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吃剩下的飯都是怎麼處理的?

小猴紫在此


皇帝作為封建時期的獨裁統治者,富有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就註定了他的飲食會和我們一般人不一樣(以下就以清朝來舉例)。

負責機構

皇帝的餐食、夜宵、小吃甜點等有專門的御膳房來負責,內有皇家御廚、各地名廚、雜役、太監共幾百人為他服務。


進餐流程

  • 呈膳單

是指在到飯點之前太監首先要詢問皇帝用膳的時間、地點、菜餚等等,然後把這些事無鉅細地全部記到膳單上,才能保證做對菜、準時做好菜、做完後送對地方。不然要是有一個地方搞錯了的話,“皇上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 傳膳

皇帝一旦餓了就可以傳膳,御膳房的人就會把事先準備好的菜餚端上來。

  • 嘗膳

把菜給端上來之後,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一步:試毒!

皇帝至高無上、生殺予奪,是個很容易得罪人的“職業”,雖然歷朝歷代對行刺、下毒妄圖弒君這些“謀大逆”的人處罰極嚴(基本都會株連九族),但是也不乏有鋌而走險的人。因此為了保險起見皇帝在吃飯前都會叫人先吃幾口,證明食物無毒之後才能正式開吃,這個過程就叫“嘗膳”。

而叫誰替皇帝吃則沒有明確規定,純粹皇帝的看心情(有可能是身邊的太監,也有可能是嬪妃) 。

嘗膳後要是皇帝還感覺不放心的話可以繼續用銀製品、象牙筷來測毒。


  • 用膳

經歷過以上一系列繁雜的步驟之後就可以進入主題“用膳”,也就意味著皇帝終於可以開吃了。

菜品

帝王一餐譜,百人數年糧。

這話雖然略顯誇張,但是卻道出了皇帝用餐的奢靡。

據史料記載,乾隆五十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七十多歲的乾隆老爺子一大早就點了炒雞、燉酸菜熱鍋、鹿筋折鴨子熱鍋、燒狍肉、肉絲炒韭菜等數十道菜,還不包括飯後甜點和小吃,足可見其豐盛。


到了帝后生日的萬壽、千秋節以及春節,乾隆皇帝還“發明”了滿漢全席,屆時成百上千道全國各地名菜、宮中御餚全都羅列在宴桌上,供滿漢各族大臣、王公貴族盡情享用,場面之壯觀可以想見。

後來到了慈禧當政的時候,她繼承了乾隆的“優良傳統”並且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勢頭:御廚迫於她的淫威,每天都要為她網羅各地的山珍海味,老佛爺每頓飯所上的菜品幾乎都在百種以上(除去西逃的那一段“苦日子”),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里遊的幾乎全被她吃了個遍。


這麼多的珍饈美味,平時皇帝一個人是肯定吃不完的(即使加上他偶爾賞賜給妃子、大臣的那幾道菜,剩餘的也是絕大多數),那麼皇帝吃剩的飯菜該怎麼處理呢?

雍正諭旨:凡粥飯及餚饌等類,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用。人不可食者,則哺育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

從雍正的這道旨意中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些剩菜剩飯大致有三個去向:

品質稍好,還能吃的就賞給下人吃;

下人也嫌棄或者不能食用的就拿來飼養貓狗等寵物;

最後連它們都不吃的就只能收集起來曬乾,然後用來喂鳥。

皇帝坐擁後宮三千佳麗,還能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絲毫不用考慮費用問題,這也難怪人人都想當皇帝了。


棍哥觀史


皇帝吃的飯菜叫做御膳,那是由御膳房的專業團隊打造的最高標準的伙食。皇帝吃的飯菜不僅色香味俱佳,而且還要用高大上的餐具和專業的伺候團隊。皇帝的御膳主要是為了欣賞與享受,吃飽只是其中的目的之一。對於皇宮中的御膳,平常人別說有機會品嚐了,就是見都沒見過。

皇帝的伙食標準怎麼樣呢?

在清代,皇上吃飯問題,是一件相當大的事情。清朝皇帝每天只吃兩頓飯,早上六點至八點之間的用膳被稱為早膳,十二點至下午兩點之間的用膳被稱為晚膳,用膳時間都在兩小時以內。除了正餐之外,還有兩頓茶點,可吃一些零食小吃。

清朝初期皇帝的御膳,每頓飯有120道菜,通常擺三張大桌。後來因國庫緊張而將菜譜減少,120道菜變為64道菜。咸豐皇帝又減去一些菜,變為32道菜。清朝日薄西山,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后,再將菜減為24道。慈禧獨攬大權後,又恢復的百道大菜的規矩,每頓飯要用銀200兩。

我們看一下清朝皇帝每天的伙食標準,根據清宮記載:每日盤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只,雞5只,鴨3只,青菜共19斤,各種蘿蔔共60個,蔥6斤,玉泉酒4兩,甜醬和清醬各3斤,醋2斤。隨膳餑餑240個,鮮牛奶100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葉75包。能吃完嗎?肯定不能。

皇帝都是怎麼用膳的呢?

用膳時間一到,前侍衛喊傳膳,太監將預備好的膳食從御膳房抬來,並按規定佈菜。皇帝在用膳前,待膳太監會先在每道菜上放一塊試毒銀牌,查看顏色以檢驗飯菜是否有毒或變質。之後,皇帝若還是不放心,則會叫太監先行品嚐,確認無誤後再吃。

皇帝吃飯有個規矩,就是每菜不過三匙,通俗的講就是每道菜不能連吃三口,否則菜要被立即撤下。為什麼呢?因為皇上喜歡吃的東西不能讓別人知道。用膳期間,皇帝要是眼睛看了哪個菜,太監就會將菜挪到皇上夠的著的地方,用羹匙舀進布碟。皇帝吃過三口,你就會聽到太監大喊一聲:“撤”,菜便被撤走。

皇帝吃不完的飯菜怎麼辦?

皇帝吃飯基本上是一個人獨自享用,如果沒有旨意,任何人不得與皇帝共餐。皇太后及妃嬪們,通常在其宮裡用膳。只有在過年時的除夕和初一兩天,皇帝才與皇后、貴妃們一起吃飯。年夜飯一般擺在乾清宮,皇帝高居寶座前面,下面是妃嬪們的陪宴桌。那麼平時每天一百多道菜,皇帝顯然吃不完。這些飯菜怎麼處理呢?主要有以下途徑。

賞賜給妃嬪、皇子及大臣們

皇帝在用膳時,除了太監在場,不遠處還會站著一群聽賞的人,比如商量事宜的王公大臣及皇子。如果皇帝不想吃,或是心裡一時高興,便會把美食賞賜下去。被賞的人只能在另設的桌子前,站著吃完。估計主要還是吃不完的原因,皇帝賞賜的飯菜,即使你不餓也得吃把它吃完。

還有就是皇帝吃飯期間或者是吃完飯,忽然想起那位妃嬪什麼的,就會吩咐太監將飯菜打包贈予妃嬪們。不管是作為王公大臣,還是妃嬪皇子,能得到皇帝賞賜的飯菜,也算是莫大的榮幸,雖然是名義上皇帝的剩飯剩菜。

皇帝大量的剩餘飯菜會被倒賣

其實皇帝的賞賜飯菜只是偶爾的現象,並不是每頓都這樣。因此,每天便會產生大量的剩飯剩菜,這都是頂級的廚師團隊打造的精品,自然不會輕易倒掉。這些剩餘飯菜會被御膳房或者太監、宮女通過特殊的途徑倒賣出宮。

沒有人會擔心這些剩飯菜沒有銷路,要知道這些飯菜可是皇上的御膳,能吃上一口都算是沒有白活。這個一本萬利的生意很是火爆,清朝時已經變成了一個能養活近萬人的成熟的產業鏈。

這樣來處理皇帝的剩飯剩菜,就是資源的再利用,遠遠要強於浪費掉。從太監、宮女到宮外小販、酒家,既處理掉了皇帝的剩餘飯菜,有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些剩餘飯菜一般會被按品相歸類,品相好的會被餐館收走,經過處理便會當做御膳賣掉。其餘的就被做成大鍋飯,熬成粥,便宜出售。

總之,皇帝用完膳,剩餘的飯菜絕對不會被倒掉,處理它的途徑很多,通常為賞賜和倒賣。我們在驚歎這些飯菜不會浪費的同時,對皇帝用膳菜餚的豐富也是驚詫不已,這也是封建皇權高高在上的一種表現吧!


野史也是史


當我們想起“剩飯”這個詞的時候,第一反應肯定是倒掉或者餵狗,餵豬等牲畜,但是在古代,皇帝吃剩下的飯可就不是這樣了,皇帝吃剩下的飯能叫剩飯嗎?誰敢扔?扔皇帝吃過的菜可是大逆不道,重則會被問罪處死的!再說了皇帝平常吃的菜少則三五十道多則上百道,即便有一部分是擺樣湊數的,但每天依然會剩下大量的飯菜,這些飯菜都是名滿天下的御廚做的,通常情況下一般人花錢都吃不到,所以“倒掉”那就太暴殄天物了!因而皇帝吃剩下的飯菜其最終結局一般是以下四種情況。


1,賞賜給身邊的人。通常情況下皇帝會將自己沒有動過的菜賞賜給身邊的大臣,嬪妃,皇子,公主等人,有時候興致高了還會賞賜給宮女,太監,而得到賞賜的人不管餓不餓必須當著皇帝的面站著吃完,不管好不好吃,願不願吃,哪怕他不喜歡吃香菜而皇帝賞賜了他一盤香菜炒肉!都必須稱讚飯菜的美味和皇帝的恩德,所以得到皇帝賞賜的飯菜有時候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2,被倒賣給有錢人。是的,你沒看錯,古代的思想不能用今天的觀念來理解,那時候,皇帝的口水就是老天爺灑下的聖水!不僅能治病還能延年益壽,發家致富,這一點不誇張!所以皇帝的“御膳”在民間是很有商機的,於是宮裡的御膳房會和宮外一些比較高檔的餐館保持長期合作的友好關係,宮裡人會把菜樣還保持較完整的剩菜打折賣給餐館,餐館則稍微加工一下後打出“御膳”的名義對外銷售,於是那些“急於得到皇帝口水”的有錢的老百姓就爭相來體驗,這條產業鏈經過明朝的發展到了清朝已經非常的完整,據統計參與這條產業鏈的人員最多的時候有上萬人,可見“倒賣皇帝剩菜”是真的暴利!


3,皇帝沒碰過的菜下次再上。像類似燉湯一類的菜,這種菜被御膳房的廚子做好後長期用小火煨在鍋裡,什麼時候傳膳了,便盛一些上去,皇帝沒有碰過的則拿回來重新煨到鍋裡,而且如果皇帝在非用膳時間想要吃點什麼東西填填肚子,這時候也可以快速的傳上來,而不會耽誤皇帝餓肚子。否則皇帝餓的發怒了,真的會像餓極的老虎,得誰咬誰!

4,賣給普通百姓。可能有人問了,這跟第二條有什麼不一樣的嗎?是的,不一樣,一樣的話我還會說兩遍嗎?第二條是針對有錢人的,而這一條是針對包括你我在內沒錢的(開玩笑,各位朋友們肯定都比我有錢,哈哈)。


老北京有一個詞叫“折籮”,不知道北京的朋友們有沒有聽過,根據《北京土語辭典》解釋為:“酒席吃罷,剩下的菜餚,不問種類,全倒在一塊兒……也叫‘折籮菜’。”過去人們不富裕,頭天的剩菜剩飯捨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燴食,殘羹剩飯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那麼當皇帝吃剩下的飯菜經過前面三道篩選後,最後剩下的宮裡人會把這些菜倒在一塊兒,倒成“皇家折籮”,賣給宮外的普通人,當然價格是非常低的了,基本就是半賣半送,如此一來有錢人能品嚐到皇帝的口水,沒錢的人也能嚐到皇帝的口水,你好我好大家好,嗯,就是這樣。

所以經過以上四種方式的處理,皇帝吃剩下的飯菜基本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鹹魚閒聊


都說民以食為天,可見食物的重要性,天下太平時候老百姓還能吃些好的,弄點肉打打牙祭,亂世之時老百姓就只能吃土吃草,想吃點飯難如登天,所以中國人都提倡勤儉節約,然而做為一國之君卻沒有這些顧慮,所以在鬧饑荒的時候,有個皇帝還說“何不食肉糜!”



歷代皇帝都有一個專門煮飯燒菜的地方——御膳房,相比較清朝而言,明朝的朱元璋從小吃菜根嘗百家飯,因此當了皇帝后也非常體恤民情,萬曆之前的明朝皇帝總體上來說在吃這件事還比較簡單,基本上吃的是普通的雞鴨魚肉,也因為窮苦出身,吃肉的愛好從朱元璋那裡開始就沒斷過,明朝的御膳經常可以見到各種大塊肉,相比清朝的御膳顯的“粗獷”多了!

清朝宮廷初期的飲食也比較簡單,以滿族飲食為主,隨著國力的發展,再加上受漢族飲食影響,清代宮廷增加了很多漢族飲食的元素,菜品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到了乾隆開始形成了習慣,每頓幾乎都是“滿漢全席”,大概每頓飯都有十幾道菜,再加上主食、小菜、熟食、粥品,這樣一來,每頓飯的內容就很多,只是一桌子菜擺在那,一半是用來吃,一半是用來看的,乾隆那時候御膳標準是主食連菜總共48道,到了慈禧的時候每頓飯就要100多道了,光擺菜就要拼幾張桌子,清代宮廷禮儀規矩,皇帝單獨進餐,邊上站著一群人侍候著!這麼多菜皇帝可不會“千里江山一掃平”,吃飯還有“吃菜不能過三匙”的規矩,所以很多菜都是淺嘗輒止。



有時候皇帝也會賞賜大臣陪席,對於能夠陪席的大臣來說是一種特別的殊榮,往往這些人都要表現的受寵若驚、感激涕零,不過這些大臣只敢半個屁股坐在椅子上,吃的也很不自在。還有後宮的妃子被召來陪膳,也要謹遵君臣大禮,一本正經,作為皇帝反而很難享受到飲饌中的天倫之樂!

如此一來,皇帝每頓飯都會有不少剩飯剩菜,那這些剩飯剩菜怎麼辦?

很多沒動過的菜餚會直接賞賜給妃子們和有功的大臣們,這是宮廷中常用的辦法,接受賞賜的大臣往往感受皇恩浩蕩,發誓死心踏地的效忠皇上。



不過皇帝吃剩下的飯菜,基本上都是交給太監宮女處理,有些會被他們吃掉,但是基本上都是被他們倒賣到宮外,形成一條產業鏈,在紫禁城外有專門的人等著收菜!

因為是皇帝吃的,特別尊貴,而且皇帝基本上一碗菜都沒吃多少,象一些品相好的菜,一般都會賣到京城高檔一點的飯館,老闆自然不會說是從宮裡流出來的,只說請到了宮裡的御廚掌勺,這可是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待遇,只有土豪才可以吃的起,那些菜隨便熱一下就可以擺上桌了,吃的人有面子,賣的人輕輕鬆鬆掙了大錢,對於太監宮女還有飯館老闆都是最開心的事情。

還有些品相不是很好的菜,倒賣的人就將這些賣給路邊攤,小販們將這些菜加工一下,加些米熬成各式各樣的粥,畢竟是御膳房出來的東西,民間可是難得吃到這些精品,所以老百姓都喜歡去吃,而且因為是路邊攤,價格也不貴,窮人也吃的起,吃的飽還吃的香。

據說到清朝溥儀的時候,御膳房的廚師和太監勾結,每天報了很多食材,也做了很多菜,把他最喜歡吃的菜放在他面前,而溥儀也大多隻吃麵前的菜餚,以至於遠點的菜都沒動,又原封不動的撤下去,下一頓熱一下又端上來,以此來騙銀兩!


摯潷畫畫紅塵


古代皇帝作為九五至尊,大權在握,日理萬機,飲食方面自然也是備極奢華,各種山珍海味,供應不絕,少則十幾道,多則上百道。歷朝歷代皇帝們的用膳方式各有不同,飯菜的豐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人而異。

古代皇帝的用膳並不都像現在一日三餐,清朝的皇帝,一般每天只吃兩頓飯,即早膳和晚膳,但中間會不斷有點心和小吃供應,只要皇帝一聲令下,御膳房隨時都可以上菜。皇帝吃飯時,並不像電視劇上演的那樣,會有妃子隨侍左右,在真正用膳時往往只有皇帝一人"吃獨食",但旁邊會站有侍膳的宦官,偶爾還會有寵臣或皇子侍立左右,一同陪吃,遇到皇帝高興或吃不完時,就會把食物賞賜下去,而受到賞賜的人,必須在另設的桌子前站著吃完,即使吃不下或者飯菜難吃,也要表現出感激涕零的樣子,這也是古代皇帝拉攏臣子的一種方式。

皇帝吃飯還有"菜不過三口"的規定,即吃每道菜,不能超過三口,一旦超過,在一旁的太監就會把這道菜撤下去,此後十天半個月,這道菜都不會出現在飯桌上了。"菜不過三口"是法家權術的體現,是為了防止手底下的人知道皇帝的喜好而趁機邀寵,影響朝綱穩定。明朝的正德皇帝就是典型的例子,歷史上記載,正德皇帝喜歡做木工,宦官劉瑾每次都趁正德皇帝做得起勁時拿著奏摺去請批,次數一多,皇帝一煩,就讓劉瑾自己拿主意,劉瑾得了"聖旨",就名正言順地把持了朝政,搞得朝廷烏煙瘴氣。

"菜不過三口"的另一個作用是為了防止被人下毒,滿桌上百道菜,每道皇帝只吃兩三口,就很難根據皇帝的喜好下毒,而要在每道菜中都下毒,工程量就太大了。

歷史上不乏皇帝被人投毒而死的事件,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就 記載:"漢惠帝司馬衷,食餅中毒,庚午,崩於顯陽殿。"

古代的皇帝的餐具通常都是以金銀器為主,即使是陶瓷等其它製品,也是上好的質地,以銀器為主,除了顯示皇家的氣派,還有很多實際功能。為了避免飯菜中被人下毒,皇帝在用膳前往往讓侍膳太監先嚐,稱作"嘗膳",還有就是用銀器在飯菜中驗毒,如果盛御膳的是銀器外的其它質地的器皿,則在器皿外掛一個小銀牌,當做驗毒工具,末代皇帝溥儀就曾說道:"每個菜碗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

在許多人看來,皇帝們的御膳都是極具奢華,滿漢全席式的,其實不然。根據清宮《照常膳底檔》記載,皇帝的御膳每餐一般二十品左右(宮廷中稱一個菜為一品),節儉的道光皇帝每餐只有四到五品,只有到了慈禧太后時,才增加到一百來品,一頓飯至少要花掉200兩銀子,如此多的菜品,單單皇帝一人肯定是吃不完的,皇帝的剩菜剩飯通常都有如下幾種處理方法:

賞賜給大臣、妃嬪或者其他皇親國戚,但接受賞賜的人必須站著把食物吃完,還要表現出很好吃的樣子。這樣的"賜食",是皇帝籠絡和獎賞下屬的方式,雖是獎賞,卻並不舒服。《史記》中也有記載,西漢初年,大臣石奮的姐姐是劉邦的小老婆,石奮退休後,有一天受到皇帝賜食,"上時賜食於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上在前",是要跪趴在地上把飯吃飯,以示恭敬。

第二,賞給宮女和太監吃。

第三,運出宮外加工倒賣,謀取暴利。這在明清時尤為盛行,皇帝吃剩的飯菜,流出民間後,按品相被分為三六九等,品相好的,往往會被送去一些京城的大酒樓,酒樓便打著請到御廚的名號來推銷,許多人雖然明知是剩菜,也樂於花錢品嚐。至於那些品相不好的,通常倒賣給路邊的小販,小販們加上米熬成各種各樣的粥,再挑到街頭售賣,最便宜的時候能賣到"十個大子兒"一碗,即使是窮人也買得起,據說味道還不錯。

後來倒賣皇帝的剩菜剩飯竟然發展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人數最多時達一萬多人,從宮女、太監、酒樓老闆到民間小販都參與其中,可見其中利潤的豐厚,這種現象一直髮展到末代皇帝溥儀上位時期才消失。


煮酒君


咱們先看個段子:在一個炎熱的中午,有個農民在地裡幹活,幹著幹著肚子餓了,可是他的午餐只有一個硬饃饃。

拿著又冷又硬的饃饃,老農不由得感嘆起來:“我要是當了皇上那該多好啊!現在可以躺在床上睡午覺,醒了想吃東西就喊一聲“來人,給我拿盤餃子來!”餃子馬上就有人送來,多享福啊!

乾隆劇照:


老農從來沒去過京城,在他的想象中,皇帝能天天吃餃子。餃子在他心中就是天底下最美味的食物了。

可是皇帝真的是如老農想像的那樣,天天吃餃子嗎? 皇帝吃飯在歷朝歷代都是件大事,要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儘量吃好喝好。

那皇上到底吃什麼呢? 皇帝一般每天兩頓正餐。這兩頓正餐叫 “膳”,分早膳和晚膳。

早膳:


當然了,皇帝餓了也可以隨時叫吃的喝的,但這些只能叫 “點”。

我們看看乾隆皇一天的生活安排吧:凌晨4點起床,去坤寧宮請安;5點喝一碗冰糖燉燕窩;6點用早膳,讀聖訓;7點茶宴;8點到13點批閱奏摺;13點到15點接見大臣,15點用晚膳;16點繼續批奏摺;17點至20點自由活動; 21點休息。你看,乾隆一天就吃兩頓飯。

由於皇帝的早膳吃得很早,御膳房會很早就準備好飯菜。吃什麼呢?

據清《膳食檔》記載:

光緒早膳菜譜包括口蘑肥雞、三鮮鴨子、肥雞絲燉肉、汆丸子鍋子,豆秧汆銀魚、小蔥炒肉、掛爐鴨子烹肉、豆腐湯,八寶鴨子、什錦雞絲、口蘑爛鴨子和三鮮肥雞、燕窩鴨條、熘鴨腰、荸薺火腿、什錦魚翅,燕窩炒鴨絲、肉片燜玉蘭、肉丁果子醬、榆蘑炒雞片、蓋韭炒肉、炸八件。

吃完這些,最後以一碗燕窩三鮮湯結束。是不是特別豐盛?

這是早膳,晚膳和早膳的內容也差不多,大同小異。 當然,正膳之外,皇帝可以隨時叫點心來吃。

因為每個皇帝口味不一樣,比如道光愛吃巧克力,乾隆愛喝豆汁,慈禧鍾愛甜食,御膳房會根據他們不同的喜好製作一些點心,讓他們在兩膳之外的時間食用。

點:

每次用膳有這麼多菜,能吃完啊?您別急,皇上吃飯是有規矩的,每道菜不許超過三口。無論什麼菜都一樣。這樣做是為了防止別人知道皇帝的喜好,也是怕別人下毒。

絕大部份的菜都是嘗一口就夠了。所以,每天都要剩不少的飯菜。 皇帝吃剩下來的菜怎麼辦呢?

一是賞賜給妃子及大臣們。

根據宮裡的規矩,皇帝用膳後,會將沒吃完的菜餚和點心賞賜給嬪妃、阿哥們。

也有遇到皇帝高興了,賞賜給太監和宮女的時候。另外也會偶爾賞賜給大臣們。得到賞賜的大臣,往往受寵若驚,謝主隆恩。

賞賜:


因為能得到皇上賜膳,是一件特有面子的事。這也是帝王拉攏臣子的一種權術。

第二種辦法,那就是買到宮外去賺錢。

要知道,普通人一輩子也沒機會吃到御廚做的御膳。所以這些皇上沒吃完的剩菜,會分成幾個等級處理給各類飯店。

山珍海味賣給高檔飯店,普通菜餚賣給普通飯店,剩下的那些大雜燴就賣給路邊攤。

這些菜餚雖然是剩下來的,但口味比一般廚師燒的要好得多,不怕沒人吃。特別是那些路邊攤點,把這些大雜燴一鍋燉,兩枚銅錢一大碗,還是很受窮人的歡迎的。

賞賜:


解放後有人採訪過溥儀:問他當年做皇帝的時候吃的是什麼,溥儀回答說:

“宮裡的飯,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營而不養,淡而無味!”

皇帝吃的飯,著重排場、規矩,儀式感特強,但究竟味道如何,也不一定能比得上咱老百姓的家常小菜吧。


剛日讀史


菜餚,解決百姓的口腹溫飽,有錢人家會在菜餚上進行色、香、味的講究,而作為食物鏈頂端的皇帝吃的“飯”,除了色、香、味外,主要講的是排場。皇宮裡彙集了全國各地的特產美食,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只能是能吃的,都被蒐羅到宮中為皇帝吃飯提供強大的排場。

清朝皇帝最講排場

從周朝開始,皇宮就有“食官”這個職業,專門研究和指導皇帝的飲食,其類似現在的營養師。明朝時,皇帝吃飯的排場不大,唯一奢侈的就是朱元璋,因他小時候受過太多的苦,吃肉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於是在他當了皇帝后,要每餐必須有肉,一桌菜餚最豐富也不過十幾種。之後的皇帝們看個人口味,變換不同花樣,在菜的數量上基本保持這個標準。

清朝時期,御膳的標準就一下提高了很多,如乾隆時期,每餐的菜和主食一共是48道,這叫“全份兒”,乾隆愛吃肉,所以每餐也必須有鴨肉、鹿肉和全國各地的時令蔬菜及水果。

只是這一桌的菜其實只有一半用來吃的,另一半是用來看的,因為滿族有“祭神肉”的說法,即天天殺兩端豬,切一盤白水煮肉片,即使不吃也要放在桌上,其意思是一餐一飯不忘先人。

話說乾隆的一餐“全份兒”48道才看似很多,但跟慈禧的御膳相比,著實讓乾隆汗顏。據說慈禧每頓飯必須有一百多道菜,光是看菜的樣式就讓人眼花繚亂,垂涎三尺。清朝晚期衰落時出現這樣的奢靡,確實讓人痛心疾首。

皇帝吃飯要按祖宗定製的規矩來

古裝宮廷劇中經常有這樣的劇情,皇帝閒時到後宮,這個娘娘做做、那個嬪妃聊聊,談到開心便留下來吃飯,嬪妃們也會給皇上獻上一些點心。看正史就明白這是不可能,皇帝用膳也是根據祖宗定製的規矩來的,皇帝必須要遵守飲食禮儀且用餐時只能是一個人。

皇帝用膳時“吃菜不許過三匙”,無論多喜歡的菜都不能連吃三口,吃過三口的菜會立即被撤下。因為皇帝的飲食時國家機密,為了預防有人下毒謀害,皇帝的口味不能問也不能寫。御膳房做這麼多花樣的菜,也是為了讓人難以分析出皇帝的口味、飲食偏好。

如此一來,皇帝吃剩的菜就會很多,會浪費。但這完全不用擔心,皇帝的剩菜有很好的消耗渠道:

  • 賞後宮:根據宮廷御膳禮儀,皇帝用膳結束後,會將桌上的菜餚、主食、點心等賞賜給後宮的嬪妃、皇子們。如果嬪妃和皇子吃不完會再賞賜給太監和宮女。

  • 賞大臣:皇帝用膳時偶爾會賞賜大臣們一起吃,這是一種帝王權術,但這樣的機會並不常有,因此得到這種榮譽的大臣們,往往會表現的受寵若驚、感激涕零,一再表示自己會為皇帝肝腦塗地赴湯蹈火。有些皇帝吃的菜,大臣沒吃過的,還會允許打包帶回去與家人一起品嚐,這也是皇恩浩蕩的一種表現,特有面子。
  • 倒賣宮外:雖然皇帝把剩菜剩飯賞賜嬪妃、皇子、大臣,但即便這樣,還是會有很多的剩餘。那些這些又如何處理呢?按照宮裡流程,自然是運出宮外,於是一個宮廷管理漏洞就出現了,有人開始倒賣起了御膳,還形成了一條產業鏈。

據野史記載,御膳的倒賣利潤龐大,參與倒賣的人包括太監、宮女、小販等最多時高達萬人,可見御膳在民間的火爆程度。

運出來的御膳,又分品相三等:

  • 品相好的:會被倒賣京城高檔的飯館。飯館的老闆自然不會說這是宮裡皇帝吃剩下的,但噱頭還是要有的,於是便宣傳請來了皇宮的御廚,客人覺得來這裡吃飯等於享受到皇帝的待遇,倍有面子。飯館廚師便把這些御膳隨便加工一下再擺弄下造型,民間這些土豪一個個搶著要。

  • 品相一般的:品相一般的剩菜也不怕賣不掉,這些剩菜會被賣給路邊的“食攤”,小販再進行加工後又是一道美味,上不了大酒樓的百姓可以到街邊的“食攤”過過嘴癮。這樣的“食攤”類似現在的街邊“大排檔”,古時百姓也會糾集幾個朋友一起在食攤來幾份菜,喝兩盅,因為是皇宮御廚做的菜,味道自然不差。
  • 品相較差的:而對這些品相破損的菜,處理的方法就簡單粗暴了,小販將那些亂七八糟的剩菜混合在一起丟入大鍋中,倒上熱水熬煮。顧客只要交一個“大子兒”用長柄鐵勺撈一下,撈出啥算啥,運氣好的有半根雞腿、運氣差的可能就是跟魚骨頭。但這看起來有點噁心的大雜燴,也是窮苦人過癮的一個方式,不但吃得起、吃的飽、味道也很不賴。

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了溥儀下臺後才結束,那些御廚們沒有點真本事哪能進得了皇宮,他們不僅把菜餚做成精品,而且還得好吃。直到後來溥儀被趕出紫禁城後,御膳房的御廚們被迫散夥,只能自己去謀生活,據說北海仿膳、頤和園聽鸝館都是當年離開紫荊城的御廚開的。


大國布衣


皇帝吃剩下的飯都是怎麼處理的?

古代的帝王們,都被民間百姓奉之為是天子,因此都對他們尊敬無比。這一份尊敬,從皇帝的吃穿住行上就能看出。皇帝所用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更別說皇帝一日三餐的飯食,那每頓飯都是奢侈無比。大家應該都知道,皇帝吃飯的時候,排場非常大,他每一頓的菜品很多,每一道菜餚都要精緻,菜的口感又要好。但皇帝畢竟是一個人,即使可能有一些受寵的妃嬪陪他一起用飯,也就才幾個人,這麼一點人根本就吃不了多少東西。如此一來,皇帝每吃一頓飯,都會有非常多的剩菜剩飯。那這麼多的剩菜剩飯,他們會怎麼處理呢?難道全部倒了嗎?



在溥儀曾寫的自傳,我的前半生當中,他就這樣寫到過:在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宮中已經不復當年繁華,一切吃穿用度已經被縮減了數倍。但既是如此,我每月還是要消耗掉810斤的豬肉,要用掉240只雞鴨,還有各種各樣數不清的山珍海味,以及品類繁多的點心。想想看,那時候的溥儀還是小孩子,宮中的用度還被縮減了很多倍,但即使如此,他也要用到這麼多的食物。更別說在以前了,宮中繁榮的時候,那皇帝們的每一餐不知道就要吃掉多少。但也說了,人的胃口畢竟是有限的,皇帝每一餐都吃不完,那當然就會剩下很多。那這些多出來的飯菜,又該怎麼處理?當然不可能全部倒掉,畢竟皇帝吃的東西,怎麼能讓牲畜來食用呢?這不就是貶低了皇帝嗎?因此,皇上的剩菜剩飯通常有兩個途徑處理掉。



途徑1,賞賜給別人。皇帝給別人賞賜飯菜,也是表現一種恩德的方式。畢竟,連皇帝用的東西都能賞給別人,可見是看得起他的。被皇帝賞賜了飯菜的人,通常都要表現出感激的樣子,要當著皇帝的面吃下去,同時還要滿心歡喜,表示出味道好極了的樣子。這樣一來,皇帝才會覺得高興,認為這些人識抬舉。但是皇帝的賞賜也不是天天都有,再者來說,他賞賜給別人,別人也不一定吃得完,所以還是會有剩的。那這後面剩下的飯菜就會由第2種方法處理掉。



途徑2,運到民間售賣。皇帝吃過後的剩菜剩飯,撤下去,宮女小太監們也會偷吃一部分。而後剩下的飯菜,再拿到民間去售賣。而這些剩菜,百姓們還非常喜歡吃,上到富貴人家,下到平民百姓,都願意去爭相購買。百姓們覺得,皇帝是天子,受到了上天庇佑。若吃了他的剩菜剩飯,那還有可能沾一點福氣,能夠祛病消災。因此,皇帝的御膳一被運到民間,立刻就能被哄搶完了。



所以綜上來看,帝王每一頓的飯菜雖然豐盛,但實際上每一頓也不算浪費。畢竟他們吃不完,後面會有人幫他們吃。只是他們每一頓吃掉的銀子會非常多罷了。


紫禁公子


說實在的,皇帝吃飯真的是件麻煩事,它有專門的機構叫“御膳房。皇上的用膳,可以用“大動干戈”這個詞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具體細節這裡不做贅述,咱們就講講皇上吃不完剩下的飯菜怎麼處理?因為皇上用膳一次就得幾十道菜,是無論如何都吃不完的!個人總結了兩點如下:



一:賞賜給自己的嬪妃、皇子、公主、大臣、宮女、太監

首先,既然是賞賜,那就是偶爾,不是經常!皇上用膳除了菜的樣式多,旁邊伺候的人更多,有上菜的、試菜的、還有膳後伺候皇上洗漱的等等一大堆人。有時候皇上高興了,會把剩下的膳食先賞賜給自己的嬪妃們、孩子們,有時候就連宮女太監們也能一起沾光!當然,對於接受皇上賞賜的這些人,吃之前必須感激涕零,然後在另設的桌子前站著吃完,即便不餓、不想吃,也得乖乖的吃完,如果不吃那就是對皇上不敬,有可能連命都沒了!




二:由太監販賣到宮外

這可是件能賺大錢的工作,自然就會有很多太監去做了。這裡我就以清朝為例子來簡要說明,因為清朝時相當盛行!對於老百姓,能吃皇上吃過的飯菜也是一種福分,皇上都是被奉為真龍天子的,皇上的口水也不是一般的口水,那叫“龍涎”!當然這些宮中剩下的御膳也分品相的好與壞,品相較好的先賣給一些飯莊,品相不好的那就賣給小販子,任由他們自己處理。就這樣皇上吃剩下的膳食就慢慢的被處理的乾乾淨淨,到最後沒有浪費多少!



還有一個知識點這裡給大家說明一下。古代的生活習慣和現代有所不同,古人一天正餐只有兩頓,皇上亦是如此!一個飯點是在早上七點鐘左右,另一個飯點是在下午的一點鐘左右,其他時間就是吃飯點心。


舞動的史者


民以食為天。

皇帝至高無上,吃的是山珍海味,美味佳餚,特別到了清朝奢靡之風達到極點,據說每餐有108種不重樣的飯菜上桌,這麼多菜餚自然吃不完,那麼皇帝吃剩下的飯都是怎麼處理的?

古代皇帝用膳每樣菜最多不過吃三筷,吃剩的膳食倒掉,一是可惜,二為不敬,所以全部倒掉是不可能的。

有書君認為主要有四種處理方式:一是作為恩典,賞賜給嬪妃皇子公主功臣們吃;二是太監謀利,賣給宮外的人;三是重新裝盤,用做下一餐的擺設;四是曬乾做小寵物的糧食。

一、作為恩典,賞賜給嬪妃皇子公主功臣們吃

《紫禁城:皇家生活全景》裡便記載了皇上恩典食盒給嬪妃、皇子、公主、功臣們。

《膳底檔》記載皇帝吃飯擺上幾十種飯菜,一旁有試吃太監和夾菜太監侍候,皇上眼睛一瞥某種菜,夾菜的太監便心領神會,把菜盤端近,皇上一般只吃一筷,再合胃口也不超過三筷,為的是不讓人知曉皇上喜好,給別有用心者毒害之機。

用完膳後,如果功臣在側,且皇上心情大好,便會賞賜給功臣,功臣恭恭敬敬謝過皇上,在一側喜不自勝地站著吃完,謝過隆恩。

皇上用完膳後有時也會想起各宮的嬪妃,各府的皇子,公主把吃剩的菜賞賜給他們,用食盒裝著讓太監提過去。如若他們再吃不完就分發給家裡的奴婢們。

這種殊遇可是很高規格的賞賜,既代表著皇上的寵愛,也代表著地位的穩固。

二、太監謀利,賣給宮外的人

皇上用膳後的剩菜往往是由太監轍盤。而太監又是一個過慣了苦日子的群體,自然想從中牟利。

他們和宮外的飯館的老闆勾結,利用出宮辦差的機會,把轍盤時剩下的菜分類裝好,乾溼分開,不同品相的菜不同的價格,賣給不同的人群。幾個人形成一個輸送鏈,最後賣到的銀兩進行分贓。

三、重新裝盤,用做下一餐的擺設

皇帝用膳“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有餐前點心,各種涼碟,正菜配菜,不一而足,有些菜從沒動過筷子,品相又好,那些太監為了從中牟利,便把沒有吃過的點心、涼碟等重新裝盤,用下一餐的輔食,並且放在離皇上比較遠的地方。

這樣做既可以上報買食材的花費銀兩,從中中飽私囊,又可以省去做這些菜的花費的功夫。

四、把剩下的飯菜曬乾做小寵物的糧食

宮中嬪妃眾多,各宮都養著不同的小寵物,小鸚鵡、小鴿子、雞、鵝、鷹鷂,小貓、小狗、羊、猴子、蟋蟀、錦鯉……

這些小動物也需要吃東西的,皇上吃剩的食物,在轍盤後,有的太監便把這些食物送到專門飼養宮裡寵物的宮女那兒,把一些食物做成丸子曬乾,成為這些小寵物的食物,然後再分發到各宮的奴婢手中,用來給這些小動物吃,卻說是從宮外買來的小動物的食物,從中又可以撈取一些銀兩。

皇帝吃剩的食物,也有用來養豬的,比如說趙匡胤就在皇宮中養豬,看來他吃剩的飯菜用做泔水了。

皇帝吃剩的飯菜應該都派上用場了,有的變成了皇上恩賜的御膳,有的變成了太監手中的銀兩,有的變成了小動物口中的糧食,可謂是物盡其用!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