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怎麼看待?

愛車E族3


俗話出真理,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那先看看三國水滸是本什麼樣的書。

水滸傳元未明初施耐庵所寫,講述了一百單八將逼上梁山,而後又被朝廷招安後剿滅方臘的故事。年輕人血氣方剛,易招惹事非,所以有少不看水滸一說。

三國演義明朝羅貫中所寫,講的是東漢末年諸侯割據,到三國鼎立,最後三家歸晉的故事,書中不乏軍事鬥爭,詭計多謀,而老年人什麼事都經歷過,本身都是老油條,再看看三國,是真成老雜毛了。


攬遍群山意未休


不管是少不看《水滸》,還是老不看《三國》,都是片面之詞。《水滸》和《三國》都屬於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無論看那一本,都會引人入勝,愛不釋手。我就是在三四年級的時候看的《水滸》,當時的《水滸》還是白話文,有些字和詞不是太懂,但是精釆的故事情節一直吸引著我步步深入,上課偷偷的看,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就連吃飯也要邊吃邊看。當時看水滸的感覺就是好奇和熱鬧。對我的成長也沒有造成什麼影響。倒是提高了我的寫作水平,作文語句通順了,對文言文的理解感覺也有一定的幫助。少年時代懵懵懂懂,對小說主題理解不是太深,那一種深入的思想內涵也不是太懂。所以我認為,少不看水滸,是一種不合實際言論。我不贊成這種說法,倒是感覺,少年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只要樂意看,還是對寫作和歷史文化有益無害。

老不看《三國》,我不知道說這話的人是站在什麼樣的角度看問題,我覺得上了年紀看三國,是對歷史經典的重讀,反覆研究,仔細領悟,倒是可以正確的評判歷史人物對與錯。沒有什麼不好呀。難得一輩子的勞碌,可以放下心來,捧一本好書,喝一杯香茗,閒哉悠哉,養養生,享受享受老來的那份清閒,何樂而不為呢。


洎水藍


這是句俗話老話,有它的道理在,但角度是以讀者為出發點,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增加一個認識維度,即創作者視角,兩者可能要調個個,即“少多看水滸,老多看三國”。

任何俗語都經不起長篇大論的仔細推敲,因為很多俗語本身就是用作表達淺層道理之用,經不起較真。

首先要說清楚這句俗語中即讀者角度對《水滸》和《三國》的定位是什麼樣的。

少年血氣方成之時,好狠鬥勇熱衷身體對抗,《水滸》原本就血腥暴力處很多,所謂的好漢們其實是一干純正的流氓舞鏟階層,對人交往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義”和“血”。“義“,只要這個人表面上好交朋友愛講義氣,那就是好哥們好同志,“翻倒就拜”是標準儀式,至於這個義薄雲天的大哥內心,深層到底有什麼樣的活動,是個什麼樣的人是一概不追究的不考察的;“血“,奪人性命如同家常便飯,僅僅為了生存,就可以隨意開店殺人做人肉包子,遭遇矛盾,當然是拳頭說話暴力開路,這樣的一個群體是無法為少年做真正的人生榜樣的,最關鍵的,少年人三觀並未牢固樹立,在暴力上容易衝動,在感情上也特別容易被義氣綁架,一旦被綁在了“義“字綱領這個大旗上,人生可能就一失足成千古恨,再也沒有回頭路可走了。

老年人經歷了人生滄桑,看透了人世紛爭,經歷了一輩子的人情冷暖,心裡都明白,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為了利益或者背叛他人,或者曾經背叛,可能人生走到夕陽之際,最厭煩最想遠離的就是”人心“二字了。《三國》中不但充滿了爾虞我詐陰謀詭計,更是以此為榮以此為傲以此為智以此為志,哪個老年人還看重這種把戲呢?

其次,要換個角度來看兩部書,可能會有新的感悟。

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水滸》是一部天才式的作品,語言洗練,耐人尋味,結構精巧,用詞老到,如果少年之人,能夠刻意的從這個角度去學習《水滸》,相信一生受益不盡,不僅僅限於文學創作,他會賦予一個年輕人宏大的格局和廣闊的視野,是絕對的不可多得的經典教科書,只是很少有人從這個角度去發掘他罷了。

從創作的角度再去看《三國》呢,三條線先是從無到有,然後三線時合時分,在結構上手法純熟,在這點上和《水滸》殊途同歸,只是用詞用字上,比著《水滸》稍遜一籌,可以做框架板的觀摩書,老來多做參考又不受字詞幹擾,也是很好的樣本。

當然兩者也都有不足和缺陷,這是另外一個話題,這裡咱們就不展開了。





八風吹一一老獸


少年時血氣方剛,看水滸容易受其中的江湖義氣影響,動不動就不自覺的參與到社會上的打打殺殺了!容易惹事喲!三國故事裡邊都是謀心機的事兒,上年紀的人都半都經過了大半生的江湖歷練,本來就幾乎個個兒稱得上“老油條”啦!老年人“誡之在得”嘛!就別在漲那麼多心眼兒啦!省省吧!豈不聞“十分智慧用七分,剩下三分給子孫”嘛?![大笑]


燕銜泥


五千年中華文化,史書典籍、經書名畫、詩詞小說等等皆有。歇後語俗語都有著一定道理,教會我們一些東西,小時候我們常常說起。中國四大名著,可謂是家喻戶曉,《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這些有的是歷史小說,有的是架空歷史的,我們從小看到大。其中趣味自然懂,但長大能有幾人能耐心去讀原著,懂裡面的酸甜苦辣、勾心鬥角、寫意風情喝金戈鐵馬等等。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話我們時常聽起看到,沒詳細瞭解,卻莫名認為有點道理,可是連這是誰說的都不知道。“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話是明末清初的一代奇人金聖嘆所說的,他笑轉科舉玩轉刑場,快意人生。

少年不看水滸,怕學壞;老年不看三國,是怕多想。《水滸傳》全文描寫北宋末年108位好漢梁山聚義造反,之後被招安再平叛,結局寫了各人命運結局。《三國演義》是東漢末年分三國這百年時間的歷史故事,以蜀漢劉備的視角看世事,結局卻是三國歸晉,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少不讀水滸,因為人生閱歷少,看不懂梁山好漢真正的貌合神離,品不出利益角逐的各式人物悲哀。宋江功成名就被人毒死,李逵被最信任的人毒死,林沖至死未能殺高俅,魯智深一生為義終了出家,楊志曾想揚名至終卻病死,裡面不知多少普通百姓無端遭難,死的莫名其妙。水滸人物的悲劇大多是個人性格缺陷,命中註定自作的。

老不讀三國,因為人老安定下,當初的夢想卻未實現。劉備二十三歲因軍功受封縣尉,從此加入大爭之世開始奮鬥的一生,可惜事事不順心。劉備四處依附,謀求發展,意圖重現大漢輝煌,可到47歲時才有自己地盤,不用寄人籬下。之後佔據荊州,西取益州,三國鼎立。三國的悲劇多數是不可控的。

正當意得志滿人生有了希望時,關羽受困劉封等人要麼不予幫助要麼叛變,之後關羽身死荊州丟失,劉備大怒想攻孫吳,三弟張飛又被部下所殺,出征戰敗,白帝城託孤。三國時代也差不多結束,諸葛亮身死蜀漢內部矛盾重重。波瀾壯闊的三國結束了,司馬氏陰謀奪了天下。年少時的夢想未實現,奮鬥一生也沒混出什麼,老年讀來彷彿過儘自己一生。《三國演義》的序言道盡所有: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水滸是教人忠義好鬥,三國是教人權謀心機,可少年最好別好鬥,老年最好別心機,這也是最無用的。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後面還有著兩句,男不讀西遊,女不讀紅樓。


安德烈亞斯星


因為讀不懂。

都說年輕人血氣方剛,看水滸只能學得“放學別走”,倒不如說年輕人只能看得懂水滸裡的快意恩仇,看不懂水滸裡的社會黑暗,官場狡詐,人情冷暖。

而三國就恰恰反過來了,經過一番沉浮的人只會看三國裡的錦囊妙計,看爾虞我詐,會忽視甚至曲解千古君臣,也不相信會真的有人願意傾盡一生興復漢室。

題外話,楊修之死的解讀可以說是最離奇的,小時候長輩告誡我謹記楊修言多必失,現在看來曹丞相殺士人也不是一個兩個了,少說兩句話也是晚幾年挨刀而已好,不如說個痛快……



哆啦A夢的奇怪口袋


只是一種說法。

少讀水滸,老看三國,我覺得蠻好。

第一、少讀水滸,要他有鬥爭精神。水滸的英雄都是被逼上梁山上的,都是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們敢於鬥爭,為自己的權益而鬥爭。這也是一種雄性文化的傳承,現在的男孩慢慢的變較“娘”了,就是因為從小沒有灌輸正確的文化。我覺得替天行道,除暴安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很對嘛,至少從一定程度上是為百姓伸張了正義。當然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就是不喜歡走法律程序,喜歡私下解決,這一點不好。但是這個可以改正的嘛,多給孩子灌輸一點法律思想,讓他們拿起法律的武器來伸張正義,除暴安良,替天行道就很好了呀。

第二、老看三國。三國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是一本講創業的書。劉備從一個落魄的屌絲,慢慢的發展成董事長。曹操從一個小小的一個某部門組長,發展成CEO。孫權嘛,就是典型的富二代,繼承了家裡的遺產,慢慢的穩固起來。最後劉備和孫權的公司先後破產,被曹操的公司收購,可是曹操的公司被司馬懿偷偷的接盤了。這明明是鼓勵老年人創業的書嘛。

說少不讀水滸,大抵是少年本就年少氣盛,看了水滸會更加衝動吧。說老不看三國的,大抵是說老年已經鬼精鬼精的了,因為有經驗,再看這些有謀略的書,那還得了。這兩種看法都是“拿刀殺了人說不是我是刀”。


haoshise


少不看水滸,是因為水滸傳裡都是好漢們的英勇義氣以及路見不平的豪氣,很容易讓孩子們效仿,但是小孩年少,思想不成熟,難以分辨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時機,反而容易養成衝動易怒的不良習性,對自身發展不利,同時對整體社會也會有影響;同時水滸傳的悲劇,容易給孩子們心理造成打擊,在他們眼中都是好漢的人物,最終卻都是悲劇收場,容易產生悲觀情緒。

老不看三國,應該是到了老年,人的人生閱歷已經足夠豐富,不要再被三國裡的各種勾心鬥角、陰謀詭計所影響,不需要學習那些陰謀詭計去生活。老年延展的應該是智慧,智慧在於拋舍,扔掉那些沒用的東西,而三國裡的那些陰謀詭計、爾虞我詐就在拋舍之列,所以更沒什麼必要去讀。


奶茶愛尚咖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那句完整的俗語是:“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句俗語把某些道理說得很透徹。

眾所周知,《水滸傳》中,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漢,個個都是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像極了不懂法律法規的青少年,有點意氣用事的感覺,因此,不適宜青少年閱讀,怕年少無知的他們誤入歧途,走上不歸路。

那麼,對於《三國演義》這本書呢?處處用計,出謀劃策,整部劇就比誰更加老謀深算,諸葛亮錦囊妙計安天下就是典型。三國裡,還有許多的有名的謀士和說客,他們都是耍嘴皮子和腦筋的人,俗話說,禍從口出,心裡城府深,嘴巴上記掛別人,內心裡又是暗機隱藏,這不太適合老年人去學習。老年人應該頤享天年,快樂從容比較好!

大家覺得我說的在理,麻煩點贊,謝謝!




朝花夕拾小文


大家都知道,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的叛逆期,特別是這個時候的男孩子,很容易意氣用事,做事偏激。而且我們知道,水滸講的就是江湖,講的就是哥們義氣,水滸中有很多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的場景,如果少年讀了水滸,懵懂地模仿了,就很有可能釀成大錯,長大後後悔莫及。

第二,老不看三國。

人到老了,難免會回憶過往的種種,顯得十分悲涼,三國到了最後,英雄落幕,老年人不免會聯想到自己,很可能就愴然淚下。

其實這句話,講的是四大名著,還有下半句,那就是“男不讀西遊,女不讀紅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