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210333198
拖了兩次戰爭的福唄,一次朝鮮戰爭,一次越南戰爭,日本都是美國及其盟國的中轉站,所有戰爭物資及兵源都通過日本轉至戰場,而從戰場回來休整的部隊也會先到日本再進行下一步安排。日本的一部電影“追捕”就非常能說明問題(80,90年代的老版本),電影的內容就是說:一個日本女人和一個美國黑人大兵有了一個黑人兒子,之後美國從日本撤兵,那個黑人就帶走了這個兒子,而這個女人因為機緣成為了日本的名人,但她有個黑人兒子的事就不能讓別人知道,於是在這個兒子成年來日本找他媽媽的時候,這個媽媽親手槍殺了自己的兒子,於是就引出了後面的整個破案的故事。這也就不難看出,那個年代的日本女性和美國白人黑人之間有多少見不得人的事,而日本也因為這些美國人的各種需求而在短時間內與之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供求關係,進而快速崛起。而德國就是很好理解的了,他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願意接受事實,德國總理在波蘭猶太人紀念碑前的那一跪,就已經充分表明了他們願意痛改前非的決心,讓世界人民更願意接受他們,並且他們承認錯誤,承認對他國的侵略行為甚至願意進行戰爭賠償,這比日本的不承認侵略還篡改教科書每年參拜靖國神社等行為更能讓世界反法西斯人們接受,進而獲得世界人民的原諒。
渝採風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德日兩國的工業基礎並沒有完全被二戰摧毀,況且還有人才尚在,外加美國的扶植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巨大市場,這些因素都助力德日經濟在戰後迅速復興
二戰時德國和日本本土都遭到大規模破壞,德國本土被盟軍從東西兩線相繼攻破,整個國家幾乎變成一片廢墟,人口損失和財產損失都十分巨大。並且德國在戰後受到的懲罰也更加嚴厲,不僅大量戰俘被法國、荷蘭、比利時、蘇聯拉去強制服勞役,國家也被拆分成了東西兩個,國家錢途晦暗無光。
相比之下日本結局要稍好一些,雖然二戰時日本捱了兩枚原子彈,東京也被柯蒂斯·李梅少了個精光,但日本識趣地趕在美蘇攻入日本本土前投降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日本損失。同為二戰策源地,德國在二戰的軍民死亡人數超過了800萬,而日本只死亡了不到300萬人。
總的來說,戰後德國和日本的日子都不好過,尤其是德國,丟失了大片國土和人口,東部地區還被蘇聯佔據,國民連住房都不夠,糧食就更加緊缺了,情況非常糟糕。
不過隨著冷戰局勢的到來,英美兩國漸漸意識到了西德的重要性,在美國的主導下,盟軍沒有完全拆除西德的工業,這為德國日後的崛起打下了基礎。
為了遏制蘇聯在歐洲的擴張,1948年美國政府正式推出馬歇爾計劃,向西歐盟國提供了131億美元的技術援助和資金支持,其中90%是贈予,10%為貸款。而西德則獲得了14.48億美元,被援助金額僅次於英國和法國。
但是德國畢竟是戰敗國,美國提供給其他國家的錢是不用還的,唯有德國是個例外,馬歇爾計劃中那10%的貸款基本上都是西德政府償還的,只不過美國免除了貸款利息。
長期以來外界都對馬歇爾計劃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正是美國的援助才幫助西德和西歐走向復興,今天仍舊有很多人持此觀念。不過我覺得馬歇爾計劃的地位被一定程度上被高估了,這筆錢確實對西德和西歐經濟復興有很大幫助,但不是決定因素,西德和西歐經濟復興關鍵還是底子好。
在二戰後德國的大型企業基本都被保留了下來,原本位於東德地區的一些企業也跑到了西德重新建廠,例如奔馳、寶馬、克虜伯等公司都相繼恢復生產。
像是克虜伯公司,作為德國曾經重要的軍工企業,戰後被盟軍全面接管,其老闆阿爾弗雷德·克虜伯被海倫堡法庭以“反人道、掠奪被佔領地區和陰謀反對和平”的罪名判處12年監禁。但是到1951年年初,阿爾弗雷德就被釋放了,他在監獄裡一共待了不到四年時間。
出獄一年後阿爾弗雷德與英國當局簽署協議,在阿爾弗雷德同意放棄軍工領域之後,英國人將克虜伯公司還給了阿爾弗雷德。此後克虜伯公司在阿爾弗雷德的經營下重新崛起,到60年代初,克虜伯集團的僱員已多達11萬,年營業額達到15億美元,躋身歐洲十大企業之列,經營範圍包括造船、橋樑建築、化工、紡織、塑料、水處理、煉油和核反應堆等等領域。
除了克虜伯,奔馳也在放棄用於軍用的航空發動機之後,被盟軍允許恢復生產,並迅速成為世界豪華汽車品牌的帶頭大哥。而我們今天常見的運動品牌彪馬和阿迪達斯也是在二戰後成長為世界性企業的。
(奔馳S級汽車,男人夢寐以求的座駕)
所以德國在二戰後的復興主要得益於自己本身的基礎好,其人才體系和工業基礎尚在,外加美國扶植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巨大國際市場,鑄就了德國的經濟騰飛。
相比之下日本的崛起與德國差不多,雖然日本戰前工業基礎不及德國,但是也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工業國了,在科技領域日本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要知道僅僅在戰後的第四年,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他的成就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戰後美國政府原本想把日本的工業全部拆除,搬到周圍國家去,但是卻遭到駐日美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的拒絕。
麥克阿瑟對於日本來說是有再造之恩的,說他是日本復興之父一點都不為過。他不僅保住了日本的工業基礎,還大量調撥糧食賑濟災民,保障了日本的社會穩定。
在麥克阿瑟的保護下,日本挺到了朝鮮戰爭,這場戰爭成為日本國運的轉折點。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將日本變成了在遠東的物資生產基地,日本的工廠接到了海量的軍事物資訂單,當時瀕臨倒閉的豐田公司僅在一個月內就獲得了5000輛軍用汽車的訂單,讓豐田一舉起死回生。
(今天豐田最經典的硬派越野車蘭德酷路就是發源於朝鮮戰爭)
(第一代蘭德酷路澤是模仿的美國著名越野車威利斯吉普)
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日本獲得了美軍高達36億美元的鉅額訂單,所獲收益遠超被美國援助的西歐各國。正是靠著這筆錢,無數日本企業大賺特賺,日本經濟開始長達20年的第一波高速增長。
到1968年日本首次超越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69年西德又再度反超日本,但由於人口規模少於日本,西德最終還是被日本超越)。
當然,日本能夠順利獲得復興並不是全部都指望美國的扶植,二戰後日本政府鼓勵教育,獎勵創新,大力引進歐美的先進技術,確立科技立國的發展策略,這些才是日本崛起的根本因素。
千佛山車神
德國是日耳曼人,是匈奴人,敢冒險,敢戰鬥,敢於勝利,爭強好勝。日本是大和民族,很團結,有組織紀律性,很有戰鬥力。德國,創新水平高,科技能力強。日本,做事很細心,有耐心,敢於科技創新,敢於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德國,日本,科技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美國在德日實行高度民主制度,讓他們敢於向科技強國邁進。民主民主,當家作主。人民當家作主,才有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才有創新力。其次,美國給德日優越的政冶制度和正確方針,政策。正如,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計劃經濟變市場經濟,政企分開,讓企業有高度自主權,企業經營手段靈活,其質量和效率都有很大提高。政治為經濟服務,以經濟為中心,政冶圍繞經濟轉。特別最後一點,美國對德日在戰後,提供大力無私免費援助,給德日經濟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特別是日本,美國給日本的朝鮮和越南戰爭的兩次大訂單,讓很多日本企業起死回生,還從中由此壯大。總之,德日教育興國,科技強軍,讓德日在美國軍事保護下,經濟無私勉費援助下,得以集中精力,全力發展經濟,在科技創新作用下,一實現了經濟騰飛,一下子變為經濟強國。補充一點,德日很注重教育事業快速大發展,有了質和量的提高和飛躍,為德日軍工企業培養了一大批傑出的優秀人才。德日文化水平高,科技能力強,有強大自信,才有青春活力和戰鬥力,才聰明能幹,才有一技之長,才有過硬本領和才華,才能勝任自己從事的職業和偉大工作。
中國美6220
這個問題我認為從這幾方面來分析。第一,日本、德國本身的基礎好,儘管是戰敗國,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依靠之前良好的經濟基礎,很快就能實現經濟的振興。笫二,兩個國家都特別重視科教興國,重視製造業和實體經濟的發展。眾所周知德、日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都不少,科技教育水平高,機械製造、高端裝備業世界領先,很多企業都是百年老字號,口杯好,質量優,反觀我國卻正好相反。第三德、日兩國民族構成較為單一,德意志民族和大和民族凝聚力較強,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面對千瘡百孔的局面他們能齊心協力將經濟搞好。第四就是有優秀的領導人,戰後幾十年,德、日都湧現了傑出的領導人,帶領人民走上了經濟振興、人民富足的道路。第五是美國的支持,美國給予了大量的資金援助使得它們能夠快速重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了資金想發展就變的比較容易了。最後,打鐵還需自身硬,德、日的發展更重要的是依靠自己國民的努力和智慧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和可持續發展,這點尤其值得我們中國學習
追夢者152724661
日本和德國雖然是戰敗了的國家,但是人家的武器研發成果還在手裡啊,技術人員又沒有上戰場,沒有損失那些重要科技人才。而且傷亡的是那些低級的士兵,就像美國的引進黑人奴隸,經過大西洋的折騰,那些弱勢的群體就會被消滅掉,留下良好勇猛的種類上岸生存勞作。然後戰爭結束,科研人員他們都快速地能找到女人結婚生孩子。那些種子就像大學生捐精的那麼良好,得到很多地培育,戰爭倖存的也回來經商,因為商人都是精靈不會傻呼上戰場送死的聰明頭腦。
戰爭的工業底子就在那裡,把生產線稍微改一下,之前生產軍用的坦克飛機卡車的用來生產民用汽車,質量都是剛剛的。大家都知道軍工的質量保證吧,而且師傅做軍用那麼高要求的都熟手,做起民用的就輕鬆多了,起碼不會那麼有性命擔憂。所以德國的奔馳,寶馬,大眾的知名汽車大廠前身都是軍用品生產廠家。卡車的漂亮質量更不用說啦,看到歐洲卡車都流口水。日本的就有三菱,富士等大量的精工會社,這些都是做軍品的背後有靠山的大款爺。
電子產品類的西門子,本來就是戰爭時期為軍方研究生產的。當時的科研人員可是被軍槍指著來高壓力的搞創造,元首說要怎樣的武器和怎麼樣的設備都是拼命研發出來。日本的是全心思想效忠的,比信仰還要乖巧精心的做事情。
戰爭的結束,勝利的國家都在歡呼歡樂的喜悅沉醉。不是文娛表演就是大文大崇拜思想。國家的復興人口的快速增長就需要大量建設。自己顧著歡快的歌舞昇平沒有去搞研發就要買日本還是德國的產品。生產建設用的挖掘機械還是工廠用的機床設備電子儀器,剛好日本德國在戰爭時期就有不少堆倉的好貨,賣給這些國家,又是賺到大量錢。有了錢就可以搞起高級的金融還是貿易,研發更高端的航空和高速列車,有了錢就會享受的思想,研發高檔豪華汽車。而其他的那些戰勝國還在沉迷在勝利的喜悅,繼續文娛還是政權的鬥爭。
豐沙利
德國日本是戰敗國,財富國內全部被毀滅,為什麼20年就發展成為發達國家了?
我們知道,在二戰中,德國和日本是當時的侵略者,也是重要的軸心國成員,他們發動了納粹戰爭,但最終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努力下,打敗了他們,並通過國際審判,讓兩國賠償了大數額的賠款。按理說,作為戰爭的戰敗國,國內財富基本全部被毀滅,經濟倒退,人民生活食不果腹,很難恢復到戰前的繁榮形勢,但為什麼經歷20年他們就發展成發達國家了呢?
小編認為,這兩國雖是戰敗國,但經濟底蘊還在,再加上美國的支援和自身的努力,很快就擺脫了困境,走上了發展道路。
1、戰敗後的日本慘不忍睹。
我們知道,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先後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造成大量平民和軍人傷亡。促使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宣佈投降,隨著美國駐軍的駐紮,戰敗後的日本慘不忍睹。
日本國內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全國幾乎是一片荒廢。剛投降時的日本有120多個城市幾乎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整個社會就是一個沒有秩序的世界,完全處於混亂狀態,不僅人的精神世界坍塌了,而且糧食等物資也極為匱乏,國內搶劫隨處可見,犯罪率極速上升。
尤其是日本廣島長崎被美國原子彈轟炸後,到處是一片廢墟,日本平民無家可歸,露宿街頭。遭受飢餓與病痛的折磨,老人孩子們只能無奈地蜷縮在牆角。再加上日本此前不計代價的戰爭行為,極大地消耗了國內本就不多的資源,日本經濟滿目瘡痍,甚至一度陷入癱瘓停滯的狀態。當時的日本人過得非常辛苦,他們睡在地下道、排水管、防空洞中,或是在轟炸過後殘破的小區中挖洞保暖,而且跳蚤、蝨子、傳染病如影隨形,傷寒和霍亂也在當時大肆流行,每個月有上百名日本人餓死時。日本女人只能靠和美國大兵的關係,來維持自己的生計。
據資料統計,日本在二戰中有45%以上的國民財富毀於戰火,40%的城市建築成為廢墟,1300萬人失業和半失業,3000萬人失掉家園或流離失所。整個日本經濟倒退了25年。
2、日本在戰後迅速發展的原因。
一是豐厚的歷史底蘊。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後,對外侵略擴張,實行殖民統治,靠戰爭和掠奪來積累資本,刺激本國的工業發展,雖然二戰失敗,國內經濟遭受重創,但是底蘊還在,所以一旦發展起來還是很快的。
二是美國出於戰略需要,不但免了日本的賠款,而且投入鉅額資金扶持日本經濟,使日本工業很快得到恢復。從50年代開始,歐美髮達國家相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日本抓住機遇,使工業生產開始高速增長。
三是日本高度重視科技。日本一直重視發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國”的新戰略。在大力開發尖端科技的同時,日本特別重視將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而推動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四是日本重視發展教育。日本發展經濟的優勢之一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因此,日本努力發展國民教育,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同時,日本政府通過“危機意識”的灌輸,使國民自覺地努力工作。長期以來,日本人工作強度之大和每週工作時間之長,是歐美髮達國家無法比擬的。
五是受益於美國的軍需,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再造了日本。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了亞洲大陸佔一席之地,日本的戰略地位一下子變得十分重要,美國需要日本成為對抗蘇聯的基地。美國先後發動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朝鮮戰爭需要大量的戰爭物資,更是給日本帶來了龐大的軍需訂單,進一步刺激了日本國內經濟,經濟開始迅速恢復。後來美國又捲入了越南戰爭,戰爭持續了將近二十年,大量軍事物資都從日本訂貨。日本由此獲得了長時間的繁榮,經濟迅速發展。
3、戰敗後的德國支離破碎。
二戰是納粹德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但是同樣給德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戰爭中德國有550萬人死亡,還有約100萬人失蹤。戰爭結束後.德國人口出現混亂局面。歐洲東部和東南部約有1200萬人在盟國的強制命令下開始大量逃亡或被逐,在這次民族大遷移中有100萬人斷送了生命。
戰後的德國滿目瘡痍,許多城市一片廢墟,柏林、漢堡、科倫和漢諾威破壞十分嚴重,居住十分困難。柏林沒有住宅,沒有商店,沒有運輸,沒有政府建築物一,成為一座“死亡的城市”。戰後德國有千百萬人無棲身之所,只得擁擠在毀壞了的房屋裡、防空壕、地下室和地堡裡生活。戰後德國人民處境十分悲慘,迫切要求食物、住宅和工作,希望早日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4、德國在戰後迅速發展的原因。
一是受益於美國馬歇爾計劃。1947年7月,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對二戰中被戰爭破壞的歐洲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而聯邦德國也在被援助者之列。受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影響,聯邦德國在金融、技術、設備等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援助,也堅固了西德經濟發展的基石。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就感嘆過:“沒有美國的援助,德國的復興是不可能的”。
二是德國民眾重建國家的積極性增強。二戰後的德國,國運一落千丈。絕大多數有形資產在戰爭中化為灰燼,但是無形負擔也隨之降輕,換句話說,國民在重建國家中少了精神負擔,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建設中去。而且德國人不但聰明,還勤勞、當時德國工人平均每週的工作時間是50小時,遠遠高於英國的38小時。關鍵是工資還不是很高。可以說他們真的是憑藉熱情來建設這個國家的。
三是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衝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係得到了根本的糾正。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係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四是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五是大大降低了軍費開支,全力發展經濟。戰後,德國受到了制裁,因受美英法蘇的牽制,最終美國基本接管了德國軍事,失去了國家主權,德國在惶恐中度過。不過,很顯然,德國也不用再為那龐大的軍費買單,這是不幸中的萬幸。沒有了沉重的軍事開支,便可以集結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用於經濟發展中去。
綜上,小編認為,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日本和德國,能夠在二戰失敗後,迅速發展成為發達國家,既有他們自身努力的結果,也是美歐國家有意扶持的結果,畢竟他們同屬資本主義陣營。
葛大小姐
像這種問題的原因應該是很多方面的,畢竟一個國家從弱走向強是一件大事,不可能是某一個原因就讓它實現了,下面說幾個個人的理解。
在歐洲,德國長期以來就是強國,一直作為一方霸主存在著,工業發展較早,而日本早期向西方學習,明治維新積極進行工業化,成為了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這兩個國家工業發展較早,工業底子比較厚實,所以我們看二戰時期兩個國家都有一些代表性武器,性能優良值得稱道。
問題裡說的全部被毀滅肯定是不準確,雖然說打完了仗到處都是廢墟,但也沒被徹底炸平了,它們的工業底子還在,工業技術和工業能力都還有,只要把工廠重新建起來,生產恢復,怎麼都比那些工業底子薄、工業起步較晚的國家發展快。
美國戰後有一個馬歇爾計劃,這個大家都不陌生,也就是援助歐洲,幫助西歐國家進行戰後重建,儘管德國是二戰中的侵略國,要被限制,但是為了恢復歐洲經濟不能過度限制,德國是西歐體量最大的國家又有規模很大的工業和豐富資源,是歐洲經濟的扛把子,所以要幫助德國進行工業恢復。
美國在二戰結束後發動的戰爭成全了日本,因為戰場在亞洲,美國就就近取物資,美國的軍隊駐紮在日本,日本負責這些軍隊和美軍作戰部隊的軍需物資供應,日本大發戰爭財讓陷入困境的日本開始走上發展之路。
至於為什麼那麼快,這裡有必要提一句,剛剛說了內因是因為它們自己底子好,外因是因為得到了來自外部的資源,還有一點,就是因為發達國家的標準。我們都知道歐洲發達國家很多,因為發達國家標準更傾向於人均,歐洲那些國家小國寡民還算富裕,但是它們存在感很低,現在新聞上常看到印度、俄羅斯、沙特,但是很長時間也看不到一次挪威、芬蘭、瑞士。大國與小國各有優勢,大國可能總體什麼都多,但是人均什麼都少,小國反之,小國的人民可能過得富裕點、技術先進點,但是一些惠民的大工程它們搞不起,能生產的東西有限只能集中精力去把某幾個領域搞得先進,存在感低。但是在各有優勢的情況下那些沒存在感的小國就叫發達國家,彷彿就是有國家借用話語權為他們量身打造的發達國家標準,你有什麼優勢什麼就是標準,這些機構多半不是來自這些現在被稱為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不強的國家的。
小國容易扶持,人均GDP很容易上來,要是換作印度美國扔進去半條命二十年也未必能讓它變成發達國家,它頂一個半歐洲, 在那些被稱為發達國家的小國中,德國和日本體量非常大,資源或者勞動力充足,且工業底子厚實,它們成為了發達國家中位列前茅者。
總結起來,就是自身優勢加上外部支持,還有發達國家符合它們的優勢,二十年成為發達國家也不算很難了。
鍋蓋頭司令
工業基礎扎實,依靠科技,國民工作責任感極高,國家首腦決策、施政有方、到位。
20年時候,足夠建起一個全新的國家……!!!
柳文38534571
二戰德國和日本被打敗。戰爭消耗了兩國大量的物質資源。但兩國的科技軟實力並沒因為戰敗而消亡。雄厚的科技軟實力加上多元文化的內涵、多極競爭民選(文爭而不是武鬥)的政治體制以及私有制為主導的產權制度和自由市場經濟模式地 綜合作用下,促使日本和德國在短時間內又在戰爭的廢墟上崛起了。
一個國家發展快慢取決於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內涵和科技水平。
真牛46
二戰中的德國和日本,作為最後戰敗國,受到了嚴厲的制裁,包括國家基礎建設的摧毀和經濟的打擊和瓦解,還要被同盟國軍隊佔領,受到了重創。但是,他們卻在戰敗之後,短短的幾十年中,就立刻恢復了國力,重新回到了發達國家的行列,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德國
德國在戰後,被四個國家佔領,其中美英法佔區建立了聯邦德國,蘇佔區成立了民主德國。被一分為四的德國,其實是被兩個陣營分佔,從此德國一分為二,民主德國被稱為東德;而美英法佔領的聯邦德國則被稱為西德。
蘇聯佔領了東德以後,採取了“搬空”策略,說白一點,就是見到什麼好東西,就搬回蘇聯,例如工廠什麼的,直接拆解開往回搬。美英法見狀氣的直拍大腿,但是美國的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他們不搶機器,他們搶人,老謀深算的美國把德國的一批科學家給搶到了國內,也因此成功使美國的科技水平提升了一大截。
本就損毀殆盡的德國,此時又遭到了財物和人才的掠奪,按理說想要發展起來就很難了。事實也是正是如此,德國的處境不容樂觀,想要翻身幾乎是難如登天。
不過德國的運氣不錯,它雖然被兩個陣營給分割了,但是也成為了兩個陣營碰撞的最前沿。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本來跌入深淵的德國,卻得到了美國的扶持和救助。東德也在蘇聯的幫助下獲得了一些新的機會。
但是美國在經濟方面顯然手段更高明,他們給西德投放食物、水,保證西德人民的生活,還給他們發放補助。東德的人就要差一些了,他們的生活壓力很大,過的不如西德,久而久之,就有大量的東德人鋌而走險投靠西德,隨著各方的角逐之下,德國再一次被幸運女神眷顧,居然在這種情況下完成了統一。
統一後的德國,似乎找到了從前作為強國的感覺,他們的工業積累和大量人才的保留,此時猶如春雨後的種子一般,快速發展起來。
就這樣,有著深厚工業底蘊的德國,在兩方角逐之中,完成了自我的翻身仗,又在重新發展起來之後,通過與法國在經濟上的聯合,逐漸擺脫了美國的控制,再次來到了西歐強國行列。
日本
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卻在明治維新中蛻變成了一個工業國家,率先發展起來的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成為了幾乎當時半個地球的侵略者,最終在全世界正義人民的反抗下以失敗告終。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雖然小,但是卻有著極強的執行力,在整個二戰中,全國居然上下同心,全力支持日本對外擴張的侵略戰爭。這樣的做法,讓許多國家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時候,日本的廣島和長崎被美國扔了兩顆原子彈給炸燬,其他的地區也幾乎都在李梅的大火中夷為平地。
隨後,美國軍隊又進行了入駐,日本的戰犯都被抓了起來,家族式的財閥也都被“肢解”,一些日本戰時政要以及軍官都被驅逐了公職。日本國當時已經被限制死,幾乎沒有任何翻身的機會。不過,細心的朋友會發現,這一時期的特點與德國何其的相似,日本也是在本該永無翻身之日的時候迎來了轉機。
日本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正是一場戰爭,美國在朝鮮半島的一場戰爭。經過這場戰爭,麥克阿瑟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鉗制日本發展的策略或許並不正確,他建議美國高層改變對日本的策略,從限制到扶持,目的是將日本培養成為一個橋頭堡。
美國高層認可了麥克阿瑟的想法,於是,日本猶如一頭被釋放的困獸,隨著美國對日本經濟政策的解綁,日本開始走上了復甦之路。得意於日本本來有的一些工業經驗和工業人才保留(日本在二戰的時候,刻意讓文科生奔赴前線,以此來保護理科人才),還有日本的農村小作坊工業製作形式,也為日本保留了一些本錢。加上美國給的大量訂單,使日本經濟有了發展基礎,同時,日本又大量引進世界所有的先進技術,進行研究發展和創新,邁出了科技上的一大步。
正是因為日本本來技術的積累和日本工業人才的保留,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飛速發展,嚐到了人才帶來的甜頭之後,日本對教育投入比例一度成為了全球首位,佔全國財政的20%以上,這樣的策略使日本迅速恢復了國力,重新回到了強國的行列。
我們只要稍微細心的觀察,就會發現德國和日本從一無所有到滿血復活,有三個最重要的共同點。第一,都有強國的底子;第二,都擁有大量的人才儲備;第三,都有美國的影子。由此可見,強國之路,經濟發展固然重要,人才培養和科技發展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