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用什麼油炒菜?

尼采廣寒宮中坐


在中國古代的原始社會,人類通過捕魚打獵為生,一般都會用烤制來吃自己捕捉的獵物。

但從商周開始聰明的古人發明了大鼎,用於烹飪,相當於現在的鍋。但當時並沒有“炒”菜,都是燉肉、煮肉,自然是不會用到油。

動物油

人類是在烤制中發現了油,在漢朝之前人們都是用動物的油,而其中豬肉煉製的油居多,原因是豬肉有很多肥肉,古人通過烤肥肉的時候發現,會有液體低落下來,並且味道是非常好的。不過在古時候這種豬油被稱為“膏”。

自從張騫自西域帶回芝麻榨出的油,發現西域人都在用食用胡麻油,並且這種油非常的香,取材也非常的方便。後來是張騫把芝麻也帶回了中原地區,自漢朝建立天下後才將動物與植物中提煉出的”膏”,才被稱為油。

植物油

相信我們現在大部分家庭中都在用花生油,這種油在古代的爭議也是非常大的,花生明明是在明朝才引進中國,但在宋朝與元朝時期史書中就有百姓使用花生油的記載,並且平頭百姓都能用的起的油,相信造價是非常便宜的。

所以古人用油炒菜的順序是:動物油-植物油-動植物混用油。


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食用油依舊不能滿足各家各戶的需求,所以人們會用古人的方法從豬肉中提取油。

不過這種方法並不可取,畢竟在當時肉也是需要肉票才能購買到,有錢並不能買到當時的稀缺品豬肉,所以不少人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用“水”代替油,不過用水炒出來的食物是沒有味道的,只不過當作油來食用。

下面仔細的分析一下古人到底是用什麼油來炒菜的,我們從老一輩人的習慣中可以略知一二

  • 動物的油脂

很多時候,家裡的大人都會買肉時,都會選擇一些肥肉。而這些肥肉就是提煉油脂的原材料,在上文中我們有提及。他們會將這些肥肉放在鍋裡煎,直到提煉出油,等到凝固的時候,放入冰箱,等下一次炒菜的時候,這些凝固的白色塊狀的東西就會派上用場,說真的用這些豬油脂炒的菜是真的香。

  • 芝麻油

在對於石磨芝麻油是否香的問題,我自己本人深有體會,在每次遇到傳統手藝人用石磨榨油的時候,我們從很遠的地方就會聞到一股撲鼻而來的香氣,久久不能忘懷。

不過這種油很費時間,所以要比一般的油貴,在古代更是如此,雖然冶煉的技術差,但芝麻油還是被不少達官貴人視為最好的油。

古代的油比較稀缺,普通百姓甚至有時候炒菜都不怎麼放油,偶爾放點鹽調味就是了。

在明朝以前,百姓家中炒菜是一種奢侈的事情,在古代能夠吃得上炒菜的非富即貴,而普通人家一般都是缺少原材料,雖然油也很稀少,但是能從廉價的肥豬肉裡提取。

在古代一道我們現在餐桌上普普通通的韭菜雞蛋,很多人家都不吃不上。原因是韭菜可以就地取材,而雞蛋一般人家都是用來賣的,根本顧不上自己吃,雖然都知道雞蛋有很高的食用價值。

但從清朝開始,這種現象便改善了不少,很多種地的農民居然能夠吃上用油炒的簡單菜類。在此之前這種生活現象是想都不敢想的。

古代用油炒菜一般都是用動物的油,並且是最不好吃的豬油,而富貴人家會用羊油、牛油,以及植物油。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互動。


大國布衣


古代最早使用的食用油是動物油脂,比如豬、牛、羊等。

記得小時候家裡還經常用肥豬肉炸成豬油,特別香,經常用來拌飯。每次吃豬油拌飯的時候媽媽就講一個故事:在奶奶年輕的時候,買肉是要用肉票的,不能多買。奶奶老實,又沒文化,每次買肉都會受欺負,賣肉的總是把瘦肉給奶奶,奶奶回來就哭。

當時覺得奶奶真傻,瘦肉才好吃呢,哭什麼?長大後才知道,瘦肉沒油,家裡沒油吃是不行的。

古代食用油的歷史

我們國家的美食數不勝數,早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烹飪食物了。從燧人氏發明火開始,燒烤從此旦生;後來有了陶具,燉、煮也開始流行起來。但這些烹飪技巧都不需要食用油參與,一直到後來“炒”菜出現以後,油的用處就顯現出來了。

歷史上第一道炒菜應該是韭菜炒雞蛋。據《周禮》記載:“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豚,稻以雁。”這其中的“韭以卵”就是韭菜炒雞蛋的意思,因為韭菜不可能煮雞蛋吧?

但在漢朝之前,古人使用的食用油都是動物油脂,其中以豬肉為主。北魏末年的《齊民要術》所記載“豬肪煼取脂”,說的就是把肥豬肉變成豬油脂的過程,但這種豬油在當時並不稱為“油”,而是稱為“膏”。因為古人把有角的動物脂肪炸出來的油稱為脂,無角動物脂肪炸出來的油稱為膏,一直到“油”字發明後,才把所有動物的脂膏和植物油脂統稱為油。

古代食用油從動物轉變到植物是在漢朝,張騫從西域帶了芝麻回來,當時稱為“胡麻”。人們發現這種東西榨出來的油非常香,可以用來食用,因此芝麻油是最早的素食油。但在芝麻油之前,我們的植物油脂提取技術已經產生,當時是從杏仁、烏桕上提取出來,但並未用於食用,主要用來點燈。明朝陳耀文編寫的《天中記》就詳細記載了古人從烏桕提取油脂的過程。

從漢朝使用芝麻油開始,植物油就進入了我們美食烹飪中,到了明朝的時候,植物油的種類已經相當豐富,而且古人還給這些油分了等級。

據明朝《天工開物》記載,“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菜服子、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臺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

由此可見,明朝已有菜籽油、大豆油、茶子油了。只是按當時等級排列的情況來看,古人應該是按產油量來排名的,因為現在茶子油可是上品,賣得很貴呢。

在明朝的《天工開物》成書期間,玉米已經進入我國並開始大量種植,但書中並沒有玉米油的記載,因為玉米油是從玉米胚芽中提取,當時還沒有這種工藝。

最有爭議的花生油

在古人的食用油中,最有爭議的應該是花生油。很多人認為花生是明朝才開始進入我國,因此花生油的出現也應該在此之後。其實花生油早在宋元時期就已經有了。

據清朝的《滇海虞衡志》記載: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間,與棉花、蕃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若乃海濱滋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落花生油。且膏之為燈,供夜作。

按照《滇海虞衡志》的說法,花生在宋朝、元朝的時候已經開始種植,並且用來榨油。花生油不僅拿來食用,還用來點燈。

因此古人用油炒菜的順序應該是動物油→芝麻油→花生油→各種菜籽油。


水煮汗青


古代人用什麼油炒菜?從老一輩人的生活習慣裡應該可以窺見一二。

(1)古人肯定是會用芝麻油炒菜的。

小時候我每次去學校的路上,都會遇到一家專門用石磨磨芝麻油的店,這家店是我爺爺一個朋友開的,每次經過那個香味讓人流連忘返。尤其在冬季早晨去學校的時候,天還大黑著,身上又冷,但每次經過這個爺爺的店,就會被那股子濃濃的芝麻油渣吸引,有好幾次在店門口偷拿了一把芝麻油渣,黑黑的,油油的。

後來我問店家爺爺為什麼還要用石磨磨油,多麻煩啊,那個爺爺說這都是古代傳下來的手藝,不能到我這裡丟了,所以雖然石磨磨芝麻油產量沒有機器那麼高,但好在石磨芝麻油更香醇。

從這位爺爺的描述中,我知道了原來古代人雖然食用油煉製技術落後,但芝麻油肯定是吃的。

(2)各種動物油脂必然也少不了。

媽媽每次買了豬肉,都會將那些我們不怎麼喜歡吃的肥肉割下來切成小塊,然後放到鐵鍋裡煎熬,熬出豬油,再把豬油倒到碗裡,涼了之後往往豬油會凝固成塊狀,媽媽就會小心的存放起來,等下次炒菜的時候取出來一些炒菜用。還別說這種豬肉煉出來的油脂,用來炒菜格外的香。

而現在的人們都知道收集各種動物的油脂,用來炒菜,除了最常見的豬油外,還有雞油、鴨油、羊油等等動物油脂,都可以用來炒菜,甚至現在很多工廠還將動物油脂加工成洗衣皂等生活用品。

而古代對植物的煉油技術太差,動物油脂這種易得的油自然不會放過,因此在古代各種動物油脂拿來炒菜也是必須的。


李阿冰


油對因為文化的重要性堪比電能對於工業的價值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美食最重要的便是味道了,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除了要靠各種各樣的調味品,還有一樣更為重要的介質,那便是煎炒烹炸都離不開的——食用油。

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食用油,日子會是什麼樣子?

吃貨們心心念唸的美味炒菜將會消失,彷彿整個世界都失去了顏色。說完感受,我們再來看食用油對於中國飲食文化的作用和意義,隨手拿起一本中國菜的食譜,不論是四大菜系中的粵菜、淮揚菜、魯菜和川菜,一多半都是離不開食用油的煎炒烹炸,說句不客氣的,炒菜撐起了中國飲食文化的半壁江山。

中國飲食文化離不開炒菜,而炒菜離不開食用油,油如此重要,那它又有著怎樣的歷史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從食用油的發現說起,順便說說芝麻名字的由來

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在對火的使用過程中,就發現了一種有助燃效果的液體。比如在用火燒烤肉類時,肉身上的動物脂肪會在高溫的作用下液化,進而流淌下來,在於火苗接觸後,會爆燃起來,讓火焰一下子高處一小截,這裡的液體便是後來食用油中的動物油脂,也被稱為葷油。

除此之外,人們在用植物根莖枝幹做火把時,會發現當火高溫燃燒這些植物的同時,會讓其中流淌出一些液體,它和上面提到的動物油脂一樣,也有很好的助燃效果,這便是後來食用油中的植物油,也被稱為素油。

不過當時的人們尚不知道這便是後來的油,直到先秦和兩漢時期,人們才逐漸發現食用油的食用價值。尤其是在西漢張騫(?―前114年)出使西域歸來後,大量的新物種被引進到中原地區,這其中就包括後來的榨油原料——胡麻。

胡麻中的“胡”字是其舶來品的標籤,類似的情況還在胡蘿蔔、胡椒身上出現過。除了這個名字,胡麻還因為含油量大,十分適合榨油而被稱為“油麻”或“脂麻”,“脂麻”一詞又經過後世的不斷引用和改良,變成了我們十分熟悉的芝麻一詞。

雖然已經出現了較為初級的壓榨技術,但此時的食用油依舊只能作為一些權貴們的奢侈享受,完全不接地氣,更不要說被普通老百姓所熟知了。更為重要的是,充分發揮食用油特性的炒菜,還有一個重要搭檔沒普及,那便是一口大鐵鍋。

值得一提的是人們雖然沒有將食用油在飲食領域開疆拓土,卻利用食用油助燃的特性製造過武器,比如在《三國志》中,就曾記載孫權利用麻油助燃的特性,火攻魏軍。

食用油遇到了大鐵鍋,“世紀之戀”誕生了無數美食

時間來到宋朝(960年—1279年),隨著中原王朝的金屬冶煉技術越來越成熟,鐵的產量也一連上了好幾個臺階,朝廷對鐵器的管制便逐漸放鬆,曾經作為重要戰略資源的鐵器,開始在民間進一步普及,這其中就包括烹飪用的大鐵鍋。

鐵鍋在家庭中的普及,為食用油炒菜打下了基礎,最重要的是炒出的菜更加美味。就像原始人吃了烤熟後的香肉,便無法再去茹毛飲血一樣,吃了炒菜的人們開始迷上了這種離不開食用油的烹飪方式,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開從這一時期進入一個大爆發的時代。

此時炒菜所使用的的用,除了上文提到的芝麻油(又稱香油),還包括很多植物種子,比如蘿蔔籽(學名萊菔子),這也是現如今在南方很常見的菜籽油的雛形。除了菜籽油,前文提到的葷油,也常被用來炒菜,不過適用範圍並不廣泛,一來葷油耐熱性差,長時間高溫很容易燒“糊了”,二來葷油來自動物脂肪,提取方式簡單,因而價格要比素油便宜許多。

食用油的地域特點

素油中除了芝麻油和菜籽油,後來又相繼出現了很多新面孔,比如花生油、葵花籽油和大豆油,這些油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點,為廚師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選擇。

當然,使用不同油炒菜除了跟菜品特性有關,還與當地農產品結構特點有關,比如在後來的東北地區,就因為大面積種植大豆,而已大豆油為主要食用油,而山東等地則因為是花生的主產區,所以主要吃的是花生油。

互聯網購物十分發達的今天,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到全球各類食用油,人們炒菜的選擇也變得越來越廣,炒出來的菜餚自然也越來越美味了,古人如果遇見了今天人們幸福的吃貨生活,不知會有多麼豔羨。


船伕聊名著


自古以來,人只要活著,就離不開吃喝。從原始社會的生吞活剝,到如今的紅燜油炸,每日做菜的時候,不禁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古人做菜的時候,用的都是什麼油?

油的種類

食用油,本質上是動植物的脂肪,最常見的是植物油脂,包括菜籽油、花生油、火麻油、玉米油、橄欖油、山茶油、棕櫚油、葵花子油、大豆油、芝麻油、亞麻籽油(胡麻油)、葡萄籽油、核桃油、牡丹籽油等等。

古人食用油的發展歷程

因為生產技術比較落後,古人無法從植物中進行提煉油脂,最開始吃的都是動物體內現成的油脂。

根據古書記錄,不同季節還須使用不同的油。春天用牛油煎小羊、乳豬;夏天用狗油煎野雞和魚乾;秋天用豬油煎小牛和小鹿;冬天則用羊油煎鮮魚和大雁。

漢代以後,出現了最早的植物油,但大多不是用來食用的。

《三國志•魏志》:“孫權至合肥新城,滿寵馳往,赴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

此處,芝麻油是用來軍事用途,而非是用來食用。

晉人張華《博物志•卷四•物理》中,已記:“煎麻油。水氣盡無煙,不復沸則還冷。可內手攪之。得水則焰起,散卒不滅。”

此處,芝麻油被用來食用。

宋代之後, 食用油的種類就多了起來,分為麻油、豆油、菜油、茶油等。

宋莊季裕《雞肋編》中有一節專記油,詳述宋代各種植物油的提取,認為諸油之中,“胡麻為上”。

到了明代,從植物中提取的油愈來愈多。

《天工開物》記:“凡油供饌食用者,胡麻、菜服子(萊服即蘿蔔)、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臺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

清朝的時候,開始有花生油的記載。

“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以其資於民用者最廣。宋元間,與棉花、蕃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呼棉花曰‘吉貝’,呼紅薯日‘地瓜’。落花生日‘地豆’……落花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記之時乃清乾隆年間。

此上,便是古人用油的歷程。


廚房雜記


我們人類一生下來就不能少了要吃油,當然不是說直接吃油,而是我們在炒菜的時候是必須用到油的,只有用油來炒菜才會讓菜更好吃,口感更豐富。在現代,食用油非常的多種多樣,也讓餐桌上的菜更為可口。而在古代,沒有發達的科技,能吃到的油肯定是有限的,那麼,在古人的時候,他們是用什麼油炒菜的呢?

在上古時代,人類是靠漁獵為生和採集可以食用的植物為生,直到火的出現,古人才會烤制食物,後來也懂得了動物的體內的油脂,可以用火來炸取,也可以從肥肉裡攝取油。當然古人也知道,能攝取油量最多的是豬油了。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裡,豬油一直是中國人炒菜的主要用油。

豬油炒菜是非常香的,而且也營養豐富,同時含有可以抗衰老的物質和豐富的維生素。在古代,豬油是非常貴的,一般的平民百姓還是吃不起的,說明當時,對於豬油的食用還只限於達官貴人。但是用豬油炒菜是非常讓人有食慾,美味可口,以至於在今天,很多人也有用豬油炒菜的習慣。當然,我現在也是用豬油炒菜,自己買來提煉,安全衛生。

在後期,大豆的普及種植,人們也學會了用大豆提煉出豆油,也就是植物油,它的營養也是比較豐富,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產量比較低,所以只能大量種植。而大豆不僅可以提煉成油,還可以做成味道極好的豆腐。它是一種可以和肉類差不多美味的食品。現在也是有很多地方都在用大豆油來炒菜。

我們的古人的智慧真的是很高,他們在生活方面發明出來了很多東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還可以依然沿用。而在食用油這方面,我們還是會沿用古人的提煉方法,用來炒菜,我相信在未來,也不可能有其它的油來代替豬油或大豆油。


許飛揚說茶葉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豬油一直是中國人做菜的主要用油。豬油的營養非常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抗衰老物質。用豬油炒菜,味道也很濃香,兩千多年前,我國的先民們就可以使用它烹製菜餚了。《公羊傳》有這樣的記載:忌(齊國田忌)設席於稷下(當時的教育機構),納賢良居左(表示尊重),以豕枃(豬油)待之,眾皆喜。在當時,窮苦百姓是消費不起豬油的,只有達官貴人可以品嚐到它的美味。直到現在,在很多地方,仍然有很多人在吃豬油。

大豆油在古代是最為流行的。

我國栽種大豆的歷史非常悠久,這種富含油料的植物也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不過大豆單位產量比較低,即使拿到現在,畝產量也不過三百斤左右,屬於低產量作物。好在這種作物對肥料的需求不怎麼高,也比較耐旱,所以非常適合於北方的氣候,再加上中原地區土地遼闊,大豆被大量種植,大豆油自然也成了中國人廚房裡的常客。用豆油炒菜時,你會聞到一股青澀的香氣散發出來,尤其是烹製豆製品比如豆腐、豆皮時,味道會更加的鮮美醇香,在我國東北地區,人們一般都是使用豆油來做菜的。

南方的油料品種比較多樣化。

在南方,我國的古人們因地制宜,在很早的先秦時期就開始將麻油用於烹製食物了。《天工開物》中有這樣的記載:楚地產麻,其富之蓯衾(出油量大),庶(老百姓)皆食之!可見在廣大的南方地區,古代時麻油的使用是極為普遍的。這也證明了麻油是古代南方地區主要的食用油料。


新蔡在線


比如在清朝就發明了麻婆豆腐,麻婆豆腐也是用油炒出來的,只不過和我們的油有差別。比如說以前麻婆豆腐的做法用都吃不和菜油做出來的。而且就算用菜油,也是和我們現在的提煉方式是不一樣的。那時候大家說的菜油就是菜子油,因為在古代的花生油的提煉還不是很方便也沒有廣泛流傳,並且豆油的出油率是很低的。所以在古代當時用的都是菜油。


因為做法及食材的侷限性,那麼相比之下的味道也是沒有現在這麼豐富的。菜油在早期的時候,用到的原材料是油菜籽油、香菜油,這些都是用傳統技藝磨出來的。

本草綱目是這樣記載菜油的: “炒過榨油,黃色,燃燈甚明,食之不及麻油。近人因油利,種植亦廣雲”。 而這裡就是說的,古人早就用到榨油的方法了,需要先炒一下再榨油,而因為做油類生意也紅火,所以種植榨油用的食材也很廣泛了。所以在早期做油就有普遍了,也將油用到了炒菜上面了。



而現今隨著榨油技術的成熟和加工方法有了很大的進步。而且在選料上不用蔬菜油,而是都用的花生油,花生榨出來的油滋味特別香而且能入味。也成了現在家喻戶曉的色拉油,這樣做出來的菜才會很香。


而用法及加工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古人對於做油的智慧和經驗是早就有的了,也漸漸傳承了下來成了當今現狀,這樣才讓我們演變成了現在的做油方式。

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二姐美食


食用油是現在做菜必不可少的一種東西,在古時候做菜的時候就已經用油了,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記載有使用動物身上的肉來練出油儲存使用,各種動物身上的油都會被人們儲存來使用,在那個年代我國還沒有植物用油的說法,全部是用動物油來烹飪食物,這個時候人們只是有記載的時間,在周朝之前的很久時間其實都已經有使用動物油來做食物了。

植物油在我國出現的時間是在漢代的時間,漢代時候動物油已經大量的使用,但是人們這個時候已經發現了植物中含有油,只是這個時候植物油的提取方法非常的粗糙,棗油是比較早的被發現植物中含有油的一種植物,在漢代的時候的油衣,也就是雨衣外表就是用的植物油,芝麻也是漢代西域傳入中國的,當時稱為胡麻,傳入中國後被大量種植,被用做提取油的原料,在當時芝麻的確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少的東西。

到了三國時期,植物油已經被大量使用,用於點燈和戰爭中的燃燒物使用,芝麻油在現在國內已知的有可能是最先使用用來做食用的植物油,在歷史中芝麻油當時被稱為麻膏,主要用途用於食用以及做照明物和其他燃燒物使用,可以說非常奢侈的一個時代吧,我們現在的芝麻油都是一種比較昂貴的油,在古時候竟然大量使用,真是不可思議。



到了宋代的時候,植物油的使用已經進入多樣化,榨取植物油的植物也從先前的幾種多到了十幾種,這個時候芝麻油已經很少,人們已經不會像過去那樣奢侈的使用芝麻油來做燃燒物,這個時候已經選擇使用桐油來做燃燒物,但是這種有產生的許多效果遠沒有芝麻油那麼好,只能說後面出現的這些植物油都不如芝麻油。

明代的時候使用的


食用油仍然是以動物油和芝麻油為主,芝麻油在明代的時候是各種植物油的第一位,是植物油裡面的極品,這個時候人們已經不捨的用芝麻油來做燃燒物,而是大量的使用於煮食,點燈用的是以經用柏油代替了桐油做燃燒物,這個時候已經在製做蠟燭上使用了柏油。

清朝的時候芝麻油仍然是最高檔的植物油,而動物油仍然是比較廣泛的使用,而這個時候已經有種植花生作用來榨油使用,植物油裡面花生油代替了芝麻油在民間大量的使用,花生油和動物油成為了民眾最普遍使用的食用油,這個時候豆油也開始出現在民間,清朝的時候植物油已經非常多樣化,但是主要食用仍然是那幾種,其他的植物油都大量使用在其他方面,所以說古時候的人做菜用的油並沒有多差,反而還比較奢侈的無公害用油,比我們現在都強。。


無法超越的足跡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歷史長河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飲食文化,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現代人的飲食五花八門,煎、炒、烹、炸豐富多彩,各大菜系、百花齊放。就連我們平常炒個小菜也是很講究的,各種配料,各種食用油等缺一不可,只有這樣炒出來的菜才會更好吃,口感更豐富,現在的食用油非常的多種多樣,也讓餐桌上的菜更為可口。我們現在生活飲食中已經離不開油了,那麼,在古代的時候,他們是用是用什麼油炒菜的呢?

我們現在的美食多的數不勝數,早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烹飪食物了。起初社會是沒有油的,也很少會有想到會用到食物上面。因為食物最初以烤和煮為主。其實油的出現和動物有很大的因素!

動物的脂肪在原始社會是最厚的,當時人們在烤肉時發現,動物脂肪中所存在一層油膩的東西可以將食物的味道變得更加鮮美。所以人們對動物的肉體在器皿裡翻炒,以此來進行“煉油”,這就是最早生物油的來源。

古代食用油的發現從動物轉變到植物是在漢朝,張騫從西域帶回了芝麻。當時稱為“胡麻”,人們發現這種植物榨出的油非常香,可以用來食用,因此芝麻油是最早的植物油,也就是今天的香油。到了明朝時期植物油的種類已經相當豐富。明朝已有菜籽油、麻油,芝麻油等等,植物油也從此得到了廣泛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