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拂過撩動心絃,一幅幅書卷美如畫

馬關中學

庚子年,疫情肆虐中華大地,武漢首城告急,二月裡來龍抬頭的日子疫情還在持續,悶在家裡的時日,感覺不到自然的變化,還以為春遲疑著,偶得以外出,方覺睢州城北湖邊的柳樹已是展筋露骨枝頭吐蕊,萬條垂下綠絲絛的日子為期不遠了吧?關注新聞,疫情數字正在銳減,彷彿東亞的這頭雄獅只是略感風寒打了個盹,如今胸膛正在挺起,看那抖擻的脊樑吧,一個不屈的民族風雨裡何曾屈服過?已然是春回大雁歸,已然是春風拂面柳如煙,然而我們要感謝那抗疫戰線內外的英雄,沒有這眾志成城的力量,這春天果真要姍姍來遲了。

於是我想到了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梅花香自苦寒來,這梅君子也,它的象徵意不言而喻。想到了網絡名言“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哪有什麼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衣服”也想到了白巖松 “隔離病毒但絕不隔離愛” 的朗誦。大災面前有大愛,世界也為之感慨,疫情當前,我看到了無數的美,是某個瞬間,是某個眼神,是某句言語,是援災的貨車,是汗水濡溼的衣襟,是……美還在傳遞,美還在綻放,那是不息的聖火呀,可以戰勝一切困厄。

哦,美可以是一個話題,馬關中學的楊校長正囑某與同仁寫幾篇鼓勵學生讀書之文,我想美之為美美之傳承多通過文字的媒介而發揚光大,正猶如當前我們感受到的大美一樣,或許談讀書這可以成為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慚愧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引領我的學生讀書的機會竟是那麼少,如今這是難得的機緣——疫情在前匹夫有責,如何盡點微薄之力呢,欲慷慨解囊但力有所不逮,欲捨身犯險但又覺百無一用,想想還是不為國家添亂為好,呆在家裡閉門謝客,雞毛蒜皮的肥皂劇已是令人膩煩,於是看書自然成了王道。那些束之高閣的書還是有幾本的,塵封已久的朋友你還好嗎,久未謀面生疏了否?坐下來打開一本或厚或薄的書,沏上一杯茶,書香氤氳茶煙嫋嫋,眼前彷彿洞開了一扇門,走進一個嶄新的世界裡,暢遊於一個樂園內,慷慨於金戈鐵馬的崢嶸中,思辯於哲人的殿堂裡,“水光瀲灩晴方好”,“秋水共長天一色”,“雲歸而巖穴暝”……

借用鳳凰傳奇的歌詞——風拂過撩動了心絃,那繁花似錦的世界美無限。

讀一本好書,沉浸在書的世界裡,撩動你的不只是顏如玉黃金屋吧,功利要不得,那莽莽蒼蒼的原野,那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那朔風颯颯的戈壁灘,那美景如畫的煙花三月,那勝友如雲的滕王閣畔,那細雨如絲的江南,那豪情萬丈的金戈鐵馬,那風骨錚錚的魏晉名流,那三國水滸層出不窮的俠肝義膽,那化蝶雙飛的愛情,那淚水幾流的桃花扇,那屈身為國的三呂大夫,那慷慨悲歌的燕趙志士……

於是乎你學會了成長,學會了如何欣賞美,學會了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學會了大丈夫何以立於天地之間,學會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學會了 “先天下之憂而憂” 學會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於是乎你不再糾結於那些許的小事,不再感傷於兒女情長的為賦新詞強作的愁緒,不再急功近利於眼前的甜甜蜜蜜,不再鼠目寸光於井底之蛙的自我陶醉中,不再無謂的讓時間從指縫間匆匆掠過;於是乎你“我勸天公重抖擻”要奮發有為,於是乎你路見不平敢於一聲驚雷,於是乎你懸樑刺股要把看書的椅底坐穿;於是乎世間多了一勇士,多了一仁者,多了一志士,多了一賢良,多了一棟樑;於是乎己之幸甚國之幸甚……

讀書還可以成為我們最好的志趣,因為讀書不僅可以擴大生活的廣度,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還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提升我們的幸福指數,加強我們生命的厚度,讓我們的人生更加流光溢彩。

我有幾個同學是酷愛讀書的人,“老家睢縣”的楊靜便是其中的一位,愛讀書愛美,愛一己之美更愛生活中處處的美。她所寫的“老家睢縣”系列的隨筆或者記聞早已不再是泛泛的曬微博,淘人氣了,她筆下的鄉土人情早已成了生活之美的載體,她時而把話題置於過去的回憶,時而又回到眼前。回憶有時是苦澀的,但淡淚後卻是長久的甘甜,多少往事的話題引起了我們這八零後的回憶與共鳴,多少離鄉在外的睢縣人為之感受到了老家的溫暖,那份漸淡而朦朧的鄉愁又愈發清晰起來了,甚至一發而不可收拾,幾年沒回老家的人也因為一份份感動而再回故里尋找家之根本。她筆下眼前的日子是美不勝收的,但也是苦盡甘來,她對生活的努力,她所有的堅韌的一面並不像是美麗外表下給人的柔弱感,她的文字如那涓涓的細流雋永而蘊藉,閱讀她的文字感受到的更多的便是美,美在景美在事美在情。文字上那呼之欲出的美感,我想是來源於她愛讀書善讀書的美麗習慣吧,為了看一套書她能奔波數次,幾經周折也不厭其煩,其次才能是她對生活的細細觀察與思考。

楊靜她並不是專業的作家,然而數年來她所記述的文字委實不在少數,其作品影響力之大引起商丘作協的注意,目前已是商丘作協會員。一個業餘的作家,質樸的文字往往比某些沽名釣譽的作家更能夠表現出生活的味道來,那種美不玲瓏反而更剔透。

我其實也算半個愛讀書的人,散文我是常讀的,我曾寫過一篇閱讀散文的隨筆——《走在散文的時光裡》,開篇曾寫下過如許的文字 ——一個人境界的變化和提升是合乎哲學上的量變與質變的道理的,人生最大的財富莫過於經歷了吧,而經歷帶給我們的實質又是什麼呢?不凡的人格魅力,舉重若輕的內在修養亦或世事洞明的學問、看破世事的睿智與灑脫,而閱讀散文正是促進人生量變的一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也促進了質變的形成……如此看來我尤推重散文的閱讀,除了詩詞我想散文是情感的絕佳載體,況且散文多以情景交融為手法,於是文章也頗有景美境美情美之觀感,有的隨筆式的散文其字裡行間的智慧之美也頗能打動人心,一則能消遣二則能陶冶人,散文之美正是生活之美之外化也。

覽書之美,我所言者也許只是管中窺豹,其天地之寬廣其領域之廣博其美之豐盈非讀書人難以說之一二也,覽書之美,正猶如春風拂面,撩動了那心絃,繁花似錦的世界美無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