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父亲支教郭家沟村小学

岁月 | 建国初父亲支教郭家沟村小学

岁月 | 建国初父亲支教郭家沟村小学

1951年8月25日临城县教师暑假文补班合影(后排左三系作者之父张立昆)岁月 | 建国初父亲支教郭家沟村小学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机关完善需要一批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临城县(今薛城区)青委(共青团前身)书记师洪先(后任济宁地委领导),把当时在八区(今沙沟)茶棚小学当教员的父亲张立昆调入青委做宣传工作。半年后,父亲到六区(今滕州市柴胡店镇)开展扫盲活动,主抓教育。当时郭家沟(今郭沟)、黄连山、葫芦套、南辛、老君院几个村的儿童入学,因缺乏师资成了盲点,于是父亲主动提出到郭家沟组建学校并支教,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就读难的问题。

刚刚建国,百废待兴,办学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具备。父亲到村后,把校址选在一处地主的宅院里,没有课桌板凳,就让村民把自家的板石、条石(当桌)、方石(当座)捐献出来。把谁家送的石料登记在册,张榜公示,解决了学生的课桌和座位。但招收学生成了难题,许多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割草、放羊,对进学堂不积极。一位乔姓学子想读书,父母不同意,说家中困难,交不起学费。父亲三登家门做工作后同意了,父亲替他交了学费。后来这名乔姓学子成了省高校一名教授,至今他回老家探亲,都会给亲邻讲起当年父亲对他的资助。

学校建成,父亲针对山村特点,结合1948年冬台枣专署在峄县(今峄城)举办教师培训班学到的知识,制订《小学学生守则》,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性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教学中努力推广(接近)普通话。那时,全县11个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40%,父亲所在的辖区小学入学率达到70%。

1951年秋,区委书记王其明陪县委

书记王吉德检查工作,来到该校,参观完学校后表扬父亲说:“你是一个称职的小学校长。”王书记回到县委没几天,学校接到区里传来的一个喜讯,县委商定给郭家沟小学奖励,奖品为每位师生人手一本(32K32页)作业簿。于是,学校委派一位教师步行15华里到区委去取,回来的路上突降雷雨,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途中,这位老师竟趴在山石上用身体挡雨护着本子,使本子完好无损。回忆起当年的往事,已是古稀老人的这位老师,声色依然动情。

父亲已经在2007年过世了,为了纪念父亲,为了探寻父亲的成长足迹,为了追忆父亲的芳华岁月。我再次来到父亲曾经支教的郭家沟村小学。在那里,遇到了郭沟小学员工甘志祥老师。当得知我是张立昆的后人时,他的眼神久久地凝视着我的面孔。他说:“在我们村包括附近的几个庄,七十岁往上的人,几乎都认识和知道你父亲,那时有叫你父亲校长的、有喊你父亲先生的,其实你父亲最愿意听大家称呼老师。”他领着我和两位文友在新建的校舍参观后,我俩在学校大门前合影留念。面对着父辈曾工作过的地方,承载着我太多的敬仰。

父亲支教两年,身为校长兼国学(语文)老师,不仅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父亲任教期间,在校生近二百名,后来他们学业有成,大都从事教育工作,这是父亲始料不到的。时任六区业余扫盲组组长殷曼云老人说:“当村里知道你父亲离校调到县文教科(教育局前身)时,学生家长来到学校与他话别,那依依不舍的情景,多年后人们还常常想起。”

父亲作为建国后郭家沟公办第一任小学校长,他坚持走群众路线,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他的名字和郭家沟小学当年曾取得的荣耀已载入《山东省教育志》《济宁专署志》《薛城文史第八辑》和《柴胡店镇志》的史册里!

凡本公众号注明来源“滕州日报”或未明确注明出处的信息,版权均属于本公众号,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
公众号授权使用信息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微信号:滕州日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公众号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微信ID:tengzhouribaosh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