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縣銅奶奶廟

曹縣銅奶奶廟

銅奶奶廟現狀

丙申年竹秋,我開車帶著父母從深圳出發,歷經廈門、福州、溫州、紹興、杭州、南京、亳州,最後至曹縣老家。一邊遊玩一邊趕路,開車行路的過程中,說鄉間野趣、談家族事宜、聊本地歷史,期間也談到了老家的銅奶奶廟。曹縣銅奶奶廟位於曹縣邵莊鎮鹼劉莊和東李寨之間的大堤上,每逢農曆三月初八銅奶奶生日,本地信男信女就去銅奶奶廟燒香磕頭,為全家祈福,不時地捐些香火錢。我也曾從廟前經過,廟建在一個大土墩上,也就是原來的大堤上,因為後來人不斷地取土,大堤的規模就逐漸變小了,周圍一片楊樹林,廟前東西向一條水泥路,環境好不幽靜。

曹縣銅奶奶廟

銅奶奶廟遠觀圖

聽父親說,以前的老的銅奶奶廟不在這個位置,在鹼劉莊磚窯廠的西南角附近,即此位置東南向約二百三十米。1966年全國聲勢浩大破四舊的時候,就把廟拆了,把廟裡的磚木都拉到了仲堤圈西修建了三高學校(大哥還曾經在這個學校讀過書,現在學校已不復存在了),曾經林立的石碑也都被砸爛了,不知所蹤,被遺漏的四個柱基石,也散落在李寨村街頭,後來被石匠在頂部挖了一個坑,打造成了礅窯子,仍然發揮著作用,造福於一方百姓。

曹縣銅奶奶廟

當年破四舊的宣傳

大哥說小時候曾經跟著大人去鹼劉大堤取土,就在原銅奶奶廟附近位置,還撿到一個大門檻石,拉回家做了槌布石,這塊石頭現在應該還在叔叔家。

廟被拆除之後,銅奶奶像也不知所終,失蹤了很多年。據父親講,1984年父親在五七農場的磚窯廠燒窯,五七農場位於李寨村西二里李堤頭村南一里許,有一個李堤頭的李姓同事,年紀四十五歲左右,說銅奶奶的頭像在他堂兄弟狗妮(綽號)家。狗妮是樹宰把,即伐樹人,有一次在邵莊正北三里許的北袁莊的魏姓老中醫家伐樹,從樹底下刨出來一個銅奶奶頭像,就偷偷的用棉襖包裹住帶回家保存了很多年。

曹縣銅奶奶廟

磚窯廠

父親就讓李同事帶路去了狗妮家,狗妮家只有三年正房,也沒有院牆,家中有老母親和六七歲的兒子,狗妮還自嘲說我一光棍漢帶著一兒子。父親說銅奶奶頭像就供奉在堂屋西間的一個供桌上,先對銅像磕了一個頭,

並靠近目測整體高度有一尺二三,頭頂挽著發咎,下部連著脖子和鎖骨,沒有肩膀,空心壁厚一寸半許,底部茬口弧度相對整潔滑順,而非參差不齊的斷裂痕跡,初步判斷頭像應該是和身體分開鑄造的,然後組合成整體像。狗妮說曾用桿秤倆人抬著稱過,重量大概八十斤上下。前幾年(大概2002年)狗妮擬出售頭像,且講好了價錢,準備第二天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但是當天狗妮出門辦事去閻店樓,在閻店樓大街和菏商路交界處出了車禍,並不治身亡,再後來就沒有了頭像的消息……

曹縣銅奶奶廟

破四舊——神像燒燬

我問父母銅奶奶是哪路神仙,他們也說不上來,就說供奉的是銅奶奶。母親說她小時候聽她的外婆講,她外婆小時候經常跟著大人去進香。父親說聽以前老人講銅奶奶廟有四五百年的歷史了,以前一個老太婆要飯走到鹼劉莊大堤上,後來在這裡坐化了,人們就在那裡蓋了一座廟,並用青銅塑了一尊老奶奶像加以供奉,慢慢來就以銅奶奶來稱呼了。

曹縣銅奶奶廟

光緒十年《曹縣誌》卷首《圖考》

光陰荏苒,朝代更迭,如今的銅奶奶廟是二十年前新修建了。據說銅奶奶託夢東李寨王明坤的母親,銅奶奶這麼多年流離失所,居無定處,想要一個息身之地,然後就在村內建了一間小屋;銅奶奶後來又託夢,說房間太小兵馬太多,都蜷縮在鹼劉莊的磚窯內。王明坤的母親就牽頭,和鹼劉莊的商量在原址修建三間廟宇供奉銅奶奶。銅奶奶廟原址所在地,大鍋飯時代結束後分單幹,已經劃撥給鹼劉莊,因為一些原因沒有協商成功。

曹縣銅奶奶廟

銅奶奶廟正房三間

當地百姓聽到銅奶奶託夢尋廟的消息後,群策群力於1998年就在原址西北方向約二百三十米位置新建了三間簡單的瓦房,帶前出槎,有兩根明柱,原來散落村莊的四個柱基石也拉了回來,用了兩個,另外兩個柱基石儲存在廟宇東間內;配有院落,佔地約三分。規模比以前也小了很多,但是農曆的每月初一、十五,銅奶奶廟彩旗招展,來這裡燒香拜神的人絡繹不絕;特別是每年的農曆三月初八銅奶奶誕辰日,周邊村莊的人們來這裡,載歌載舞,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盡顯宗教文化的歡騰景象,還拉大桌,每人十元錢管吃飽。

曹縣銅奶奶廟

光緒十年《曹縣誌》卷六《祠祀志*寺觀》記載

我一直好奇於其,想一探究竟銅奶奶廟的由來歷史,從老家回來後,經過查詢翻閱不少資料終有所獲。關於銅奶奶廟,光緒十年《曹縣誌》卷六《祠祀志*寺觀》:“銅奶奶廟系泰山行宮,在鹹木裡大堤前。相傳前明有松杉結筏,上載銅像三尊,即其地營立寺觀,拆筏取材以資棟樑,恰足敷用,因以名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監生王容端重修,兗沂曹濟黃河兵備道張鵬融記;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武生王兆化重修,定陶廩生陳杙記;光緒九年(1883年)藍翎五品衛河南試用縣丞附生王鎮霄重修。”

從這個官方記錄來看,確實有幾百年的歷史,銅奶奶就是泰山奶奶,也叫泰山娘娘、老奶奶,又稱碧霞元君,是我國泰山地區的山神信仰(南方海神曰媽祖),全稱曰“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曹縣銅奶奶廟

部分拓片工具和材料

庚子年正月,新冠肺炎瘟疫橫行,全國都在抗疫鬥爭,我也不能及時返回深圳工作,就和銅奶奶廟現在的“香頭”(即主持)是東李寨的王明坤電話聯繫,想把兩根明柱下的柱基石上的文字做個拓片,考證一下廟宇的歷史。由於當年雕刻文字很淺且經過了幾百年風化,拓片做的有點困難。

曹縣銅奶奶廟

銅奶奶廟現場拓片

正月廿八日上午,一行四人(帶著三個侄子磊、森和傑)駕車前往,把宣紙溼鋪上,吃過午飯後又過來進行上墨,因為用的清水溼鋪,乾燥後上墨,位移有滑動,拓片模糊,第一次失敗而歸,約定第二日繼續。

曹縣銅奶奶廟

庚子年正月廿八日現場拓片

第二日早飯,母親特意做的大米粥,我用飲料瓶盛了半瓶稀米湯,吃過早飯後,原班人馬同行,用稀米湯溼鋪宣紙,宣紙乾燥後牢牢粘在柱基石上,上墨比較成功。經過解讀拓片上文字,柱基石是嘉靖九年(1530年)三月十二日立,石匠周■(模糊不清)所刻,可以確定銅奶奶廟距今至少490年的歷史。

曹縣銅奶奶廟

拓片正面

當日下午又另外拓了一份,我和香頭王明坤各一份拓片,並約定下次回家鄉的時候,我把其他考證資料也一併送給他。同時,也一起探討了本地祭奉銅奶奶誕辰是農曆三月初八,這一點與泰山的祭奉有所不同,初步猜想也許是把廟的開壇日或老奶奶銅身抵達本地日誤做誕辰日,長此以往流傳至今,具體原因就不得而知了。銅奶奶廟以前鼎盛之時,每逢農曆三、八日(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李寨成大集市;破四舊之後,大集市被取消,1998年銅奶奶廟重建之後,李寨村又恢復了每逢農曆三、八日的大集市傳統。

曹縣銅奶奶廟

泰山行宮

泰山是中國的一座名山,在山東境內,又名東嶽泰山。古人說山有山神,泰山神名叫東嶽大帝。傳說東嶽大帝的女兒也是一位女神,名叫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據說宋真宗到泰山封禪後,在水池中洗手,見到一座石人浮出水面。從水裡撈上來一看,是一座玉女像,他認為是傳說中的泰山玉女,因他封禪泰山而顯聖,於足賜封號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併為碧霞元君建祠供奉。碧霞元君能扶危濟困,慈佑眾生,又能為民清災解難,奇蹟屢彰。

曹縣銅奶奶廟

明黃錫爵《東嶽碧霞宮碑》中,稱這位女神“為眾生造福都能如其所願:貧者願富,疾者願安,耕者願歲,賈者願息,祈生者願年,求子者願嗣,子為親願,弟為兄願,親戚交厚,靡不交相願,而神亦靡誠弗應。”隨著時代的推移,能消災解難的泰山女神,逐漸成為民間信仰的神靈,到處建廟祭祀。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碧霞元君是婦女生兒育女的保護神,只要敬過碧霞元君,就能得到她的庇護,母子平安,大家就稱她為送子娘娘。

曹縣銅奶奶廟

古時治理水患

明清之際,我國的海河、黃河、淮河、長江經常發生洪水,沖垮河堤,淹沒莊稼和房屋,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嚴重威脅。災區民眾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無法抵禦這種自然災害。他們需要得到神靈的庇佑和保護,想用求神拜佛的方法消災去難。正在這時發現了碧霞元君能保河堤、除水患、為民造福。“有求必應”。人們很自然地就把消除水澇災害和祀求碧霞元君,緊緊地聯繫到了一起。於是大興土木,建造祭祀碧霞元君的廟宇,以致鎮、邑、郡到處都興建祭祀碧霞元君的行宮廟宇。

當時曹縣內劃分二十多個裡,鹹木裡就是其中之一,轄區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邵莊鎮的範圍,鹹木裡大堤就是目前鹼劉莊大堤。按“奶奶之稱,乃仕宦家兒女呼其母也”的說法,民間將碧霞元君行宮冠以“奶奶廟”之名,更顯示了民眾對碧霞元君的尊敬之情,體現了民眾的一種心理認同感和親近感。根據父親的粗略表述、縣誌記載及相關傳說,我整理了一下銅奶奶廟的由來:

曹縣銅奶奶廟

王母娘娘祝壽圖

很久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在瑤池祝壽,群賢畢至,高朋滿座。王母娘娘興奮不已,不知不覺中喝多了酒,迷迷糊糊就睡著了。侍奉她的仙女們平時就嚮往人間的自由自在,苦於機會難尋,眼下豈肯錯失良機。雖說她們躡手躡腳,還是被東嶽大帝的公主“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發現了,公主既不揭穿也不告發,而是不聲不響地尾隨其後,駕起祥雲,飄然下凡,體察民情。

碧霞元君來到凡間,即鹹木裡大堤附近,見到世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倒也安穩。偶遇面容憔悴病懨懨的人,不免動了惻隱之心,要一如既往普度眾生。為了試探村民的是非曲直,她化妝成一個衣衫襤褸的老乞丐,上穿藍布衫,下著棕色褲,腳穿黑布鞋,蜷臥在鹹木裡大堤的土高臺上。再說經過這裡的人,無論鉅商富賈,還是貧民百姓,向來寬厚仁慈,見到這個乞丐婆無不仁心大發,紛紛端飯送饃,施捨衣物。此情此景,讓碧霞元君很興奮,她索性就幻化為一尊彩像,盤腿端坐於高臺上。

曹縣銅奶奶廟

碧霞元君立軸畫

村民發現這一神奇景象後,無不驚訝萬分,定睛細看,彩像衣著與先前的乞丐婆一模一樣,馬上意識到是神靈造化,立即跪地叩拜,口尊老奶奶,頂禮膜拜。說來也真神,凡是求助老奶奶的,總能有求必應,消災祛病,靈驗絕頂,特別是那些祈求子嗣的,更是心想事成。“銅奶奶真靈驗”的神話不脛而走,一傳十、十傳百,周邊乃至幾十裡開外的村莊人人皆知。每日裡,來高臺奶奶像拜醫求藥的、祈福平安的、祈子求嗣的,成群結隊,熙熙攘攘,比趕廟會還熱鬧。 隨著香客的與日俱增,附近村民自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在高臺興建了一座奶奶廟,在廟內塑造了三尊銅神像:大奶奶碧霞元君坐正中,奉送子嗣治百病;二奶奶管教化,福祿功名她當家;三奶奶管婚姻,調節民事糾紛。於是,銅奶奶廟前更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香火空前鼎盛。

曹縣銅奶奶廟

現把前人考證的碧霞元君誕辰附上,僅作參考:

碧霞元君的聖誕為農曆的四月十八日,一說農曆的三月十五日,是時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廟觀均要舉行隆重的慶典。碧霞元君其誕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說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說、黃帝玉女說、華山玉女說等等。泰山學者周郢多次考證。碧霞元君生於“四月十八日”,此說由來已久,源頭甚長。最早的載錄見於明代中期出現的寶卷《玉女卷》。其記雲: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性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岱史》卷九《靈宇紀》錄隆慶時人王之綱《玉女傳》引。按清康熙朝泰安同知張奇逢所立《禁止捨身碑》所引與此略有不同,其碑雲:“矧讀頂廟碑文內載《玉女卷》雲:天仙聖母本石 [氏],西牛國奉符縣人,生東漢明帝永平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時。”兩者出生之年號不同而日期一致。)這是最早出現的關於碧霞元君身世的文本,書中將女神誕生之日設定在“四月十八”。由於寶卷作為一種講唱文學樣式,宣於婦孺,傳佈尤廣,此說遂不脛而走,流為丹青,載入經籍,成為世俗公認的“娘娘聖誕”。

曹縣銅奶奶廟

延至清代中葉,“四月十八日”為元君聖誕說,被清政府正式認可,列為宮廷定製。清廷入主中原後,對碧霞元君信仰有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參見拙作《天下東嶽廟》,載《東嶽信仰與大眾生活》,廣西師大出版社2009年版)。至康熙一朝,以康熙帝登岱致禮碧霞宮,賜匾“坤元葉應”為標誌,宣示了清廷對元君崇祀的認同。雍正帝繼承這一政策,曾詔修碧霞宮,賜額“福綏海宇”,並在《碧霞宮寶幡步虛詞》中以“子視群蒙敷惠澤,母臨庇土荷帡幪”,“常將天福人間錫,獎孝褒忠佑萬方”(《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卷二六《雍邸集·六》)之詞,表露了以元君佐治的政治思想。

曹縣銅奶奶廟

泰山碧霞祠

乾隆帝本人不僅在政治姿態上如此,在個人信仰上也更多接受了碧霞元君,《金川紀略》中記當時傳聞:乾隆皇后富察氏因子夭亡,悲悼成疾,夢碧霞元君召之,於是乾隆帝特為東巡登岱,祈福於岱頂碧霞祠。因此,在乾隆一朝,不僅屢次敕修岱頂之祠,還在離宮內苑——圓明園與避暑山莊分建廣育殿(建於夾鏡鳴琴橋東山坡)與廣元宮(建於敞晴齋附近),祀碧霞元君。清帝居圓明園時,每值初一、十五皆至廣育宮拈香。

曹縣銅奶奶廟

北京廣育宮遺址


作為碧霞元君信仰的一項內容——“四月十八”娘娘聖誕,也為清廷所接受,屆時在宮內都要舉行慶賀活動。近代王芷章《清昇平署志略》第四章《分制》載:“四月十八日為碧霞元君誕辰,京師頗重此節,例向南頂進香。宮中亦受影響,而有演戲之事,園內則在廣育宮(殿),宮內則在廣生樓。”四月十八日,除帝后前來瞻拜聽戲,有時宮人還在廣育殿附近的聚遠樓和福海北岸的松風閣“過皇會”以作慶賀。乾隆二十四年(1759),為碧霞元君祀史上之重要一年。本年乾隆帝發佈詔旨,正式開啟遣使泰山、致祭元君的制度。《岱覽》卷《分覽一·岱頂中》載:自乾隆二十四年以來,每遇四月十八日,遣內大臣香帛進謁為常。清《泰山志》卷三《盛典紀》載:四月十八日,為碧霞元君誕辰,皇帝遣內侍御大臣一員進香。於十七日齋宿岱頂。十八日黎明,詣碧霞祠行禮。歲以為常。

曹縣銅奶奶廟

學者王克煜說,“三月十五”聖誕日期的最早記錄,是民國女作家凌叔華的《泰山曲阜遊記》。根據時人所記,每值官府“封山”而香客禁足。可見無形之中,“四月十八”這一天,已為皇帝所壟斷。普通進香庶眾無奈望祠興嘆,絕難一奠心香,群體祭祀活動只能另選時日。

“三月十五”系元君“換袍日”。即這一時段,春夏代序,天氣轉暖,神儀上之舊帔漸敝,例應換置新袍。信眾往往醵資制服,於此日群聚岱祠,行換袍之禮。此俗申來甚久,《明紀》卷二二載:弘治十二年,兩宮太后“使使詣泰山進神袍,……劉健等力諫,帝重違兩宮意,不聽。”紅門宮北小碑林民國二十四年(l935)立《濟南府西關同社人碑》寫換袍事便特筆標出“三月十五”:“民國二十一年,同赴岱頂敬獻大匾一塊,萬民傘一把,袍五身。……又擬於民國二十四年三月十五日,在紅門碧霞宮前建醮立石,以志不忘神庥雲。”

曹縣銅奶奶廟

各界群眾趕廟會

柳芳梧先生《泰安城和城郊社戲傳略》詳載民國時泰安風俗:“三月十五泰山頂,老奶奶換衣裳,碧霞祠唱社戲一天一晚上。三月十四日城鄉、新泰、萊蕪、淄博、德州、桑園等地,各路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都到達泰山頂,晚上溫臺開戲,這時碧霞祠山門內外,鍾、鼓樓上,東、西神門外,人山人海,水洩不通。這晚上不單唱戲,中間還加上為善男信女去世老人過金橋等活動,做的活靈活現。第二天即十五日,再唱一天戲,並舉行給老奶奶換衣裳。”

“四月十八”吉日既為官府所佔據,信眾聚會行香,便更多地選取在“三月十五”這一“換袍日”上。久而久之,便口耳相傳,將這一“良辰”傳說成了元君聖誕。雖辛亥國變,清廷“四月十八”之禮廢止,但“三月十五”在泰山一帶卻已相沿成習,深入人心,再難更易。

因此元君聖誕從“四月十八”到“三月十五”的變化,映射的其實是朝廷與民間對碧霞元君主祀權的爭奪,也反映了碧霞元君在社會上的地位日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