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1】歷史檔案:獻縣建國以來“四十八村”的四次水災


【寫作素材1】歷史檔案:獻縣建國以來“四十八村”的四次水災

【寫作素材1】獻縣歷史檔案:獻縣建國以來“四十八村”1954、1956、1963、1996年的四次發大水

一、泛區“四十八村”的由來

河北省獻縣西南部臨河、張村、小平王三鄉的“四十八村”,位於滏陽河以西、 滹沱河以南、滏滹兩河交匯處的夾角地帶,過去以水災頻發聞名於世。自光緒七年(1881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九十年間,幾乎年年遭受洪澇災害,這一地區人們的生活貧困不堪。泛區何以形成?“欽定泛區”之說風行一時,“欽定泛區”甚至成了“四十八村”的代名詞。“四十八村”不是行政區劃,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前根本沒有這種稱呼。“四十八村”以水災得名,其災患始於光緒七年(1881年)開挖獻縣境內的滹沱減河,而後這一地區則洪澇不斷。

滹沱河源出山西省繁峙縣,流入河北省正定縣後,以下河道歷史上屢經遷徙,多次改道。至清雍正九年(1731年),滹沱河在深澤分流,形成“南流” 和“北流”兩支。“北流”在獻縣西北邊境入古洋河。清同治七年(1868年),南流淤塞,其水全歸“北流”。這就給下游的獻縣、河間、任丘、文安、大城等九州縣帶來了洪水災害。光緒七年(1881年),直隸總督李鴻章採納候補道(後任清河道)史克寬的意見,從古洋河東岸的朱家口(屬獻縣,在今陌南鎮宋房子村南),向東開挖新河(時稱滹沱減河)直抵臧家橋,在北面築一道新堤,使滹沱河水東流,匯同滏陽河水注入子牙河。並在朱家口的古洋河道上築起磚壩,堵死滹沱河水北行故道。這樣,處於滹沱河、滏陽河之間夾角地帶的獻縣境內56個村,一旦水來即成澤國。

滹沱減河於1881年春天動工開挖,同年河道工程基本完工。光緒九年(1883年)河水氾濫,大章等四十八個村第一次被洪水淹沒。此後,幾乎連年被淹,且洪水漫流,受災面積不斷擴大,嚴重時波及周圍三百餘村,泛區涉及到獻縣、武強、饒陽三個縣。“四十八村”逐步成為泛區的代稱。民國七年(1918年)《京畿水災善後記實》一書載:“所謂四十八村乃舊名。其實環而居者凡百餘村,本年減河決口,兩河漫沿,該百餘村之地遂成澤國。”看來,其實泛區地勢並不是絕對低窪,由於這些村子在滹沱河和滏陽河的包夾之內,這兩條河又擔負著西水東流的任務,經常發生洪災,為了確保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和華北油田的安全,不得不在原開挖滹沱減河的基礎上再在此地建起高高的堤防,東面又建有大閘攔蓄,人為形成的現在的低窪地勢。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一時尚無力改變這一不合理的水系佈局,洪澇災害仍時有發生,據統計,60年來共發生洪澇災害27起,特別是1954年、1956年、1963年、1996年這四次歷史上少有的大洪水,又給獻縣人民帶來了極大災難。1963年11月27日,毛澤東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偉大號召。在獻縣境內開挖了子牙新河,修建了獻縣樞紐工程——一個進洪閘、一個節制閘、一個溢洪堰和一座公路大橋。節制閘建在子牙河首,流量800m³/s;進洪閘坐落在子牙新河主河槽的起點,洩洪量為1130 m³/s;溢洪堰橫躺在子牙新河灘地上,在京開公路大橋下面與大橋平行,洩洪量8400 m³/s;京開公路大橋橫跨在南北大堤上,共74孔,總長1042.6米(京開公路大橋於2000年下半年在原橋址以東一公里處重修,新橋總長1780.12米,老橋因年久失修拆除,106國道因此向東改道)。至1968年包括子牙新河和現在的南北大堤在內的幾項主要工程全部竣工,充分發揮了效益,作為整個海河水系,應該說可以根治了,但滹沱河下游仍存在癥結:在注入子牙新河之前的最末一段,河道狹窄,彎曲不直,獻縣行洪道只有300 m³/s的洩洪量,這與上游廣袤的流域面積實不相稱,遇有大雨大洪之年,洪水仍要滯留泛區,饒陽、獻縣在這個區域的一百多個村莊,仍不能免受其災害。即便這樣,多年來在勇於犧牲敢於和洪災作鬥爭的獻縣人民共同努力下,只有1996年8月泛區再度滯洪,獻縣泛區四十八村又一次遭受滅頂之災。

【寫作素材1】歷史檔案:獻縣建國以來“四十八村”的四次水災

二、1954年、1956年、1963年三次抗洪

1954年7月初,河北西部山洪暴發,黃壁莊水庫無奈三次開閘洩洪,最高時洩洪量超過4000m³/s,一般時也保持2000m³/s左右,一直持續了70多天。同時,滏陽河衡水站洩水也達250 m³/s。這些洪水一齊傾瀉到獻縣,首先淹沒了泛區四十八村。7月15日獻縣子牙河出現第一次洪峰,臧橋水位從10.1米猛增到13.5米;8月6日出現第二次洪峰,臧橋水位上升到15.6米,子牙河告急;8月12日第三次洪峰到來,臧橋水位達到16.3米,超過保證水位0.6米;至9月7日,第四次洪峰到達時臧橋最高水位達到海拔16.64米,超出保證水位0.94米,洩水流量達到1060 m³/s,超出保證流量(500 m³/s)一倍多。洪水最高峰時,全縣127.22公里的堤段,水位與堤頂已普遍持平,部分堤段河水已超過堤頂,大風襲來時大家就用木樁和杆料、葦蓆修築防風壩,出了漏洞隨時在內坡搶堵,據統計各處堤防出現大的險情88次,在全體幹部群眾的共同防禦下,每一次都化險為夷。就這樣頂風冒雨與洪水搏鬥了75天,最後取得了抗洪鬥爭的全面勝利。

如果說1954年的洪水是五十年一遇的話,那麼1956年的洪水就可以稱得上是一百年一遇。當年8月初,黃壁莊水庫洩水量高達13100 m³/s,同時衡水站也出現了307 m³/s的洪峰,到8月7日臧橋水位已高達17.13米,超過保證水位1.43米,洩水量達1500 m³/s,超過保證流量800 m³/s(1954年後國家把臧橋保證洩水量提高到700 m³/s)。1954年洪災過後,所有大堤在整修中普遍抬高了半米,即便這樣,這次洪水襲來仍有130華里水漫堤頂,由於長期處於高出地平面數米的高水位和每秒2.1-4.6米的激流沖刷,各處堤防均呈鬆軟狀態,坍塌、沉陷、裂縫、脫坡現象不斷髮生,漏洞(管湧)也屢屢出現。本次洪災期間連續出現了200多次險情,獻縣幹部群眾沒有被嚇到,一次次把洪峰的險情壓下去,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

時隔7年,1963年獻縣又遭遇了一場180年一遇的大洪水。8月初黃壁莊洩水最高峰達5080 m³/s,且持續時間比較長。更嚴重的是滏陽河上游又遭遇了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暴雨,邯鄲、邢臺、衡水三個地區三天降雨量普遍在800毫米以上,邢臺內丘縣7天降雨高達2051毫米。這樣大的降水,壓到僅保220 m³/s流量的衡水段的滏陽河上,怎麼能承受得了。衡水地區滏陽河左右堤多處漫溢決口,而決口外溢的洪水大部分注入獻縣境內。雖然滹沱河上有武毛營潰堤決口,洪水向肅寧、河間分流一部分,但到8月12日,臧橋水位仍達到18.68米,過水量1770 m³/s,這都是有水文記載以來所未曾有過的。雖然大堤在1956年後又抬高了0.6米,但1963年又有140華里水漫堤頂,出現險情118次。在如此險惡的情況下,全體幹部民工百倍警惕,全神貫注的監視自己所負責的堤防,一旦發現險情,搶險隊立即採取打樁護岸、土袋砌牆、草袋護腳、麻袋鐵鍋堵內口、護根掛柳、內坡打樁下料等各種不同措施搶修防護,使之轉危為安,保證了大堤的安全。

三次大的洪水襲來都正值建國不久。在國家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和自然災害做鬥爭的能力還比較差的情況下,面對如此大的洪水災害,獻縣黨政領導沒有畏懼、獻縣廣大勇敢勤勞的人民沒有退縮,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迎難而上,每一次都取得了與洪水斗爭的決定性勝利,這取決以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全黨全民動員把抗洪工作擺在第一位。三次特大洪災來臨時,全縣黨政軍民齊動員,大家明確了抗洪鬥爭對國家、對集體、和個人的利害關係,同意了思想。對區(1963年改為公社)、鄉、村(生產大隊)都劃分了堤段,明確了責任和負責範圍,各負其責,一包到底。縣、區(公社)、鄉脫產幹部絕大部分調上堤防,分配到各個堤段,並嚴格規定了組織紀律,強調每名幹部都要堅守崗位,“有限保證,無限負責”。從全縣當時70000多男勞力中挑選30000多身強力壯的投入抗洪第一線,其餘男勞力和廣大婦女組成後勤大軍,保證第一線所需物資和糧食的供應。這30000多精壯勞力分佈在全縣127.22公里的提防上。平均每3.5米就有一人,每公里有280多人把守。這些勞力按區(公社)、鄉、村(生產大隊)編成營、連、排的軍事建制,把分散的勞力建成一個戰鬥的整體,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協調一致,增強了戰鬥力。另外,縣、區(公社)還挑選出有經驗懂技術的勞力組成自己的搶險隊,由領導親自指揮,以應急臨時險情。各行各業也都充分發動起來,服從服務於整個抗洪鬥爭:商業部門積極採購,保證供應防汛需要的草袋、麻袋、葦蓆、葦箔、苫布、麻繩、鉛絲、煤油、馬燈等物資以及錛、鑿、斧、鋸、錘、榔頭、抬筐、土籃等工具;糧食部門保證堤防民工糧食調配和應急供應;郵電部門保證防汛電話的暢通和上報下達的及時、準確;衛生部門派出得力醫生配備到各堤段為幹部民工防疫治病,重病人及時送往醫院治療,以保障廣大幹部民工的身體健康;航運站的所有木船都由指揮部統一調度,用於防汛,搬運隊組成縣指揮部直轄的搶險隊。這些行業在每次抗洪鬥爭中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其次災後及時組織自救。洪水所帶來的災害是慘重的,1954年滹沱、滏陽、子牙雖未在獻縣境內決口,但滹沱河於8月10日在饒陽縣的草蘆村潰決,洪水自西向東湧入獻縣泛區。四十八村全部被淹,一般水深0.3米,有的地方深達1米,倒房4124間,無人員傷亡。當年全縣洪水和瀝水淹地44萬畝。除泛區村莊被淹外,各處堤防挺然矗立,勝利度過了洪汛。1956年8月12日下午3時,子牙河右堤郭馬坊決口482米,13日早6時臧橋西南老河口大堤塌裂決口526米,淹沒莊家近萬畝,圍困村莊356個,其中沖毀77個,倒房93633間,受災人口(包括瀝水災害)30萬人,死亡20人,國家集體個人財產損失無數。1963年8月6日,滹沱河上游深澤、安平、饒陽先後三處潰決,洪水向東湧入獻縣泛區,四十八村有30個村莊被水圍困。8日滏陽河洪流加大,泛區53個村一片汪洋,平均水深3米,高出1956年1米多。8月12日夜22時滏陽河右堤楊家灣子埝漫溢決口710米,子牙河右堤西韋莊子埝漫溢決口278米,滏陽河右堤牛辛莊南漫溢決口110米,三處決口後,子牙河洩洪量反增加到2770m³/s,臧橋子牙河段上下堤防磚壩不斷坍塌下沉。子牙河北大堤(左堤)吃緊!為了保護京津、津浦鐵路以及下游各縣的安全,縣委緊急研究決定,寧肯犧牲自己也要保全大局,遂主動在獻縣北八里莊子牙河右堤的仲家灣扒口向南側境內分洪,口寬540米,出口量1800m³/s,一時間獻縣腹地一片汪洋,水深2-3米。據統計,全縣除北部6個公社外,其他17個公社全部被淹,淹沒莊稼98.5萬畝,圍困村莊382個,其中沖毀133個,衝倒房屋202442間,受災人口達253000人,死亡39人,公私財產損失無數。在水勢輔一開始回落之際,在保證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縣委馬上組織人民群眾打撈殘秋和挖找被埋在屋內的糧食和物資,充分發揮當時高級農業合作社和生產隊的集體力量,所埋物資大部都挖掘出來,近距1956年統計,打撈殘秋15萬畝,收糧1100多萬斤,倒房所埋的物品也大部挖掘出來。接下來的任務就是保證災民安全過冬。縣委領導包區(社),區鄉幹部包村、村幹部包戶,村村都有脫產幹部,一包到底,保證冬前人人住上房,不準凍死餓死一個人。全縣迅速行動起來,新建房以能過冬為原則,因陋就簡,有磚的用磚,沒磚的用泥垛,用木頭、木杆、竹竿搭頂,用箔席秸稈鋪頂,房子四周都用泥糊抹嚴實,有的還利用地臺高坡哇建向陽的地窨子,使家家都有了簡易住房。災區群眾發揮每個人的特長就地取材,搞起了副業生意,運用“四十八村”土織土紡技術(抗戰時四十八村是八路軍土布供應基地)給供銷社加工口袋;利用泛區大量出產的葦子織蓆織葦笆;給供銷社加工粉團、粉條、做布鞋、做鞭炮、熬皮硝火硝;組織蓋房班、打坯隊;搞水上運輸;到外地打工。據有關部門統計,1956年全縣創收414萬元,按每一角錢買一斤糧食計算,可買糧食4100多萬斤,同時國家在堵口、復堤工程中有意提高了民工報酬,發揮了以工代賑的作用,1956年民工以工代賑的工資就達40多萬元,這些錢能夠解決13萬人一個多月的口糧。

三是靠黨和政府的及時賑災救濟。1954年水災過後,國家先後撥給獻縣救濟款97.9358億元(舊幣),其中生產自救款16億元(舊幣),度災年款1.0958億元(舊幣),災民寒衣款2.23億元(舊幣),修房款12億元(舊幣),優撫事業款6.61億元(舊幣),賠償使用百姓防汛物料款60億元(舊幣)。1956年洪災過後,國家給獻縣撥來大批賑糧、賑款、賑物。其中急賑、生活救濟、修房、寒衣、醫療等款146萬元,各類無息貸款124萬元,災區教育、衛生和文化事業補助款9.87萬元,支援災民副業生產原料折款45萬元,總計各類救濟款多達324.87萬元。同時全國各兄弟省、市、自治區以及解放軍各兵種總部也向獻縣伸出援助之手,捐助救濟寒衣31255件,棉絮3370斤。內蒙古救濟獻縣糧食25萬斤。北京軍區和唐山市慰問團給獻縣帶來大批醫療藥品和1萬元現金。滄州專區非災區人民主動無代價為獻縣災區寄養牲畜近萬頭。此外國家通過勞動部門從獻縣招收8700名青年災民到外地當工人,間接為獻縣災區做出貢獻。1963年洪水期間,中央和省多次派飛機向獻縣空投各類熟食12.3萬斤,橡皮船10只,人力車內胎1200條,救生衣75件,還有若干醫療藥品。災後,黨中央、國務院和各兄弟省、市、自治區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先後給獻縣送來大批糧食、煤炭和賑款賑物,使獻縣人民在大災之年沒有遭受到大的苦難。

【寫作素材1】歷史檔案:獻縣建國以來“四十八村”的四次水災


【寫作素材1】歷史檔案:獻縣建國以來“四十八村”的四次水災

三、1996年抗洪

洪水到來之前 1996年8月,受8號颱風影響,河北省的邢臺、邯鄲、石家莊、保定等地區連降暴雨,黃壁莊、崗南兩大水庫已超過警戒水位,且入庫流量不斷增大,急需洩洪。1996年8月4日上午8時,黃壁莊水庫洩洪流量增加到1500 m³/s,而滹沱河行洪道,原設計流量是400 m³/s,經過40年的淤積,洩洪能力充其量超不過300 m³/s。這不但預示著獻縣泛區3鄉7萬群眾將遭受滅頂之災,滹沱河北大堤一旦決口,還直接危及到京津、鐵路幹線和華北油田的安全,後果不堪設想。

11時10分,縣五套班子會議緊急召開。經過討論研究,一致認為:根據目前的水情,泛區滯洪已成定局,據此,會上通過了“兩保一減”的抗洪指導思想,即:“一天內安全轉移出泛區群眾,保證泛區不死一人;不管水勢多大多兇,誓保北大堤和其他堤防萬無一失;努力把洪水造成的損失減到最低限度。”緊接著,泛區三鄉書記、鄉長會議,以及全縣其餘15個鄉鎮黨委書記會議相繼召開。通報水情,動員人馬,調撥物料,劃分工區,進行人員分工,由縣級領導,53名局長,500名精兵強將組成的工作隊即刻趕赴張村、臨河、小平王泛區三鄉,組織群眾撤退、轉移。

為了保證洩洪暢通,減少北大堤的壓力。縣委、縣政府下了第一道命令:一天之內,將行洪區內的600目果木樹全部砍掉,將5500個大棚全部拆除,將村邊所有柴禾垛全部燒燬。接著縣委、縣政府又下了第二道命令:將滹沱河行洪道左小堤,張村鄉八里莊至王莊段。各扒開一個寬150米的口子,放水分洪,減少洪水對北大堤的衝擊。一時間,泛區內濃煙四起,砍樹聲、拆棚聲連成一片。泛區人們無怨無悔地說:“只要能保住京津、保住鐵路、保住油田,我們做出犧牲值得。”

獻縣郵電局,在洪水到來之前,冒雨檢修了60公里杆線,加固電杆300多顆,檢測泛區電話120部,安裝臨河鄉、小平王鄉、防汛指揮部等防汛指揮電話10部,並備足了一切應急物資。

電力部門在洪水到來之前,晝夜奮戰,緊急搶險。為了確保抗洪搶險供電,他們一方面緊急加固受洪水威脅的幹線,另一方面制定了應急方案。晝夜突擊加固35KV線路5條,40多公里;加固10KV線路7條,45.6公里;新架35KV備用線路0.8公里,10KV備用線路0.5公里。對各35KV變電站做了繼電保護實驗,110KV變電站做了應急準備。在加固十五級線路中,積水遍地,淤泥沒腳,40多名職工連續作業10多個小時,人抬肩扛把200多斤重的卡盤運到百米遠的杆底。

人武部在洪水到來之前,辦了五件事:(一)下發緊急通知,發動民兵迅速轉移群眾,要求武裝部機關和基層武裝部要在地方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迅速投入抗洪。(二)成立搶險救護大隊。在縣醫院、中醫院、樂壽鎮醫院抽調140名體力好,業務精的醫務人員和3臺救護車組成的救護大隊,並於次日凌晨進行緊急拉動演練。(三)成立協調組。待部隊進駐後,解決官兵食宿問題,協調部隊和地方的聯合行動。(四)成立搶險組。由一名副部長帶隊,組織民兵機動分隊隨時隨地進行搶險任務。(五)加強民兵武器庫戒備。應積分隊的25名民兵每天24小時輪流監守,嚴防武器彈藥被淹、被盜。

按照縣指揮部的統一部署,到5日上午,泛區三鄉4.6萬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全部轉移到了堤外,包括三個國家糧庫在內的幾百萬公斤糧食被搶運了出來。上千名幹部、15萬民工全部到位,嚴陣以待。

誓死保衛北大堤 8月7日9點,洪水分南、北、中三路撲向獻縣泛區。小平王鄉首先進水。到8日12時30分,北水圍困的村莊已達42個,倒塌房屋2000餘間。到9日5時,泛區張村、臨河、小平王三鄉普遍進水,水深0.4——1.7米,滯洪面積達14萬畝,水困村莊達50個,倒塌房屋8000多間……,僅僅40個小時,173平方公里的泛區,炊煙斷絕,盡成澤國,水深平均3米,最深處達4.5米。

在一線指揮的省市縣領導一面分析水情,調度人員、物質,一面頂風冒雨到一線查看水情,指揮救助群眾,慰問村裡被圍困的災民。

10日晨6時許,陳三角處大堤水位急升,有10餘米的堤段出現險情。陌南鄉的500名民兵火速趕到與部隊並肩作戰,打樁築堤,搬運草袋,並把內堤險段重新夯實打牢,及時消除了隱患。

段村鄉出動民兵1000多人,近半天的時間,就在8000米的地段上堆起了整整齊齊的土牛2000多個,動土4000多立方。

樂壽鎮田莊村出動民兵200多名,他們準別充分,防護嚴密,責任區內始終保持了良好的狀態,沒出現任何險情。當他們發現西大堤相鄰單位遇到險情時,立刻前去支援。僅半天時間,就運送石料1000多車,打土牛200多個,動土4000多立方,及時幫助兄弟單位排除了險情。

8月7日,洪水暴漲,滹沱河北大堤老河口出現險情,急需打樁處理。泛區內東賈莊橋村副村主任彭士領帶領30多名青壯年組成的打樁隊,立即開赴北大堤。他們心裡明白,北大堤越牢固,自己的家園損失越慘重,他們卻說:“只要能保住京津、保住鐵路、保住華北油田,就是犧牲100個泛區也值得。”隨著一聲聲悲壯的號子,一根根木樁打入地下,砸牢了北大堤的險處,也砸毀了堤南自己的家園。

7日上午洪水圍困了靠近北大堤的前尹莊村。正在巡村的黨支部書記張潤波,發現自己的院牆擋水。他急忙回村,找來了幾個留村守護的小夥子,“一、二、三”轟隆隆,把自己的院牆推倒在水中。緊接著,幹部、黨員、群眾,把擋水的院牆,全部推倒在水中。

8月7日晚上,張村支局通往張村防汛指揮分部的線杆被衝倒,有線通訊中斷。獻縣郵電局立即行動,一方面迅速啟動發電機,晝夜供電,一方面組織搶險隊員,趟著齊腰深的洪水,藉著手電光亮,奮戰兩個小時,架起被複線2500多米,溝通了兩地的通訊聯絡 。翌日,被複線又被船隻掛斷,搶險隊員們捨生忘死,再一次跳入水中順著被複線艱難地查找掛斷部位。一個小時後,張村指揮分部的通訊聯絡又一次恢復了。8月7日深夜,張村支局院內開始進水,機房被洪水圍困。支局長李志剛和3名職工立即用土袋加高擋水牆,始終不讓洪水衝進機房。但是,機房出現了大面積滲水,洪水順著牆縫湧入機房,而一旦機房被浸泡,通訊將立刻中斷,情況萬分火急。局領導帶領的增援突擊隊彷彿從天而降,他們帶來了大盆,抽水機、拖布、笤帚等工具,大家一起用笤帚掃,簸箕端,抽水機抽,晝夜輪番鏖戰排水。

哪裡防汛指揮需要,哪裡的通訊就暢通無阻北大堤西、中、東三段和駐軍急需安裝電話,早已待命的搶險隊員們腳踩泥水,冒雨爬杆拉線,僅用5個小時就架設被複線60000米,接通4部電話。

在這次抗洪搶險中,獻縣郵電局共架設臨時線路近80公里,安裝臨時電話50部,安裝車載臺3部,開通100瓦無線單邊帶一部,調測開通車載特高頻一套,臨時為防汛指揮人員配備大哥大26部。

為了確保公路暢通無阻,公安局副局長兼交警隊大隊長郭士清同志,帶領60名交警戰士晝夜堅守京大、滄石等各個交通路口,風雨無阻,餓了吃幾口餅乾,渴了喝幾口涼水,沒日沒夜地指揮車輛,疏散人流,保證了抗洪搶險車輛和救災物資按時到位。

王培倉、王勇夫、王清華、敖侶昌,都是年過花甲的離退休老幹部,這次作為顧問,哪裡形勢緊張,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副縣長曲辛剛,年過半百,家在泛區,洪水來後,他始終戰鬥在第一線,從沒回家看過一眼,人大主任盧建國,政協主席崔洪堯,在這次抗洪中,一直奔波在前線,出色地完成了救護、搶運任務。

北大堤險情頻頻發生,河北武警部隊的官兵趕來了,某步兵師的官兵趕來了,空軍某訓練基地的官兵趕來了,一支4000餘人的抗洪大軍雲集獻縣。

凌晨五時許,張村鄉堤段出現了一條縱向裂口,情況緊急,滄州軍分區首長,一面向上級報告,一面通知某集團軍800餘名官兵,命令獻縣人武部出動應急分隊200多人,組成了1000多人的聯合搶險突擊隊。馮青春參謀長組織大家圍水截壩,挖開裂縫90多米,而後運土1000多方,夯實打牢,連續奮戰6個多小時,排除了險情。

抗洪搶險部隊分佈在40多華里長的戰線上,設有4個指揮所,通訊聯絡一時解決不了。為此,軍分區專門派出得力人員,架起了40多華里的被複線,為他們送去了3部移動電話,5部對講機,並協調地方郵電部門開設4路程控線路,保證了聯絡暢通,指揮靈便。

某部師長王小京一到災區,征塵未洗,首先找到地方領導請求任務。這次他們接受到獻縣抗洪救災的任務後,專門召開了黨委會,制定了“利劍”行動計劃,繡制了“利劍”袖標,全體官兵人人佩戴,要求指戰員不避險情,象當年打硬仗那樣,人在陣地在,不獲全勝決不收兵。風雨中,身著作戰服的戰士們穿梭般地巡視在長堤上,凡是險段、難段上都有“八一”軍徽在閃耀。236團二機連戰士熊英傑,患重感冒,高燒39度,醫生要給他輸液治療,小熊二話沒說,拿起鐵掀又上了工地。營長李銀領、教導員馮廣生的家就在獻縣災區,站在大堤上可以看見故鄉的村落,但他們誰也顧不上回去看一看一家老小,一心堅守自己的戰鬥崗位。

8月9日上午10時,三營通信班長李建忠帶領3名戰士在大堤執行巡邏任務,突然聽到呼救聲,他們毫不猶豫的下水搶救落水群眾,為救群眾,一個浪頭打來,把他捲入河底,獻出了他年僅23歲的生命。部隊黨委根據李建忠的生平事蹟,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河北武警總隊擔負守護的堤段處於五河交匯口,險情多,難度大,標準高,要求嚴。他們採取分段包乾定人定責的方法。落實了責任制,並根據險情變化,及時調整了兵力部署,確保重要地段重點投入兵力。8月8日,上游洩洪量已達3700m³/s,水面寬20華里,水位陡漲。在他們負責的堤段內,有50米的地段因土質鬆軟,隨時有決口的可能,溫華義副支隊長率領100名民兵連夜鏖戰,情況仍然十分緊急。於是,他們又調來了第五支隊60餘名同志緊急增援,從距堤1500米的地裡運土2700立方,夯實加固了堤壩,消除了隱患。

空軍86015部隊在奔赴獻縣抗洪的途中,因道路堵車受阻。為了爭取時間,官兵們紛紛跳下車,健步行軍10華里,按時趕到災區。部隊立足未穩,副司令員徐徑武立即趕到指揮部接受任務,並要求把最艱鉅的任務交給空軍部隊,部隊埋鍋造飯,餓了一天的戰士們正準備就餐時,市縣領導趕來求援,大堤附近閘口出現險情,請派100名官兵火速增援。幹部戰士聽到這個消息,自動放下手中的碗筷,緊急集合起來,跑步投入了戰鬥。

特大洪水儘管給泛區人民帶來了暫時的災難,但軍民用血肉之軀鑄就的銅牆鐵壁,把水擋在了堤內。

二次創業,重建家園 據統計,96.8洪水災害使全縣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8.13億元,其中 “泛區三鄉”經濟損失28.0746億元。張村鄉11.2376億元,臨河鄉9.7億元,小平王鄉7.137億元。滏陽河、子牙河沿線11個鄉鎮,1個農場經濟損失512萬元。主要分項損失:(1)泛區內倒塌民房10.8萬間,嚴重損壞3.48萬間,加上農民的糧食,家庭財產損失,價值12.33億元。(2)受災絕收農田40.8萬畝,其中泛區24萬畝,加上林果,蔬菜等損失60960.84萬元。(3)交通損失價值1845.6萬元。(4)沖毀橋、涵、閘、機井等水利設施,價值5.3億元。(5)損壞變壓器、用電線路等電力設施,價值1147.15萬元。(6)通訊設施損失920.65萬元。(7)鄉鎮企業損失2.93億元。(8)畜牧業損失7131萬元。(9)鄉村衛生院、所損失764.1萬元。(10)中小學校損失4700萬元。(11)商業、供銷、糧食系統的房屋及生產設施等損失926.47萬元。

洪災發生後,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捐助。截止到1997年1月4日,全縣共接收各類救災資金1398.7萬元(包括本縣捐款95.9萬元),糧食672.4萬斤(包括本縣捐獻252.8萬斤),衣物39萬多件。本著公正、合理的原則全部將救災物、款發到了災民手中。

洪災過後,全縣的工作重心及時轉移到抗災自救上來。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立足生產自救,開展“四修”工作要求,結合本縣實際,確立了“不等不靠、自立自強、二次創業、重建家園”的指導思想和“先緊急恢復,再加速發展”的工作方針,明確了“一年恢復正常生活,二年恢復全面生產,三年達到災前水平”的奮鬥目標,動員和帶領全縣人民特別是泛區幹部群眾迅速投入抗災自救的工作。10月1日以前,災區實現了“四通”,即通電、通自來水、通話、臨時通車;災區群眾生活達到“四有”,即有飯吃、有衣穿、有住處,學生上課有課堂;做到了“四無”,即無一人外出討飯,無一例重大刑事案件發生,無一例集體上訪,無大疫情發生。同時,經過全縣上下艱苦努力,實現了大災之年主要經濟指標不變,發展速度不減。(原文作者: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寫作素材1】歷史檔案:獻縣建國以來“四十八村”的四次水災


【寫作素材1】歷史檔案:獻縣建國以來“四十八村”的四次水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