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李雲龍當時已經擁有七千兵力,為何還是當了好幾年團長沒被提拔?

演盡了世間所有的繁華


李雲龍的獨立團從1000多人發展到7000多人,對於八路軍的軍隊來說並不奇怪。但真正讓人奇怪的是,李雲龍的職務卻並沒有晉升。這是為什麼呢?當然李雲龍經常犯錯誤,甚至還被降級,這是他職務沒有升起來的原因之一,但絕對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當時戴笠的軍統已發展遍佈整個亞洲,在各戰區都有自己的情報網。如果李雲龍晉升職務太快,就很容易引起重慶政府的注意,引發不必要的麻煩。在《我的兄弟是順溜》中,陳大雷的六軍分區其實只有一個連,他自己也號稱是司令。共產黨的軍隊編制從來都是很奇怪的,有的會超編,有的不滿員。

  這就讓對手非常困惑,有時很輕鬆就打贏了,有時反而被揍得屁滾尿流。虛虛實實真真假假,這也是戰爭中的基本策略之一。


我是美少女的時間,喜歡我,就關注我! 90後小姐姐陪你聊娛樂!!!

美少女的時間


李雲龍的部隊整體素質還沒有跟上。算不上真正的主力部隊!李雲龍的部隊在幾個月時間從1000多人擴編到7000多人,兵力翻了6,7倍,但是其軍政幹部嚴重缺編,有戰士有班長,卻沒有排長連長營長。而且戰士的整體素質也差,畢竟訓練時間短。以李雲龍打平安縣的那個時候來看,李雲龍的部隊主力仍然是那擴編前的一千多人,其他的也就是臨時收編的縣大隊區小隊而已。所以李雲龍算是當個加強團團長也不過分。

其次,這是典型的虛銜實授。當時的八路軍為了隱藏實力,不僅是李雲龍管著人多不給升級,所有的八路軍軍政幹部都是這樣,比如129師直接管轄的部隊總人數高達20萬人,基本上持平一個野戰軍縱隊了,可是掛名仍然是師級編制。這裡一個是保護我地方軍隊,防止引起日軍的重視,當時的日軍有專門的特工隊,也就是亮劍裡的山本特工隊,這支部隊專門打擊我軍各級指揮部,一個師長團長的話山本不會感興趣的,一個軍區司令的話山本肯定會來幹仗的;另外一個是防著國民黨軍打黑槍。當時國民黨對我八路軍擴軍很敏感,只要發覺我軍人數增長速度過快就會調炮往裡揍,比如皖南事變,新四軍就捱了黑槍了。所以,就讓李雲龍明著當團長暗地裡幹著師長的事。


優己


李雲龍有7000兵力,為何還只是一個團長?

不得不說,都梁是一位優秀的軍旅作家,他寫的每一個故事情節,都有充足的歷史典故在裡面。李雲龍一個團7000兵力還是團長這個橋段,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在李雲龍版的《亮劍》電視劇,中,李雲龍一個團長從抗戰初期一直做了抗戰結束,更為誇張的是,他長征時就是團長了。這個劇情很不合理,因為以紅軍和八路軍的擴張速度,絕不可能讓一個人十幾年時間一直是團長。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人,可能直接被安排當閒職靠邊站了。

電視劇中給出的“犯紀律”的說法更是可笑。紅軍八路軍或者解放軍,十分重視紀律性,團長以上職務,說殺就殺!管你立過多大功勞,有多少戰士願意跟著,都沒用!黃克功從井岡山就參加紅軍,因為槍殺了抗大女學生,直接公審槍斃。審判時,黃克功露出渾身傷疤,老百姓紛紛流淚為她求情,可他連當敢死隊死在戰場上的機會都沒有。

在小說中,獨立團分兵前只有1000多人,李雲龍估計經過2年時間獨立團應該有2000多人,可是事實上獨立團總兵力已經有了5000多人,有的連長手下甚至能有600多人。如果再加上獨立團游擊區範圍內的縣大隊區小隊和民兵,獨立團能掌握的兵力能有上萬人。

那麼有朋友要問了,獨立團正規軍有5000多人,加上地方武裝和民兵兵力上萬,這是一個滿編師的兵力,為何李雲龍還只是一個團長。

這裡面需要注意一點,李雲龍獨立團掌握的軍隊,並非真正屬於獨立團。啥意思呢?一般而言,八路軍雖然分散作戰,卻也最講究組織性和紀律性,私自擴充軍隊當然不允許,所有的擴軍人數都要向團、旅、師進行報備。而團旅師這三級,其實同時也兼著軍分區、二級分區和大軍區。所以,李雲龍的團長,實際上也可以叫做軍分區司令。在《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陳大雷就是一個軍分區司令,實際上就是團長。

皖南事變後,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擴編再也不受國民黨軍事委員會限制了。明面上看,129師,120師和115師三個師的編制還在,實際上那是晉冀魯豫軍區、晉綏軍區和山東軍區三個大軍區,除此之外,八路軍還有晉察冀等大軍區。八路軍每個大軍區都有十幾二十萬兵力,下面有設立了二級軍區,大多能有數萬兵力,二級軍區下面的軍分區,則有數千兵力。

這樣看的話,你就知道為啥讓李雲龍當團長,而不是升為旅長了。當然,軍分區司令和團長的最大區別是,團長主要負責野戰,而軍分區則是兼管軍政。亮劍為了前後一致,把軍分區司令這個概念隱去,一直沿用了團長這個概念。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應付國軍進攻,各個大軍區建立野戰軍,各個軍區建立野戰縱隊,而軍分區的主力部隊,則很有可能成為野戰縱隊下面的旅(解放戰爭早期縱隊相當於師)。大概就是這時候,李雲龍當上了旅長。小說中的獨立團上萬兵力,可能在野戰部隊建設中,能有少數能加入,其他都只能做預備役,隨時向野戰部隊補充。

以晉冀魯豫軍區為例,上黨戰役時,一下子建立了三個縱隊,分別由太行軍區、太嶽軍區和冀南軍區的主力部隊組成。當時一個縱隊也就一萬多人,縱隊下面設旅,旅下面是團。經過平漢路戰役和魯西南戰役,晉冀魯豫軍區擴大不少,可是後來的千里挺近大別山,兵力又再次縮減,一個縱隊還是隻有一萬多人。而在東北,東野一個縱隊四個師,總兵力四萬到六萬不等,武器裝備更是好的多得多。

所以,李雲龍兵力7000多卻還是團長,實在是上級給的編制太有限了。限制編制走精兵路線,這是對根據地老百姓的負責,也是保障部隊戰鬥力的主要方式。從始至終,八路軍都要求全軍至少一半人配有步槍,沒有槍就不能擴軍,這是死槓槓。可是擴軍了,也有可能因為戰鬥力不行,面臨撤銷番號和分流兵力的問題。

八路軍是黨的隊伍是人民的子弟兵,不會因為擴軍快就隨便給番號給官職,主要還得看戰功。


歷史知事


沒編制,李雲龍就是有10萬兵,也還是個團長。

這要怪還得怪老蔣,因為老蔣給八路軍的編制就3個師。


根據1937年8月22日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部4萬多人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同意設立總指揮部。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下轄林彪的第115師、賀龍的第120師、劉伯承的第129師和總部特務團。1937年9月11日,八路軍改稱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但實際編制未變。

除了總指揮部的幾個主要領導沒有被降銜外,其他人都不同程度降銜壓編了。


有個故事比較有意思,那就是許世友在調入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當副旅長之前,在紅軍中已經是紅四方面軍的軍長了。所以有下屬替他不值,然而許世友卻很興奮,他說,早知道旅長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陳賡啊。


所以李雲龍在長征時期就已經是主力團團長了,但是當了八路軍之後,不但仍然是個團長,還是那種沒有編制的團長了。因為386旅剛成立的時候,有正規編制的也就兩個團771和772團,5700人。所謂原新一團的原型是後來加入的東進縱隊第1、第3團合編的新1團。反而李雲龍的獨立團並沒有具體原型。

但是386旅這個旅實際發展到後來是比較特殊的,386旅雖在名義上屬於129師戰鬥序列,然而實際上386旅在抗戰時期是中央軍委的直屬部隊,直接歸屬於中央軍委指揮。這也是為什麼李雲龍的團叫獨立團,他本質上代表了386旅。

新一團也好,獨立團也罷。說白了也就八路軍自己承認,老蔣是不會給李雲龍發軍餉的。


李雲龍的軍費一部分自己掙,一部分是386旅從牙縫裡省出來的。所以即便後來,李雲龍攻打了平安格勒,蔣介石親自打來慰問電的時候,也只是慰問到了129師這一層。

其實如果歷史上真有這回事的話,老蔣要是知道八路軍的一個非在編部隊都都已經有近萬人,具備了攻打縣城的能力時,估計一口老血都要噴出來了。

但的確李雲龍的獨立團在抗日戰爭相持到戰略反攻階段,發展到7000多人,並不誇張。


到了1945年夏天,八路軍(第八集團軍)其下屬已經包括山東軍區、晉察冀軍區、晉冀魯豫軍區、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晉綏軍區、八路軍獨立第1遊擊支隊、八路軍獨立第2遊擊支隊、八路軍獨立第3遊擊支隊、河南軍區、抗日軍政大學等。總兵力已經由當初的4萬多人發展到了102.8萬人了。是當初的25倍還多,而且還在極速增加當中。

當從1946年6月中原野戰軍成立的時候,光中野就5個縱隊,連同地方部隊共有27萬人。


此但是中野為全國解放,付出的方式的確和其他野戰軍的方式不太一樣,他的大量指戰人員和兵員都贊助了其他野戰軍,所以成立最早,但是都是給別人作嫁衣裳。後來孔捷和丁偉在進軍東北的時候,被抽掉到東北去了,而李雲龍則是挺進中原,被華野借到了淮海戰場去了,結果都沒還回來。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李雲龍幾乎是一步到位,直接就是師長了。

當形勢發展到那個階段,需要大量的指戰員來指揮大規模兵團作戰,除了像李雲龍這樣的百戰餘生的優秀將領們,還有就是即俘即改造的敵軍中層指戰人員。相比較而言,當然李雲龍更值得信任了。所以對於李雲龍而言,師長和團長對他來說其實都差不多,都是一樣的指揮打仗,都是一樣的要搞敢死隊。


所以在原著當中,後來的李雲龍建立了”梁山小分隊”這支特種部隊。梁山小分隊在金門島一戰中全軍覆沒,同時也創造了輝煌。此後的李雲龍在軍事上就沒有建樹了。


炒米視角


按照一般部隊的編制,傭兵七千餘人絕對不可能是團級編制,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115師全師不過1.5萬人,李雲龍一個團甚至超過了一個正規編制的旅,既然部隊已經擴編這麼多,為什麼李雲龍的職務還是團長?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從李雲龍的獨立團說起。

所謂的獨立團是指越過正常的旅這一級指揮而直接隸屬於師或者軍,北伐戰爭時期的葉挺獨立團就曾在北伐中屢立奇功。

而李雲龍的獨立團和葉挺的獨立團還是有區別的,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陝北的中央紅軍和南方的紅軍分別被改編成八路軍和新四軍,八路軍下轄115師、第120師、第129師三個師,總兵力僅為4萬餘人,這部分屬於正規的國軍編制,除此之外大批的共產黨武裝就成為了“黑戶”。

當然不僅僅是李雲龍的獨立團,丁偉的新一團、孔捷的新二團都屬於沒有編制的“黑戶”,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在劇中李雲龍曾為了搶主攻曾向趙剛大發雷霆,當時和李雲龍搶主攻任務的就是772團的“程瞎子”。

772團雖然沒有拿下“山崎大隊”,但是人家卻是“正牌”部隊,當時八路軍129師下轄第385、第386兩個旅,386旅旅長陳賡,下轄第771和第772團,772團團長是當時年僅23歲的葉成煥。

言歸正傳,我們看看當時八路軍幾個旅長都是誰,如果給李雲龍升官又該和誰平起平坐呢?

115師343旅旅長陳光,副旅長周建屏;第344旅旅長徐海東,副旅長黃克誠,120師358旅旅長張宗遜,副旅長李井泉,第359旅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震,還有129師的第385旅旅長王宏坤、副旅長王維舟,第386旅旅長陳賡、副旅長陳再道,這些人大部分在紅軍時期就已經是師級幹部。

按照資歷來說李雲龍在黃麻暴動後參加革命,在紅軍時期就已經是主力團團長,但是和上面這幾位比起來資歷上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陳賡曾是黃埔一期畢業生,紅軍時期就是紅一師師長,屢犯錯誤的李雲龍怎麼可能和他平起平坐。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當然還有通過名義上的團級單位,隱藏兵力和實力,所以當國共內戰的時候我軍亮出家底,已從名義上的幾萬人發展成了百萬大軍。


一點點歷史


咱們就拿李雲龍獨立團隸屬的八路軍129師來說。

八路軍129師在出師抗戰初期只有1.3萬餘人,下轄2個旅4個團。但是,等到1940年百團大戰時,其下面已經有8個步兵團,外加8個獨立營!這種“獨立營”兵力遠超過一般的營,隨時可能擴編為團。

而且,百團大戰時,李雲龍的“頂頭上司”386旅也從兩個團編制,發展到4個團:第772團,第16、第17、第18團!陳賡旅長也可以當“國軍丙級師”的師長了。

等到抗戰結束時,129師發展到近30萬人!雖然,129師還只是一個國軍師的編制!但是,129師師長劉伯承以師長一職,統領30萬人!要知道,國軍的一個“整編師”才兩三萬人。129師已經是十幾個“整編師”的規模了。

為了避免“職銜”上的尷尬,我軍還實行軍區制度。

在紅軍整編前,最初的計劃是整編出三個軍!可是,蔣介石沒有同意。因為,戴笠給蔣介石情報,北方的紅軍也就兩三萬人。所以,最終只給了八路軍一個軍3個丙級師的編制。原來準備任命的三個軍長,變成了“師長”。以此類推,紅軍整編為八路軍時,軍官普遍都被降級任用了。

但是,八路軍到達敵人後方以後,擴編迅速。國軍給的“編制”和“職位”不夠用,官職級別太低。於是,八路軍自己劃分了四大軍區:山東軍區,晉綏軍區,晉冀魯豫軍區,晉察冀軍區。在四大軍區下面,還有很多軍分區。此時,旅級以上長官,基本都在兼任“軍區司令”。

以129師發展出來的晉冀魯豫軍區為例,這個擁有縣城105座,面積60萬平方公里的軍區,就是以原129師總部為軍區領導機關。也就是說,129師師長劉伯承還兼任了晉冀魯豫軍區“軍區司令員”。

晉冀魯豫軍區下面還包括太行、太嶽、冀魯豫、冀南四個二級軍區。其中,太嶽軍(分)區的領導機關就是原來的三八六旅。陳賡以旅長職位,兼任太嶽軍區司令員,對外稱“太嶽縱隊”。

這個縱隊,就是為了方便軍區指揮下面的各個團設立的。團太多了,不可能直接指揮。所以,就設立縱隊來作為臨時管理單位。按部隊規模級別來說,縱隊司令是軍級。你也可以認為,陳賡旅長,現在是“軍長”!只是,我們對外就是叫“縱隊司令”。

迴歸正題,當然,李雲龍八個營,共計七千人,是有機會升官當“旅長”的。

八路軍在抗戰中後期,新編了很多“獨立旅”,“師”和“軍分區”。這些級別都要高於“團”。所以,八路軍有的是編制來安排李雲龍升官。

原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團團長楊成武,後來就出任“獨立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後來,又改任“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抗戰勝利前,升任“冀中軍區司令員”。

李雲龍在抗戰時沒有被升官,可能還是能力不夠。當然,我覺得主要是編劇不想讓他升官,沒讓他兼任其他職位。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這是因為李雲龍一直都在正規部隊,屬於386旅,所以他只能是一個團長,現實中386旅還有一塊純共產黨的牌子叫“太嶽軍區”,陳賡兼任司令,在下面還有一些團級的軍分區,李雲龍很可能還兼任某個分區司令,這樣,除了獨立團以為,他還可以管轄一些地方部隊,比如軍分區獨立營,分區所轄地區的各縣縣大隊,區小隊等。

八路軍系統有一些脫離了三個主力師系統獨立發展的部隊,比如晉察冀的部隊,他是由115師獨立團和騎兵營開枝散葉出來的,所以,就不受原來師團級別的約束,軍分區,支隊,縱隊什麼名義都可以用,楊成武原來也是團長,但是他乾的好,一分區鼎盛時期部隊達到二萬多,李先念也是獨立出去發展的,就給了一個遊擊支隊的番號,具體什麼級別也沒有定,就看自己能拉多少部隊(老李部隊倒是拉了好幾萬,但是因為他的部隊中嚴重缺乏老兵和中下級骨幹,所以戰鬥力很差),後來他的部隊轄區都上了檔次,如果不是“中原突圍”丟光了本錢,也可以算大戰略區級別了。

李雲龍由於一直都在主力部隊,所以不僅他的級別收到一定的限制,部隊的數量也會收到限制,因為他們的經費都是由上級撥付,軍糧,被服,裝備都是由上級管理,如果部隊數量過大,不僅部隊負擔不了,單是糧食供應都無法保障,除非是自己有小金庫,楊成武曾經剿滅過一支土匪武裝,繳獲了大量的金銀,當時堆在炕上,把炕都壓塌了,他們上繳了一半,自己留下一半,充分保障了一分區部隊的經費,而且,抗日勝利後晉察冀大裁軍,楊成武他們就是用這些錢,私下裡保留了一些部隊沒有被裁撤,由此可見,李雲龍這個團級單位有幾千人並不奇怪,而且也只能是一個團級單位,


狼的影子319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其實可以讓大家回憶一下之前曾經發生過的兩個情節:

1、1940年楚雲飛拜訪獨立團,在楚雲飛來到獨立團之前,李雲龍與趙剛聊天談及抗戰初期的往事,李雲龍曾經提到,早年自己率團從陝北出發渡過黃河進入山西,但在黃河渡口遭到守衛渡口的楚雲飛團的阻攔,理由是在中國軍隊的訓練番號中,沒有李雲龍團的番號,故而無法通過這個軍事要路。



2、1944年發生的大孤鎮事件,楚雲飛下令一個步兵營和一個炮營進駐李雲龍的防區大孤鎮,李雲龍與楚雲飛交涉,楚雲飛表示這是受了上級閻錫山長官的命令,李雲龍可以選擇與閻長官進行交涉,李雲龍較為惱火的說了一句:我認識他,他不認識我!

事實上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李雲龍和他的部隊都存在一個較為尷尬的情況,就是李雲龍的部隊是在八路軍在編制以外擴建的一支部隊,在實際中國軍隊的序列番號中並沒有李雲龍部隊的存在,按照現在的話來說,這是一隻“臨時工”部隊,八路軍也許可以給這支部隊起各種各樣的名號,但有一點是無法改變的,這只是一隻臨時編制的部隊,無論他的名頭有多大規模有多大,在正式的軍隊序列中,這是一支不存在的軍隊。



事實上在抗戰初期,無論八路軍還是國軍隨著戰鬥的損耗都走向了擴編的道路,八路軍由於大範圍的開展了敵後遊擊作戰,在擁有大量根據地和人口的情況下,軍隊數量也是急劇增加,當然由於這只是戰時擴編,擴編的部隊根本不在原有的序列之內,造成了很多部隊事實上存在,但字面上卻查找不到,最著名的莫過於百團大戰,八路軍以晉察冀為中心開展了一系列大範圍攻擊破壞,40多萬八路軍和20多萬民兵先後對各地的日軍據點展開攻擊,讓日本軍方大為驚訝,甚至也讓蔣介石瞠目結舌,畢竟原有字面才不到五萬人的八路軍,怎麼突然間就變成了40萬?當然這也是抗戰中後期八路軍供給陷於緊張的主要原因之一,國民政府只按八路軍的正常編制給軍餉,而擴編的軍隊自然不在編制之內,又要打仗又要吃飯,那軍隊的維護自然陷入到了緊張狀態。



所以抗戰中期的李雲龍時期,他的部隊究竟有沒有超過團級編制實際上已經不重要了,直白一點的說就算他的軍隊人數已經達到了師級甚至軍級的規模,他也沒有必要改變軍隊的名號,因為他本身就是一支沒有編制的軍隊,無論叫什麼名號也都是不存在的,又何苦做這種文字遊戲?更何況經歷了百團大戰暴露八路軍主力實力的情況之後,北方各地的八路軍也不斷遭到日軍的掃蕩,在儘可能需要保存實力的情況下,李雲龍也沒有必要選擇樹大招風,故意暴露自己的實力從而遭受危險,低調做人低調發財才是維護獨立團的本色!



事實上在這一問題上不只是八路軍,即便國軍也是如此,與獨立團相鄰的楚雲飛358團,經過擴編也翻了數倍,達到了5000之眾的旅級規模,但儘管如此楚雲飛的名號仍然對外宣稱是團級編制,他們考慮的東西也同樣類似,當然他們好於八路軍的一點是,由於財大氣粗即便擴到了編制以外,他們仍然可以得到足夠的軍餉供應,而旁邊的李雲龍就只能靠從日本人手裡去搶了!


遼寧資深球迷


都是體制惹的禍呀!我們先來看一下八路軍的組織構成,大體上就能明白李雲龍為什麼不能晉升了。

1937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將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三個師:一一五師、一二零師、一二九師。每個師下設兩個旅,每個旅下轄兩個團,每師編制15000人。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一個月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又按照海陸空戰鬥序列,重新編制,將第八路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上述這些稱為正規軍,享受國民政府的津貼補助。並且裝備,軍餉也是按照這些編制發放的。

反觀李雲龍的身份129師386旅的獨立團團長的。直白一點兒這支部隊是非法武裝,是八路軍的野孩子,爹不親,娘不愛,裝備靠自己繳獲。在火力配置、人員素質上,跟八路軍正規軍差著不是一星半點兒。說白了就是炮灰級別。只要國民黨還當政,他們就是野孩子。

李雲龍的能力是很強,可是我個人認為他與正規軍的團長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若他真有那個能力,他就不會僅僅只是一個非法武裝的團長了。那個年代在抗日戰爭結束前,就那點編制,那些旅長,師長都是牛人,李雲龍跟他們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了。上面的人如果不犧牲過晉升撤職,一般情況下團長的變動也不大,所以在抗戰時期,八路軍的各個職位變動不大,一干就是8年的團長、旅長、師長呀。

就算上面有什麼變動,其實也是由那些正規軍的團長去頂,而不是一個非法武裝的團長去頂,他還沒那個資格,也沒那個能力。他的老夥計丁偉是新一團正規軍的團長。從《亮劍》中也可以隱約看到李雲龍為什麼不能當正規軍團長了。

李雲龍這個人非常容易衝動,也不願意接受上級領導的指揮,並且沒有什麼文化,戰略目光短淺。違反上級命令正面突圍坂田聯隊,私自攻打平安縣城,過草地時傷友軍的糧食等等,當他成為師長了仍然帶領警衛團衝鋒……這不是一名指揮官應該做的。反觀丁偉,一名正規軍團長中的墊底貨(55年授中將銜,其他團長都是大將、上將,當然也有極少數授中將),擁有長遠的戰略目光(從他學業結課的論文上可知)。李雲龍是比不過他的,更何況是正規軍的團長呢?





小樓影視節


《亮劍》雖然是一部小說,但也有很多與事實相符合的內容,因此不能以李雲龍的兵力來定他的職位。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佈由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改編而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三個師:第一一五師、第一二零師、第一二九師。每師轄兩個旅,每旅轄兩個團,每師定員為15000人。當時李雲龍擁有七千兵力,相當於一個旅的兵力了,那麼不可能將李雲龍提上去做旅長,要知道他的上級可是赫赫有名的陳賡大旅長,李雲龍打心底不敢跟陳賡平起平坐。其實連李雲龍自己的“獨立團”都不在編制之內,丁偉的“新一團”,孔捷的“新二團”都不在編制之內。在《亮劍》中李雲龍是說過自己有整整八個營,可是孔捷也說過“都聽說你李雲龍今年發了財,沒想到你小子成了暴發戶了,部隊直接擴充了近一倍”,這說明孔捷他們是知道李雲龍部隊會擴充,只是沒有想到他的部隊擴充了那麼多,所以孔捷、丁偉的部隊也在擴充,如果李雲龍提拔了,孔捷、丁偉也會提拔,這不就很明顯告訴國民黨我軍實力在增強,那麼蔣介石要麼就發動第二次“皖南事變”,要麼就要求共產黨進入正面作戰,無論哪方面對共產黨都不利,所以不管李雲龍有多少兵力他仍然是一個團的團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