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個“不自知”的兒子,沒有讀名校的命卻一直做著名校夢,悲哀

如今考研之風日盛,不僅是大學生自己,就是他們的家長,也似乎覺得讀完本科是一定要去考研的,為此他們為正在讀大學或已經大學畢業的孩子提供各種資源和支持,只要孩子表態要考研。而如果孩子沒有要考研的打算,家長就非常不高興,他們會嘗試用很多方法說服孩子報名參加研究生考試。但也有少數例外,比如我們今天要說這位母親,她就不怎麼支持兒子考研。

我那個“不自知”的兒子,沒有讀名校的命卻一直做著名校夢,悲哀

她兒子準備今年進行第四次考研,因為每年都報考名氣很大的院校,競爭相當激烈,已經連續三年沒有入圍複試。不過這好像並沒有影響到他的決心,今年考研,他仍然報考了那所知名大學。

對兒子的這種行為,這位母親如此評價:我那個“不自知”的兒子,沒有讀名校的命卻一直做著名校夢,考不上名校卻一直堅持,註定會痛苦一生,特別悲哀。

她的話確實有些道理,但說得又有些絕對了。從他人的角度看,堅持報考名校研究生,付出了很多努力,卻始終考不上,能力肯定會受到質疑;但從個人自身的角度看,堅持著自己的夢想,堅持不懈地奮鬥,努力嘗試突破極限,卻是一個很值得讚賞的舉動。至於能不能考上名校,一部分是因為實力不足,一部分是因為機遇不好,一部分是因為努力不夠。

我那個“不自知”的兒子,沒有讀名校的命卻一直做著名校夢,悲哀

這位母親認為兒子“不自知”,沒有讀名校的命卻一直做著名校夢,其實是一種焦灼的表現。由於對兒子學習能力的不自信,她有深深的危機感,她擔心兒子把“名校之路”走成“深淵之路”;她不希望兒子因此痛苦一輩子、悲哀一輩子;她希望兒子及早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做出修正,丟掉“不切實際的幻想”,把自己當下的路走好。

筆者理解這位母親的焦灼,畢竟現在考研越來越難,三戰、四戰考研的人越來越多,考研壓力越來越大,死盯著名校帶來的風險也就越來越大。有數據統計,近三年考研人數呈“暴漲”態勢,2018年全國考研人數為238萬人,較2017年增加了37萬,增幅達18.4%;2019年考研人數約290萬,較2018年增加了52萬,增幅為21%;2020年考研人數為341萬,較2019年增加了50多萬,增幅超過17%。考研生數量大規模增加,名校招錄計劃近些年卻保持相對穩定,考上名校的機會自然越來越小。

我那個“不自知”的兒子,沒有讀名校的命卻一直做著名校夢,悲哀

雖然筆者理解她的焦灼,卻不認同她對兒子做出的評價,如果她兒子知道她對自己是這樣的看法,情緒肯定會低落到極點。

作為母親,孩子追求學業上的進步,無論他面對多大的困難,經歷了多少次失敗,都應該給予支持。這種支持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質上的,最好是提供兩個方面的全力支持。

人們都說:“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這句話可以稍稍改一下:“每個成功的考研生背後,一定有默默支持他的父母”。對研究生來講,父母是激起他們學習動力的最大來源之一,如果父母對他們失去信心、不提供支持,他們很大可能會放棄。所以,為了孩子的成功,為了幫助孩子實現他的夢想,父母就算不想支持,也要裝出很支持,且要裝得很像。

我那個“不自知”的兒子,沒有讀名校的命卻一直做著名校夢,悲哀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對學歷和“名校出身”的越來越重視,考上研究生,尤其是考上名校研究生一定會越來越不容易。但再不容易總會有人考上,為什麼那些考上的人就不能是自己?父母應該不斷向準備考研的孩子灌輸這種思想,鼓勵他們勇敢挑戰未知,並告訴他們“天塌下來有父母頂著”。

不過話說回來,每個人都要有自知之明,有多少粉就做多大的粑,不能好高騖遠,不能“看山山不高,看水水不深”。在考研這件事情上,考研生還是要量力而為,追求卓越沒有錯,可是要掂量下自己是否有追求卓越的本錢。如果一些考研生能認清現實,適當降低下考研報考標準,或許早早就跨入了研究生的大門,不至於至今還過著揪心、煎熬的日子。

夢想是人們對未來的一種期望,是人們為之奮鬥的目標。可以說,每個考研生都有名校夢,但最終進入名校就讀的,永遠是極少數。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是要認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