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和招遠的交界處有座崗山,是個很有歷史底蘊的地方

(編者按:本文作者為棲霞民俗專家隋建國,此次他講述的是崗山的故事,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崗山不算大,但是一個很有歷史底蘊的地方,下面就聽聽這裡的傳說故事。)

棲霞和招遠的交界處有座崗山,是個很有歷史底蘊的地方

(棲霞縣誌中的崗山位置示意)

以下是正文——

在膠東棲霞、招遠、萊陽、萊西四縣市交界處,至今在民間流傳著一句“崗山的和尚——罷了”的歇後語。每逢人們自己或不想叫別人做的事情,都會把手一擺說:“崗上的和尚——罷了(耙了)”。

歇後語中的崗山坐落在棲霞市西南部官道鎮與招遠市畢郭鎮交界處,距離萊陽和萊西的地界也不遠,最高峰大頂子海拔252米。山雖然不高,但少有名氣,有口皆碑的“崗山的和尚——罷了”的典故就出在這裡。

棲霞和招遠的交界處有座崗山,是個很有歷史底蘊的地方

(崗山在地圖上的位置)

傳說當年一名南方雲遊者慕名而來,想領略一下傳說中的崗山風光。不過,到了之後一看是座小山,他感到失望,口中言道:“崗山好,崗山高,崗山還達不到我的腰。”

這句話讓崗山神靈生氣了,一夜之間,山上爬出了兩根藤,結了兩個瓜。即現今的一前一後的大頂子和武神頂或叫碑頂(一是因曾建有武神廟,二是洪武二年重修寺院在山頂立過石碑)。這個大頂子,就成為方圓百餘里的制高點之一:晴天,西南遠在300多華里外的平度大澤山可見;西北70公里外的招遠羅山主峰上的電視轉播塔清晰可辨;東和東北的艾山、牙山、東南的海陽跑馬嶺、萊陽的旌旗山等,盡在視野內。

崗山原名鋼山,面積不大,遠看好似一個大丘,只有在冬季才能看清真面目。好多人不認識其真相,大多人誤認為大頂子是崗山。其實崗山是個總稱,有九個山頭組成。其中,狹義上的崗山就是那個小山丘。因站在山頂用力跺腳,能發出好似敲鋼擊貼的聲音,故名“鋼音山”,即鋼山。後因唐太宗李世民徵東曾在此設過崗哨立過戰功而被賜封為崗山。當年大軍軍營設在崗山西(現在的畢郭北耩),名“古城”。大軍營區周圍立了攔馬炮欄,走馬嶺和飲馬溝等,至今古城和走馬嶺地名還在沿用。

相傳,當年在征戰中,因人名與地名相忌諱,世民痛失四員大將。鐵遇戰死在鋼兒山(鐵不及鋼)。柴紹殉職於燃柴嶺(柴草抵不住燃燒)。李玉瓶遇難盆口峪(盆扣壓了瓶子)。單子玉獻身於琵琶嶺。為此,東征大軍進行了隆重的葬禮。夜間每人一把泥土撒向遺骨,以示懷念,並以此來迷惑敵人。一夜之間在鋼兒山前,西到招遠道頭,東至棲霞藏家莊鎮的馬陵冢及桃村一帶,東西長達百餘里,組起了成千個大土墳,即塚子。光有名的土塚就有七十二座。

棲霞和招遠的交界處有座崗山,是個很有歷史底蘊的地方

此後,鋼兒山主峰大頂子時常霞光萬道,雲霧繚繞,好似一朵朵蓮花。其西南方與高麗征戰過的畢郭方家大窪戰場的人們,經常可見在崗山上空,一個壯漢騎一頭白色戰馬,手舉戰刀,挑一個馬頭在雲霧中奔馳,故稱“山市”,人們說這是將士們的英靈。後來人們在山前建了一座小型馬王廟以祭奠當年東征有功馬匹。

在征戰的幾年中,又在崗山南20華里外的風水寶地建了只有東西兩個城門的半城,即現今的半城溝村,安置老弱病殘有功將士。征戰結束後,在魏徵舉薦下,太宗親自賜封山名“崗山”,並下令在此建築廟宇祭奠陣亡將士,賜名崗山寺。

崗山寺院歷經唐、宋、元、明四朝800餘年。興盛時期僧人800之多,在膠東赫赫有名。相傳,在歷史上,崗山寺曾有僧人恃寵行不法之事,被用耙刑處決,因此當地民間留下了“崗山的和尚——耙了”的典故。

棲霞和招遠的交界處有座崗山,是個很有歷史底蘊的地方

崗山寺在清代的棲霞縣誌中有記載,原址在武神頂上及山前。廟宇前建有戲樓、鐘樓、禪房、藏經樓、鍛演場等,大頂子前為第一道山門。山前有庵堂,官用大道兩側有千畝良田和菜園,建有花園。如今的大花園村就是當年的花園。後因村東有史姓建村,起名小花園,原花園就自然成了大花園村。

不過,到了清朝中後期,崗山寺逐漸衰敗,到了上世紀一二十年代,崗山寺院廟宇房舍殘壁還存在。根據大花園幾位19世紀末出生的已故老人說,當年他們還常在山頂上向山下推滾牆壁石頭玩耍。寺院戲樓一度遷徙重建,即當初畢郭村的南朝北閣,不過現在也已經不存。崗山寺院原址,如今只有泥土下的破碎磚瓦可挖掘。廟宇重修石碑尚存,字跡已經無法辨認,但碑文至今還有好多人知曉,據說大字為“洪武二年重修崗山院”,周圍的小字,記載著重修時間、規模和募捐人員名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