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跪拜禮儀的變遷發展史


古裝劇中百姓跪百官,眾臣跪皇帝,難道跪拜的傳統自古都有嗎? 各朝各代又有著怎麼樣的不同之處呢? 早於先秦時期跪拜禮儀、等級、卑微無關,不摻雜任何感情色彩,類似現代日韓的跪坐姿勢,僅僅是一種“坐姿”而已。 到了先秦時期,從官宮到百家都是沒有坐凳,都是地面上平鋪席子席地而坐,唯一的區別是貴族膝下有個“跪的容易”-跪榻。 正確的跪姿:雙膝著地,屁股抵於腳跟而坐。

如果向對方表示敬意,身體前傾伸直腰背,臀部離開腳跟,變為跪姿,雙手著地則變為拜姿。 先秦時期表示敬意雙方互拜, 《戰國策·秦策三》記載:“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范雎再拜,親王亦再拜。” 這是雙方互相表達對彼此的尊重和禮敬,沒有尊卑之分, 這種坐姿一直保持到漢朝。 例如漢朝皇帝和大臣朝堂議政都是跪坐。

五代宋朝時期,椅子普及後,國人不在席地而坐,自然跪坐也不存在了,但是此時的跪拜卻帶上了尊卑色彩,大臣見到君王時的跪拜顯得尤為莊重且帶有儀式感,雙手交叉行作揖禮,但是此時的腰背的高度表現出尊卑地位。


元朝開始更是變本加厲,屈辱和卑賤席捲而來,大肆盛行,大臣上奏必須下跪,當然這也符合元代君王視君臣如主僕關係相關聯。 明朝延襲了元朝的跪拜,朱元璋在此基礎上又加了一道不僅君臣,上下級之間稟事也要下跪。 到了清朝僅僅下跪還不行,還要聽響,磕頭要磕出聲響,宮中大臣多有向賄賂太監的行為,好讓太監告訴自己那塊磚是空心的,找好位置才能把頭磕的更響,更能表明忠誠和敬意深度。

清朝時期皇帝不僅要求臣民下跪,甚至還要求外國使臣行跪拜禮節。 乾隆晚年時,因英國使節馬夏爾尼率團訪華,因為跪拜禮發生了激烈的摩擦,此時的摩擦有人認為也是中英爆發鴉片戰爭的原因之一。 跪拜禮儀的流變,實質上是時代精神的蛻變,是均值實權加強需求,從元朝之後大臣的地位一度萎靡,卑微到只能做皇帝的奴才,普通百姓連奴才的資格都沒有,只是蟻民。 辛亥革命後,除了對父母長輩祖先牌位,國人的下跪禮節都被廢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