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跪拜礼仪的变迁发展史


古装剧中百姓跪百官,众臣跪皇帝,难道跪拜的传统自古都有吗? 各朝各代又有着怎么样的不同之处呢? 早于先秦时期跪拜礼仪、等级、卑微无关,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类似现代日韩的跪坐姿势,仅仅是一种“坐姿”而已。 到了先秦时期,从官宫到百家都是没有坐凳,都是地面上平铺席子席地而坐,唯一的区别是贵族膝下有个“跪的容易”-跪榻。 正确的跪姿:双膝着地,屁股抵于脚跟而坐。

如果向对方表示敬意,身体前倾伸直腰背,臀部离开脚跟,变为跪姿,双手着地则变为拜姿。 先秦时期表示敬意双方互拜, 《战国策·秦策三》记载:“秦王跪曰:‘先生是何言也’!范雎再拜,亲王亦再拜。” 这是双方互相表达对彼此的尊重和礼敬,没有尊卑之分, 这种坐姿一直保持到汉朝。 例如汉朝皇帝和大臣朝堂议政都是跪坐。

五代宋朝时期,椅子普及后,国人不在席地而坐,自然跪坐也不存在了,但是此时的跪拜却带上了尊卑色彩,大臣见到君王时的跪拜显得尤为庄重且带有仪式感,双手交叉行作揖礼,但是此时的腰背的高度表现出尊卑地位。


元朝开始更是变本加厉,屈辱和卑贱席卷而来,大肆盛行,大臣上奏必须下跪,当然这也符合元代君王视君臣如主仆关系相关联。 明朝延袭了元朝的跪拜,朱元璋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一道不仅君臣,上下级之间禀事也要下跪。 到了清朝仅仅下跪还不行,还要听响,磕头要磕出声响,宫中大臣多有向贿赂太监的行为,好让太监告诉自己那块砖是空心的,找好位置才能把头磕的更响,更能表明忠诚和敬意深度。

清朝时期皇帝不仅要求臣民下跪,甚至还要求外国使臣行跪拜礼节。 乾隆晚年时,因英国使节马夏尔尼率团访华,因为跪拜礼发生了激烈的摩擦,此时的摩擦有人认为也是中英爆发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 跪拜礼仪的流变,实质上是时代精神的蜕变,是均值实权加强需求,从元朝之后大臣的地位一度萎靡,卑微到只能做皇帝的奴才,普通百姓连奴才的资格都没有,只是蚁民。 辛亥革命后,除了对父母长辈祖先牌位,国人的下跪礼节都被废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