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格力第一,到了美國第一名卻是海爾?

哈尼哈尼幸運


格力國內第一,海爾國外第一,形成如今的局面原因很多,個人認為四個因素的影響比較大:

一、戰略重心不同

海爾在2005年左右的時候,在國內已經很火了,成為了當時中國家電市場的一哥,但是當時國內經濟發展沒起來,海爾認為國內市場空間有限,就開始將重心由國內轉向國際化,並大力發展北美市場,畢竟北美市場家電規模是最大的,北美通過收購、自投等方式發展起來了。而國內消費水平發展起來的時候,海爾的重心並沒有像格力一樣將中心放在國內市場,仍在主攻國際市場,導致海爾佔據國內第一第二的產品幾乎沒有,因此出現海爾在國內的知名度越來越降,反而沒有國際知名度那麼高了。

格力主要在國內市場發展(當然和格力在發展國際市場受阻也有關係),並且專注於空調,隨著國內消費水平的提升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加之品質比較過關,因此在國內市場空調領域佔據了最大的份額,知名度在國內也就比較高。

二、營銷策略不同

海爾之前是非常火的,一句海爾“真誠到永遠”,讓老百姓牢牢的記住了他,但在後期的營銷推廣、廣告宣傳這方面越來越少,逐漸淡出了消費者的視線。

而格力經典語言“好空調,格力造”,數十年數一日在媒體上不停的出現,讓格力的名字深入人心。

三、發展策略不同

海爾從零幾年之前成為中國家電領導品牌之後,就開始熱衷於搞什麼“流程再造”、“人單合一”,這此東西對於目前企業競爭環境來講,仍過於超前。海爾將重心放在管理上,而對於經營相反而沒有管理重視,比如產品研發支出趕不上人家上、營銷投入沒有人家大。

個人覺得管理很重要,但是將好產品賣給消費者更重要!

格力空調一直注重產品研發和市場營銷,始終將這兩項放在第一位,牢牢將渠道握在自己手中。為了將渠道牢牢掌握在資源上,甚至不惜與國美、蘇寧這樣的家電連鎖品牌決裂,數據證明格力走對了。

從格力和海爾2018年財務數據就可以看出二者在國內市場的差距,海爾多產品的前提下2018年營收1833億,淨利潤97億。

格力在以空調產品為主導的情況下,2018年實現收入1981億,實現淨利潤264億。海爾的營收被格力所超越,海爾的淨利潤更只有格力的1/3多一點。

*需要說明一點的事,上述數據只包括A股上市公司的,此外還有一個香港海爾電器,主做洗衣機和熱水器,2018年營收825億,淨利潤40億。

四、組織管理不一樣

我們平常所認識的海爾產品並不是同一個主體,它由海爾集團、香港上市公司海爾電器、海爾智家(青島海爾更名)三大部分組成。它的組織結構相比格力電器複雜太多,因此在品牌宣傳上,不能集中於一點。海爾集團在宣傳、,A股上市公司海爾智家在宣傳、香港海爾電器也在宣傳,由此造成了資源的分散,不能集中對海爾品牌進行宣傳。而格力不一樣,格力就是做家電的,空調是主打產品,所以格力的品牌宣傳很明確,就是宣傳格力空調。

包括以上的各種因素,導致格力在國內無論是品牌知識度還是業績均超過了海爾。 而海爾國際化比較早,也比較成功,在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美市場,海爾的家電都有相當高的市場佔有率,反觀格力在國內市場發展得好,但國際化線路卻不順利。也就出現了國際市場海爾超越了格力。


老楊會計


我們家的海爾空調是1991年購入的,當時它還叫“青空”牌,如今算來得有29歲了,比我兒子的歲數還大。當時買臺空調,相當於現在買臺車了,但是那個年頭,身邊的鄰居好友家買的都是海爾牌的家電,所以我買的時候也沒猶豫。



三十九啊


我家的海爾空調安裝的時候真的有被海爾的安裝師傅感動到,我家在五樓,放置空調外機的那個地方受力面積小,又因為樓上鄰居不在家,安裝師傅試了好幾次,都使不上勁,在我的多次勸阻下,售後師傅還是冒著危險幫我安裝好了,當時是夏天,我拿冷飲招待他們,他們也推辭了。海爾真是很不錯,服務好產品贊!


破滅神話衷


前幾個月三千多買了個海爾洗衣機,質量真心坑,用了一個多月上面個開蓋就壞了,打保修重換了一個,用了一個月又壞了,現在洗衣服都不用蓋了,我也在網上看到海爾多大個企業,多厲害才買的,想試一試看來是沒被坑過不死心啊。


牛牛1368028


海爾空調確實不錯,我家空調用了三年了,一點問題都沒有。當時還是我同事推薦買的呢,一開始也在幾個品牌中糾結,但看同事家海爾空調用的不錯,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買了,沒想到真的不錯,買對了,現在朋友買空調我也推薦給他們海爾空調。


舊人歸濰


感謝您的閱讀!

我認為,海爾放棄了國內市場,被格力撿了便宜。小時候,我都不知道格力,只知道海爾。但是,海爾似乎放棄了國內市場!一心去發展國際市場!甚至於,海爾被一些人稱為“美國本土”,原因在於1999年,張瑞敏投資3000萬美元,在美國建廠,用美國員工!

張瑞敏在採訪中提到,1999年美國建廠的往事,很多質疑,海爾走出去風險很大,但是不走出去是最大的風險:“國外建名牌要賠八年,這個骨頭今天不啃,可能明天就沒機會了”。

正是因為海爾的這中魄力,才讓海爾連續從2009-2018年,在全球主要家電銷量中排名第一:

雖然如此,海爾確實是犧牲了利潤,來獲得了規模!看一組數據:

  • 2019年10月30日,海爾發佈前三個季度利潤,前三季度共實現營收2043.46億元,淨利潤140.35億元。
  • 格力實現營收1550.39億元,淨利潤221.17億元。

海爾確實營收高,但是在美國市場,或者全球市場的發展,讓它的投入大,規模過大,導致了海爾的負擔不輕。

而格力不同,它以品牌出眾,出色的營銷能力,卻讓它成功的獲得了國內市場的認同。而且,海爾放棄代工,發展自主品牌,很多訂單被損失。

這些都是影響格力和海爾在各大市場的不同佔比和區別!


LeoGo科技


確實是這樣的,在國內的格力、美的確實很火,海爾在國內的聲音越來越小,格力在國內的名氣現在確實已經蓋過了海爾,從格力和海爾的領頭人在國內的發聲就知道了,董明珠經常在國內各大媒體語出驚人,比如說之前跟小米的雷軍打賭,而海爾董事會主席張瑞敏則很少在國內媒體發聲,很多人其實不知道張瑞敏。

這不意味著海爾就比格力弱,兩者的世界500強排名相差不大,也不可否認格力的發展確實非常快,2019年世界500強格力第1次入選,排名414位,海爾世界500強排名第448位。

格力深更中國市場,海爾深耕美國市場,其實是企業發展思路不一樣,海爾用了20年努力在海外創牌,犧牲了部分國內市場份額和利潤,現在海爾品牌已經是世界品牌排名第41位了,我讚賞海爾的這種走出去的戰略,我們的企業就缺少了海爾這樣勇於走出去並做得很好的企業,華為是一家,走出去和世界知名企業競爭才能更快的壯大企業核心技術,讓中國製造變成中國智造!


互金圈


兩家企業的發展側重點不同,海爾更加傾向於海外市場的探索,拋棄了國內競爭激烈的環境。而格力深耕國內,在國內稱霸之後才開始一步一步的探索國外市場。所以才有了國內格力第一,美國海爾第一的說法。

海爾能在美國有現在的成就並不是大風吹來的,而是海爾經過了20年的探索,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成績。剛開始海爾步入美國市場時也是備受美國本土企業的打壓,比如說當時美國空調市場最大的品牌伊萊克斯,通過營銷跟研發手段,破壞海爾的正常銷售流程。

這種情況大概維持了一兩年。後來海爾轉變思路,採用美國本土化製造和銷售戰略。這樣一來海爾就算是美國的本土品牌,自然也就受到了公平的市場待遇。之後憑藉著性能與價格的優勢,海爾打破了伊萊克斯在美國空調市場的絕對地位,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空調品牌。

反觀格力

與海爾不同的是格力近幾年才開始一點一點的探索海外市場,之前的時間格力一直在國內的空調市場摸爬滾打。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格力最終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空調品牌。2019年,格力營業收入實現2500億左右,在國內空調市場中地位顯而易見。

但是在國際市場的探索中,格力的表現就有些吃力。但從格力的發展戰略來看也算是不錯,畢竟採取的戰略是一個一個的突破,這個確實是需要時間。


界動傳媒


    格力、海爾、美的是我國家電領域的三巨頭,那麼誰排名第一呢?下文具體說一說。

    格力

    我們先說一說格力,格力的當家人董明珠也算是一名網紅了,假如問你海爾和美的的老闆是誰,你可能不知道,但是一提到格力,大家就會想到董明珠。格力的本職是空調,而且擁有種眾多的專利技術,但是在董明珠的領導下涉及了汽車製造、手機制造,向關聯性不是很高的產業多元化擴展。

    事實上,格力在這三家家電公司中規模實力是最差的,因為另外兩家都是世界500強企業,格力沒有上榜。

    海爾

    海爾是一家比較低調的公司,但是海爾的規模和實力是最強的,在歐美、東南亞,海爾家電已經躋身高端家電領域。海爾在全球各地有研發中心,已經成為一家國際企業,很早就躋身世界500強企業了。

    美的

    最後說一下美的,美的的家電產品涉足的領域比較多,涵蓋了洗衣機、空調、冰箱、油煙機、熱水器等以及各類小家電,同樣躋身於世界500強企業。相比格力,格力的核心產品是空調,產品線相對較少,不過,這些年隨著空調市場的日漸飽和,格力也向多元化轉型,觸及手機、新能源汽車,只是市場反應一般。


    總之,格力、海爾、美的三家都是很優秀家電企業,只是海爾更注重研發,在世界各地都有研發中心,產品線豐富,逐步走向高端家電發展。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可以多多點贊哦,也可以隨手點個關注哦,謝謝。

Geek視界


結論:海爾海外以收購當地品牌帶動整體收入,很好地利用了本土品牌的知名度。格力則更多與零售商合作推自有品牌,進展相對較慢。

海爾目前確實是中國白電的第一品牌,同時也是世界第一品牌(從白電綜合市場份額角度評價),這些都是因為格力和海爾戰略重心不同所導致的。

海爾在海外市場的發展戰略是:收購海外品牌,以海外品牌帶動“海爾”品牌國際化;格力則更多是與海外零售渠道合作,主推“格力”品牌。

格力成立於1985年,海爾成立於1984年,時間上相差不多,可以說在2000年以前,兩者的發展路線是相似的,就是不斷擴大國內市場的戰場,唯一與格力不同的,是海爾的家電品類更多一些,格力以空調為主,海爾則冰洗空全面發展,同時還涉足了電腦數碼領域。

一個是單品類家電,一個是多品類家電,很難說哪一種方式更好,格力致力於空調,所以目前是國內空調第一品牌,海爾多種家電共同發展,以量取勝。

90年代末期,海爾開始佈局海外渠道,當時也是為了響應國家出口創匯的號召,海爾與當地的家電零售渠道合作,產品開始銷往世界各地。

格力此時也在東南亞和拉美進入當地市場,也是與零售渠道合作。此時海爾與格力海外市場的操作方式,仍然是類似的。

轉機出現在2010年後

通過十餘年的海爾市場開發,海爾開始謀劃收購海外品牌,從2011年開始,海爾一口氣在海外收購了4個品牌,新西蘭的“斐雪派克”,日本“AQUA”,美國通用電器“GE”,意大利“CANDY”,用這些品牌在當地積累的優勢帶動“海爾”品牌的海外知名度。

海爾已在全球擁有10大研發基地(其中海外8個)、24個工業園、108個製造中心、66個營銷中心。

而格力,依然側重於零售渠道的合作,以“格力”等自有品牌主推,但由於在海外的知名度相對較低,所以格力的海外之路走得一直比較艱難。

格力則是成立海外分公司,如越南格力分公司,巴西格力分公司,但目標依然是以銷售為主,生產製造為輔。

2018年,格力電器全年海外營收佔比是約17%,而海爾的海外營收佔比則超過40%

,海外市場拓展的效果高下立判。

但不可否認,格力海爾都是中國家電的優秀代表,通過他們的努力,中國才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家電出口國家,中國人掌握自己的核心家電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