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駐足淮安紫霄宮題詩

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駐足淮安紫霄宮題詩

宮近東城城近宮,松遮寶殿殿遮松。

月篩竹影影篩月,風弄花香香弄風。

鶴伴孤猿猿伴鶴,鍾偕暮鼓鼓偕鍾。

去上紫霄霄上去,通玄妙道道玄通。


  這是一首刻在石碑上的迴文詩。迴文是漢語特有的一種使用詞序迴環往復的修辭方法,文體上稱之為“迴文體”。這首迴文體詩相傳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駐足淮安紫霄宮時所題。這塊刻有迴文詩的石碑原是嵌在紫霄宮迎門牆壁上,它見證著淮安舊時的一大風景勝地——紫霄宮。
  此紫霄宮不是神話傳說中的鴻鈞老祖的道場,而是淮安著名道院的古紫霄宮,雖然現在已很少有人說及。
  淮安紫霄宮在現淮安區東嶽廟東南側的楚港花苑(原老汽車站)處,明正統辛酉(1441)舉人金銑(字宗潤,號省庵,官禮部員外郎、廣信府知府)於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曾撰《重修紫霄宮記》。《重修紫霄宮記》上說,淮安紫霄宮初建於晉,“盛於唐宋”,經元代失修,明代早期“雖有主者,不遑治理”,至正統辛酉年淮安太守楊理(耀州人)、總兵官武興(宿州人)請高士焦惟一“主其宮”,焦“精修道行”,有徒“數十人”。“公大結人天之緣,更修前後二殿兩廡三門,道房庖湢院,四周圍繚以垣牆”,“更新飾三清元帝聖像”。其時宮內“舊井湮塞,僮僕汲水道遠”。焦公於梅雪軒下掘挖,“得泉甘洌”,即後人傳說之銅井。


  經過這次整修,紫霄宮面貌煥然一新,“主山隱隱隆隆,如岡如阜,客山對峙,宛如復鍾,山下有池”,“水聲泠泠,風怡波靜,倒浸林影、山之左,埤堄百垛,自北而東而南環抱委蛇。山之外,一水抱城,自南而東而北漣漪且駛。淮之勝概不外乎此。”
  明正德戊辰(1508)進士潘壎(字伯和,號熙臺,官右副御史)與友同遊紫霄宮,寫下《九月登紫霄宮》詩一首:
  為揖青霞上紫霄,經秋雙鬢短蕭蕭。風驅宿雨煙初淨,霜落高枝葉半凋。杯酒閒情應共得,桑田塵劫幾同消。興酣還倚雲林望,雙鶴盤旋碧海遙。
  明清兩代又多次對紫霄宮進行修建。清雍正十一年(1733)安徽歙縣居住山陽經營鹽業的商人程量越(字自遠)出資修前殿,廊廡大門,創建紫霄宮後樓,並塑己小像留在紫霄官。
  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紫霄宮的環境由於戰爭及世道亂等原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先是宮西幾十棵大樹被毀,後宮西南的依岱橋至伏龍橋的一條河也改了道,“自南而東而北”的渠水和“倒浸林影”的靚池已無跡可尋。但銅井尚在,井水甘甜,源源不斷。宮的東邊有一東向的小門,進門就看到供道士居住的朝東的三間小屋,北邊是後殿,殿前東西各有一棵多年的老松,中間是一座供燒香燭的大鐵鼎,小門往南沿牆是一片竹林,再向前便是一片空地,山坡盡處就是前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