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農村,有一群揹著“衛生箱”的“赤腳醫生”!你記得嗎?

溫馨提示:請您在閱讀本文之前,點擊文章上方的“關注”,以後您就可以免費收到三農大喇叭每天推送的最新農資價格行情、三農政策、農業技術等內容了。謝謝您的關注與轉發!投稿或商務合作請直接發私信。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廣大農村地區活躍著這樣一批醫生,他們經常揹著一個紅色的醫藥箱,穿梭於各個村莊。張家有病人需要上門診斷,他們就揹著藥箱去張家;李家有病人行動不便,他們就揹著藥箱去李家。

當年農村,有一群揹著“衛生箱”的“赤腳醫生”!你記得嗎?

他們有一個稱號叫“赤腳醫生”,但是他們似乎一年四季都穿著鞋子,並沒有赤腳。就是這個特殊的群體,在那個經濟並不發達的年代,憑藉自己的一技之長,還有那些廉價的藥物,守護著村民的健康。

對於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來說,恐怕已經不知道什麼叫“赤腳醫生”了!“赤腳醫生”,指一般未經正式醫療訓練、仍持農業戶口、一些情況下"半農半醫"的農村醫療人員。別看這些人,他們在當年可是為農民的健康立下了大功。

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以前,當時的農村,缺吃少穿的,全麥面的饅頭還吃不上,高粱、大豆、玉米、紅黑等雜糧仍是主糧。農民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但受當時的生產條件落後所限制,莊稼產量很低,辛苦忙活一年,生產隊裡分的糧食還不夠填飽肚子。吃不飽,穿不暖,並不稀罕,農民的日子過得很是艱苦。

當年農村,有一群揹著“衛生箱”的“赤腳醫生”!你記得嗎?

人吃五穀雜糧,總會生病,頭疼發熱類的小病也是常有的。由於那時候衛生條件差,家家養豬餵羊,人們又愛吃生的瓜果蔬菜,無論大人小孩,肚子裡生蛔蟲很普遍,到“赤腳醫生”那裡,幾分錢買上幾粒“寶塔糖”,吃後就會拉出來很多蛔蟲來,現在想起來還很噁心。

那時候感冒發熱,“赤腳醫生”通常會給包上幾包藥,用一張學生用過的作業本紙,撕成方方正正的幾份,然後配一些紅、黃、藍、綠顏色的小藥片,頂多花個幾毛錢,回家用開水一服,晚上蒙著棉被一發汗,第二天基本上就會症狀大大減輕,再繼續服用幾包藥,感冒發熱也就好了。

當年農村,有一群揹著“衛生箱”的“赤腳醫生”!你記得嗎?

當然,如果有一些傷病需要打針或包紮,“赤腳醫生”也能處理,那個紅色的藥箱裡通常裝著聽診器、體溫計、注射器、酒精、紗布、衛生棉球等,和百寶箱差不多。“赤腳醫生”的服務態度很好,對於上門服務,幾乎是有求必應,有時即便是颳風下雨或是大雪紛飛的深夜,他們也不會推託。他們把“救死扶傷”放在第一位,因此,他們在村民的眼裡,是救命的醫生,村民們對他們非常尊敬。

還記得我們村裡有位何醫生,他個子不高,戴著眼睛,非常慈祥,而且醫術還相當高明,即使是外村的村民有時病得嚴重,也常常會找他來診治。他善於與病人溝通,打針時的動作也很輕柔,診斷非常細緻耐心,而且對病的診斷結果也很準確。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他天天給別人打針,可他自己生病了卻很怕打針,據說是他生病了要讓別的醫生給他打針,而自己不敢給自己打。你說可笑不?

當年農村,有一群揹著“衛生箱”的“赤腳醫生”!你記得嗎?

如今,農村的生活條件好了,當年的“赤腳醫生 ”如今多已老去。新農合也實行了很多年,農民有了病,不願意在本村治療的,就會到鄉鎮衛生院甚至縣市的大醫院去,各種先進設備檢查、各種化驗檢測是必不可少的,普通的小病花個成百上千的也很正常。

倒不是願意回到那個落後的年代,但是很懷念“赤腳醫生”的那種“救死扶傷”的精神,如果那種精神能很好地傳承和發揚,可能現在的醫療糾紛也會少很多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