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登瑞:我們村的臺墎子

以下文章來源於朔州作家 ,作者郭登瑞 ​

朔州文化圈 | 郭登瑞:我們村的臺墎子

朔州作家

朔州作家以多元化、藝術性、思想性為宗旨,傾力打造讀者喜聞樂見的文學精品,成為推舉文壇新銳、打造朔州作家名片的重要陣地和高端平臺。全方位展現朔州本土作家風采,見證一線寫作的探索和成果。


朔州文化圈 | 郭登瑞:我們村的臺墎子

右玉有一偏僻很不起眼的小山村,村中矗立著一個圓形的臺墩子,便起名叫元墩子村。

它與周邊六個自然村毗鄰相連,接壤而耕。雖然它的具體歷史無人記載,古代的村名已久不可考證,但村莊座落變遷兩處的遺址足以說明這個村莊的古老久遠,至少在明代之前就已經搬遷而來了。在興盛時,全村有40多戶共150多口人。後來隨著改革開放和分田到戶,鄉親們轉變了觀念,紛紛外出打工,去追求更加舒適的生活。到如今,全村房空人少,只剩下50多口,加上貯煤區採煤的需要,被列入移民村,聽說明年就要動遷了。我們村經歷了興衰變遷,我小時候熟悉的模樣早已蕩然無存。但是,唯有座落在村中的那個臺墩子固守陣地,歷經滄桑,見證過往。


朔州文化圈 | 郭登瑞:我們村的臺墎子

右玉的邊堡和民堡從戰國時趙武靈王修築長城起就開始不斷地建造了。為了方便防守,沿長城一線及交通要衝隨之建造了很多瞭望的墩和臺。眾所周知,右玉境內現存的墩、臺、堡星羅棋佈,光有記載的明代古堡就有95個之多。2006年8月,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還授予了右玉縣“古堡之鄉”的稱號。光看我們村:南面八里有增子坊村民堡、西面二里有大油房頭村民堡、東面五里有下泥河村民堡……甚至周邊十里八山上的臺墩子都比比皆是,舉目可見。是右玉縣歷史上戰爭頻繁和生存抗爭的縮影,在古代見證了我們縣的金戈鐵馬,在近代見證了我們縣的奮發圖強。 我們村的臺墩子,它見證了全村人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全過程。從解放初期就響應縣裡的召號,開始植樹造林,一直不間斷。不光在本村栽樹,還要參加公社和縣裡的大會戰。防風治沙,種草種樹,責任重大,堅持不懈。在這個臺墩上通知社員出去栽樹,一代又一代從未間斷。人們苦幹、實幹、拼命幹,一把鐵鍬兩隻手硬把荒山栽上了樹,荒坡披上了綠。

我們村的臺墩子,它見證了我們村築壩修水庫的艱辛勞動。我們村土質鬆軟,解放前沒有得到治理,流失嚴重,肥沃的灘地衝刷塌陷,溝壑縱橫。解放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我們村靠集體的力量大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治理水土流失,發展農業,生態環境大有改變。村民們用五個嚴冬農閒季挖洞取土,身背土筐,築起了東溝大壩,修起了元堡子公社第一座水庫。緊接著通電澆灌,發展旱澇保收的豐產田。這個大壩墊好後不光是能聚水養魚,還保住了農田不再流失。而且這個大壩也給人們出行帶來了方便,送糞拉莊稼暢通無阻。

我們村的臺墩子,它見證了我們村大集體年代的日日夜夜。不論是大躍進、深挖洞、興修水利、農業學大寨。還是開會、分糧、記工、早晚出勤。村支書、民兵連長、生產隊長都要上這個臺墩子“發號施令”,召集社員。喊叫聲環繞全村,響徹山溝。

我們村的臺墩子,它見證了我們村經過幾十年的奮戰,壯大了集體經濟,建起了集體場所,同時也活躍了文化生活。過大年混玩藝都是從臺墩上聽通知,文藝宣傳隊去公社匯演,秧歌隊參加鄰村對臺踢鼓子表演,當時人們不圖報酬,只圖紅火,爭先恐後,都來參加。踢鼓子的不怕勞累踢的熱火朝天,不分上下;唱戲的不嫌醜俊演的精彩投入,笑聲不斷。我們村混玩藝的人都能吃上派飯,成為慣例,年年如此。那時村裡的人不分年紀,扭呀跳呀,笑呀唱呀,紅火熱鬧,其樂融融。

我們村的臺墩子,它也見證了不同時期各種運動的風風雨雨。文革期間,臺墩子更成了喊話宣傳的陣地,掀起高潮的舞臺。小學生兩人一組輪班喊話、念語錄、讀報紙,鬥志昂揚,意氣奮發。每天晚上有人喊話通知社員開會。人們不敢遲到,匆匆吃了飯,放下碗,拿起旱菸鍋往去趕。學校是開會的場所,人們都規規矩矩的擠坐在小學土炕上,或蹲在牆根角,低著頭不緊不慢地抽旱菸,抽的滿屋烏煙瘴氣。人們無心去聽那些套話大話,只想利用這個時間養養神消除一天的疲倦。農民們本來可以安安靜靜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安逸的生活,卻被天天的大會小會,熬夜折騰,疲憊不堪。

朔州文化圈 | 郭登瑞:我們村的臺墎子

我們村的臺墩子,它見證了我們幾代人的成長曆程。村裡的孩子們,從學會走路就去爬這個臺墩子,在這裡不知蹭破了多少雙鞋,磨破了多少條褲子,捱過多少次父母的打罵。我們成天打鬧在這裡,歡聲笑語也在這裡。它看著我們一茬接一茬的長大成人;也見證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興盛發達。

我們村的臺墩子,它見證了我參軍入伍鄉親們歡送的激動時刻。四十五年前在這個臺墩上村支書通知社員們來小學開會歡送我參軍。雖然人數不多,但大家盡表忠言,場面熱烈而親切,有一股子難捨難分的情感。鄉親們恭賀我,也叮嚀我,讓我好好幹,為國爭光,為鄉親們爭光。鄉親們的囑託是我當兵奮鬥十幾年的方向;鄉親們的叮嚀是我在青藏高原精忠報國的動力。

我們村的臺墩子,它見證了很多很多,筆墨難以寫盡,語言無法表完。

我每次回村都要看一看我們村的臺墩子,它會讓我思緒萬千,懷舊掉淚。我思念我已故的雙親!我也思念已故的鄉親們!我更思念流逝的歲月!

我們村的臺墩子,不管它在今後的歲月裡怎樣變化,是否還能存在?但我永遠不會忘記:元墩子村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是我的根,是我的魂,是我思鄉的夢,是我永久留戀的地方。我就心潮起伏;每當想起它,我就思緒萬千……


監製:張日東

來源:朔州作家 西口文藝(右玉文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