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捨得犧牲數百萬軍隊的代價強攻莫斯科和斯大林,為什麼卻不捨得強行登陸英國?

河苦


德國不是捨不得強行渡過英吉利海峽進攻英國,當初有個海獅計劃,其內容就是以空軍為開路先鋒,奪取制空權以後,陸軍強渡英吉利海峽,登陸英國,進而佔領英倫三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天氣原因,再有就是德國海軍不夠強大,再加上方方面面不可測因素,讓這個計劃僅僅停留於空戰階段。

德國空軍很強,陸軍也很強,就是海軍沒什麼存在感,我們看二戰史的時候會發現,有時候整本書都找不到關於德國海軍的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比較有影響力的大國手裡都有不少軍艦,包括大量的航空母艦,而把歐洲鬧個天翻地覆的德國,愣是沒造出來航空母艦,好不容易有個齊柏林級航空母艦,還是個有頭沒尾的工程。

因為各方面的因素,沒能登陸成功是一方面,主要是希特勒有一個說大話的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他拍著胸脯說它麾下的戰機能分分鐘搞定英國,希特勒確實也信了。但是戈林沒想到的是英國皇家空軍的反抗非常有力,德國空軍始終不能徹底消滅英國的反抗力量。

英國皇家空軍在休·道丁將軍的指揮下,把這場戰役拖成了空中持久戰,牽制了德國空軍的力量,也摧毀了一定的德國戰機,面對英國,戈林是傾盡全力,一次又一次大規模出動,但是反抗仍舊持續進行,後來德國為了轟炸英國都用上火箭了,可是英國始終不倒。

後來急於打東線的希特勒對蘇聯開戰了,蘇聯逐漸拖垮了德國軍隊,德軍的逐漸衰弱導致他們後來再無力發動對英國的登陸了,海獅計劃也最終沒實施成功。


鍋蓋頭司令


希特勒在幾乎踏平歐洲之後,面臨著兩難的境地,是先滅了英吉利海峽對面的大英帝國,還是德國東邊的紅色政權——蘇聯。希特勒後來形容當時的處境時這樣說道:“對著兩個敵人,可是槍膛裡卻只剩下一粒子彈。”很顯然,希特勒‘槍膛’裡唯一一顆知道便是他的百萬大軍。面對這兩個強敵,他不可能分兵同時去東西開戰,最終他選擇了東邊的蘇聯。

之所以沒有選擇西邊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因為當時德軍滅了法國後,歐洲大陸幾乎都在德國的掌控之下,在之前的歐洲陸空之戰中,英國也受到了重創,英國猶如在海上漂泊,難以翻起什麼大風浪;再加上希特勒認為英國之所以還活著,是因為還有東邊的蘇聯,一旦滅了蘇聯,英國便不攻自破。

和蘇聯相比,英國就好比一匹廋死的駱駝,蘇聯的油水要比英國的多,烏克蘭有糧食、高加索有石油,這些正是希特勒和德軍所需要的。希特勒選擇揮兵進攻蘇聯,還豪言要在1941年春天將蘇聯從歐洲國家的名單中抹掉。如果不是希特勒太看重油水,選擇直取莫斯科,或許就不有百萬德軍折戟莫斯科城下。

還有就是德國的海軍撐不起檯面,《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海軍只能保留6艘排水量10000噸以下的艦艇;Z計劃雖然包括3艘航母、6艘興登堡級戰列艦、2艘俾斯麥級戰列艦和2艘沙恩霍斯特級戰列艦等等。但對於長期技術、工人流失的德國來說:太難了。沒艦就不能跨過英吉利海峽,就不能和英國皇家海軍對壘啊!

如果希特勒當時選擇先攻下英國,或許就不會有日後的諾曼底登陸、兵敗莫斯科了


軍見


希特勒太想登陸英國了。並且為此制定了“海獅計劃”,集中了兵力準備征服英國。

1940年6月,德國控制了西歐和北歐,整個歐洲只剩下英國隔著英吉利海峽堅持抵抗。希特勒先是對英國進行政治上的“誘降”,接連幾次向英國提出所謂的和平建議。但是,都被英國首相丘吉爾拒絕了。


德國見來軟的不行,就決定武力征服,德軍制定了“海獅計劃”。在英吉利海峽附近集中了大量的汽艇、駁船、拖船、運輸艦和軍隊,準備隨時跨國海峽進攻英國。

德國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無法通過海峽,德國海軍也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所以,德國人決定先使用空軍優勢,奪取對英國的制空權,然後再渡海作戰。德國擁有各種軍用飛機2600多架,英國只有1200多架。

1940年7月,佔據極大優勢的德國空軍開始對英作戰。英國雖然空軍薄弱,但是英國構建了雷達預警系統。藉助預警系統,英國多次以少勝多,挫敗了德國的空中攻勢。

從8月13日開始,德國開始加大力度。動輒出動一兩千架飛機對英國狂轟濫炸,英國空軍損失慘重。機場設施被炸燬,多數無法使用。雷達預警系統也被摧毀,幾乎無法使用。英國空軍到了失敗的邊緣,制空權快要易手了。

但是後來,事情出現了轉折。8月25日,一支英國轟炸機編隊轟炸了柏林。希特勒見首都被轟炸,勃然大怒。下令空軍不再以英國空軍為主要打擊對象,把倫敦作為主要作戰目標。希特勒就這樣,再繼敦刻爾克之後,又一次幫了對手。

於是,倫敦開始遭到狂轟濫炸。但是,英國空軍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抓緊時間維修飛機,修復被炸燬的設施和雷達預警系統。不久後,就再次恢復對德國的空戰。

到9月17日,希特勒見無法取得對英制空權,就下令推遲“海獅計劃”。後來,因為德國發起了對蘇聯的戰爭,就徹底放棄了“海獅計劃”。

至於題主說的,希特勒為什麼不強攻英國。是因為,德國無法跨海作戰。

制海權在英國手裡,制空權德國又搶不到。這情況下,讓作戰能力不強的運輸船隻渡海,和送死沒什麼區別。退一步說,即使德軍渡海成功了,能登陸成功嗎?英國本土是有大量守軍的,只在敦刻爾克就撤回了幾十萬軍隊。鑑於此,德國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渡海是沒辦法成功的。


德全不畏


希特勒又沒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他哪裡知道攻打蘇聯會付出380萬德軍官兵的生命,在他看來:“我們只要在門上踢一腳,整個破房子就會塌下來”,哪怕在1942年初,他還認為蘇俄就快完蛋了。而對於入侵英國,按照軍史學家們的說法,德國人心中是隻有陸地沒有海洋,對於如何進行三軍聯合的登陸作戰更是不知所措,希特勒私下裡對龍德施泰特承認:“我在陸地上是英雄,但在水裡是懦夫”。



(希特勒和約德爾)

納粹德國的武裝力量是有點瘸腿的,對此包括希特勒在內的高層心知肚明。在二戰爆發之初,德國比較強大的是以裝甲部隊為核心的陸軍,戈林的空軍也具備相當的優勢,而海軍實力尤其是水面艦艇力量非常薄弱,其噸位和戰力僅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七分之一,尤其是入侵法國之前的北歐挪威之戰,讓德國最高統帥部心有餘悸。

在1940年4月德國入侵挪威的“威瑟堡行動”中,參戰的德國海軍30艘艦船損失慘重,連旗艦“布呂歇爾號”巡洋艦也被擊沉,挪威軍隊在英法遠征軍的協助下重創德國陸海軍,德軍傷亡5700餘人(超過英法聯軍的5000人)。只是由於德軍裝甲部隊橫掃西歐,急劇惡化的法國戰局才迫使英法聯軍撤出挪威,德國人能夠最後取得勝利,還因為掌握了北歐地區的制空權。

(英國戰時首相丘吉爾)


所以這次小型兩棲作戰極大影響了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的判斷,即德國空軍還算靠譜,而德國海軍根本無力保證大規模海上登陸作戰的安全。而若想登陸英國實施《海獅計劃》,德國陸軍再強大也無濟於事,渡過英吉利海峽必須依賴海軍,有鑑於挪威戰役的教訓,從希特勒到陸軍高層都有點心裡沒底。

僅就對手的陸軍實力而言是不足為懼的,德軍情報部門估算英國還有15到20個有一定戰鬥力的師,實際上英軍在1940年8月雖然有29個師的番號,其中具備“戰鬥價值”的只有6個師,嚴重缺乏火炮和坦克,德國人高估了大約8到9個師,如果情報再準確點,希特勒也許真的會孤注一擲。但若想打垮預判中的十幾個師,就至少要一次性登陸十萬人以上的部隊(德國人為第一波攻擊準備了13個精銳師)。



(無敵的德國陸軍)

如果德國軍隊能在陸地上抓住英國陸軍,那差不多一週時間就可以徹底擊潰之,然而面前是白浪滔天的海峽,他們顯得無能為力。不僅是陸軍總參謀部,德國海軍也被這個巨大的任務嚇住了,面對英國強大的海軍和仍然活躍的空軍,海軍總司令雷德爾認為北海天氣不穩定、德國海軍運輸船隻不足、會遭遇英軍強有力的反擊,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籌備。

雷德爾估算,他需要徵集1722艘駁船、1161艘汽艇、471艘拖輪和155艘大型運輸船,他認為這個數字是不可能的,那意味著整個德國的內河運輸將陷於癱瘓,並且寬大的進攻正面會使“德國海軍失去全部軍艦”,總而言之,現在不成,因此海軍方面認為:“從一切情況考慮,最有利的作戰時間是1941年5月”。



(希特勒看海)

但是以約德爾為代表的陸軍則認為,如果再給英國人八到十個月的時間,他們的陸軍將恢復到35個師的規模,都擺在有限的入侵區域,德國陸軍第一波次的登陸行動無異於自殺行為。在陸海軍不停的爭吵中,希特勒腦袋嗡嗡作響,最後習慣性採取了折衷辦法:“至於海獅行動是9月進行,還是推遲到1941年5月開始,將在空軍對英國南部進行一個星期的密集轟炸後決定,如果空襲的效果很好,敵人的空軍、港口和海軍等遭受重創,那麼入侵將在1940年進行”。

也就是說,陸海軍的爭論結果將完全取決於戈林空軍的戰果,由此爆發了著名的“不列顛空戰”,最後的結局我們都知道了,希特勒不得不無限期擱置了《海獅計劃》,儘管他對佔領英國一度是認真的。另外他認為,只要粉碎了蘇俄,那麼英國將失去最後的希望從而求和或者投降,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希特勒才把目標轉向東方,於1940年12月18日下令籌備對蘇作戰計劃。

(戈林指揮空戰)

德軍總參謀部判斷蘇軍擁有大約200個師,他們將在150多個德國師的打擊下迅速崩潰,戰爭將在五個月內結束。儘管在戰後審判時這些將軍們失口否認,而實際上約德爾、哈爾德他們在醞釀和制訂對蘇聯的軍事冒險計劃時“充滿了熱情”,這種熱情源自於德軍在廣袤的陸地戰場上所擁有的自信。

從根本上說,德國終究是一個大陸國家,對海權的認識和海戰的前景都比較模糊,希特勒也不例外。



德國人還有一種想當然的判斷,也是個錯誤的估計,用裝甲軍團司令克萊斯特的話來說:“我們勝利的希望還在於,入侵必然使俄國發生政治混亂,我們把過高的希望放在這樣的信念上,斯大林一旦遭到重大失敗,必然被國內人民推翻,這種想法是元首的政治顧問們製造的”。

而事實證明,這樣的情況根本沒有發生,在嚴重低估蘇聯軍事和政治能力的情況下,德國盲目地陷進了一個巨大的戰爭泥潭,並且最終被它所吞噬。

(丘吉爾和斯大林)


度度狼gg


德國在二戰時,沒有登陸英國而是進攻蘇聯,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1.德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德國在戰爭時必須要面臨兩線作戰。不光在二戰時,在一戰和之前的很多次戰爭中也是如此;2.德國的面積較小,資源有限,石油匱乏,軍國主義盛行,無法和美、英、蘇等大國長期拼消耗,做戰時更重回報,以戰養戰,所以德國人的賭徒思維特別嚴重,長期戰略不足;3.德國在性質上更偏向於大陸型國家,善長打陸戰,國內的實權派容克貴族都是地主出身,所以陸軍遠比海軍強大,不善長和英國打海戰和登陸作戰。

一.德國的地理位置非常不利,位於歐洲大陸的中部,國際形勢非常險惡。

德國西面和法國相鄰,東面和俄國接攘,兩個大國都對它有非常大的制約。德國的西北面和英國隔海相望,英國的強大不言而喻,可以在海上對德國構成封鎖。

在這種處境中,德國的發展是非常困難的。整個中世紀和19世紀的前中期,德國都處在四分五烈的狀態,由幾百個小公國構成,有一個名義上的政權叫“神聖羅馬帝國”,和中國東周時的周天子相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沒有實權,後來這個政權還被拿破崙給滅了。德國境內比較強大的邦國就是我們在歷史課本上提到過的奧地利和普魯士。

從歷史上看,歐洲各國從中世紀到近代化,就是國家統一集權的過程。我們現在看歐洲並沒有統一,還有很多國家。在中世紀時,歐洲的國家更多,英法德意境內都是分裂的。所以到了中世紀以後,哪個國家能夠統一,就能有統一的行政、司法和國內市場,就能夠建立近代民族國家。英法在這條道路上走到了前列,英國在13世紀以後通過司法逐漸走向了統一,法國也在波旁王朝時逐漸強大,到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時,削弱了國內貴族的力量,建立了以行政為基礎的中央集權,成為了統一國家。到了16世紀以後,俄國也不斷崛起,以莫斯科公國為基礎迅速擴張,到18世紀彼得大帝時,建立了較為強大的國家。

周圍的國家都強大起來了,而德國還處在中世紀的割據狀態,奧地利長期作為德意志邦國的老大,後來16世紀普魯士崛起,和奧地利形成了分庭抗禮之勢。奧地利雖然名號較大,但是力量一直不足,不能完成德國的統一。統一的德國的重任就落到了普魯士的肩上。

從以上內容我們就可以看出,普魯士在崛起時就受到了周圍英、法、俄等在大國的限制,又在德意志內部和奧地利競爭,所以發展空間特別狹小,陸地是想發展都困難重重,更不要說去發展海軍了。當然我們都知道,德國人一直以正統的日爾曼人自居,一心要復興自己的偉大國家。普魯士本來就是由條頓騎士團建立,軍人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在建國後更是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常備軍。雖然如此,普魯士也曾經屢戰屢敗,七年戰爭時甚至險些被滅國。到了拿破崙戰爭時,普魯士更是一敗塗地,被法國佔領了一半的領土。普魯士只好和俄、奧勾結瓜分波蘭。戰敗後的普魯士痛定思痛,奮力改革,大膽創新,在19世紀中期快速發展。到了1870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打敗了老對手法國,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雖然德國實現了統一,但它所面臨的國際環境仍然非常惡劣。老對手法國一直想報普法戰爭之仇。英國和俄國看到德國的崛起,肯定會加以限制。就這樣,英、法、俄三大國就結成了協約國,德、奧結成了同盟國,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德國戰敗,遭遇了喪地賠款的結局。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德國的國際環境極端險惡,弱小的時候會受強國欺負,強大了以後又受東、西兩面大國的合力攻殺。

二.德國面積較小,資源匱乏,導致無大戰略思維,只能以戰養戰。

德國的周圍強國林立,導致它領土較大,資源當然有限。德國要發展,實現工業化,就必須要佔有更多的資源和市場。在這些方面,英國和法國是通過佔有龐大的殖民地來發展的。可是德國發展太晚,海外的殖民地大部分都被英國和法國分割了,為了爭奪殖民地,德國和英法之間的矛盾就越來越尖銳,從德國統一直到二戰結束德國戰敗,才逐漸緩解。

德國的國土面積較小,鋼鐵和煤碳資源還算豐富,但石油的儲量非常有限,這也構成了制約德國戰爭能力的一個最大的短板。一旦德國發動戰爭的規模過大,就要面臨能源不足的困境。由此,德國在作戰時就不可能有長遠的戰略,因為長遠戰略要靠足夠的資源才能支持。德國最好的選擇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去攻打可以獲得更多資源猶其是石油的地方,攻打法國等西歐七國,可以獲得很多這些國家已經儲在的石油。歐洲最大的油田在羅馬尼亞,年產量在1000萬噸,德國控制了羅馬尼亞,可以緩解石油不足,但也遠不能解決石油危機。還需要不停地用以戰養戰的方式去解決。

三.德國為什麼沒有強行登陸英國,而是進攻蘇聯,也和德國的陸軍傳統有關。

如果德國全力應戰英國甚至在英國登陸,就要全力發展海軍。這樣就和德國陸軍的至上的傳統相違背。德國本來就是一支陸軍的軍人建立起來的國家,陸軍在德國享有統治地位。德國的實權派容克貴族都是地主出身,這些人中的子弟組成了德國陸軍的核心,叫軍官團,這在德國已經有幾百年的傳統。德國是大陸型國家,地主和陸軍相互依存在所難免。

德國如果全力發展海軍,就會發展出新的軍人體系,因為海軍和陸軍的差別太大了,需要接受更多的人進入統治階級,這在容克地主看來是絕對不能容忍的。要知道在一戰時,德國對付法國缺少三個軍團,就因為在容克貴族裡面找不出足夠的人來擔任軍官,所以沒有組成。看來德國人這可戰爭不利些,也不讓能非容克貴族之外的人來介入軍官團。全力發展海軍更是通不過了。即便如此,為了和英國作戰,德國還是發展出了海軍,但主要是造潛艇,去攻擊英國的商船,讓他們無法補給,並不是為了和英國在海上決戰。另外,即便德國真的大力發展海軍,佔領了英國,也是不划算的,因為統治英國的成本太高,而且在英國本土並不能獲得很多石油資源以補充自己。還有很重要的原因,打敗英國會強烈刺激美國人,有可能迫使美國對德開戰,這在希特勒看來是一定要避免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德國不全力攻打英國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相比之下,德國攻打蘇聯則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前面說過,德國雖然佔領了整個西歐,但是英美對歐洲大陸實行石油禁運。歐洲只有一個大的油田,這些石油要發展經濟,根本就不足以支持德國軍隊的長期大規模作戰。如果在佔領西歐後,德國不能再獲得石油補給,那德軍的戰鬥力就會逐漸下降。反觀蘇聯,情況則完全不一樣。蘇聯的石油資源要遠勝於西歐,高加索地區有一個大油田,比羅馬尼亞油田還要大,其他地方還有眾多的油田。在蘇德戰爭之前,蘇聯雖然經歷了大規模蕭反,但經濟建設一直在進行,軍官大換血後,軍隊的力量也在逐漸增強,而且蘇聯一定能判斷出德國所面臨的處境,即使德國不主動進攻蘇聯,蘇聯也會進行德國,雙方開戰是早晚的事。德國在石油資源匱乏的條件下,與其坐等他人進攻,不如趁蘇聯元氣未恢復時主動進攻,奪取高加索油田,徹底催毀蘇聯的有生力量,或許還能有出路,否則就是坐以待斃。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希特勒放棄登陸英國,主動進攻蘇聯,是根據德國的國情,做出的相對正確的選擇。德國的最終失敗主要是因為其國家小,資源匱乏,就像一個屌絲在挑戰高富帥,剛開始,屌絲可能會沾點便宜,但是經過長期的消耗,屌絲一定會失敗的。


歷史中簡堂談古說金


因為將大量的陸軍砸到蘇聯身上,不僅是有明眼可見的效果,還可以達到以戰養戰的結果,即時收益也很大,但如果將軍隊砸到登陸英國上,不僅是收效甚微,還要吃德國大量的資源。

首先來看一下英德海軍的對比,德國的海軍艦艇,主要是潛艇,整個二戰,德國共投入了1162艘各種型號的潛艇;其共投入4級9艘各種戰列艦;在二戰期間服役的巡洋艦僅有10艘,驅逐艦共42艘,而航母則顆粒無收,唯一的齊柏林號還沒完成就在1945年自沉了,航母的核心技術還是通過潛艇交易從日本獲得的。

而英國海軍呢,12艘戰列艦,3艘戰巡,8艘航母,18艘重巡,38艘輕巡。。。

而空軍方面,自德國1940年6月對英國開戰,前中期德國空軍與皇家空軍勢均力敵,如果德國空軍貫徹轟炸軍用設施的政策,那麼皇家空軍的抵抗相信不久就會瓦解,然而希特勒還是抱著僥倖心理希望英國投降,於是轉而施壓轟炸大城市,使得德國錯過了通過非陸軍方式解決英國的最好方法,同時德國海軍又無法繼續保持對英國的封鎖,來自太平洋對岸的美國源源不斷的援助到來,英國緩了過來,而此時,就算德國想要再通過空軍和海軍逼迫英國投降已是不可能,也無力再發動大規模進攻,因為此前一年的大規模海空作戰消耗了德國太多本就不夠的石油,我想希特勒應該記得一戰的德國是怎麼從內部瓦解的,就是因為民眾生活水平無法保障,終致當年為戰爭開始而歡呼的人們推倒了德二,所以德國政府自然不可能和民眾搶飯吃。

所以資源因素是制約德國繼續發動進攻的重要原因。如果德國想要用陸軍強行去踩英國,且不說能夠讓百萬陸軍登陸用的登陸艇德國是否有,德軍此前也沒有如此大規模的登陸經驗,登陸時所需要的又是其他東西。

主要保證龐大的陸軍在沒有反擊能力又脆弱的登陸艇裡的安全,這就使得德國必須出動數目龐大的海軍為其護航,又要讓空軍在為艦隊護航的同時,在登陸地點與皇家空軍作戰,確保制空權;1944年的霸王計劃盟軍是在人數達到286萬,數目達到德軍兩倍守軍,又在登陸後沒多久就掌握制空權還有軍艦艦炮壓制的情況下,才沒有在海灘都沒站穩就下海,自古以來人數大抵相同的情況下,防守要比進攻有優勢;且不論德軍如何登陸英國,就算登陸了英國,海軍也死的差不多了,空軍和皇家空軍傷亡或許五五開,但之後???龐大的陸軍需要多少補給?海軍死傷殆盡之後皇家海軍封鎖英吉利海峽,然後英軍在堅壁清野固守,龐大的德軍只怕就會如此自取滅亡。

再往後退一步,就算這計劃真的成功,在付出了無限大的代價以登陸戰完全攻克了英國本土,然後呢?要在英國駐守多少軍隊?又有什麼用?此時打下英國。最早也是美國已經參戰了,德國又需要配備數量龐大的部隊去守衛英國,然而英國本土又有多少資源?英國在與德國的戰爭中,長時間的封鎖使得本土的資源消耗巨大,堅壁清野的作戰以及對陣登陸後的德軍進一步損耗了英國,此時佔據英國,只是給地圖上色罷了,實際作用沒有多大。

更別說當年德國佔領法國後,法國依靠在非洲的殖民地還有戴高樂的領導,搞了個自由法國,還在西歐的法國淪陷區從事反德工作。更何況英國這個當時尚未淪落的二流國家的日不落帝國;再加上攻下英國之後造成的兵力空虛,資源嚴重短缺,還要面對東邊的龐然大物。。。。。

如果德國真的派百萬軍隊登陸英國,那才真的是戰爭“天才”呢。


回形針行動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德國靠什麼登陸英國?

安裝德國的最初設想,那將是從拉姆斯格特延伸到懷特島以西的廣闊戰線上進行的一次擊襲性軍事行動。以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為基地的大機群——總共三千架飛機——將摧毀防禦工事,在空戰中擊落皇家空軍,並用火力壓制住皇家海軍。

德國的護航運輸隊將從兩邊佈雷區的航道中開過去。希特勒打算派二十五個至四十個師在儘可能寬闊的戰線上登陸,這樣,入侵部隊就能有一個遼闊的戰場。陸軍要求海軍第一批運送十萬人連同重型裝備及防空武器,在隨後的三天內,接著運送十六萬人。

結果第一步,德國空軍奪取制空權的戰鬥就被英國人打得焦頭爛額。英國部署了1200門重型高射炮,還有雷達網絡,以及一支善戰的空中力量。此外,他們還破譯了德國晝夜轟炸機的控制系統,並找到了擾亂它的辦法。

在十八天內,德國空軍出動七千五百架次,在8月31日一天內,就出動了七百九十架次。英國的防空兵器火力強大,在敵機飛抵目標前就擊潰其一部分。噴火式戰鬥機則收拾餘下的敵機,擊落將近五百架。

從10月起,英國沿岸都設立了雷達站,更重要的是,由於電子學的應用,這些雷達站都能精確地把音響標圖顯示在顯像管上。此外,到了1940年12月,英國已有高射炮兩千一百門,超過了空襲前的數目。

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德國的國力都投入到了裝甲部隊和空軍建設,導致,德國海軍沒有能力,掩護登陸船隊登陸英國。英國海軍可以輕鬆把德國所有登陸船隊都送進大海游泳。

在1940年4月,登陸挪威的戰役當中,德國出動了沙恩霍斯特號等2艘戰列艦,還有重巡洋艦和10艘驅逐艦,這基本上就是德國海軍水面艦隊的幾乎家底了。結果英國一個小小的分艦隊,就打爆了德國海軍主力,追著德國海軍滿北海的逃竄。

德軍不光2艘戰列艦被打傷,還幾乎損失掉所有驅逐艦,從此一直到戰敗,德國海軍再也不敢出動主力參戰。這種水平,德國海軍還敢掩護數十萬人去登陸英國,遭遇英國主力艦隊海上決戰嗎?那純粹是把德國陸軍主力往大海里直接送。


深度軍事


答案很簡單:希特勒就是犧牲了百萬軍隊,也攻不下英國。這裡面需要知道,希特勒和他的一幫子帝國元帥們都不是缺心眼。

首先,不列顛空戰表明希特勒試圖征服英國,但剛邁出去第一步就失敗了。

1940年至1941年納粹德國對英國發動的大規模空戰,戰爭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國的失敗告終,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藉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劃,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在空襲開始後,希特勒一直夢想通過空襲來迫使英國屈服,但從國力角度來說,納粹德國無論資源儲備還是軍工技術均不敵英國。德國高層也清楚,如果不能再戰略資源耗盡之前擊敗英國並獲得補充,很難避免重蹈一戰覆轍。但由於準備不夠充分,導致空戰失利。

其次,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法國人倒在納粹鐵蹄之下後,德國將目光瞄準了不遠處的英倫三島。在不列顛空戰失利之後,希特勒惱羞成怒,遂下令制定了“海獅計劃”,意圖登陸英國。但在沒有制空權,沒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強行登陸,無疑是個自殺任務。

最後,英國人並不害怕德國登陸。

二戰德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破交戰,即無力保護渡海的船隻,也沒有運輸船執行登陸任務。當時法國海軍並沒有被德國控制,無法提供兩棲登陸幫助。德國能夠執行大規模海運任務的只有內河漕運部隊,適航性並不好,而且最多能夠一次性運輸3個旅的兵力,而英國從敦刻爾克撤退了30萬大軍,雖然丟棄了重型裝備,但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不是有美國大侄子嘛~

綜上所述,納粹德國是在不列顛空戰和海獅計劃失利之後才開啟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是在西邊撞牆之後才不得不去東方碰碰運氣。

以上是我的解答!


歸去來兮Roc


強攻莫斯科跟登陸英國是完全兩碼事,前者是1941年9月開打莫斯科戰役,後者的時間點很難說具體說,但1940年6月發起的不列顛之戰算是為此做的準備。

第一是希特勒根本沒打算登陸英國。首先是時間線上對不起來,40年4月開始法國戰役,7月就馬上發起不列顛空戰,不列顛之戰還在進行中的12月就批准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不列顛之戰是因為德國41年6月入侵蘇聯才結束的,要是希特勒真打算入侵英國,沒道理那麼快就打定主意去入侵蘇聯。其次是從戰略上,現在從頭看德國人在二戰初期的戰略,其實還是按照施裡芬計劃的思想來的,安撫住東面的蘇聯,先集中精力打擊法國,然後掉個頭來打毛子,這樣的話留給德國人在西線主動出擊的時間窗口本來就不長,更沒可能在英國身上花那麼多時間,甚至到了不列顛之戰後期,德國人還在堅持完全就是為了給入侵蘇聯打掩護。

第二是兩個行動面臨的風險相差太多了。蘇聯在東歐部分的鐵路多是經過莫斯科的,打下莫斯科基本上毛子基本就完蛋了,雖然代價會很慘重但還是可以接受,並且德國陸軍在那時候風頭正勁,也有強攻莫斯科的自信。至於登陸英國,德國陸軍能吊打英國陸軍我百分百的信,但說他們能登陸英國我百分之一萬的不信,一個是英國人跑路的時候肯定沒少捲走沿岸的船隻,德國人一時半會也弄不出那麼多運輸船;再一個德國人從頭到尾也沒解決英國空軍,英國南部的制空權都也拿到,到時候費勁千辛萬苦湊齊的登陸艦隊讓英國空軍空襲一波,德國陸軍得氣到吐血;還一個重要的力量就是英國皇家海軍,德國人敢跨海登陸,那麼英國皇家海軍襲擊登陸場基本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那時候德國人能用的船最多隻有一到兩艘俾斯麥級、兩艘沙恩霍斯特級和最多三艘德意志級,而她們面對的是皇家海軍由一艘胡德、兩艘老衲級、兩艘聲望級和至少八艘的女王級+R級組成的龐大艦隊在數量和質量上的雙重碾壓(丹麥海峽之戰是41年五月份發生的)。說九死一生的任務軍人們可以奮不顧身的去赴死,但下達一個十死無生的活就是統帥智障的問題了,希特勒又不是日本人,怎麼可能這麼傻。

第三是收益問題。對於德國來說,英倫三島值錢的玩意就是工業設施和那支艦隊,打下來基本全是壞的,而且英國人還有那麼多海外殖民地和附屬國,卷著艦隊跑到加拿大從大西洋上繼續對抗更糟心,所以最佳的情況就是與英國人議和,解除西線的軍事壓力,稍差一些的選項就是重創英國讓其短時間內無力再戰,給對蘇作戰留下充足的時間。但蘇聯跟英國不一樣,首先是打下東歐可以獲得巨量的資源和人力來緩解德國資源緊張的局面,而且莫斯科作為首都,也是蘇聯的重要鐵路樞紐的地位是無可撼動的,可以說俄國人丟掉莫斯科以後,各個方向上的資源都沒辦法通過鐵路相互交換,而毛子家那個慘烈的道路條件不光坑德國人也坑自己人,公路運輸大宗貨物想都別想,沒了物質基礎,那蘇聯基本就是涼涼了。一邊是不值錢的幾個島,另一邊是擊潰蘇聯獲取豐富則自然資源,希特勒選強攻莫斯科不是一點毛病沒有麼。


海盜旗wyn


當不列顛空戰德國失敗之後,就預示著大英帝國安全了。

不列顛空戰爆發於1940年7月10日到1940年10月31日,持續時間長達3個月零21天。

這是一場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空戰,甚至直接影響到了希特勒的對英國作戰計劃。



眾所周知,大英帝國本土和法國之間僅隔著一道狹窄的英吉利海峽。

這道海峽最窄處只有34公里,德軍轟炸機只需幾分鐘就可以飛躍海峽來到英國上空。

但是,這道狹窄的海峽卻成為德軍不能逾越的鴻溝,因為希特勒想要把德國陸軍派往英國本土作戰,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必須要在德國人的手中。

否則,英國空軍將趁德軍渡海時肆意攻擊德軍艦船。

但是,經過3個多月的空戰,德軍卻始終沒能取得在這裡的制空權。

其實,早在1940年9月16日和9月17日,德國軍隊就嚐到了沒有制空權的惡果。

這兩天英國空軍對集結在沿海地區的德國船隻進行了空襲,擊沉擊傷了近百艘船隻,讓希特勒不得不命令沿海船隻停止集結。

試想,如果這些船隻在還未取得制空權的時候搭載德軍強行渡海,會造成多大的損失。

所以,為了能夠取得對英作戰的制空權,德國軍隊發動了不列顛空戰。

在這場持續3個多月的空戰中,德軍損失了1887架飛機和2698名飛行員,而英國也有544名飛行員陣亡,1547架戰機損失。

雖說英國人的損失也很大,但是卻成功粉碎了德國人的轟炸,保住了英國本土。

除了沒有取得制空權讓希特勒停止攻打英國本土之外,希特勒對英國的態度也很重要,這直接導致了他不願意繼續在英國方向加碼。

起初,對於英國這個國家希特勒並沒有完全吞併的計劃,所以在打敗法國之後,希特勒在1940年6月對英國首相丘吉爾發出簽訂和平協議的意向。

但是,該意向被丘吉爾斷然拒絕。

所以,希特勒才制定了進攻英國本土的海獅計劃,而不列顛空戰就是海獅計劃執行的前奏。 決定希特勒沒有繼續攻擊英國本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希特勒的侵略重點不是在西方而在東方的蘇聯。



納粹黨的目標之一就是奪取土地為雅利安人擴張生存空間。

因此,地狹人稠連本土的幾千萬人都養不活的英國肯定就不是德國侵略的主要目標了。

蘇聯在背後虎視眈眈,希特勒不能把主力押到英國這裡。

數百萬德軍如果對英國強攻,以當時德國的軍事實力是可以做成的。

可是不要忘了,這對德國來說極為不划算。 德國當時的主要目標在東方,他最大的對手蘇聯當時傭兵500萬,如果德軍在英國方面付出代價過大,無疑將會讓德國對蘇聯失去防備能力,很容易被抄了後路。

所以,這很難讓希特勒冒險把主力部隊投放到英國方面,所以當不列顛空戰使德軍損失了大批飛機和飛行員之後,希特勒果斷終止了對英國本土的入侵計劃,而是把寶貴的資源用來準備對蘇聯的入侵。

畢竟,蘇聯22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100多萬平方公里的肥沃耕地,無數礦藏才是德國人所急需的資源。

而在此時,大西洋海戰進入到了第一次快樂時光,英國岌岌可危!

德國並沒有放棄對英國的戰爭。

就在不列顛空戰開始的時候,大西洋海戰也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1940年6月到10月,盟軍有270艘艦艇被擊沉。對英國這個嚴重依賴海外物資供應的國家來說,這比倫敦遭到德軍的轟炸還要可怕。

正如丘吉爾後來寫的那樣:戰爭中唯一讓我感到可怕的就是U型潛艇的襲擊。



(二戰期間,大西洋上的英國船隻)

到了1940年8月,意大利也派出了27艘潛艇前往大西洋襲擊英國船隻,無疑讓本來就脆弱的海上航線雪上加霜。

所以,對於希特勒來說,如果必須要和蘇聯發生戰爭,那麼使用數百萬軍隊攻打英國本土是最差的選項。

而且,只要德軍繼續在大西洋進行破交戰,那麼英國遲早會被拖垮。

德國沒想到的是美國出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