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發現絕世國寶,郭沫若考證卻叫錯名,歷史課本將錯就錯50年

​1939年的一天,河南安陽武官村的農民吳培文在自家的菜地裡勞作,突然他的鋤頭碰到了一個非常堅硬的東西,於是吳培文便放下了手中的工具,仔細的清理著周圍的浮土,想要看看自家的菜地裡究竟埋著什麼,挖開一看才發現其中有一些土壤還帶著一些銅鏽,吳培文確定自己家的菜園子肯定有寶貝,於是他叫來同村的十幾個人一起將土裡的寶貝挖出來,因為當時日軍已經佔領了河南,為了防止日軍發現,只能在夜裡動工,這十幾個農民一直挖了幾天幾夜,最終竟然挖出了一個巨大的銅鼎,而這座銅鼎就是後來的後母戊鼎。

農民發現絕世國寶,郭沫若考證卻叫錯名,歷史課本將錯就錯50年

後來當地的古董商聽說了這件事情,於是便出價20萬大洋想將這個銅鼎買下來,但是由於銅鼎太大不便於運輸,於是要求這些村民將銅鼎鋸為幾塊,後來吳培文不忍毀壞國寶,和大家一商量決定好好保護起來,後來日軍戰敗之後,當時的地方政府勸說吳培文將大鼎上交給國家,後來後母戊鼎在南京展出,蔣介石親自參觀,後來輾轉流離,新中國成立後,後母戊鼎被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為了鎮館之寶。當時的文物專家郭沫若對此銅鼎非常感興趣,經過一番考證之後,郭沫若認為這個銅鼎是當時商人為了紀念母親而造的,又由於銅鼎上有司母戊的字跡,於是便取名為司母戊鼎。

農民發現絕世國寶,郭沫若考證卻叫錯名,歷史課本將錯就錯50年

後來司母戊鼎這個名字便在考古界和歷史界廣為流傳,小編記得小時候也就是十幾年前歷史課本上還記載著司母戊鼎這個名字,可是後來經過大部分專家的重新考證後發現銅鼎上的字跡實際上是後母戊鼎,翻譯過來就是獻給偉大的母親戊,當時這一字之改引起了考古界和歷史界的廣泛爭論,很多人對銅鼎的名字有著不同的意見,且各方爭論不下,結果就造成了一個非常尷尬的結果,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後母戊鼎的介紹中赫然寫著後母戊鼎幾個大字,而在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卻將此銅鼎命名為司母戊鼎,一個銅鼎竟然有兩個名字,可以說這樣的文物還是第一次見,後來歷史課本中好不容易才將銅鼎的名字改過來,稱為後母戊鼎。

農民發現絕世國寶,郭沫若考證卻叫錯名,歷史課本將錯就錯50年

後母戊鼎的製作工藝十分複雜,甚至讓人難以想象在幾千年前的商王朝竟然能夠造出如此精細龐大的銅鼎,銅鼎的製造必須多人密切配合才行,這說明商代的青銅鑄造技術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所以商王朝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青銅文化時代,更讓考古學家們驚奇的是商代人對於鑄造材料比例的把握十分的準確,其中很多元素比例經過檢測後發現恰到好處,保證的銅鼎的堅固,這才能夠歷經千年歲月保存至今。

農民發現絕世國寶,郭沫若考證卻叫錯名,歷史課本將錯就錯50年

而對於最早發現後母戊鼎的吳培文老人,歷史也沒有忘記他,2005年,當時已經83歲的吳培文老人與時隔50多年的後母戊鼎最後一次見面,當老人顫顫巍巍的將雙手放在銅鼎上時,在場所有的人都非常的感動,如果不是這位可敬的老人,如此貴重的國寶恐怕早就毀於日寇之手,或者被人毀壞, 作為大鼎的發現人和保護人,他被特許可以撫摸大鼎,這讓他激動不已,也是他作為發現者和保護者得到的最高的榮譽吧!

農民發現絕世國寶,郭沫若考證卻叫錯名,歷史課本將錯就錯50年

參考文獻:《國家博物館之後母戊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