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公平?古云有往來無白丁,而今卻劃分三六九等?

@rubytracyy

現在的家長不顧一切地給孩子抱了N多的班、佔了N多的坑、時間上和金錢上都付出了很多,只為將來進入一個理想的中學。到最後結果不如人意的時候在不顧一切也要上民辦中學,一萬、兩萬也是在所不惜。可是還有一些家境不是很好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許不能給他們報班英語、奧數那對於他們來說小升初是多麼的不公平呀!

現在的社會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教育是平等的嗎?

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們將來該怎樣來面對擺在眼前的不公呢?

他們會不會埋怨自己的父母呢?

他們非常的弱勢沒有競爭力那難道他們就該去大排位的學校嗎?

教育不公平?古云有往來無白丁,而今卻劃分三六九等?

針對@rubytracyy這篇帖子,很多家長也表示出了自己的看法:

反方

@jenetteyy

教育的公平也時相對的,或者說所有的公平都是相對的

@做夢上大學

已經很不錯了,還有中高考,至於那些孩子上補習班,也是人家父母努力掙來的,除了少部分來歷不明外。你做父母的就沒拼過人家,還想天方夜譚的孩子輕易拼過人家,怎麼可能?當然要麼很聰明,要麼很努力的孩子還是有機會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以幻想,但要接受事實。

@二月二小小

首先呢,天下所有事情沒有絕對的公平

,我國的考試製度,包括中高考,考研等,已經是很大程度的公平了,我國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在全世界範圍來說,也是相對最公平的了,至少公辦學校裡沒有美國公辦校裡的那些亂七八糟。

其次呢,樓主吐槽的什麼學區房,校外培訓等熱點問題,我想原因是樓主的自身條件與自己的期望之間的不匹配,換句大白話,就是你明明掙5000元一個月,為什麼還想著住大別墅,大公寓呢?

還有呢,個人認為,孩子的成績與孩子的學習習慣成正比(低年級階段)孩子的學習習慣不是取決於名校民辦校課外培訓等,取決於家長自身的修養素質。如果你個人的修養素質達不到一定的境界,要求孩子有好的學習習慣,那是天方夜譚。你和別人抱怨孩子這不好那不好,其實就是在打自己的臉。

最後呢,少抱怨,多做事,成績是做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可能會遇到一些不公平,學會“忍”。

正方

@ones_piece

經濟的發展差異化,造成觀念的差異化;觀念的差異化,形成經濟的差異化。在落後的地區這是一個封閉的循環,而在一個發達的地方,這是一個有缺口的的開放式循環。他總能以包容的心態接納差距,迎接各種機遇和挑戰,然後使自己不斷邁入新的臺階,進入新的層面,形成新的局面。其實大到城市、國家,小到家庭、個人。我們都應該以包容的心態面對生活,而不是逃避現實與封閉自己,以為自己不動,世界就靜止。

@衝浪小魚

教育本來就不公平,從最基礎的學費就能看出:教育雖然神聖,但它仍然具有商品的屬性。老師出售自己的時間,學校出售學習的環境。那優質的商品,自然就是價高者得。

總結

雖然在唐朝的時候,劉禹錫一個陋室就能做到“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

但是現在的社會,不花個成百上千萬買套學區房,又或者給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希望肯定不大。

其實,教育公平問題本身就是一個“死局”,一個孩子從出生便決定了其遺傳因素的不公,加上地域的差異、貧富的差別,這些教育不公平的因素,成長後還要面臨更多的人為性因素造成的不公。但是對於無法改變的社會矛盾,我們不必太過於悲觀。因為“教育”只是其中一條被認可的躍遷通道而已,還有更多我們未曾發掘的一樣重要的通道。

就像在知識更新變化加劇的這個時代,傳統的所謂的“正規體系教育”也已經不夠用了。例如“電競”是近幾年大熱的職位,大學也才剛剛開設專業,這些老師也都是剛剛招聘。

所以,教育框架的不合理只是社會問題中的其中一個。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能夠順應時代變化的底層能力,在此情況下,教育資源分配能公平一些,才更有益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