康熙是管理整個帝國的真正靈魂人物。刑部發生這樣的案件,至少輿論會把責任堆在康熙頭上的,但那個年代沒人敢直接說天子的不是。

因而這件事情的實際責任人是負責主管刑部的太子胤礽。沒有他的默許,這類事情是決計不可能發生的,因為一步步問責下去,誰都吃不了兜著走。況且胤礽開銷大,就指著吏部、刑部撈錢呢。所以這類貪汙受賄、花錢買命的勾當,真正責任人的確也在胤礽這個層面。

胤礽之過本身也是康熙之過,但是康熙實力甩鍋的手段在第一集裡觀眾們就見識過了。

康熙48年大水,要救災,但是國庫無銀可用,周邊省份無糧可調。康熙一句自己把國事託付胤礽及諸位皇子,結果就弄成這個樣子。雖然貌似在說這事是自己的責任,但是別人一聽,都是胤礽不爭氣,辜負了康熙的厚望啊。

而更關鍵的是這次是俠王胤祥直接找到康熙捅破這個事情,拉著康熙直奔刑場救人的。


俠王胤祥在劇中實際上就是一個“忠義”的象徵,他是康熙臉面。所以跟著胤祥去刑場救人,絕對是不只是因為情況緊急,來不及下旨。因為來不及下旨,還可以傳口諭麼。

而是這件事情的惡劣程度,是由民間開始發酵的。張五哥的妹妹阿蘭千里進京喊冤申訴,最終找到了胤祥,偏偏胤祥還和他有一面之緣,曾經在江夏鎮寄宿張五哥家時,見過阿蘭。

所以康熙聽完胤祥的介紹,對此案的惡劣影響心知肚明。所以要澄清這種惡劣影響,表面此事只是基層官員的貪贓枉法,最好的做法就是在菜市口人山人海的地方,親自出現,糾正冤假錯案。如此一來不單單可以消除惡劣影響,更是難得的一次口碑宣傳。康熙原來也是嫉惡如仇,痛恨官員貪腐的。這就是傳統說的,皇上都是好皇上,都是官員太壞。

當然此刻康熙並不清楚,這次刑部冤獄,張五哥被宰白鴨,牽涉方面廣泛,涉及人員眾多,影響惡劣,後果嚴重。這裡已經不是簡單的刑部官員的收受賄賂、不辨黑白、草菅人命。

因為此案的真正犯案的主角是九阿哥胤禟的門人任季安和劉八女,而這兩人控制之下的江夏鎮又是胤禩集團的地下資金池,這個資金池籌措的資金大部分被用於胤禩的奪嫡活動;而這兩人有恃無恐的背後,更是牽涉到任季安的哥哥任伯安。此人更是利器,他在吏部當差的時候,曾經花了十年時間,抓了300多個朝廷官員的小辮子,整理出了一部《百官行述》。

所以這就意味著,雖然任伯安、任季安、劉八女身處江南,任伯安職節也不大,甚至任季安、劉八女就是個土財主,甚至沒有功名,但是他們卻是真正的“奪嫡神器”。《百官行述》就是“大棒”,江夏鎮的銀子就是“金元”。誰擁有他們,誰基本上就能控制整個京城的大小官員。

康熙讓胤礽主管戶部,他賣官鬻爵、讓他主管刑部,他買賣人命。這讓康熙深深失望了,所以對於刑部冤獄的清查,原本是希望胤禛再接再厲的,結果胤禛病了,只能胤禩上了,但是康熙多了一個心眼,讓胤祥一起審理。

也正是後來胤禩和胤祥共同審理這個案子的時候,胤禩做得太絕,為了撇清關係,讓胤禟直接把任季安和劉八女鎖了交官。這才導致了任伯安轉投胤礽,才牽出了《百官行述》。也最終因為胤礽和任伯安的那封書信把胤礽徹底拖下水。

但是對於張五哥這種落難之人,康熙把張五哥放在自己的身邊,做貼身侍衛。

實際上按照程序,這種做法是不可能實現的。但之所以實現了,那是因為胤祥奮不顧身去就的人絕對也是重情重義之人,另外張五哥自己也說了是因為為了父親才給任季安頂罪的。康熙從內心中對身邊的其他人是不信任的,自己的兒子們爾虞我詐,爭權奪勢,太子胤礽一灘爛泥扶不上牆。所以康熙此刻最願意去相信張五哥這樣的人。




炒米視角


發諭旨自然是可以的,但康熙之所以親臨,而不是發封諭旨了事,是因為他覺得有必要出手震懾一下這群牛鬼蛇神。



因為刑部冤獄牽涉甚廣,裡面的利益關係盤根錯節。首先,主管刑部的太子胤礽自然就難辭其咎。他為了個人私利,夥同刑部官員肖國興等人,不僅買官賣官,甚至調換人犯,草菅人命。

第二,調換的人犯涉及到任季安,就是他買通了刑部,用張五哥替換了自己,張五哥因此稀裡糊塗地被審明定罪,押上刑場。任季安的哥哥就是任伯安,再加上江夏鎮的劉八女,這幾個人在揚州掌握著九爺胤禟的錢袋子,而九爺胤禟有是八爺胤禩的人,屬於八爺黨的重要成員。

這些事康熙表面不露聲色,但卻心知肚明。

而康熙面對這場駭人聽聞的刑部冤獄,不是發個諭旨了事,而是親自到場,戳破騙局,一方面是想消除一下此案對朝廷的惡劣影響,另一方面也是想借重審刑部冤獄,動一動這些盤根錯節的關係。



因為事關任季安,自然就事關任伯安和劉八女以及九爺胤禟在揚州的既得利益集團,拔出蘿蔔帶出泥,這就直接動搖了胤禩和胤禟多年在揚州經營起來的錢袋子。

此外,查刑部冤獄,也直接針對太子胤礽。雖然康熙對胤礽近乎失望透頂,但此時他依然顧念著父子之間的親情,也考慮到廢太子後有可能會引發的奪嫡之爭,蕭牆之禍,所以他似乎並不想對胤礽趕盡殺絕,只是想借刑部冤獄再次震懾太子,令其懸崖勒馬。

於是,康熙特意安排了胤禛去查,一方面繼續樹立其“孤臣”形象,另一方面也考慮到胤禛還是比較堅定太子黨,所以特意安排他去查刑部冤案,至少關鍵時刻不至於落井下石。

結果令康熙始料未及的是,胤禛也對他耍了心機,故意把自己弄病躲掉了查案,而胤禩又積極報名查案,康熙也只好讓胤禩去查。但他又派了胤祥輔助胤禩,而胤祥與胤禛一樣,也是比較堅定的太子黨,從中也可看出康熙此舉也是在利用胤祥保護胤礽,並暗中防備胤禩。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康熙之所以過問此案,也是在還張五哥一個清白的同時,鼓勵和提倡他的孝心孝舉,後來又把張五哥放在身邊委以重任,目的是想給即將陷於奪嫡之爭的諸皇子們提個醒,告訴他們不要因為爭一個皇位而拋卻了父子兄弟之間的情意。


達摩說


張五哥孝順父親,令康熙感動。同時,張五哥武功底子很紮實。需要張五哥形象榜樣給自己的眾多兒子做表率。


康熙身為九五之尊等於國家領導人,親自為一個平民保價,為何?

九阿哥胤禟的門人任季安被抓去刑場砍頭,他竟然買通監獄各個通道的頭頭找個平民代替他被砍頭。康熙經歷了除鰲拜收臺灣打葛爾丹的驚心動魄的事情,從來沒經歷過替補砍頭的事情,震驚的親自趕赴刑場救下張五哥。

康熙深感自己經營王朝要倒塌了,自己的刑部部門竟然能被任季安掌控,再不出手,整個天下要拱手讓人了。

康熙親自去刑場救張五哥,就是刺激任季安背後的幕後BOSS大老闆。一舉消滅了這個幕後BOSS大老闆,自己的天下就保住了。發個諭旨無法刺激幕後BOSS大老闆,這叫引蛇出洞。


康熙親自去刑場救張五哥,就是刺激任季安背後的幕後BOSS大老闆。一舉消滅了這個幕後BOSS大老闆,自己的天下就保住了。發個諭旨無法刺激幕後BOSS大老闆,這叫引蛇出洞。

康熙親自去刑場救張五哥,就是刺激任季安背後的幕後BOSS大老闆。一舉消滅了這個幕後BOSS大老闆,自己的天下就保住了。發個諭旨無法刺激幕後BOSS大老闆,這叫引蛇出洞。


英雄少年66265076


康熙親自到法場就張五哥,都是因為胤禛和胤祥想報仇!

在江夏鎮那晚,對胤禛和胤祥兩位皇子來說,是奇恥大辱!

在《雍正王朝》中,胤禛和胤祥從江南籌款得勝而歸時,剛好路過江夏鎮。也是巧了,當晚江夏鎮的莊主劉八女要宴請貴客任季安,所以,禁止外人留宿。幸好,胤禛一行人遇上張五哥。張五哥俠肝義膽,熱情好客,就私自將他們帶進了莊子。

因為此事,胡管家帶人來找張五哥麻煩。在危急時刻,胤祥和胤禛出頭,救下張家三人。而胤禛也很硬氣的對劉八女說,我的名字你不配問。劉八女為了找回臉面,把康熙賜給的匾額掛在大門口,逼胤禛一行人下馬通過。

胤祥非常生氣,罵江夏鎮時狼窩子:我老十三長這麼大,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氣!

胤禛也很憤怒,對下面人說:以後,誰也不許提江夏鎮這三個字!

因為這件事,胤禛和胤祥算是把江夏鎮劉八女拉進了自己的黑名單。只要有機會,胤禛等人肯定要使勁收拾劉八女!!!

張五哥這件事,剛好給了胤禛報仇的機會!

任季安逼死婦女,犯了死罪。而任季安的兄長任伯安剛好是劉八女的姐夫。因此,劉八女騙張五哥出來替任季安定罪,說是關幾天後,任伯安就會找人把他放出來。這才有了之後刑部“宰白鴨”的事。

張五哥被關進去以後才知道,這次是必死無疑。但是,如果他翻供的話,張五哥的父親會被判偽證之罪,流放三千里,打八十棍。(必死無疑啊)。所以,張五哥只能等死。

幸好,阿蘭上京城找到老十三,請老十三幫忙救張五哥。

老十三和老四一商量,這事必須鬧大!

如果,他們只想救張五哥的話,完全可以私下解決掉。畢竟,刑部的人理虧、老八和太子也不會阻攔。可是,老四還有別的想法。

第一,這個案子首先牽扯到九爺的門人任季安和劉八女!劉八女的江夏鎮已經被胤禛和胤祥記在心裡了,這次剛好報仇!而他們又是九爺的門人,那麼,八爺一黨也脫不了干係。事情的發展也確實如此,此事被揭露以後,氣得老八把和任伯安有關的書信都撕了燒掉。

第二,刑部是太子主管,徹查刑部的話,太子也會被牽扯進去!剛好讓皇帝看看太子是怎麼監國的!而且,老四胤禛心裡一直有奪嫡的想法,否則,他也不會請鄔思道這樣的“陰謀之人”入府。所以,有機會給太子鬆鬆土,胤禛也是樂意乾的。

所以,為了把老八和太子都給提溜出來,這件事必須鬧大!不給他們“模糊”過去的機會!只有讓康熙親眼見了他們如何“宰白鴨”,康熙才知道這群官員是如何欺騙他的!

康熙之所以能夠親臨法場,主要是出於其作父親的心態。

康熙是清朝皇帝中子女最多的,光兒子就有35人!可是,這些兒子長大以後,卻為了皇位爭得你死我活。康熙覺得很累,這些兒子都不是真的孝順自己。

胤祥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他向康熙將張五哥事情的時候,除了講自己查明的案情以外。肯定,還要向康熙說張五哥的孝心:張五哥為了不讓父親承擔“偽證之罪”(流放三千里,仗八十),明知是死,也不翻供。

張五哥敢為了自己父親從容替死,其孝心真是讓身為人父的康熙感動。所以,康熙必須要親眼看看這位大孝子!

等康熙在法場上見到張五哥,確定胤祥所言非虛以後,很是感動。除了命令徹查此事,康熙最後還把張五哥留在身邊當侍衛。讓這樣一位孝子在身邊,康熙也是希望皇子們能向張五哥學習。不要光顧著爭權奪利,要多為君父分憂。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康熙王朝》中,康熙親自到法場救張五哥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康熙接到十三爺的密報,說法場上被判死罪的不是真正的犯人任季安,而是替罪的張五哥。在京城,在天子腳下,光天化日之下敢如此妄為,這在康熙朝此前是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康熙不敢相信,但是十三爺密報的,他又不可不信。為了確定這件事情的真假,他必須親自到法場,確認是否有張五哥頂替之事,同時掌握第一手證據。

二、康熙心中已經認定這件事情八九不離十就是真的。那麼這樣一件案子,經過有司衙門會審,居然可以出現冒名頂替這樣的枉顧王法的大案,其中涉及的官員必定不少,而且有高官甚至有皇子參與。如果康熙不出現在現場,僅僅是派了人去宣諭旨,在如此大的勢力面前,派去的人會不會和他們同流合汙?會不會故意在路上耽誤時間?即便真的對確認了任季安是頂替的,能不能把證人張五哥這個重要的證人帶走?這些都是問題,都存在變數。因此,康熙必須自己出馬。


孤舟釣江雪


《雍正王朝》中堂堂的大清皇帝,竟然為了一個無名小卒親自到法場救人,很不思議!頒佈一道諭旨就可以解決的事,何必要這麼麻煩?那康熙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一、康熙要做一個古今完人

康熙八歲登基,十五歲智擒鰲拜,十九歲親政,撤三藩,收臺灣,三徵西域,靖東北,修明政治,疏浚運河,這些顯赫政績自認為千古第一人!百姓安居樂業,康熙四十二年自清除索額圖這群太子黨,一心要做一個古今完人。如今自認為的“康熙盛世”,竟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出現如此惡劣、人神共憤的事情,無疑是在給自己創造的盛世抹黑,這分明是在打自己這個帝王的臉。這種事情絕不能出現在自己身上,因為自己是“古今第一人”,必須自己親自出面,讓百姓和官員們看到,自己要做一個完人的決心,自己是一個明君,向天下證明自己配得上“古今第一人”的稱號!


二、康熙心中的奢望:“孝”!

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場面十分的慘烈,自己的親兒子為了爭奪皇位自相殘殺,搞得康熙心力憔悴!自己雖然是一國之君,但更是一個父親!哪個父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和睦睦,互相扶持有愛?!

無情最是帝王家,這句話即現實又無奈!兄弟們之間的和睦有愛,對康熙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孝順!但卻又是一種奢望,此時康熙不是什麼皇帝,而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父親!當得知張五哥的事情後,對張五哥的孝心所打動,自己已經很久沒遇到這樣的孝子了!自己真正無疑就一個“寡人”!


結語:康熙要做古今完人,政績卓越,被稱為“千古一帝”!但帝王也有帝王的煩惱和無奈,“九子奪嫡”的場面,就是最好的證明!整個天下都是自己的,要什麼有什麼,但唯獨“孝”是自己怎麼也得不到的!後來,康熙就把張五哥這個公認的孝子留在自己的身邊,對其十分的信任和愛護!


燈下螢火學歷史


皇帝親自到法場救人,在一般的正史劇中是很難看到的,就算是一般的文學作品也很難見,畢竟皇帝的身份和職責不允許其親赴刑場。


《雍正王朝》中,張五哥由於替任季安頂罪被騙,妹妹阿蘭沒有辦法,跑到北京找到十三爺胤詳幫忙。為了救張五哥,老十三找到老四胤禛,老四胤禛說:

這件事要麼不鬧,要鬧就鬧他個驚天動地。

什麼是驚天動地?當然是讓康熙皇帝知道,只有驚天了,才能動下面那些貪贓枉法之地。這才有了康熙親自到法場揭發冤案的事情。

但是看起來很解恨,但是細細一想,不對,身份尊貴的康熙皇帝怎麼會為了一個小民親自到法場救人呢?他發個諭旨或者聖旨派人去辦不就行了嗎?他這是作秀還是另有打算啊?這背後的事情一定不簡單啊。

康熙的晚年,面對的情況是很複雜的,歸結起來,大概有這麼兩條:一是吏治腐敗。二是諸王奪嫡。這使得康熙倦於朝政,繼承人的問題一直憂煩於心。康熙是重兄弟之情的人,對於九子奪嫡帶來的兄弟感情不純和父子孝道難全之事十分敏感,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來說,他十分喜歡有孝道講情分的人,但是從一個帝王的角度講,他又不得不乾綱獨斷,不留情面。

張五哥事件的出現,似乎彌補了康熙老年心中的遺憾或者不足,這是他作為一個父親心理上的感情傳達和表現。但是作為一個帝王,卻不能侷限在父親的角色裡面,他還必須考慮到整盤的計劃。而張五哥冤案的出現,又讓他覺得找著一個機會,為將來或者說九子奪嫡的最終結局作一些鋪墊性的工作。

所以,對於一個小民,康熙還說:朕要帶回去細細的問。

一個皇帝細問一個小民,也是沒得說了,這不僅是小民無上的榮耀,也是康熙著手的另一盤棋。

張五哥是個誠實孝順的人,從他後來與康熙的對話來看,康熙之所以喜歡他,就是因為他說真話,說實話。所以,康熙作為張五哥的救命恩人,全盤托出這件事是再正常不過了,不僅僅是指頂罪的事,包括江夏鎮,包括劉八女,包括阿蘭與十三爺等等。

所以,張五哥雖是一個小民,但是他卻串聯上了江夏鎮任伯安(八爺黨的人),兩位皇子(老四老十三),這足以說明,張五哥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小民,他身上可以利用的價值很大很大。

有人說,那是救下張五哥之後的事,你隨便怎麼說都行,再說康熙這樣的人精,會偏聽偏信?

康熙當然不會偏聽偏信,他自有印證,那就是老十三和老四商量後,要鬧就鬧個驚天動地的思路。在張五哥問斬之前,老四和老十四一定跑到康熙的跟前,如實的向康熙彙報了與張五哥所有的情況,包括江夏鎮,包括劉八女,包括阿蘭與十三爺,至於從哪個角度來講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至少康熙知道了這個張五哥串起了兩大集團,所以殊為可用。

康熙的身邊正需要這樣一個誠實忠勇之人,一方面能彌補他作為父親的缺憾,另一方面,為構建繼位人儲備人才。

為什麼說張五哥是康熙需要的人,忠勇仁孝不必說了。從現實情況來看,他是深受八爺黨迫害的人,對八爺黨可謂痛恨不已,八爺黨想收買張五哥這樣的人,估計很難了。張五哥的妹妹阿蘭還與十三爺有私情,十三是老四胤禛的人,所以,張五哥顧忌到阿蘭,也決然不會輕易背叛老十三和老四。張五哥還是自己親自救下的,這裡面其實還有老十三和老四的功勞,張五哥也清楚,為了感恩,張五哥也不會背叛老四老十三和自己。總之,這個人留給老四那是鐵定合適不過了。康熙心中中意老四,為他留個人,也是替他鋪路啊。

綜上若干條理由,張五哥都值得康熙一救。從後來的情況看,張五哥也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了康熙和雍正交給他的各項任務。所以,這就是康熙不走尋常路,親赴法場救張五哥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