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早期籌備訓練宇航員的祕密經過

2003年10月15日, 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不僅顯現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同時也顯現了我國航天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這標誌著我國已經踏入世界航天俱樂部的大門,也證明了我國經過幾代人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終於有了自己的航天機構和宇航人員。但關於它的起步和歷史,卻鮮為人所知,曾經擔任“宇航員訓練籌備組”組長、空軍某軍原副軍長薛倫,為我們解開了我國早期籌備訓練宇航員的秘密經過。

我國早期籌備訓練宇航員的秘密經過

當年參加訓練的部分宇航員(照片經虛焦處理)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在開展“兩彈一星”研製的同時,毛澤東主席就曾說,我們也要搞載人飛航。我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前,國家就著手建立發展我國自己的宇航工程。1968年,我國就組建了507所(現航空醫學研究所),專門研究宇航員的“生命保障系統”;508所負責研製宇航員的救生保障;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負責載人飛船的總體設計;七機部負責飛航運載火箭系統。

據薛倫所知,我國在1970年初,就由國防科委507所黃志平、空軍司令部軍訓部副處長彭功閣、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所長郭儒茂等6人,組成一個“秘密小組”,郭儒茂任組長,還給他們配備一架專機。小組成員主要到殲擊航空兵部隊,從有經驗的飛行員中挑選宇航員。經過半年多時間的選拔,從1919名飛行員中篩選出200餘名預備對象。這些人於1970年下半年,分批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和507所進行宇航員身體檢查和在離心機上載荷能力的檢測。經過反覆檢查,有19名飛行員符合宇航員選拔標準。

當時,挑選宇航員的要求條件非常高,除嚴格政治條件外,飛行技術要好,戰鬥機上飛行時間要長,身體條件要求更為苛刻,要求飛行員在離心機上必須具有長時間12個載荷的耐力,才算合格。因此,飛行員在離心機上檢查時,要承受極大的痛苦,這一點比國外挑選宇航員的條件苛刻得多。其中有兩名飛行員,在離心機長時間大載荷檢測時,肺被壓穿。

為什麼我們的宇航員要求這麼大的載荷呢?這是由於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環境以及地面技術保障等條件決定的。考慮到載人飛船返回地面時,降落地點的安全問題,只有四川盆地的一些小範圍可供選擇作為降落的條件。其次,我國當時在境外沒有測控臺站,“遠望1號”海上測控船當時尚在建造之中,載人飛船在返回過程中,只有到達我國地面測控臺站時,才能下達下降返回地面的指令。因而從開始下降至著陸的這段距離相對較短,載人飛船返回地面時,飛船減速進入大氣層時的下降曲線比較陡,這樣下降時的載荷必然增大,而且持續時間長。這完全是根據我國當時的實際情況,採取的一項不得已而為之的措施。

宇航員人數雖然不多,但組織訓練機構比較複雜,涉及的面比較廣。宇航員不論駕駛飛船的模擬訓練,體驗失重飛行,還是保持飛行技術等,涉及到多方面高科技知識和許多科研機構,以及各項保障的諸多問題。這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是幾個人、一兩個單位能辦到的事,它必須有一套完整、科學的組織機構,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實現。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何況是宇航員要遨遊太空!

507所雖然對宇航員訓練做了許多工作,但其設想似乎簡單了些,他們認為只要有十幾個人保證飛行,讓宇航員體驗一下失重狀態的感覺即可,而載人飛船的操縱,全靠自動控制系統來完成。他們不太瞭解空中飛行經驗,對宇航員完成宇航飛行的意義和作用。蘇聯、美國挑選宇航員,特別注意飛行員在戰鬥機上的飛行時間、飛行技術和心理素質;美國開始選拔宇航員是從試飛員中選拔,這都是有科學道理的。蘇聯挑選宇航員一般要求飛行時間1000—1500小時,美國要求飛行時間更多些。我們要求飛行時間800小時以上。人們還記得,美國阿波羅—13號宇宙飛船在太空發生機械故障,當時地面指揮機構非常緊張,認為凶多吉少。然而這樣重大的故障,由於宇航員具有豐富的飛行經驗,準確判斷出了故障的所在,並沉著果斷地處置,化險為夷,利用“登月艙”成功返回地面。在此關鍵時刻,可以看出宇航員飛行經驗的重要意義所在。

開始,國防科委曾準備自己搞宇航員訓練,1970年計劃用殲教—5飛機改裝成失重飛機,進行失重飛行訓練。1971年4月,中央軍委在一次會議上研究宇航員訓練問題,認為空軍有豐富的飛行訓練經驗,決定宇航員訓練還是由空軍負責。中央批准了這一方案。

鑑於上述一系列準備情況和我國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國防科委向中央呈報了《關於發展中國宇航事業的請示》,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主席在報告上批示:同意。

1971年5月12日,空軍以絕密電報,緊急命令:空24師師長薛倫、空34師副師長李振軍、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所長郭儒茂、空軍第13航校副校長劉樹志、空42師團參謀長徐培根、北空軍訓處飛行技術檢查員李瑞祥、空3軍訓練處參謀鄒永利等7名幹部,務必於5月14日到空軍報到。5月15日,空軍司令部、空軍政治部領導召集大家開會,宣佈成立“宇航員訓練籌備組”,指定薛倫為組長,李振軍負責政治思想工作,要求他們立即著手籌備宇航局或宇航員訓練基地,儘快開展宇航員訓練。這一重大決策,不僅標誌著我國科技發展的水平,也表現了中國人民勇於攀登技術高峰的志氣和決心。當他們接到這項艱鉅而光榮的任務時,大家內心感到無比的激動和高興!

這項工作十分保密,當時是以毛主席批示時間為代號,故稱空軍“714”辦公室。他們暫時住空軍學院,行政上歸空軍司令部直接領導,幾個人一部電話,就開始辦公了。“714”辦公室雖然住在空軍學院,但是連學院領導也不知道他們究竟是幹什麼的,許多事情,至今鮮為人知。

“714”辦公室的任務是負責宇航員訓練,當時空軍決定宇航員務必在1971年11月集中,並開展訓練。同時他們得知,預計1973年底,計劃用東風—5號火箭,發射“曙光1號”載人飛船,飛船可載兩名宇航員。宇航員訓練,其時間之緊迫,任務之複雜,可想而知。

當時薛倫等人想:如果載人宇航飛船製造出來了,而我們的宇航員還沒有訓練出來,豈不是耽誤了大事!宇航員訓練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半年時間要組建這樣一個訓練機構,談何容易!時間實在是太短了!但是大家二話沒說,決心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努力完成上級給予的光榮任務。

雖然他們有組織飛行訓練的經驗,但搞宇航員訓練卻是門外漢,需要努力學習;而這項任務是關係國家和民族威望的大事,時間如此緊迫,必須奮發圖強地工作。否則,難以完成這項使命。

因此,他們抓緊一切時間,蒐集有關資料和學習宇航知識,熟悉與宇航有關的情況。他們首先著重抓緊解決宇航員訓練機構的設置和組成,初步設想,包括機關、宇航員、飛機地面維護人員、外場各類保障人員等,需要500—600人;宇航員保持飛行技術訓練場地的選擇,初步定為正在建設中的四川西昌機場,併到現場進行了考察調研;宇航員“失重”訓練用的飛機,建議用“三叉戟”飛機或圖—124飛機改裝……

當薛倫等人到國防科委五院下屬的507所和508所以及其他研製宇宙飛船和保障宇宙航行的有關單位瞭解熟悉情況時,經過多年嘔心瀝血研究出的“宇航員飛行服”、“宇航員食品”、宇航員“生命保障系統”以及其他有關的宇航產品,都展示在他們眼前,讓他們深受鼓舞,這是在中國宇航戰線上許多默默無聞的英雄辛勤勞動的結果。研究人員說:“有些產品已經研製了第二代,甚至開始更新產品的研究,但是,我們研究的這些產品,究竟是否適用,效果如何,未經過實踐檢驗,你們來對我們的產品的研製是個促進,爭取中國宇航員早日飛向太空。”

他們還到北京航空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等有關院校聘請專家,準備給宇航員講授有關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知識。他們還計劃於1971年9月14日到紫金山天文臺參觀學習,聘請老師給宇航員上課,講授天文知識。

正當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有組織、有計劃地按照設想抓各項工作的落實、並取得初步成效時,“天有不測風雲”,1971年9月13日,發生了林彪叛逃事件,隨後宇航員訓練被擱置。(來源|《讀者報》 作者|葉介甫)

我國早期籌備訓練宇航員的秘密經過

走過萬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歡迎訂閱2019年《讀者報》

郵發代號:61—98

訂閱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當地郵政所訂閱

2. 關注“讀者報官方微信”,進入微店下單訂報

3.淘寶店鋪: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讀者報》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貓》雜誌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2441465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