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閱讀是天生的嗎?

啟明星138717721


我覺得這個問題,完全是父母為了推脫自己的孩子不閱讀這個事實,試圖用有些孩子天生喜歡閱讀,有些孩子天生不喜歡閱讀來給自己的心裡找一點平衡感:你看,他們都說孩子喜歡閱讀是天生的,那我家不愛讀書,說明他天生就沒有讀書的細胞。


這種觀點完全是陷入了卡羅爾·德韋克《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所說的固定型思維模式中。

所謂固定性思維模式,就是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個人能力是不會改變的,所以當擁有固定性思維模式的人在某方面表現很突出時,他們會認為自己是天生聰明,是高人一等;當他們在某方面表現很差勁時,他們甚至都懶得去找原因,只會覺得自己天生不擅長這件事情。換句話說,固定性思維模式的人崇拜聰明,厭惡努力,他們認為,只有智力上有缺陷的人才會去努力,努力會貶低他個人的價值。


與固定性思維模式相對應的是成長型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總結起來就是沒有什麼是天生的、是一成不變的,我可以通過努力來獲得成功。他們積極向上,永不言敗。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愛閱讀,不要給他打上標籤說他“天生不愛閱讀”。不愛閱讀,只能說明小時候父母沒有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孩子閱讀的時間不夠,父母提供的書不夠有趣。


正確的引導孩子閱讀的做法有兩條:


第一,重視親子閱讀。要孩子讀書,從陪孩子讀書開始。嘗試著每天在睡覺前給孩子讀一本繪本。在睡覺前這個時間讀也是有講究的,因為幾乎所有的孩子都不喜歡睡覺,或者說因為太想玩,捨不得睡覺,如果父母說,我可以再給你講一本故事書,他肯定會願意的。這樣,親子閱讀的第一步就邁出去了。


第二,給孩子讀好書。好的書既有趣味性強,又要能夠啟發孩子思考。如果父母們一時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那就跟隨大獎來選擇吧。繪本方面的大獎權威是凱迪克大獎,青少年故事書方面的大獎權威是紐伯瑞大獎。有了好書,不怕孩子不愛上讀書。


橙西讀書小記


我們常說培養閱讀習慣,既然是培養還是習慣當然不是天生的。孩子任何習慣的養成都和家長、家庭環境有這密切的關係。就比如家裡總是開著電視,孩子愛看電視的習慣都不用教。或者說家裡很少買零食,孩子就很少有愛吃零食的習慣。可見好習慣哪有天生的,無不是家長悉心培養耐心陪伴的結果。

第一,家長先要愛閱讀。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家長不看書,家裡沒有書,孩子就是想閱讀也沒條件。建議家長先養成讀書的習慣,可以先從感興趣的讀起,不在於一次讀多少,重要的是堅持,讓孩子多看到你看書的樣子。



第二,讓孩子周圍有書。

孩子伸手可及處都要放幾本書,孩子在周圍都是書的環境裡很難不愛閱讀。家長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專門的書架放孩子的書,由孩子擺放和整理,慢慢孩子就會從好奇發展到感興趣。

第三,親子閱讀越早越好。

家長在孩子三個月後就可以開始親子閱讀,開始時讀一些簡單的兒歌、小故事,刺激寶寶語言發育。6個月後可以挑選布書、紙板書等陪寶寶開始閱讀。閱讀貴在堅持,斷斷續續會影響習慣養成。再大一些逐漸過渡到情節更豐富的故事書和繪本。



第四,書籍選擇要結合孩子的興趣愛好。

孩子愛好不同書籍選擇不同,家長要充分考慮孩子興趣,從興趣入手孩子更容易堅持。例如男孩子喜歡恐龍就可以選擇恐龍相關繪本等,喜歡科學就可以選擇小牛頓系列。年紀稍大的孩子可以給他自主權,家長只負責引導和推薦。

第五,閱讀打卡是不錯的做法。

很多幼兒園和小學都有閱讀打卡的要求,這對孩子閱讀習慣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讓孩子很有成就感,家長要鼓勵孩子堅持。



第六,向自主閱讀過渡。

大孩子逐漸可以獨立閱讀了,這時家長不能撒手不管,至少要熟悉孩子的書目才可以和孩子溝通交流,引導孩子讀好書。


家長的努力最終是要培養孩子終身閱讀的習慣,一步步走來,可能會付出很多,時間、努力、金錢,但付出終有回報,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凡媽媽的百寶箱


Hello親愛的寶爸寶媽,蜜桃姐姐來咯!

大多數孩子會在幼兒園的時候學習怎麼閱讀,當老師、父母或年長的朋友教他們怎麼做的時候,他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明白閱讀。

即使媽媽們在懷孕期間就已經大聲朗讀給肚子裡的寶寶聽,也不代表孩子天生會閱讀。從孩子出生到5歲期間,孩子仍然需要學習如何閱讀,家長們不要錯過這個時期。

大多數孩子將通過幾個重要階段,成為好的讀者,也就是說,能夠懂得閱讀的意義和理解書的意義。

家長應該通過這些不同的階段“監控”孩子的閱讀進度,以確保他按時完成。絕大多數幼兒屬於預讀階段,他們還不能自己獨立地完成一本書的閱讀。家長在這一階段可以一遍又一遍地給孩子重複閱讀材料。尤其是如果書的內容是有連接性的,可以讓孩子試著複述,又或者是包含大量的押韻字詞的內容,還可以鍛鍊孩子的表達能力。雖然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並不是真的在識別頁面上的文字,但他們也確實在從事“閱讀”,因為他們開始明白書是有意義的。他們也知道在一頁紙上寫的字組合起來代表句子。

當孩子在幼兒園時,他應該學會聽字詞所發出的各種聲音之間的差異。這種能力是學習閱讀的重要前提,沒有它,即使是最好的語音教學也會失敗。

在小學一年級,孩子應該進入“解碼”階段,孩子們開始把書面字詞和發音聯繫起來。因為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仍在學習發音的過程中,他們只能讀出他們能理解的詞義的一小部分。當孩子越來越不必依賴於精心讀出每一個單詞時,學會了默讀,他就能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讀過的內容上,並開始自己看越來越難的書。


蜜桃姐姐


寶寶喜歡閱讀,個人認為與性格有一定關係,與其成長探索“道具-書”的供給有一定關係,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需父母的一個引導培養的習慣。

記得寶寶剛出生時,被醫生在新生兒記錄本上蓋上了三個“安靜”的標籤。然後我曾天真的以為長大後寶寶會更喜歡安靜一些的活動,比如閱讀。然後在娃娃階段也買了一些“兒童布書”,因為論壇中有專業介紹說這個階段的娃娃喜歡色彩的衝擊,他們喜歡翻閱書本,尋找色彩,形成了“閱讀”現象。

現下流行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很多家長陪伴的場所不是圖書館就是書店,也的確見到很多孩子都在自主的進行學習,我想這主要還是家長的一個陪伴和引導,書的海洋,大千世界,閱讀也認知和探索這個世界的一個渠道。發現了,也就喜愛上了,家長營造的環境氛圍起到的因素分量還是非常中的。個人認為佔比有一般以上。

在這裡有個小建議,兒童在小學之前,他們的眼神視力還沒成長完畢。孩子書本閱讀以及“用小板學習”時間還是要有些掌控為好。願閱讀可以成為孩子一生的愛好,這一路還需要不斷的“習慣培養”。

琴清寶媽米婭


拿自己作例子吧。

我三歲的時候,我爸會帶我背唐詩,指著一個字一個字背,到公園去玩,會讓我背公園柱子上刻的對聯。

我的小房間,裡面有一個我親哥的書櫃,他比我大12歲,所以我最開始看的書,就沒有兒童書籍。

而我第一本看完的成人書,大概是在七八歲的時候。那時候已經上了兩年學,認識了一些字。那本成人書是全文字的,看不懂的字很多靠猜,(導致我後來英語成績一直不錯,遇到生詞聯繫上下文就好了),但是我完全憑興趣就堅持看完了。

那是一本關於動物的書,講的是動物與人之間的感人故事。至今記得,裡面有一隻河馬叫胡巴,它和它的弟弟因為捕獵人而分開,弟弟被關進鬥獸場,胡巴也在多年後被捕,並和弟弟一起逃脫了。

然後到我爸給我買了第一本我自己的書,《荊棘鳥》,也是一口氣看完。

發展到我四年級的時候,已經可以一天看完兩本青少年版的世界名著。那個版本的比較通俗易懂,對於我當時而言,也就是當故事去看,那兩本應該是《珍妮姑娘》和《嘉莉妹妹》。

五年級的時候,因為上生物課看《悲慘世界》,被老師收掉了書。

到現在呢,依然沒事就買書看書。

你要問我,讀書對我的影響?

小時候呢,讀書讓我整個人變得很細膩,感情豐富,能體諒人,也願意感知這個世界。

到現在也是,總是對各種事情都抱有好奇心。大一的時候,我就開始探究我這個生命個體的意義,我存在的意義。

問了某個姐姐,開始懵懂得尋找自己的愛好,尋找讓自己開心的方式。

看了大量宏觀經濟的書,爾後看了各種股票的書,還看了看手相的書。

終於總結出來,我對能預測未來的事情都特別感興趣,讓自己做喜歡的事,就是我存在的意義。

讀書對我另一個很重要的影響是,我不在意物質生活,而在意自己內心的世界。

我出門不用包包,手機沒買過蘋果,不認識名牌,不過分追求富貴。

現在跟老公在一起,最大的開銷,就是平時找各種好吃的美食。

我滿意的生活,就是和我愛的人在一起,有足夠的零食,有好看的書,追求著自己愛做的事。

正如周國平說的,幸福就是和喜歡的人在一起,有喜歡的事業,並能以此養活自己。


流離不流離


每個孩子的特點都有所不同, 有的孩子好動有的孩子比較安靜。 這個跟孩子的天性有關, 不過提到孩子是不是天生喜歡讀書。 我覺得這個跟在問孩子是不是天生挑食是一樣的。 雖然每個人性格特點都有所不同。 但單獨就讀書而言, 並沒有什麼天生而言。

孩子出生時都彷彿白紙一樣, 真正引導他們, 教育他們的是父母的一項義務。 也許有的人會說, 我們孩子不愛看書, 只喜歡玩兒玩具,玩兒遊戲。 那麼家長不妨想一下, 平時我們陪伴孩子的時候是不是也是在一旁玩兒遊戲或者給他們玩具玩兒的呢?

孩子多半都是會有父母的影子的, 爸媽是喜歡拿著手機的人, 那麼孩子也肯定會好奇為什麼手機有這麼大魔力。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其實並不難,做到下面的3點,家長們再也不會有天生愛讀書的這種疑問了。

1、 選擇孩子喜歡的書籍

可以想想小朋友平時喜歡看什麼動畫片, 動畫片一般都會出版相關的書籍。 如果你的孩子你覺得她喜歡看電視, 不愛看書, 不妨先從她喜歡的動畫片相關的書籍開始。選一些她喜歡的類型的書看。對於年紀小的孩子,有字的或者有拼音的孩子還不懂, 可以家長帶著孩子一起看, 親子共讀同樣是陪伴的一種。

2、 和孩子一起讀書

陪伴孩子的方式有很多, 陪他們玩兒遊戲, 陪孩子讀書都是陪伴的方式。 言傳身教中, 家長的好習慣也會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逐漸養成這樣的習慣。

選一本孩子喜歡的書, 和她一起讀, 我們還可以跟孩子討論一下故事裡有意思的情節。

3、 給她書

把書給孩子, 就像我們給她買玩具一樣, 在眾多可挑選的繪本中找一個喜歡的其實不難。 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去圖書館, 讓孩子領略一下圖書館的環境, 在很多的童書裡, 孩子對新鮮的環境會感到好奇, 這麼多的繪本也會自己找出一本喜歡看的。 給他們提供多種可讀的書籍,讓孩子體驗閱讀有意思的故事的感覺。

家長的引導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從來都沒有天生愛什麼, 只有孩子在引導和耳濡目染的過程中逐漸習得的習慣。 希望答覆對你有幫助。


薇子10


孩子的閱讀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後天的培養,爸爸媽媽是最好的老師,孩子喜歡不喜歡閱讀,需要爸爸媽媽的言傳身教,父母喜歡看書的,孩子通常都喜歡看書。不要逼迫孩子閱讀,孩子厭煩讀書,大人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閱讀是孩子一生的事,要及早引導,堅持親子閱讀。讓孩子從讀書中去,獲得樂趣,找到引起共鳴的東西。


寧媽說


孩子喜歡閱讀當然不是天生的。

但是孩子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家長要把書讀的有意思,孩子當然會很喜歡閱讀了。

孩子很小時候,要是家長拿出一本書來讀,估計沒有小孩能感興趣,因為他們的關注力還沒有那麼長。所以選擇圖書很重要,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來選擇適合的圖書。

最小的孩子可能只能看有意思的圖畫,照片。再大一點的,看一句話的圖書,然後就可以讀一整個故事了。


我和她的故事


我覺得孩子閱讀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家長培養出來的。而這一點已經被無數人證明了的。

我個朋友一直說她兒子不愛看書,以後肯定是學渣,理由就是一歲的時候我讓他可以開始親子共讀了,她試了幾天,發現孩子坐不住,聽幾句就跑,要麼就撕書。我說孩子注意力短很正常。他還小呢。你怎麼就能判斷他不愛看書呢?!你繼續堅持看。結果幾個月後,她欣喜地問我給她介紹繪本,說她兒子好喜歡看書,天天主動閱讀。那麼這個變化就是慢慢積累的,是她堅持陪孩子閱讀帶來的,所以閱讀絕對不是天生的,只是家長有沒有陪孩子而已。


倌倌


怎麼可能是天生的呢,天生喜歡閱讀只是極少數的一部分。想想孩子從出生以來就沒接觸過書本,父母也不喜歡讀書,那孩子怎麼可能會喜歡閱讀呢?

喜歡閱讀是後天的習慣,是家庭氛圍的薰陶。一對喜歡閱的父母,那孩子耳濡目染之後,當然也會習慣性的喜歡看書。那些抱怨孩子不喜歡看書的家長,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沒有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