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過幾千人的英法聯軍,清軍為何能打贏百萬雄兵的太平軍?

vickelly


太平天國只是1851年鬧起來的比較大規模的農民運動罷了

清政府作為正規軍,雖然當時清軍擁有的還火器落後,主要還是靠是滑膛槍,

但是清軍鎮壓使用冷兵器的太平軍還是勉強夠了

而1856年爆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使用了比較先進的火槍,而中國當時除了部分使用滑膛槍的火器營,極大一部分士兵還是使用冷兵器。

當時法國人使用的是比較先進的米涅M1851膛線槍,

米涅彈頭於鉛丸相比稍微有了彈頭的形狀,而配合膛線時,彈頭進度遠超滑膛槍

當時英國強盜使用的多是恩菲爾德M1851以及M1853步槍

英國人從這批步槍開始也使用米涅彈頭來代替之前七七八八一票發射鉛丸滑膛槍

而清軍還沒從之前的太平天國動亂中緩過來,武備鬆弛,軍紀渙散。裝備與入侵的英法聯軍有代差,不輸才怪


瘋狗的輕武


闢謠:英法聯軍的人數,可不是隻有幾千人。

清朝打贏太平天國,也不是什麼輕鬆辦到的事。這兩件事是沒必要對比的。


英法聯軍的人數有多少?

第二次鴉片戰爭,主要分為兩階段:

  • 第一階段,以亞羅號事件為開始,以1858年《天津條約》 作為結束標誌。

英法聯軍5600餘人,其中法軍1000人,英軍4600餘人,軍艦20餘艘。

  • 第二階段,以互換條約失敗為開始,以1860年火燒圓明園作為結束標誌。

英法聯軍18000餘人,其中法軍約7000餘人,英國軍艦173艘,法國軍艦33艘。


清朝的失敗是很迅速的,戰爭也並沒有打得規模太大。像是塘沽之戰,清朝只有3000兵力。

英法聯軍打到天津時,僧格林沁還率領1.7萬軍隊退守通州,很輕鬆就把天津讓了出去。

與英法聯軍相比,太平天國的戰爭就非常激烈了。

太平天國運動打了十四年,勢力擴展到17省。第二次鴉片戰爭,只打了不到半年,涉及的省份也比較少。

誰輕鬆,誰困難,其實從這些數據上是一目瞭然的。


因此,清朝消滅太平天國,並不是什麼輕而易舉辦到的事情。

這個對比是毫無意義的。


HuiNanHistory


首先是三者所代表的生產力、社會制度和軍事科技差異巨大。

英法聯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列強,資本主義已經成熟,各方面都代表19世紀中葉人類最先進的典範,不光是武器裝備,而且其軍隊的士氣、訓練、戰鬥方式等無不位於世界巔峰。而清朝因為長期閉關鎖國,當時還是處於封建社會,其制度比起小亞、西亞的奧斯曼土耳其、波斯甚至阿富汗等尚且不足,又怎能與英法相比?而太平天國和清軍在先進程度上基本同一檔次。太平天國對新式武器的接受要早於清軍,但農民起義和宗教治國的固有缺陷削弱了其力量,且後期歐洲支持清政府後,太平軍在武器裝備上也落後於清軍。這樣,清軍打不過比自己領先兩三個的英法軍,消滅了和自己差不多檔次甚至略弱的太平軍,也就毫不奇怪了。

其次,作者問題中“幾千英法聯軍”和“百萬雄兵太平軍”的描述本身就是春秋筆法,故意造成英法聯軍規模很小,而太平軍規模很大的錯覺。這是不準確的。

實際上在19世紀中葉,英法兩國本土加在一起有數千萬人口,軍隊近百萬之眾,加上其龐大的殖民地和工業能力,整體實力遠遠碾壓清朝。而太平天國不過是農民起義,最強大時也只佔有東南一隅數省之地,加上其管理機制不成熟,綜合實力遠遠弱於清朝。

即使論軍隊數量,也不是“幾千人”和“雄兵百萬”這麼粗暴的列舉。英法聯軍投入入侵中國的總兵力近兩萬人,再加上美國俄國趁火打劫。而清軍全國兵力雖然有數十萬,但分佈於一千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尤其南方正在鬧太平天國,面對英法聯軍的集中進攻,能抽調出來抵擋的軍隊並不多。著名的八里橋之戰,英法聯軍近萬人,清軍不過3萬人,雙方人數大約是3比1左右。如果計算火力投放強度,那麼清軍吃虧大大的。

而太平天國號稱的所謂雄兵百萬,其實是把隨軍男女眷屬算進去的虛張聲勢,就是說軍民一體,其中真正能戰的部隊數量並不多。比如北伐的林鳳祥李開芳,其實只有兩萬多人。韋昌輝天京事變,也只帶著本部幾千精兵,殺了楊秀清部下兩萬多人,就讓天京為之一空。後期李秀成號稱70萬大軍,其中真正作戰的兵力也就十餘萬人。

而且,在太平天國戰爭後期,太平天國接連發生了天京之變、石達開出走等內鬥,洪秀全又對李秀成加以牽制。這些都嚴重削弱了太平天國的實力。同時,清軍和曾國藩、李鴻章的湘淮軍,則得到了西方列強的支持,實力大幅度增長。此消彼長之下,太平天國最終被絞殺也就並不奇怪了。

至於說,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和陳玉成、李秀成等人軍事才能上的優劣高低,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正如英法聯軍的指揮官水平也未必高於僧格林沁一樣。


巴山夜雨涮鍋


誠邀!下面簡要回答:

據所提問題,發生時間應在1856~1864年。1856~1860年是第二次鴉片戰爭,1851~1864年是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軍上萬人未能阻擋住幾千英法聯軍,英法聯軍長驅直入,火燒圓明園。之所以未能擋住,原因主要是,一是兵器差距,侵略軍是猛烈的熱兵器,而清軍是刀槍劍戟的冷兵器;二是士兵精氣神,清軍腐敗不堪,將領貪生怕死,士兵兩杆槍(煙槍和紅纓槍),戰鬥力低下;三是恐洋心理,自鴉片戰爭後,洋大人在清朝官員心目中逐漸變得至高無上了;四是具有一定戰鬥力的清軍主要佈防在了圍剿太平軍上,對於北方的軍事和兵力,清朝沒有精心佈置;五是清廷從根本上認為洋人並不是心腹之患,無非要點錢和地,而太平軍是大患,涉及權力和統治,在用兵心態上也就不一樣。

而太平軍被鎮壓,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訓練有素、有戰鬥力、對清朝忠心耿耿、火器比太平軍先進、有足夠的後勤補給(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開辦兵工廠)、清廷大力的支持等;另有,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廷和侵略軍開始聯合起來,共同打擊太平軍,太平軍壓力增大;還有就是太平天國自身,後期領導人信念喪失、奢侈享樂、內部分裂等等。


碼字不容易,就說這些吧。



一介布衣83237711


不是打不過,是不敢打。

目的不同,處理方法不同,效果自然不同,列強的目的主要是經濟利益

對於偌大一箇中國,列強已經不能通過簡單的殖民政策來對付清政府。當時世界局勢也在發生著變化,殖民地的方式已經不是西方列強首選的掠奪方式,法屬印度和英國各個殖民地的情況並沒有多好,除了付出高昂的軍費開支和管理成本外,並沒有預期的巨大經濟利益。

而貿易就另當別論了,特別是強大軍事後盾的單邊貿易利潤更是不可小覷。

所以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列強終究還是選擇以掠奪式貿易為主的戰略。派兵侵犯的目的是逼清政府在經濟上做出讓步,並非要真的佔領地盤,推翻清政府。因為在當時並沒有另外一個政治勢力可以代替清政府管理這個國家,如果一直處於戰亂,西方列強的利益將受到巨大損失。

所以在是否支持太平天國的問題上,列強始終是搖擺不定,最後在逐漸瞭解了太平天國之後,發現是一塊爛泥,始終是扶不上牆的,才慢慢傾向於支持清政府,直到太平天國滅亡,也沒有真正官方表達過對清政府的支持。

太平天國的目的就是要推翻清政府,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有句俗話,愣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

面對太平天國,清政府要麼選擇抵抗,要麼滅亡,沒有選擇了。於太平天國作戰,也是艱難困苦,險勝於太平天國領導們的小富即安,沒有高級的戰略思想。佔領南京後,太平天國主要將領和領導已經沒有北伐的意志,整天躲在豪華別墅裡花天酒地,奢侈淫逸的生活已經讓太平天國領導們提前進入了“天國”時代。

假如楊秀清和洪秀全在佔領南京後,立即組織全力北伐,歷史可能已經改寫,但是歷史沒有假如。

再者,太平天國軍隊沒有那麼多,這個“號稱”和真是軍隊規模相差還是很大的。


關中熊叔


第一打太平軍用的是曾國藩自己組建起來的新式軍隊——湘軍,有很強的戰鬥力,而且湘軍軍費比較高還有有大量的火器裝備,雖然說軍費是曾國藩人家自己出了一大部分,剩下的就是靠東拼西湊來的,因為指望朝廷不可能,湘軍頂峰時期總兵力高達40萬人,已經超過了朝廷所掌握的八旗綠營的部隊了,而且湘軍作戰能力已經超過了清廷的八旗綠營的戰鬥力了,而且湘軍的體系是團練起家的,每個人都有能打大仗的能力,各部之間的團結協作配合能力強,而且營級軍官都是同鄉或族人,而且曾國藩的治軍有方,軍紀嚴明,令出必行,所以一點也不畏懼太平軍,可惜的是戰後清廷擔心湘軍一家獨大危及朝廷,就被裁軍了。

而對陣英法聯軍的呢,都是清廷的八旗綠營,這些部隊裡,除了僧格林慶的三萬滿蒙鐵騎還有戰鬥力外,其他的部隊大多已經腐朽不堪,軍備鬆弛,軍紀渙散。跟英法聯軍一對陣,槍炮一響,立馬跑完了,就僧格林慶的騎兵向著英法聯軍衝了上去,結果打的就剩七個人回來了,英法聯軍才傷了三人。所以根本沒法打,也充分的說明了八旗綠營已經徹底的腐朽了。


帥氣的小君菌


清末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完全是廢物,英法聯軍進攻清朝,對抗的就是八旗兵和綠營兵,當然有憎格林沁的蒙古鐵騎,不過冷兵器對上熱兵器,不輸才怪呢,同時英法聯軍侵略清朝無非就是為了打開清朝的市場賺錢罷了,不是和清朝你死我活的關係,清朝也就沒有拼命打的理由,割些領土賠錢大家都安分了。而太平天國的起義可不同,完全是要清朝的老命啊,是內部爭鬥,滿清對付太平天國那是拼了老命的,使出全部的力量一定要幹掉太平天國。其實打太平天國完全就是漢族人打漢族人,沒清朝軍隊什麼事,沒有李鴻章和曾國藩等人的努力拼殺,滿清早完蛋了,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就是漢族地主官僚啊,所以說太平天國完全是漢族人對抗漢族人的內部拼殺,太平天國最後滅亡了,說明了漢族人打仗厲害,沒有清朝軍隊什麼事啊,滿族人的軍隊就是爛的可以,靠他們是打太平天國那是開玩笑,出力的都是漢族人,所以總的來說打贏太平天國的不是清軍,而是漢族的地方武裝團練啊,打仗還是漢族人厲害!



英法聯軍進攻天津的時候,對上的就是滿清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結果真是沒法看啊,英法乾脆利落就打的清軍滿地找牙。沒辦法,當時的英法已經是現代化軍隊了,火槍大炮那是標準配備,清軍用的幾乎都是冷兵器,加上清軍士兵都吸鴉片,是鴉片大兵,有力氣打仗才怪,個個都怕死的要命,紀律渙散,根本就不是軍隊,一群鴉片鬼士兵拿著冷兵器對上熱兵器的英法聯軍完全就是一邊倒的屠殺啊,英法竟然沒有死人,只傷了三個就兵峰推到了北京城郊外了。最後滿清拿出壓箱底的王牌,就是蒙古的騎兵,憎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鐵騎確實勇敢,迎著子彈和炮彈往前衝,勇氣可嘉,不過是作死的行為,蒙古騎兵對陣的不是以前的士兵啦,是熱兵器的軍隊啊,再強的騎兵遇上火槍和大炮也是送命的份。最後滿清輸了,簽訂不平等條約,也徹底認清了自己的軍隊是多麼落後,然後就訓練了的現代化的軍隊。



到了太平天國爆發時,滿清也知道自己人的軍隊完全就不靠譜,打仗的還是靠漢族人,所以滿清皇帝開放權力支持地方的漢族官員組建團練去對抗太平天國,說白了就是讓漢族人自己打自己人嘛!當時最厲害的團練就是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湘軍和淮軍了,正是它們打敗了太平天國。曾國藩和李鴻章是比較開明的官員,很早就認識到火槍大炮的作用,因此湘軍和淮軍裝備了很多西式的武器裝備,同時也是學習西方的軍隊訓練。特別是李鴻章的淮軍,他的火槍隊完全就是西方的武器裝備和訓練方法。對比太平天國,太平天國也知道火器的厲害,可是裝備的普及率不高,也就是重要的部隊才有火器,其他的都是那些冷兵器去拼人命,加上太平天國後期那些上層人物腐化墮落,內部權力鬥爭,逐漸消減了太平天國的戰鬥力,彼消此漲,在逐步的消耗對抗中,體量較大的滿清還是拖死了太平天國啊,當然雙方軍隊的差距也是太平天國快速滅亡的原因之一啦!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英法當時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世界強國,英法聯軍於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暴打沙俄後,緊接著於1856~1860年對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於英法聯軍,連老毛子都不是對手,更不用說清廷了,因為根本不是在同一檔次上。但對於太平天國,同樣是冷兵器為主,後來清廷又有洋人的武器等幫助,打基本沒知識分子的純農民出身的太平天國還是有一手的。


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並步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英國、法國已步入近代化強國,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國,而中國當時還是古代史的範疇哦,是典型的農耕國家,所以當時輸給英法也是無可厚非的。

太平天國在初期打著攘夷的旗號,試圖告訴民眾清廷和洋人都是夷狄,贏得了眾多民眾支持,後來民眾發現太平天國上臺後和以往的封建統治階級沒有本質的區別,並對賦稅更重的勢頭不滿。

失去民眾基礎的太平天國在曾國藩等組織的團練和洋人的武器裝備支持下,最終僅存14年就被聯合剿殺。
我是歷史小玩家,關注我哦,一起分享更多精彩!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速刪。謝謝!


羅西小南多


拜託你動動腦子,也不想想當時英法是什麼樣的存在?那時候的英法是世界兩個超級大國,就好比現在的美國和前蘇聯!而當時的中國,嚴格說來都沒有近代意義上的常備正規軍!八旗綠營說白了就是職業化的冷兵器民兵組織,督標撫標就是軍事化的冷兵器保安隊,憑這樣對抗兩大超級大國的熱兵器聯軍而且還不是隻打敗仗不打勝仗(大沽口保衛戰),中法戰爭更是直接打得法國內閣倒臺……我說老弟呀,你還要怎樣?


譯路若揚


導語:1860年,為進一步擴大第一次鴉片戰爭所獲得的在華利益,英法兩國組成聯合兵團,共計17700人悍然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而清朝方面對抗軍隊人數達到了290000。

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軍號稱百萬,但實際參戰人數只有大約60萬,而且武器裝備根本不能和英法聯軍相提並論甚至遠落後於清朝軍隊的裝備。


按照作戰人數的對比,英法聯軍和太平軍的作戰人數比為1.77:60,懸殊明顯。那麼晚清政府能夠消滅太平軍,卻為何對付不了英法聯軍呢?

個人認為,主要以下幾個原因:

1、英法聯軍的武器裝備、軍隊素質、作戰方式等都遠超太平軍

完成工業革命的英法兩國在軍事建設上已經走向了現代化的階段,就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裝備的武器設備和參戰人員的基本素質來看,清朝軍隊和太平軍都無法比擬甚至遠遠不如。另外,在先代軍事思想的引導下,英法聯軍利用現代化的作戰方式,用海軍、陸軍相配合的作戰方式對晚清的進攻,使得英法聯軍在短時間內戰勝腐朽不堪的晚清軍隊是必然結果。

太平天國運動是窮苦農民發起的一場反抗晚清腐朽統治的軍事起義,但太平軍自身的軍隊素養和武器裝備較之英法聯軍遠遠不如甚至遠不如晚清軍隊。而且,在八旗軍隊逐漸被消滅以後,慈禧太后決定利用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組建的地方軍隊對抗太平軍。

在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影響下,曾國藩等人引入西方先進的軍事觀念訓練而成的地方武裝力量,擁有較強的戰鬥力,所以初一參加征剿太平軍就取得了較大成效。

2、以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后為代表的晚清統治階層秉承“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方針,並未盡全力進攻英法聯軍,而不惜發動地方武裝對付太平軍

咸豐皇帝和慈禧太后對待外國侵略和國內叛亂的應對辦法幾乎一致,或者咸豐皇帝在面對英法聯軍的進攻而倉皇逃跑以後,滿清統治階層基本就開始施行慈禧太后後來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基本國策,將清朝主力軍對用以征剿太平軍,而對於侵略清朝的英法聯軍則並沒有用盡全力對抗。

而且,當時的晚清統治階層認為英法聯軍再是外國入侵也不會推翻清朝的統治,最多隻是想要在清朝獲得更多的通商等方面的權益;太平天國運動則不同,他們就想清初時期的大西政權,他們的目標就是為了推翻清朝的腐朽統治,翻身做主人。所以,晚清統治階層旨在維護自身的皇權統治,所以對於太平軍不遺餘力的征剿,而對於英法聯軍則以賠款、割地只有能保證對中原地區的合法統治就可以。

3、英法聯軍的精誠合作和太平天國後期的內部之亂形成鮮明對比

咸豐朝進入清朝的英法聯軍雖然是兩個不同國家之間組成的聯合軍隊,但英法聯軍之間的配合默契、進攻有序,聯軍之間的精誠合作對清朝軍隊造成了巨大的傷亡,在短時間內便直撲清朝京都,甚至逼走了咸豐皇帝。

而太平天國經過了一段輝煌時期以後,很快便陷入了農民政權爭奪權力和分享富貴的惡性怪圈中。軍事全盛以後的天京變亂讓太平天國徹底陷入了內亂之中,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太平軍的內部團結和戰鬥力。所以,太平軍在後期同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對抗時敗績連連,最終走向了滅亡。

所以,英法聯軍和太平軍相對於清朝統治階層而言,有著軍事實力和軍事意圖等方面本質上的區別,晚清軍隊應對太平軍時的不遺餘力和麵對英法聯軍的未完全抵抗,都造成了最後的不正常結果。

我說@正說請代十二朝,專注清朝歷史解說,歡迎關注。個人見解,歡迎提出不同意見和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