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身負”20個成語典故,個個經典,堪稱成語專業戶

背成語,或許是很多人老大難的問題,不是記憶力不好,而是實在沒興趣。筆俠也不喜歡背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但,如果裡面有故事,那就另當別論了。

“兵仙”韓信就是一個有故事的人,發生在他身上的成語典故多達20個(或許還不止),不由得不讓人稱奇。且這些典故個個堪稱經典,韓信真可謂是“成語專業戶”

韓信“身負”20個成語典故,個個經典,堪稱成語專業戶

接下來,筆俠就給大家獻上韓信的成語大餐。

1、胯下之辱

這個相信大家都知道,韓信落魄時,曾被一個惡霸欺負,惡霸讓他從自己的褲襠下鑽過去。如果換作夏侯惇,早就將他砍了,可是韓信不是武夫,只有認慫,不過這被後世看作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典範。

2、一飯千金

韓信“身負”20個成語典故,個個經典,堪稱成語專業戶

韓信落魄時還曾窮得連飯都吃不起,一個好心的老婦人施捨給他一碗飯,韓信發達後沒有忘記這件事情,賞賜千金給這位老婦人,此舉也被比喻為不忘舊恩。

3、國士無雙

在漢中的時候,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問韓信有大能耐?蕭何不假思索地說:國士無雙。就是指一個國家難找出兩個這樣的人,可見蕭何對韓信評價之高。

4、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這是韓信的成名戰。當時劉邦被困漢中,棧道被燒燬,很難在短時間打回關中。

韓信此時出奇策假裝慢慢修棧道,實則從陳倉小道悄悄殺入關中,迅速平定三秦,為後來打回中原,和項羽爭天下打下了重要基礎。

5、背水一戰

這是韓信的經典戰,雖不是他首創,但運用得恰到好處。

當時韓信和劉邦兵分兩路,渡黃河北上攻打趙國,在不利條件下,他採取截斷自己歸路的方法激勵士氣,背水一戰將趙軍打垮。這一招被後世名將不斷使用。

6、置之死地而後生

這個成語也是說的背水一戰的故事,只是換了種說法。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讓自己沒有退路,奮勇向前,唯有勝利,才能活下來。這是一種險中求勝的方法。

7、獨當一面

楚漢爭霸的時候,韓信和劉邦兵分兩路夾擊項羽,劉邦對韓信這一路心存疑慮,就向張良尋求意見。張良的回答是:韓信能獨當一面。意思是說:韓信完全能勝任那一路的工作。這個成語也被用來形容能獨立完成某個領域工作的能力。

8、十面埋伏

韓信“身負”20個成語典故,個個經典,堪稱成語專業戶

這是韓信的“封仙”之戰,在強悍的霸王項羽面前,他能算無遺策地將項羽包圍得嚴嚴實實、密不透風,比八面都還多兩面埋伏,迫使項羽最後逃亡烏江,並在那裡走投無路自殺。

9、功高震主

漢朝建立後,由於韓信的功勞太大,使得劉邦的地位都受到他的威脅,這樣反而對韓信不好,因為臣不能超過君。果然,不久後劉邦的夫人呂后就對韓信下手了。

10、金石之交

金石之交指的兩人關係非常好,像金石一樣堅不可破。

韓信曾有一個幕僚勸他自立為王,和劉邦平起平坐,卻被韓信拒絕了。幕僚感嘆到:你雖覺得和漢王的關係就像金石一樣,但終有一天會被他擒獲。後來果然應驗。

11、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身負”20個成語典故,個個經典,堪稱成語專業戶

韓信能被劉邦登壇拜將靠的是蕭何的推薦,所以“成也蕭何”;韓信最後被騙受擒也是因為對蕭何的信任,所以“敗也蕭何”。比喻成事敗事都是同一人。

12、推陳出新

韓信還在為劉邦管糧倉的時候,把糧倉開了兩個門,新糧食進,舊糧食出,這樣就可以保證糧食不會變質浪費,即推陳出新。

13、解衣推食

劉邦重用韓信的時候,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韓信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給韓信吃,對韓信是關懷備至,可是最後呢?。

14、婦人之仁

這是韓信對項羽的評價,韓信認為:項羽做事意氣用事,不識大體,有時不夠狠,就像婦女的軟心腸一樣,最終會害了他。

15、人心難測

當時天下有一對著名的刎頸之交,叫張耳和陳餘。話說兩人誓同生死,但後來卻翻臉了。韓信從他們的身上感慨:人心難測。此一時、彼一時,誰也說不清未來會發生什麼。

16、拔旗易幟

古代打仗,旗幟很重要,旗幟就是勝負風向標。韓信抓住這一點,一有機會就拔掉敵人旗幟插上自己旗幟來迷惑敵人,這樣就可以讓敵人兵敗如山倒。

17、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韓信“身負”20個成語典故,個個經典,堪稱成語專業戶

這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反義詞:說的是韓信想利用趙國人李左車攻打齊國,但李左車卻提不出有用的計謀,所以就用這一句來向韓信表忠心。意思是:我雖沒有什麼良策,但我絕對支持你。

18、戰無不勝

這是劉邦韓信的評價,在劉邦看來,韓信從無敗績,事實也是如此。

19、略不世出

這也是對韓信的評價,指的是韓信謀略沒有幾個人能與他相比。

20、居常鞅鞅

韓信沒有反劉邦,劉邦卻奪去了韓信的兵權,韓信從此稱病不朝,悶悶不樂。居常鞅鞅就是指的韓信這種因不平或不滿而引起的鬱鬱不樂。

20個成語典故基本涵蓋了韓信的一生,此時此刻,你覺得韓信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到底是該反?還是不反劉邦呢?

如果您喜歡作者的風格,請順手給個贊!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注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