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救命的食物——玉米和番薯,起源於美洲,卻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玉米,別名叫棒槌、苞米;番薯,俗名叫地瓜、山芋。一提到它們,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不管是城裡的農村的,南方的北方的,年輕的老輩兒的,都吃過,也肯定都見過。

能救命的食物——玉米和番薯,起源於美洲,卻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圖1——還沒掰的棒槌

但是這兩樣東西是怎麼來的呢?很多人還真沒思考過這個問題,為啥呢?因為這東西實在是太普及了,到處都是,自然都見怪不怪,認為早就有了。實際上要真說起來,玉米和番薯,還真算是中國歷史上的“新潮事物”。

大約500多年前,玉米和番薯經由西方列強之手,傳入中國,然而這兩件東西也不是起源於歐洲,再往前追溯,可就是一部辛酸血淚史了。沒錯,就是歐洲人殖民美洲的歷史。

能救命的食物——玉米和番薯,起源於美洲,卻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圖2——西班牙人殖民美洲

15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西班牙人開啟了對美洲人民的殖民戰爭,其中最“傳神”的兩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一場,是科爾特斯帶領600多人征服了擁有250萬人口的阿茲特克帝國;另一場,是皮薩羅帶領180人征服了擁有600萬人口的印加帝國。

當然,這兩場戰役確實很神奇,但比它更神奇的是,哪來這麼些個印第安人?

能救命的食物——玉米和番薯,起源於美洲,卻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圖3——人口爆滿的帝國首都

上期提到,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直到600多年以前還處在石器時代,大部分人過著最原始的“刀耕火種”的時代,相當於我們的炎黃時代,一個部落也就養活幾百人。如果是這樣的農業水平,是不可能支持這樣龐大的帝國人口的,更別提建造可以容納20萬人的大都市了。

所以說,這就不得不提到兩樣神奇的作物——玉米和番薯。

玉米和番薯,其實是在美洲人的上千年的選育下,才真正成為高產作物,尤其是玉米,據生物學家研究,野生玉米最早的樣子長得如下圖一般憋屈:

能救命的食物——玉米和番薯,起源於美洲,卻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圖4——長得很憋屈的野生玉米

所以說美洲人並非是西方人形容的那樣愚笨,他們只是把智慧用在了不同的地方。

如此用心培育地植物,玉米在他們眼中,自然就無比珍重。自古以來,印第安人社會中就有信仰“玉米神”的傳統,每年都會有相應的祭典,印第安人也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祭典日期和習俗。他們普遍都會在那一天歡歌起舞,點燃篝火,為眾神獻上他們認為最珍貴的活物。

玉米和番薯養育了燦爛的阿茲特克文明,印加文明,還有我們最熟悉的美洲古文明——瑪雅文明。幾千年前的瑪雅人,也像現在的東北那旮沓的人兒一樣,坐在田間地頭啃棒槌吃。

能救命的食物——玉米和番薯,起源於美洲,卻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圖5——殖民時期的種植園

歐洲人發現了這兩樣寶貝後,就把它帶到了殖民地種植。由於在當時,這兩種作物產量實在是太高,於是他們就都藏著掖著不給別人分享。當然,最終還是在明朝年間傳入了中國。番薯是由福建商人陳振龍傳入的,有據可考,在1593年,他把番薯的藤蔓搓成繩絲,混在繩子裡頭,從當時西班牙人的殖民地 菲律賓 漂洋過海帶到我國;玉米怎樣傳入已經沒有明確記載,大約是在1531年從廣西開始在中國種植。

玉米和番薯的傳入歷盡艱險,而它們自打傳入中國後,就大放異彩。距今500多年前,隨著明朝政府的日益腐敗,再加上那時候正趕上全球氣候變冷,糧食減產,老百姓吃不上飯。這時候救命的東西來了,棒槌和地瓜埋上就長,長了就活,結的又多,雖然味兒不怎麼樣,但能填肚子,因此救活了大批的饑民。

能救命的食物——玉米和番薯,起源於美洲,卻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圖6——明朝人種番薯

後來滿族入關,建立清朝,瘋狂屠殺漢人,為了恢復勞動力給他們幹活交稅,就又開始推廣玉米和番薯的種植,也引起後來的人口暴漲。直到清末民初,中華大地上已經有4億人口。

玉米和番薯雖然不是生在中國,卻也是種在了中華大地上,並與中國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們也應當懷著感恩的心銘記,六百年以前,在地球的另一邊,另一群黃皮膚的人曾經在那裡繁衍生息,它們培育了這種能救人於水火中的生命果實,直到今天,仍有多少老輩兒人一看見它們,就想起了年輕時候的艱難歲月。


關注 小靖說歷史 講述被遺忘的歷史故事,帶給你不一樣的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