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存在缺氧問題嗎?

GONG丶Jc


以前,我軍戰機基本上都是蘇式改進而來,飛行員吸氧問題其實非常簡單實用,就是帶一隻氧氣鋼瓶上去,那隻氧氣瓶其實足夠飛行員高空區域吸氧所用,你想,當時的戰鬥機能飛多遠,基本上都是短腿先生,滯空時間又不長,上天飛行沒多長時間,就得考慮往回撤了,或者到別的機場下降。

但科技發展了,帶只氧氣瓶上天,似乎是落後的象徵了,於是;就在戰機上裝備了機載製氧系統,國外上世紀80年代大概漸漸成熟和使用,但即便結構不是很大,但也是由數個設備所組成,也是一個較為複雜的系統。

但有時候,高科技的東西,並不一定十分保險,美軍戰機使用的機載製氧系統(OBOGS),在高空環境下工作狀態並不一定穩定,發生過不製氧的情況,軍方曾要求製氧機供應商拿出解決方案,但雷神公司表示無能為力,只給出一個令美軍暴跳如雷的答案別飛太高。

F-22是全球率先研發並裝備空軍的隱形戰機,就曾經因為製氧機的問題,飛行員供養不暢,導致戰機墜毀飛行員未跳傘的嚴重航空事故。

事故調查顯示意外可能起因於戰鬥機上配置的氧氣產生系統有設計瑕疵,在高空飛行時會造成供氧不足而導致飛行員昏迷;由於增壓服及相關係統出現問題,儘管已更換其閥門和過濾器,但直到現在仍有許多美軍飛行員和工程師並不相信美空軍已經解決了F-22氧氣的根源問題。

F-22曾經因為缺氧事件而全部停飛,但美空軍調查多年依然拿不出足夠有說服力的證據,美軍只能命令所有的F-22停飛返廠加裝氧氣罐,瞧見沒有,關鍵時刻,還是氧氣瓶靠得牢。

F-22自服役以來,可謂事故頻繁,天災人禍不斷,令F-22處於損失一架少一架的狀態,由於生產線關閉,導致F-22已經得不到有效補充,美軍方曾討論過重啟F-22生產線的問題,但最終還是未能重啟,原因就是缺錢,需要耗費天文數字般的美元。

前段時間,日自衛隊空軍摔下的那架F-35隱形戰機,網絡上也有許多文章指向非常有可能是機載分子篩製氧系統發生故障,導致飛行員缺氧,影響了飛行員的操控,從而發生了意外。

但真實的原因,外界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即便查明瞭F-35摔機的真實原因,美日軍方也不會對外公佈,就怕影響以後F-35隱形戰機的銷售。

好在美空軍F-22隱形戰機碰到的問題,並未在空軍新進服役的殲-20隱形戰機上體現出來,從我軍戰機多年來的表現看,並不存在缺氧的問題,近些年發生的幾起墜毀事件,飛豹由機械故障引發,殲-10是飛鳥撞機等原因,不存在飛行員缺氧事故,說明國產製氧系統很可靠,軍迷大可放心。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外界不可能知道殲-20隱形戰機供飛行員使用的究竟是何種供氧系統,但可以從空軍包括央視播放的視頻畫面中,從殲-20飛行員的頭盔系統連在一起的供氧管子,可窺探殲-20飛行員的供氧。

殲-20的飛行頭盔相當科幻,外形與F-35戰機所使用的第三代頭盔顯示器非常相似,此外,其呼吸器與F-22和F-35戰機所使用的幾乎一模一樣,有美媒據此認為軍工有可能抄襲了美方的相關技術。

不過,相對於F-22的飛行故障,包括日自衛隊F-35摔下來,我軍飛行員的供氧系統卻一直非常穩妥,未有因為製氧系統故障而導致的飛行事故報道。

有公開報道的是我軍殲-10A裝備了機載分子篩製氧系統,由傳統的氣氧、液氧氧源,轉向採用機載製氧技術,通過分離空氣製取高濃度氧氣來滿足供氧需要,特別適合長時間續航的遠程戰鬥機供氧,延長了戰鬥機的續航時間。

由於此係統在殲-10戰鬥機上使用情況良好,待成熟以後移植到殲-20隱形戰機上,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增強了殲-20隱形戰機的的出動強度和整機的技戰術性能。


國平軍史


我軍的分子篩製氧機已經在殲-10上使用多年,沒出現過太大問題,美國F-22A墜毀實際上是制度原因

傳統戰鬥機上使用的供養系統都是由氧氣瓶進行供氧,但這就決定一個問題,攜帶的氧氣瓶中氧氣量決定了飛機最長滯空時間,對於現在很多通過空中加油延長滯空時間來說,就很存在問題。攜帶多少氧氣合適,帶太多要擠佔寶貴的機內空間和重量,帶少了滯空時間要受到限制。這就導致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戰鬥機開始安裝機載分子篩製氧系統。空中加油技術,倒逼了戰鬥機要安裝使用機載分子篩製氧技術(OBOGS),法國的幻影2000戰鬥機是最早使用這種技術的戰鬥機。這種技術先從外界大氣中吸入空氣,通過渦輪機進行壓縮,然後通過分子篩篩選分離出氮氣,再進行提純獲得可供飛行員呼吸的高純度氧氣。

上圖荷蘭為其戰鬥機升級購買的機載分子篩製氧系統。以色列的F-16I使用的新型機載分子篩製氧系統,製氧機生產出氧氣後先在氧氣罐中儲存,再通過儀表盤與飛行服上供氧系統連接。
美軍在F-22A戰鬥機上採用新的第二代機載分子篩製氧系統,這套系統更輕,耗電量更小。但是不想出現嚴重問題,在2010年11月16日美國空軍飛行員傑夫漢尼上尉駕駛的F-22戰鬥機突然急劇俯衝,以超音速撞擊地面,導致機毀人亡。事後美軍認為是供養系統出現問題,因為F-22機隊飛行員普遍反應駕駛F-22後會出現意識喪失,記憶力減退,情緒不穩定等症狀,並伴有持續的呼吸問題和慢性咳嗽。為此美軍停止了F-22的作戰飛行任務,並將飛行訓練高度限制在7620米以下。

墜毀的F-22殘骸,然而美國把F-22這套機載分子篩製氧系統一環壞的拆開研究,沒有發現任何設計上的問題。最後發現問題主要來源出現在製氧機的用來吸附過濾氮氣的沸石上,這種新一代製氧機使用的是鋰交換X型沸石,而美軍後勤部門採購的這種沸石純度不夠,含有少量雜質,會產生少量有毒氣體,飛行員在進行高G機動大量吸入後會導致出現不良反應,真的是體制問題……與此同時氧氣閥門以及飛行服上充氣背心設計上也有缺陷,在高G機動時有時會出現供氧量不足。美軍後在機載製氧系統後端加了一道活性炭過濾,用來吸附可能產生的有毒氣體或雜誌,並修改了閥門和充氣背心等,在2013年4月4日,解除了對F-22的飛行限制。

我軍的機載製氧系統是從殲-10A上開始的,《中華航空航天醫學雜誌 》2000年第4期發佈的《新型殲擊機機載分子篩製氧氧氣系統及其配套抗荷裝備抗荷性能的研究》證實了殲-10A裝備了機載分子篩製氧系統。殲-10A上開始使用的機載分子篩製氧系統

目前殲-10使用機載分子篩製氧系統使用了那麼多年,總產量也超過500多架,一直沒出現過什麼供氧問題,殲-20更不會出現這樣情況。美軍那是作死,自己採購了劣質沸石導致出意外。


五嶽掩赤城


我不知道我們的殲20是那種方式供養,我國慣例是氧氣瓶,俄毛那邊祖傳的,優點的佔用空間小故障率幾乎是0,除非你忘記充了。美國一般採用製氧機,故障率高,但是F151618等都沒有什麼大問題暴露出來,可能F35用了新的製氧機。製氧機優點是後勤依賴比較小,每次飛行之前不需要加氧氣,美軍經常打仗,而且都是高強度的火力輸出,如果你在裝彈藥的時候還在加氧氣,機械裝彈裝置很容易出火花,很容易出安全事故,就像戰機降落我們用減速傘美軍用剎車片一樣,大家都是選擇自己適合的方式。我們飛得少,後勤多做點,實際上我們發動機每次飛回來都要檢修,所以也快不了。美軍不一樣,他們要連軸轉,他們可以連續飛5.6趟十幾個飛行小時才需要保養,製氧機的問題自己困擾美國好幾年了,這次綠本掉下來的F35據說是用氧氣瓶的,忘記充氧氣了。。。


黑山老妖37625003


殲-20戰鬥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一款第五代戰鬥機,殲-20戰鬥機具備隱身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超視距打擊能力和超強的機動能力,這些性能都是五代機的基本特徵。世界上第一款第五代戰鬥機是美國空軍的F-22A猛禽戰鬥機,這款戰鬥機建立的第五代戰鬥機的一個研製標準,這就是4S,也就是殲-20戰鬥機所同樣擁有的能力。美國的F-22A猛禽戰鬥機曾經長期受到座艙氧氣問題的困擾,這是在於美國的戰鬥機大部分都是採用了“機載氧氣生成系統”,也就是通過分子篩的方式從大氣中獲得氧原子來給飛行員呼吸用。

機載氧氣生成系統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通過使用這種方式可以減少地勤的工作內容,否則戰鬥機在準備過程中還要使用充氧車,因為其他許多戰鬥機的座艙氧氣供應是通過氧氣瓶的方式來進行的,而氧氣瓶需要通過外界的充氧車來進行補充,相比較而言F-22A猛禽戰鬥就簡單了,因為根本就不需要進行充氧的動作。

但是在使用了氧氣生成系統的F-22A猛禽戰鬥在使用中多次有飛行員報告缺氧的症狀,期間還有F-22A猛禽戰鬥機的墜毀也懷疑與機載氧氣生成系統有關係,最終所有的F-22A猛禽戰鬥機都配備了氧氣瓶,這樣可以保證在緊急關頭還是有氧氣的供應。美國軍隊還有其他機型也裝備有機載氧氣生成系統,包括F/A-18系列和如今的F-35戰鬥機。

我國殲-20戰鬥機還是使用了傳統的氧氣瓶的模式來供應氧氣,雖然我國已經具備使用機載氧氣生成系統的能力,但是在實際操作層面上還是沒有依賴這套系統。氧氣瓶雖然增加了地面準備的內容,但是其簡單可靠是優點,使用氧氣瓶也就不會存在缺氧的問題了。

美軍的戰鬥機大批使用機載氧氣生成系統是與美軍的全球作戰有很大的關係,由於氧氣瓶的容量有限,所以無法保證戰鬥機的長時間飛行,特別是遠距離的越洋飛行,所以採用機載氧氣生成系統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航空視界


我們都憋氣,不用氧氣的,不然海選那麼多飛行員幹嘛,就是挑選超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