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兵娶中國妻子,努力16年終入中國籍,直言一生驕傲是中國人

美國二戰大兵娶中國妻子,16年奮鬥終入中國籍,高喊自己是中國人

導語:我記得曾聽人說過,家鄉是一個任何東西都無法比擬的存在,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名詞,而是遊歷在外的人心靈深處的存在,就如同陳年老酒,存放的時間越長,酒的味道就會越來越沁人心脾。很多人用了一生的精力都在尋找這一個具有醇香味道的酒,但是也有一類人,他們反其道而行之,嚮往著除家鄉以外的地方。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個遠離家鄉,奔赴千里趕到中國為中國的文化交流做出貢獻的沙博理

奔赴千里到達中國

沙博理先生出生於美國紐約,後就讀聖約翰大學的法律系。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他想為國家做一份貢獻,便進入部隊成為了一名遠程炮彈射擊的士兵。在進入部隊後,他憑藉著自己的優秀表現,獲得了很多表彰。

美國大兵娶中國妻子,努力16年終入中國籍,直言一生驕傲是中國人

由於美國當時的戰爭局勢需要,他們選出了一批精銳士兵學習世界各地的語言文化,沙博理也在其中,他被美國政府派到了中國學習中國歷史文化。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因為這件事沙博理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沙博理結束軍旅生活的時候,他無法忘卻自己在中國學習的時候,隨後便利用自己的退伍基金,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中文和中國歷史文化。

1947年,他終於下定決心去中國看一看,當踏上中國土地的那一刻起,他從剛開始的興奮不已轉變為悲傷,因為他所看到的中國和歐洲中世紀十分相似,處處都瀰漫著黑暗和沒落。在中國停留幾天後,當他接觸到進步的中外人士時,他知道中國的希望之火又燃燒起來了。為了維護自己喜歡的這個國家,沙博理成為了中國的一份子。

美國大兵娶中國妻子,努力16年終入中國籍,直言一生驕傲是中國人

在沙博理成為中國一份子的同時,上海有一個知名人物也在默默地為中國的發展做出貢獻,這個人就是鳳子。鳳子是在上海非常受歡迎的一個女演員,因為她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畢業於復旦大學,是一個才貌與能力並存的人。鳳子是個多變的人,因為人前鳳子是一名受歡迎的演員,而人後她卻是一名從事革命事業的黨員。在機緣巧合之下,沙博理認識了鳳子,兩個人相處之後發現他們之間十分登對,因為他們在各種方面都有著共同之處。隨著兩人相處的時間越來越久,他們在一年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入中國籍發展文化

結婚後沙博理對鳳子一直都十分喜歡,因為他覺得鳳子在自己的心中第一個女神般的存在。在鳳子的影響下,沙博理先生更加投身於中國革命的潮流,他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和身份幫助組織完成了很多難以完成的任務。雖然沙博理在美國的時候沒有加入我國革命,但是在來中國後,他卻自己所有的精力奉獻給我國。

美國大兵娶中國妻子,努力16年終入中國籍,直言一生驕傲是中國人

後來,在對沙博理先生的採訪中,他說過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和妻子一起去天安門見證開國大典。因為他永遠無法忘記在領導人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們難掩的激動和喜悅。雖然當時沙博理先生並未加入中國國籍,但是由於歡呼雀躍聲太高,他的情緒也不自覺地被人們帶入其中。

1963年

的時候,由於沙博理對中國做出的貢獻,經恩來總理批准,他成功的拿到了中國的國籍。在拿到中國國籍後,他覺得自己再也不是一個單純的幫忙者,而是真真切切地成為了參與者,成為了一名名副其實的中國人。

美國大兵娶中國妻子,努力16年終入中國籍,直言一生驕傲是中國人

致力中國文化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後,沙博理先生繼續學習中國歷史文化,並開始從事相關的文學翻譯。在沙博理先生的努力下,他成功的翻譯了巴金先生的《家》,高雲覽的《小城春秋》等知名著作。在獲得瞭如此成就之後,他並沒有滿足,反而是用了十幾年的功夫,將經典著作《水滸傳》翻譯出來。對沙博理來說,他只是將自己對中國的滿腔熱血表現出來,但對中國的發展進程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文化歷史變革,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將從舊中國走向新中國。

1971年,沙博理先生仍然長期居住於中國,雖然偶爾會回美國探親,但是在他回美的途中,會向自己所遇到的美國人介紹中國文化。回國後,他也會給自己的親戚介紹中國的情況。從這些事來看,沙博理先生真的是從心底裡想將中國的傳統歷史文化發揚光大。

美國大兵娶中國妻子,努力16年終入中國籍,直言一生驕傲是中國人

2010年的時候,沙博理先生憑藉著自己翻譯的中國文學作品獲得了翻譯文化終身獎,隨著翻譯的作品越來越多,他對中華文化的瞭解也越來越多,而這種瞭解逐漸轉化為一種愛戀。 不得不說,沙博理先生的確憑藉著自己的才能,讓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喜歡上了中國歷史文化。

沙博理先生曾經說過,隨著歲月的流逝,雖然他身上仍然存在美國的味道,但是中國卻越來越像他真正的家。沙博理幾乎將自己一生交給了中國,當然這其中可能會有很多原因,但最終的原因還是因為他滿腔熱血的感情。從中國的發展來看,中國的歷史大部分是由人民群眾推動著,但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這其中會有不少像沙博理這樣的人存在。雖然他們可能會有著不同的國際,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與中國人民風雨共度並肩前行。

總結

人們經常會說人老了就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鄉,因為只有那樣心裡才會得到慰藉,但其實並不是如此,只要你的心裡有家,那麼不管在什麼地方都是家。正如像沙博理先生這樣的人,雖然他並沒有待在美國家鄉,但是他憑藉著自己對文化的喜愛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個家。總的來說,只要自己心中有家,那麼不管什麼地方都是家。

那麼對於這樣一個用16年加入中國國籍,為中國歷史文化交流做出極大貢獻的沙博理,大家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時代的進步和歷史的變革,我將與你同在!

參考文獻

[1]沙博理:我是用一支真實的筆寫《我的中國》

[2]資料來源: 2012年1月5日《光明日報》第13版《沙博理此心安處是吾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