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開播:如何避免成為自己的母親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開播:如何避免成為自己的母親

(第一季播完時寫的,第二季還沒開始看!但是心情很激動,特別迷惘的3月份終於有電視看了)


2018年年初,冷到不行,天氣預報說杭州要下6天雪,沒人信,江南人還沒見過如此煞有介事的雪,但不到1天,消息便得到了印證。


就是在那樣的雪天,讀完了意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的《我的天才女友》,心情和窗外淋著雪的梧桐一樣,被凍到徹骨。

書中的主角之一埃萊娜·費蘭特,我想,可能就是作者埃萊娜·費蘭特吧。她們擁有一樣的名字,也擁有相似的命運——成為了作家,逃離了那不勒斯的貧窮境遇和女性身份給予的不公。


整本書都在描繪兩個女性試圖破繭的過程,有著真正低入塵埃的疼痛,引起全世界範圍內的共鳴,一度掀起“費蘭特熱”。

現在《我的天才女友》被HBO搬上熒屏,導演是薩維利奧·科斯坦佐。他在2006年曾聯繫費蘭特想把《迷失的女兒》拍成電影,後來事情不了了之。


這些年,他逐漸在意大利電影圈聲名鵲起,尤其以2014年入圍威尼斯電影站主競賽單元的《飢餓的心》最著名,講述了一個母親禁止孩子走進“可怕”的世界,以偏執之愛,意外害死了自己的孩子。

或許是薩維利奧·科斯坦佐視角下的女性有著和費蘭特所描繪的同樣扭曲和詭譎的一面,2016年費蘭特打電話給薩維利奧·科斯坦佐,要求他執拍《我的天才女友》。


01

費蘭特一直很神秘,連他的編輯都不清楚他的性別、年齡、職業。薩維利奧·科斯坦佐拍攝期間和費蘭特只通過郵件交流,但能明顯感覺到費蘭特的嚴格。就算寫郵件,他要追求的東西也非常明確。

或許,費蘭特更像那不勒斯上空的幽靈,所以才對這片土地的女性如此感同身受又觀察地恰到好處。兩位主人公莉拉和埃萊娜出生於那不勒斯一個破敗的社區,貧窮一直是她們的原罪,相伴隨而生的另一個原罪就是女性這個身份。

老師曾在課堂上對女孩們說這樣的話: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開播:如何避免成為自己的母親

所以她們一直懼怕來月經這件事,以月經為恥。看著逐漸開始發育的胸部,她們害怕長成像母親那樣的身體,這種恐懼和恥辱感來源於對母親悲慘命運的旁觀。


在那個她們成長的破敗小區裡,每天都有女人歇斯底里地怒吼,她們有的被丈夫家暴,有的和鄰居相互咒罵、推搡,撞得頭破血流。


直到很多年後,埃萊娜做夢還會夢見從陰溝裡湧出來的大片蟲子爬滿了整棟樓,這種意向,或許就是她對這群女人(包含自己的母親)最合適的定義。

她生平最討厭的一件事就是跛腳的母親到學校去看她,一直維持到莉拉結婚那天,埃萊娜還是不願意坐到母親旁邊。莉拉也是如此,剛來月經的埃萊娜被嚇哭了,莉拉卻還冷冰冰地說來月經的人是骯髒的,甚至不願意再和她做朋友。

沒人願意成為自己的母親,但她們需要耗費巨大的智慧、勇氣、信心甚至體力,才能避免成為母親。


莉拉是個天才,是學校裡男孩和女孩中最聰明的一個,她比埃萊娜更清楚該怎麼擺脫即將在自己身上重演的女性悲劇,知道要讀書改變命運。


但“哥哥們都在工作,你怎麼好意思讀書?”,在那個糟糕的環境裡,女孩做什麼都是錯的,但男孩天然擁有更多的豁免權。


莉拉只得輟學到父親的鞋匠鋪幫忙。但她拼命告訴埃萊娜她是天才,請她一定要繼續讀書。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開播:如何避免成為自己的母親


02

女性身體的成熟,對於莉拉和埃萊娜而言是一種昭示。因為一旦到那一天,悲劇就來了,就會像她們所恐懼的母親那樣生活。


所以,她們都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但在這條路上,一旦選擇放棄就只會被快速吞噬,泯然眾人,莉拉即是如此。

16歲,她決定嫁給肉食店老闆,不再讀書也不再去鞋匠鋪幫忙,埃萊娜在他們的婚宴上感到前所未有的格格不入。


這個以前她所熟悉的莉拉最終活成了她們的母親。再也不是那個利用流動圖書館自學就能學會拉丁語和希臘文,閃著光、擁有天分的少女莉拉。


那時埃萊娜感到了一種深深地失落:


“我從小都緊盯著她——她走路的方式、她的身體,就是為了躲過我母親對我的影響。我錯了,莉拉還是留在了那裡,她受制於那個世界的生活方式,並認為自己已經獲得了最好的位置,那個年輕男人是她在這個世界裡最好的選擇。”

在莉拉這個選擇裡,作者費蘭特與主人公埃萊娜完全到達了共識,是帶有濃重的批判色彩的。


當《紐約時報》問費蘭特最希望讀者從她的作品中獲得什麼,費蘭特的回答是:“即使我們無數次被引誘去卸下我們的防衛——出於愛,出於疲憊,出於同情或者好意——我們女性都不應該這麼做。我們會一寸一寸地失去我們已經爭取到的東西。”

不該一寸一寸地失去我們已經爭取到的東西,這無疑就是費蘭特對於女性的警醒之言。


天才如莉拉,她的選擇有命運戲弄的部分,但也有自己早早卸下防衛的原因。


03


說到近些年的“費蘭特熱”,背後大抵說明了女性已經在命運或是不合理的境遇中逐漸覺醒。莉拉和埃萊娜是費蘭特在這個群體裡所提取的兩個極端例子。


或許,我們不曾在童年時被體力旺盛的男孩丟石子,推倒在地,也擁有順利的升學之路和職業生涯,但“不合理”依然像陰溝那些小黑蟲一樣,如影隨形。


無數女性被自己的母親灌輸了“女人最好的生育年齡是25-29歲”,所以這個年齡段工作、學業一切都沒有生育來得重要,太多擁有天分的女孩都因此錯過了人生中最適合學習成長、自我增值的年齡。


生於1908年的波伏娃總結歷史中女性發揮的影響時用了“缺席”兩個字,留下名字的女性大都伴隨著另一個男性的名字,是他情史中璀璨的一筆。


換到今天,這句話或許過於危言聳聽,放眼望去,現在太多優秀的女性以自己的實力登上了歷史舞臺。然而也有太多的莉拉,沒有這樣的防衛意識,而一寸一寸失去我們已經爭取到的東西。

在現實世界的一個真相就是,哪怕到現在,一個30歲出頭的女性,如果只擁有智慧、事業,而沒有完成結婚、生育,仍然會被認為她不正常,甚至,普遍認為她即使事業成功但人生失敗。


在文章的結尾,我還是想把費蘭特的那句話,重新寫一遍——


“即使我們無數次被引誘去卸下我們的防衛——出於愛,出於疲憊,出於同情或者好意——我們女性都不應該這麼做。我們會一寸一寸地失去我們已經爭取到的東西。”

因為命運不濟,要活得像個勇士才能殺出重圍;命運如果厚待,更要活得像個勇士,才能維持住尊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