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釣魚喜歡打重窩,你認為有必要嗎?

野釣魚倌


要想有魚釣,必先引魚來。引魚很多時候,就是打窩的功效,所以,釣魚打窩,沒毛病。雖然有少數情況是不能打窩的,畢竟是少數,這個後面講。

但問題就出在這個“重”字上,打窩與打重窩,一字之差,具體運用範疇就差大了。

首先說一下傳統釣除了截草洞、拖釣,基本上都是要打窩的,傳統釣的活餌雖然近距離對魚的誘惑力大於商品餌,但是在氣味、散落的誘引上基本上是一點作用都沒有,所以,不打窩就等於守株待免,那是肯定不行的。可能有些人說,冬天打串鉤不打窩,打下去就有魚咬鉤。這是因為冬天的氣候原因,形成了天然魚窩。多數池塘都是中間深,周邊淺,而冬天魚會因趨溫性(中間深水底層溫度相對穩定)聚集在中間相對深的地方,這樣中間魚的密度就相對大,所以串鉤遠投,打出去,就相當於打到魚窩裡了。

其實臺釣與打窩也是不相沖突的,釣魚前扔一把米,也是很多臺釣人的習慣。

重窩只能是針對特殊情況下使用,比如水廣魚稀,守大物,既然是重窩,那一時半會兒魚肯定吃不了窩料,重窩的作用引魚是一方面,但更側重於留魚。有人開李大毛玩笑,稱其李大盆,李大師製作節目需要,搞的都是大物,在同一個點往往都是駐紮幾天,他當然要下重窩。我們本地市區的風景河裡有巨青,七八十至上百斤,每年夏天都有很多人專搞這東西,每天晚上一桶螺絲,堅持一個星期,然後用夜光漂掛大螺絲守,後期上不上得了不知道。但是上魚的基本都是打了重窩的。

快樂垂釣每兩年一屆的《王者之戰》相信很多釣魚人都看過,他們那打窩架式,也是不容小視,都是整盆整盆的,釣鰱子直接把釣點前方水面打白了。

我們普通的手竿釣,無論是傳統還是臺釣,都是短時間作釣,就不宜這樣打重窩了,浪費且不說,打多了,魚吃飽了就走了,不再吃鉤上餌料。打窩主要就是為了引魚,致於留魚,傳統釣採取勤打少打,臺釣則是邊釣邊誘,只要下餌量足,魚基本是越聚越多。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數場合最好不要打窩,很多釣友的經歷證明,打了窩反而沒魚了。最常發生的是窩點裡本來有魚,打窩的動靜驚走了魚群,而再也不回來。還有,魚密度本身很大的時候,也不建議打窩。


江釣人狂龍


經常遇到有的釣友釣魚打重窩,對釣魚打重窩,其實釣魚沒有必要打重窩,打重窩反而會影響垂釣,釣不上來魚,釣魚要合理打窩,打窩要有技巧的打窩,那麼該怎麼打窩呢?

打窩的方式有很多種,通常用手拋窩,而窩料有多種,魚種不一樣,用的窩料也不一樣,當然也有通用的萬能窩料(顆粒料),具體怎麼打窩更有效,我們一起去看常用的幾種打窩方式。


1、“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打窩方式

在野釣,一般以鯽魚為主,眾所周知釣鯽魚打窩的都是以酒米為主,在冬季和初春,釣鯽魚發窩比較慢,既然發窩慢,那就笨鳥先飛,我們可以提前打窩,在出釣前一天打窩,提前誘魚入窩,讓魚在窩附近,第二天垂釣時事半功倍,這就是常說的隔夜窩。

然後在垂釣時,先補窩料,在有魚口時,再補充一小勺,每上幾尾魚再補充窩料,如果沒有口,那麼就不用再補窩了。做到窩裡有窩料,而魚吃不飽,魚又不捨得離開,留魚在窩。此方法適合用於酒米,顆粒飼料,發酵玉米打窩,釣鯽魚,鯉魚,草魚效果非常好。


2、抽窩法

抽窩時臺釣中最經典的一種垂釣方法,餌料可以是拉餌,也可以是搓餌,操作方式,把開好的餌料掛在魚鉤帶餌,快速的拋竿入水,讓餌料到底後,稍微用力抽竿,讓餌料脫落在水底,連續抽竿多次,讓餌料落在一個點,脫落的片狀餌料在水裡形成一個霧化區,魚發現飄浮的餌料而入窩。在垂釣中,魚鉤上的釣餌會脫落在窩裡,就形成了一個補窩,魚兒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斷的進窩吃餌。只要在窩裡垂釣,就有餌料脫落在窩裡,就是一直在補窩,這就是臺釣的經隨,邊釣魚邊誘魚,誘釣結合。

這種抽窩釣法,主要是針對個體小的鯽魚,鯿,白條,黃尾,南方的土鯪,羅非魚等等。


3、散炮,麻團

散炮也是臺釣中常用的,對於那些常在黑坑,魚塘垂釣的大師常用,在下鉤上掛釣餌,而在上鉤掛散炮,也可以把散炮餌捏在鉛墜上,拋竿入水,餌料到位後,散炮餌料快速脫落,霧化在釣餌周圍,魚在吃脫落的餌料時,更容易吃到釣餌,這樣誘魚入窩,但這種釣法主要是對黑坑,魚塘,小雜魚少的地方。

散炮不適合野釣,有雜魚的地方,散炮容易招雜魚。

散炮開法,散炮餌二杯,水半杯,拌溼,散炮開得幹,不宜過多的水,在料入水後可以迅速的霧化脫落。


麻團釣,麻團釣主要是針對黑坑,猾魚,小雜魚多的地方,麻團餌料比重要大,主餌粘稠性要好,可以粘原塘顆粒,醉玉米粒,等等,而麻團在拋竿時不宜拋滿竿,拋竿以八分滿為宜,讓麻團顆粒物落在窩中,才能起到窩中,如果拋竿過滿,顆粒物落在窩前方,造成魚在前方,導致釣餌與麻團顆粒形成距離。作用不大。

總結:在垂釣中,無論哪種打窩方法,都不宜重窩,如果一次性打過多的窩料,魚吃窩料已經飽了,而不吃釣餌,過多的窩料,魚也找不到釣餌,所以在打窩的時候以少量打窩,分多次打,這樣容易發現釣餌。

而且釣餌的味儘量要比窩料味濃,魚也是挑選香味的餌吃,所以窩料的味不能大過釣餌。

對於打窩釣友們怎麼打的,有什麼特殊的好方法,分享出來,大家一起學習。


野釣小宮


大家好,我是小青年,一名愛釣魚的90後,感謝官方給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機會!

俗話說  “釣魚不打窩,釣到也不多”經驗不足的釣魚人就一味的認為,窩子打得越多,花費的成本越大,魚也能釣得越多。有的釣友就覺得想要魚靠岸就拿糧食換,一般都是幾十斤窩料起步,甚至百來斤也不稀奇。這種思想其實是阻礙了很多釣友挑戰大魚的念想,因為百來斤窩料那就是上百塊錢,不是每個人都捨得花這個錢的。雖說打重窩確實是個最有效簡單的聚魚方法,但並不是所有場合都適用的,有些場合打重窩反而會有反效果。但事實上來看,並不是這般想象中的美好,打窩打得太多,不僅需要比較高的成本,而且誘魚的效果也不會太好。就來談談冬季釣魚打窩。     

窩料的量,打窩打多少,一直都是一個讓釣魚人比較糾結的事情。因為,自然水域中的魚都是有著比較高的警惕性,窩料投入得太多,讓魚兒覺得有種危機感,但是窩料也不能太少,太少的窩料很難誘來比較多的魚。所以說,窩料的投入量,最好控制在讓魚吃不飽,但又能夠把魚留住。那麼什麼時候別打重窩呢? 

 一、出釣時間短的時候別打重窩對很多釣友來說,出門釣一次魚並不容易,時間也不是特別充裕,頂天了就是從早上釣到天黑了就要回來,臉皮厚一點的釣友會再想想辦法釣到晚上十來點。這樣的情況下打幾十斤重窩就不太適合了,因為打重窩發窩的時間會比較慢,半天能有魚進窩都算運氣爆棚了,一整天沒魚進窩也不奇怪。等到你實在扛不住走了,後面的釣友跟著接窩,結果一打聽,人家上了三條十幾斤的大草魚,我就問你鬱悶不鬱悶。這種情況下,路人甲建議提前打窩,找個偏僻點的地方提前打2-3天的窩子,你下次作釣時中魚的幾率就比較高了

二、魚的密度很低的時候別打重窩有些地方屬於典型的水廣魚稀,很多人說打重窩正好可以把魚誘進窩子,但是別忘了,魚的數量比較少,進窩了也就是那麼一兩條。如果是百來斤窩料裡面魚兒可以吃的食物這麼多,哪怕你用再好的餌料,它們也不一定會吃。即使吃餌,這個幾率也比較低。除非你有本事在這裡守上一個月,讓附近的魚都知道這裡有吃的。在這種地方還是時候持續的養窩,每天打3-5斤窩料,打上十天半月的。作釣的當天稍微打點窩料就可以了

三、釣個體不大的魚的時候別打重窩比如說我們喜歡釣鯽魚,哪怕鯽魚的數量再多,也不適合打重窩。因為鯽魚食量真的太小了,哪怕進窩的鯽魚有一百條,只打了十幾斤窩料,它們也很容易吃窩料吃飽,你釣上來的卻少得可憐。其他的比如說黃骨魚什麼的也同樣如此,甚至有些精明的釣友釣黃骨魚是把吃完的骨頭丟下去打窩的,這樣黃骨魚只聞得到味,而吃不到什麼實際的東西,反而留魚的效果出乎意料的好。釣這種小個體的魚,只要保障窩子裡有吃的就可以了,讓它們吃飽反而是趕它們走。   

還有就是打窩重在續窩,讓大魚誤以為這裡是進食的好地方,放鬆警惕性。窩量不建議太大,但是“養窩”的時候,前2天的窩量可以打大一些,5-8斤都可以。但是連續打了幾天之後每天打2-3斤就可以了。作釣的當天可以直接不打窩開釣,如果沒口就打窩,每隔1小時左右用打窩勺打2勺,防止窩子裡沒有窩量。   

冬季的時候,魚兒也不願意多遊動,打窩誘魚的意義也就在於把窩點周圍的魚聚過來,某一個地方的魚被嚇跑之後,就不太容易過來了。所以,冬季打窩要輕聲一點,儘量別弄出太大的動靜,比如用比較長的打窩竿,掛一個打窩器,慢慢的送到窩點。如果把一團團的大餌團打下去,出比較大的響聲就會把周圍的魚全部嚇跑,一時半會還不會過來。

冬季釣魚,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是提前打窩,冬季的魚兒遊動比較遲緩,而且對氣味不如夏天那樣敏感。如果釣魚的地方不遠,最好是提前一個晚上過去打窩,隔夜打窩可以稍微打得多一些,天氣冷,窩料的擴散速度也慢   

總而言之,打窩並不是以量取勝,關鍵還是要根據水情、魚情等因素進行不同選擇,誘釣結合才能有一個好的收穫。





小青年釣魚人


不論什麼情況都重窩先讓水庫水位上漲十釐米,這樣真不合適。要不就是一千斤起步先做窩不分魚情水情,這樣也是不行。季節、魚情、水情、魚的密度綜合考慮選擇合適的做窩量,才能有效誘魚。下面詳細說說做窩的方法。

重點內容如下:

1.水庫湖泊如何做窩。

2.小水域如何做窩。

下文詳解

溫度高水庫湖泊如何做窩

做大窩釣大魚是釣魚人都喜歡做的事,多大才算大是問題,窩量過多可能導致魚不吃餌只吃窩料的現象,把握做窩的量是關鍵。

1.定時定點做窩,大水域的魚密度小需要長期做窩誘魚聚魚,每次都以同樣分量的窩料來打窩,還需要一個時間一天兩次或者一次。這樣聚魚得效果比較好,魚天天來有吃的時間長養成了習慣。條件反射魚餓了就會游過來吃東西 。連續性的做窩突然斷料,這時候下竿魚來了就會吃鉤餌。

2.一次性做大窩,一次性投入窩量適合短期垂釣,魚得密度還可以,做窩後不需要很長時間就能把魚誘過來,這時候開釣上魚較多。

3.間斷性做窩,第一次先打一點窩然後每隔一會散一點下去。持續誘魚,即留魚又誘魚。對有飼養習慣的魚有奇效。

小水域如何做窩

長釣腰方釣角,釣魚要釣草,小水域受環境的影響打,魚一般藏在水草附近,根據魚的巡遊習慣選擇魚可能經過的地方俗稱魚道。

1.長形的魚塘或者水溝應該選擇在水域的中間位置垂釣,魚來回遊動經過中間的幾率較大。所以選擇在中間做窩,做窩的方法選擇少量的窩料在靠中間的位置做2/3個窩點守候。

2.面積不大的野塘主釣鯽魚,野塘其它魚種基本沒有所以只針對鯽魚,鯽魚的密度也比較少這種魚情需要有針對性的做窩。走釣法,在不同的水域不同的釣點不同德水深做窩,窩量不需要多在發現其中有的釣點上魚較好選擇性德補窩,畢竟魚的密度低從很遠的地方不可能游到窩點,這是找魚釣的方法。

最後總結

魚的密度低可以少量多次做窩誘魚,魚的密度高可以一次性多窩量誘魚,魚稀水廣需要多做窩找魚釣。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61680838701018760"} --}

老五釣魚筆記


你好,野釣的話,有必要,但是看你怎麼去做窩,重窩是針對水庫和一些大湖面去做窩的一種方式,但是一定要記住,不要這邊打了重窩,接著就開始垂釣,這樣魚獲往往不理想,重窩目地是讓魚進窩不走,這才是達到重窩的目地,如果這邊打了,過兩小時中了一條,或者中了幾條,但是都是一些過路魚,所以最好是打過重窩後,讓窩子保持幾個小時安靜狀態,哪怕發現窩子裡有魚,也不要管,要讓魚在窩子裡不走,(沒窩料也不會記著遊走那種),野釣重窩我一般為守大物為主,野釣鯽魚的話,還是建議餌料頻率抽窩,當然有條件打隔夜窩效果也OK!總而言之,重窩真正發窩的話,留在窩子裡的魚不管鯽魚還是其他魚,都是個體相對來說較大的!這個是有依據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JollySuzhou


對於我們釣魚人而言,做窩是關鍵的一步,無論在黑坑還是野釣,它都直接決定了我們的魚獲。當然,我們在做窩時也不是盲目的瞎做,還的根據當地的水域跟魚情來判斷是否該做。

有的地方必須要打重窩,而有的地方打窩反而不好。

1.根據魚的種類和大小,大魚我們採用大窩,窩子小了會出現誘不進魚的情況;小魚採用小窩,窩子大了不利於小魚找食。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明白。

2.看魚是生口還是滑口

生口魚,大多都吃口很猛,這時我們應該加大窩料。滑口魚,大多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將,都比較狡猾,這時我們下大窩料,很有可能嚇跑它們。

3.垂釣水域的深淺

如果水深的話,我們會選擇打重窩方式,水淺則採用少打窩的方式。在我們平時,經常打重窩的地方也多為水深的地方,像水庫、大湖面這類地方。其實也可以理解,我們的窩料多以粉質成分,在水裡很容易霧化,因此要想到底,在深水水域,我們只能採用打重窩的方式。

水淺的話,對窩料的保留量,也相對要對一些,因此我們也沒必要投放那麼多窩料。而且水淺的話,投放太多窩料會給周邊魚兒造成驚嚇,容易死窩。因此面對不同的地方,我們也應當有不同的對待方式。

以上是小編多年的經驗之談,希望能給釣友們帶來幫助,歡迎釣友們評論留言






漁樂路上


關於是否有必要打重窩的問題,我想講幾個觀點:

(一)對重窩的理解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重窩就是窩量很大,但是要衡量窩量的大小不僅僅只是看窩料的多少,還要看窩料的狀態。同樣是50斤窩料,50斤小麥胚芽和50斤老玉米效果是完全不同的,50斤老玉米在水底存留的時間會遠遠比50斤小麥胚芽在水底存留的時間更長,因為老玉米吸水之後很重不容易被水流沖走,而且老玉米不會被小雜魚吃掉。但是小麥胚芽就完全不一樣了,不僅比重較輕,而且小雜魚也能吃進嘴。

所以,如果是釣鯽魚,用50斤小麥胚芽打窩就已經屬於打重窩了。但是如果是釣青魚,50斤小麥胚芽很可能還遠遠不夠,必須用50斤老玉米來打窩才能見到效果。

(二)針對魚情對窩量的把控

不同的魚情對窩量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例如在小雜魚非常多的水域想釣大魚,不打重窩基本上不可能釣到大魚的,因為小雜魚會快速的消耗窩料,讓窩點始終處於窩料虧空的狀態,這種情況下想釣到大魚就必須加大窩量。

但是如果是冬季,小雜魚數量較少,並且大魚的食量也非常小,這時候就不能打重窩了,因為窩量一旦過大,即便是大魚進窩也很可能不咬鉤,因為窩料太多魚光吃窩料就已經吃飽了,而且窩料太多魚很難發現釣餌。

(三)根據做釣時長決定窩量大小

如今在自然水域中想釣大魚是很困難的,因為大魚不僅數量少,而且警惕心非常高。所以野釣大魚通常都會選擇長時間守釣,也就是連續很多天持續打重窩,讓大魚形成條件反射,每天都到窩點裡來進食,這樣一來釣到大魚的可能性就要大很多。

但是如果只有一兩天的時間用來釣魚,那麼就不能採用打重窩的辦法了,因為打重窩發窩的速度就很慢,而你沒有足夠多的時間等到發窩。在做釣時間很短的情況下,只能採用少量打窩多次補窩的方法來儘量加快發窩的速度,雖然這種釣法無法確保釣到大魚,但也只能這樣去碰一碰運氣了。

(四)補窩比打窩更重要

很多釣魚人都有偷懶的壞習慣,一次性把所有窩料全投進去,然後就守株待兔等著魚上鉤,這種打窩方法效率是非常低的。因為剛開始的時候窩料很多,就算魚進窩了也很可能不咬鉤,直到窩子裡的魚多了才能釣到幾條,但是隨著窩料的不斷消耗,魚吃光窩料之後就會集體離開。所以補窩其實比打窩更重要,即便剛開始的時候窩料投放量很小,但是可以通過高頻率的補窩來增大窩量,並且高頻率的補窩能夠持續保持合適的窩量,能夠很好的把魚長時間留在窩點裡。

總結:是否需要打重窩不僅要看具體的魚情,還要看釣魚人的做釣計劃與時間。而且就算需要打重窩,也必須講究方式方法,釣魚做窩絕不是把大量窩料投進水中,然後就等著魚上鉤那麼簡單的。


眼鏡哥說魚


釣魚打窩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不將魚從遠處誘過來,那麼我們釣什麼呢。

對於打重窩的問題,我認為是有必要的,但是,要有前提。

一。有時間可以長時間作釣。如果我們去到一個大水面準備2天以上的作釣的時候,打重窩是會有好收穫的。因為重窩下去之後,窩 點裡全部是窩料,即使下杆魚兒也不可能這一大片窩料當中找到小小的鉤餌。重窩打下去之後頭一兩天沒有下杆必要窩料吃的 差不多的時候再下竿

二。水面要大。像是萬峰湖、千島湖等很大的大水面,打重窩可以。如果是很小的水庫或者池塘,就沒有必要的。

三。多年未乾涸的大水面。蓄水多年的湖泊等大型水庫,裡面的大體型魚類水量多,我們可以重窩誘魚。如果是經常性枯水乾涸的小 水庫,魚的個體不會太大,重窩之後會導致無口的現象,這麼多窩料一會就吃飽了,哪有魚會到處去找鉤餌。


雙寶釣魚人


釣魚是綜合性運動,要因地制宜,比方野釣,魚少,則不需要重窩,你想有十條魚你卻打重窩,窩料魚都吃不完,為啥要去冒險吃你魚鉤的餌料,在放釣的魚塘做釣邊垂釣邊打窩,也就是所謂的打頻率,一個鉤子上個愛吃的小餌,一個鉤子掛大餌絮窩,做到有魚來吃卻吃不飽,這樣便出現魚搶食的景象所謂連桿



雙和


有沒有必要打重窩,因地制宜也因人而異。

因地制宜很好理解,水域面積大的地方你打個一點點大的窩,恐怕邊上小魚都不一定能吸引過來更別說遠處的大魚了。還有如果你耐心不是很好或者沒有充足的時間釣魚,那打重窩不僅是有點浪費,而且即使有魚效果也不一定好。因為如果魚群密度大的,你可能隨便打個窩就可以有很好的魚獲,打重窩反而像是放了煙霧彈讓魚沒法一下上到你的鉤來。如果魚群密度小,誘魚可能就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了,這時候如果人已經離開這窩也就白打了。

為什麼說因人而已,因為有的人就喜歡打重窩,每到之處河水必漲三尺,哈哈,這也是開玩笑。但確實有人是這麼幹的,彷彿不下幾大袋的香料就釣不到魚一樣,很多時候也有不錯的收貨。

釣魚屬於個人興趣愛好,不管輕窩重窩,有魚沒魚,釣的就是種心情,只要自己開心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