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最牛地產股漲幅218%,萬科最終還是KO了賣醬油的

一直以來,股市都被認為是實體經濟的“晴雨表”,股價不僅隨經濟週期的變化而變化,同時也能預示經濟週期的變化。

實際上,對於房地產來說,股價有時也是一面鏡子,房企表現的優劣都在股價的起伏之中得到體現。

最大增幅218.74%,仙股15支

據時代財經根據wind數據整理,2019年,上市房企市值增幅前30強的平均漲幅為77.81%,有24家的漲幅在50%至90%之間;增幅超過100%的有4家房企,分別為大悅城控股、魯商發展、中國奧園以及中國海外宏洋集團,增幅分別達到218.47%、173.69%、156.73%和120.01%、

大悅城控股市值的飆升與其重組的完成不無關係。2019年,中糧集團旗下中糧地產與大悅城歷時兩年的重組終於宣告完成,重組完成之後,大悅城地產隸屬於中糧地產,與此同時,原中糧地產更名為大悅城控股,股權代碼保持“000031”不變。

地產重組就像催化劑,在此推動下,大悅城控股向前邁了一大步。據其半年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大悅城控股銷售金額為254億元,同比增長62.86%;營收則為182.7億元,同比增幅達102.96%。此外,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長41.97%至19.32億元,各項數據的大幅增長無疑向資本市場傳達出正面信號。

匯生國際融資總裁黃立衝分析稱,2019年,除了本身增長較快及體量較大的民營房企之外,由國企重組成立或是通過國企參股的房企市值增長較快,這反映了當前市場的現實狀況。

“畢竟大部分房企都比較缺資金,國企在融資方面更有優勢,而且可以看到去年有一些項目或房企正在通過與國企合作的方式在進行發展,因此從土地儲備和增長動力來說,國企的優勢確實更明顯。”

當然,有漲亦有跌。時代財經統計發現,2019年上市房企市值跌幅前5位的房企,跌幅均達到兩位數。排名前5的房企中,跌幅最大的為福晟國際,其市值在去年下跌了80.53%;排在第5位的是ST銀億,跌幅亦達到40.98%。

這五家房企無一例外都存在業績虧損或面臨虧損的問題。查詢各家房企公告可以看到,2019年前三季,沿海家園的收入銳減近九成,且轉盈為虧;上置集團在2019年上半年淨收入同比下降42%,淨利虧損1.99億元;截至去年三季度末,銀億的營收同比減少17.6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虧損6.57億元,同比減少184.62%。

即便是半年報中體現出扭虧為盈的陽光100和福晟國際,同樣處於“懸崖”的邊緣。近兩年來,陽光100的日子不太好過,為了挽救虧損的業績,其不得不頻頻出售資產。2019年,陽光100相繼出售三個項目,回籠資金67.9億元。在2019年7月底,陽光100高層還曾表示,預計未來會出售共計100億元的資產。

福晟國際更是在2019年經歷了充滿風雨的一年,2019年半年報中顯示,其處於增收不增利的狀態。去年9月,福晟國際完成了一代到二代的交棒,但二代的上任似乎並未帶來任何利好,福晟國際的表現始終低迷。

更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縮水前5位的房企中,除了陽光100之外,其餘4家均為“仙股”,也就是在2019年末,其股價低於1元。而據時代財經不完全統計,至少有15家房企屬於仙股。

這其中就包括大悅城地產,與大悅城控股在重組後的市值飆升相比,大悅城地產的股價走勢顯然有些不盡如人意。其股價在2019年3月完成重組後有過一輪連續的上漲,股價最高時達到1.15港元/股,但進入4月中旬後,大悅城地產的股價走起了下坡路,迅速跌回仙股價格,最終定格在0.86港元/股。

黃立衝指出,目前房地產行業已進入調整階段,房企之間的差距被拉大,好壞也被投資者放大來看。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資本市場可能會變得更加敏感,一旦有風吹草動,股市就會做出激烈的反應。

賣房子的幹過了賣醬油和火鍋的

2019年8月29日,“醬油巨頭”海天味業保持了慣有的穩定走勢,當日股價微漲0.35%,市值升至2938億元。這本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交易日,但2938億元這個數字觸動了敏感的投資者,他們沒有想到,對比地產大鱷萬科2911億元的市值,海天味業居然更勝一籌。

到了2019年8月30日,海天味業與萬科之間的距離進一步拉大,兩者市值差額超過200億元。令外界感到震驚的是,以營收規模來論,萬科有著2900多億元的規模,而海天味業的年營收額則不足200億元。於是,市場出現了“賣房子不如賣醬油”的調侃聲音。

面對這樣的說法,萬科董事會主席鬱亮坦言,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只要在行業做到領先,做到數一數二,市場就會給一個公平合理的定價。

“有人說賣房子的不如買醬油的,我是蠻服氣的,我樂意見到這樣的結果。原因很簡單,如果有一個公司可以滿足老百姓的美好生活需求,成為老百姓的首要選擇,那這樣的公司值很多錢是應該的,我們特別服氣。”

海天味業還不是個例。8月底,餐飲巨頭海底撈創始人張勇首次進入福布斯富豪榜,海底撈股價應聲飆漲,市值一度突破1900億港元,僅這一體量在當時就超過了於港股上市的龍湖、太古、世茂等大牌房企。

另有媒體計算,以2019年9月10日的數據為準,加上2016年從海底撈拆分,並在港股上市的頤海國際市值,整個“海底撈系”上市公司的市值達到2337億港元。而當日,房企“三巨頭”之一的恆大市值為2266億港元。

不過,一整年下來,賣房子的終究還是超過了賣醬油和做火鍋的。來自wind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收盤時,萬科及海天味業的市值分別為約3637億元和約2903億元,恆大及海底撈的市值則是約2847億港元和約1659億港元。

數家房企崩盤

2019年上市房企的第一個閃崩瞬間發生在佳源國際身上。2019年1月17日,佳源國際股價突然呈現出斷崖式暴跌,由當日開盤價12.85港元/股一路跌至最低時的1.36港元/股。截至當日收盤,佳源國際報2.44港元/股,市值63.28億港元,單日市值蒸發263.16億港元。

股價出現異動是因為佳源國際鬧了一出“烏龍事件”。2019年1月2日,樂居財經發布的《2018中國百強房企銷售增幅排行榜》中,佳源集團以1005%的銷售增幅位列榜單首位。不尋常的銷售增長立刻引起了業界的關注,“數據造假”的質疑聲也隨即而來。

儘管隨後佳源集團澄清榜單數據為烏龍事件,實際是樂居財經混淆了佳源集團與佳源國際兩個統計主體,誤將佳源國際2017年的相關數據當做佳源集團的銷售數據進行統計而導致,但該事件帶來的影響仍舊在股市中得到體現,並且直到2019年12月31日收盤,佳源國際仍未恢復元氣,股價只有3.05港元/股,市值約120億港元。

如果說佳源國際的股價跳水是烏龍事件在作祟,那麼2019年10月福晟國際突如其來的股價暴跌著實讓人看得一頭霧水。當月9日,福晟國際突遇“洗倉”,跌幅達到34.21%。次日,福晟國際的情況不見好轉,跌幅繼續擴大至62%,當日收盤報價僅0.095港元/股,單日市值縮水超一半。

對於在股市中的非常態表現,福晟集團方面曾向時代財經回應稱無法知曉其中原因,同時強調其經營狀況一切正常。令人唏噓的是,此後業界不時傳出福晟集團破產的消息,2019年12月,福晟集團決定出售地產板塊,世茂在當月已進入盡調階段。至2019年年底,其市值為16.8億港元,較全年最高點縮水74.2億港元。

當然,上市房企暴跌的故事絕不止這兩個,2019年,A股中還多了一家被“ST”的房企--銀億。這家浙系企業雖以房地產業務起步,但隨著2015年轉型戰略的落地,其陸續收購兩家汽車零部件生產公司,成為一家“地產+汽車零部件”雙輪驅動的企業。

然而,ST銀億的汽車產業之路並不如預期般的順暢,由於兩家汽車零部件生產公司業績未達標“拖後腿”,ST銀億在2018年交出了營收、利潤雙雙下跌的成績單。

其中,營業收入89.70億元,較2017年減少29.39%;歸屬於上市股東淨利潤為-5.73億元,同比下降135.8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淨利潤為-15.16億元,同比2017年的5.80億元下降361.39%。經營狀況的惡化以及債務問題引得深交所的關注,5月,銀億收到深交所警示,由此戴上了“ST”的“帽子”。

與此同時,ST銀億進入漫長的下跌週期,到11月的全年最低點時,ST銀億的市值只剩下47.5億元,即使隨後其股價開始回升,到2019年年底ST銀億的市值還是定格在74億元的低位,與全年市值最高位217億元相比,縮水約65%。

本文源自時代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