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別拿家庭的前途,為夫妻一方的過度感性埋單


《革命之路》:別拿家庭的前途,為夫妻一方的過度感性埋單


1

《革命之路》是一部堪稱偉大的婚姻題材電影。這部電影,我想一百對夫妻看了會有一百種感受,依每對夫妻所處的年代、社會階層、年齡,以及各自的文化背景而不同。

之所以很鍾愛這部電影,是因為整部電影看下來,很能找到自己婚姻的影子,能引起很多共鳴,也引起很多反省。

故事背景發生在美國的五十年代,一對居住在革命路115號的夫妻的故事,或者也可以這麼總結:這是一段很美好的婚姻,但最後卻以悲劇結尾,而且是人為造成的悲劇。


故事的女主人公愛波是一個擁有演員夢想的女性,當初她和男主人公弗蘭克邂逅的時候,正在學習表演。

幾年之後,愛波和弗蘭克已經結為夫妻,並且養育了兩個孩子,但愛波的表演事業卻不順遂,參與的演出並不成功。這讓她很失落,而丈夫弗蘭克在觀看了愛波一次失敗的演出後,本想安慰妻子,卻沒有找對切入點,最後他好心的安慰演變成了夫妻兩個一場劇烈的爭吵。

那次爭吵過後,愛波告別了自己的演員生涯,成為一名全職主婦,弗蘭克在一家電腦公司負責編寫產品說明書。按照現實的標準,這樣的婚姻其實已經很美滿了:他們住在一個很好的社區,一幢溫馨的大房子,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弗蘭克很愛妻子,對家庭很負責。

在我看來,這種婚姻生活已經無慾無求了。但是人就怕心海翻波。愛波雖然日復一日坐著全職主婦,但是她的內心卻不甘於此。每天做著重複的家務,日子平淡如水,這讓愛波覺得空虛,覺得自己所過的不是真正的生活。這種想法一旦萌生,現實的生活便沒有辦法再繼續忍受,愛波情緒越來越低落。

與此同時,弗蘭克在電腦公司的工作也如同混日子一般,他似乎也進入了職業倦怠期,越來越敷衍,越來越看不到希望。再加上每天回到家和愛波都會發生爭執,家庭氣氛壓抑,這種現狀更讓他抓狂。為了發洩,他甚至和公司一個不熟的女文員滾了床單。

2

當這段婚姻裡的兩個人無論是各自的情緒還是他們共同維繫的婚姻同時陷入低谷的時候,一個偶然的契機,愛波翻看舊照片的時候發現弗蘭克年輕時在法國的照片。那時的弗蘭克意氣風發,和好友在埃菲爾鐵塔下光彩熠熠,渾身散發著熱情與活力。

這張照片彷彿射進愛波內心的一束亮光,她彷彿看到了新的生活的可能。於是當天晚上,她就告訴弗蘭克自己的一個計劃——他們全家搬去巴黎生活,到時候弗蘭克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換她來工作。

同樣被生活的空虛壓迫的喘不過氣的兩個人一拍即合,他們開始為新生活做準備:愛波兌換了旅行支票,訂了郵輪,弗蘭克和同事們打了招呼準備辭職,兩個人和孩子們也談論了這件事,兩個人都因為即將到來的新生活而心情大好。

然而這種映照在兩個人心底的陽光更像是未來壞天氣的伏筆。就在他們等待出發的日子裡,弗蘭克卻因為一次無意之舉意外走了狗屎運,獲得了升職,被老闆相中去做銷售經理,這意味著他將有更高的薪水,能給家庭更好的生活,但同時也意味著他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工作,更意味著需要在升職加薪與辭職去巴黎開始新生活之間做出選擇。

出於現實層面考慮,這無疑是一次很好的機會,也許我們大多數人不會經歷什麼艱難的心理糾結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但弗蘭克這次職場機會對於愛波來說,卻無疑成為澆滅她精神夢想的一桶冰水。一心想去巴黎開始新生活的愛波再一次開始了和弗蘭克的矛盾和戰爭,婚姻關係再次跌入冰點。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愛波發現自己懷孕了,這無疑又是一個重大阻礙。

遙遠巴黎未知的新生活,已經完全讓愛波痴迷,成為她擺脫現有令人窒息生活的一個出口,為此她不惜和弗蘭克決裂,甚至不再在意弗蘭克和別人上床,不但如此,愛波一心想打掉肚子裡的孩子,好能順利去巴黎。兩個人再次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彼此都陷入了精神的崩潰。

故事的最後,愛波在兩個人激烈爭吵後的第二天早晨,恢復了平靜,她像一個普通的妻子那樣,充滿愛意的給弗蘭克做了美味的早餐。弗蘭克面對愛波的突然變化,小心翼翼的試探愛波是否心回意轉,繼續過去的生活,愛波微笑著點頭。弗蘭克這才稍稍放下心來,開車去上班。

然而等弗蘭克離開家後,愛波卻拿起了墮胎器,到衛生間自己給自己墮胎,結果引發大出血,被送醫院後不治而亡。愛波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離開了這樣的生活。

愛波的死讓弗蘭克痛苦萬分,他帶著孩子離開了革命路115號,住進了城裡,他疼愛著兩個孩子,但他的生活中再沒有了愛波。

3

以我現在的視角來看,我認為在這段婚姻中,弗蘭克是一個很好的丈夫:他有能力為妻子孩子提供良好的中產生活,他愛妻子和孩子,而他也並沒有主動扼殺妻子的夢想,而是在愛波的事業不順遂之後,才讓她迴歸家庭。在整個婚姻中,我看不出弗蘭克有哪裡做的不好,以致讓愛波不停地和他吵鬧爭執,讓家無寧日。在我看來,弗蘭克就好比是這個家庭的定海神針,無論從物質上還是精神層面上,有他在,這個家庭就能穩穩的航行。

讓這個家庭陷入傾覆的,是愛波。我對這部電影最深的感受是:婚姻是理性而現實的,選擇一個過於感性的人做伴侶,無疑意味著給家庭帶來巨大的風險。

愛波的處境其實很能引起我的感同身受:失去自我,沒有生機,這些真的會讓人精神崩潰。但人是有能動性的,不是嗎?正像弗蘭克的同事說的那樣:在巴黎有的,在美國都有。愛波的精神受困於當下的生活,這可以理解,但她舉家般往巴黎的計劃明顯不成熟、不理智:丈夫面臨升遷,自己有了新生命。而她的應對方式就是讓丈夫堅持辭職,自己墮胎。一次又一次地懷孕生產,對嚮往自我的女人來說確實很痛苦,但是當兩個人爭吵時,弗蘭克問:“你愛孩子們嗎?”愛波的眼神明顯暗淡了,她心虛了,在她內心深處,對孩子的愛,明顯排在自己那不切實際的夢想之後。

這段婚姻的不幸,我個人認為基本上源自於愛波,她過於感性,過於不理智,當她無法逃脫自己的精神困境的時候,就在無意中走火入魔,變成了一個作死作活的女人,把一個好端端的家給毀了。弗蘭克失去了妻子,孩子們失去了媽媽,愛波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在一段婚姻中,適度的感性能讓日子更靈動,更潤滑,但婚姻的底子,還是現實與理性的,這個根基是不能動搖的,長久安穩的婚姻,夫妻兩個更像是配合默契的革命戰友,而不是用整個家庭的前途,為某一方的過度感性埋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