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一代名臣包拯的清心直道

<code>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

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

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

——《包拯家訓》/<code>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回憶兒時,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傳遍大街小巷。時過境遷,這首熱播電視劇《包青天》的主題曲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耳熟能詳。斗轉滄桑,千年包公的形象已深入到人們心中,包拯這個名字就像一個傳奇,蜚聲海宇。


千年包公:一代名臣包拯的清心直道

包拯畫像


一、辭官回鄉,侍奉雙親

包拯(公元999年-公元1062年),安徽廬州(今合肥)人,北宋名臣。近代合肥一帶有句古話,“東鄉出相,西鄉出將”。這“相”就是指合肥肥東縣的包拯和晚清重臣李鴻章。包拯因官居樞密副使,因而稱相。他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亦被稱為“包待制”、“包龍圖”。包拯為官清廉,秉性方剛,不附權貴,鐵面無私,因而被世人稱讚為“包青天”。


千年包公:一代名臣包拯的清心直道

合肥包河公園


包拯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包拯年少時曾在廬州府求學,一日,當地一大戶人家準備邀請包拯和其同窗吃飯。經過深思,被包拯婉拒。他認為,今吾往赴宴,此皆小事。然,他日吾入仕為官,如若其有求於吾,則事關重大矣。由此可見,包拯年紀輕輕就懂得清正廉潔,潔身自好,實屬難能可貴,因而他在家鄉當時亦是久負盛名。


千年包公:一代名臣包拯的清心直道

包公


宋仁宗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包拯進京趕考,高中進士及第,朝廷授其為建昌知縣(今江西永修縣)。在忠君思想極為強烈的古代,包拯此番一定想施展抱負,平步青雲,甚至名垂青史。然而,已近而立之年的包拯卻以雙親年事已高為由,放棄此次為官機會。他請求朝廷能夠給他安排一個離家較近的地方,如此則能照顧父母。隨後,包拯被任命為和州(安徽和縣)稅監一職,且距離廬州僅一百多公里。此時,父母卻依然不願與其一同前往,包拯經過一番思想,便辭去官職,在家安心侍奉雙親。在他心裡,為父母盡孝時間雖短,然而為國盡忠卻來日方長,忠孝不能兩全矣。


千年包公:一代名臣包拯的清心直道

合肥包公祠


古人云:“父母在,不遠遊”。包拯不願仕宦,贍養父母的事蹟正是這句名言的最真實寫照。前前後後過了整整十年,包拯才在親友們的勉勵下,赴京等候調遣,實為“先盡孝,後盡忠”。北宋名臣司馬光評價他,“拯進士及第,以親老侍養,不仕宦且十年,人稱其孝”。


千年包公:一代名臣包拯的清心直道

包孝肅公祠


二、 居官清正,為國為民

《宋史》記載,包拯“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他為官清廉,秉性方剛,一介弗取。包拯在不惑之年,上任端州知州(今廣東肇慶)。端州這個地方,盛產名硯,曰:端硯,是為朝廷貢品。因此,當時的人文士大夫以得到端硯為貴,備受青睞。然而,歷任的端州地方官吏皆變本加厲,大肆搜刮端硯,民不聊生。包拯為官時,一概不取,處處為民著想,與民同樂,秋毫無犯。因而,他在任時端州吏治清明,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千年包公:一代名臣包拯的清心直道

包公墓園


包公在端州深得民心,自然而然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在他離任時,端州百姓為感謝包公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特地獻上一塊精美雕琢的硯臺,留作紀念。然而,卻被包拯婉言謝絕,兩袖清風地離開了端州。後來,端州百姓為了懷念包公,特破先例,為其修建了一座祠堂,即著名的肇慶“包公祠”,世世代代祭祀供奉這位愛民如子的“包青天”。


千年包公:一代名臣包拯的清心直道

清心直道


包拯曾在家鄉為官,這期間,一些親朋好友仗著包拯的權勢,在廬州一帶為非作歹,橫行霸道,百姓怨聲載道。包拯的一位舅舅因觸犯王法,他毫不偏袒,按律懲處,受到了百姓的一致稱讚。自此以後,親故鄉黨皆安分守己,不敢再胡作非為。

包拯有一首《題端州郡齋壁》傳世,詩曰:“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金剛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狐兔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這首詩稱得上包拯一生的真實寫照,他所寫的,亦是他所做的。南宋的理學家朱熹聞此詩,甚至將其刻錄在家壁,作為自己恪守的人生座右銘。


千年包公:一代名臣包拯的清心直道

《題端州郡齋壁》


三、鐵面無私,嫉惡如仇

包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在權知開封府時,他執法如山,每天大開府衙大門,端坐公堂,聆聽案情,為民伸冤。因而,當時“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千年包公:一代名臣包拯的清心直道

包拯


在今天的開封市博物館裡,收藏著一塊北宋開封府的題名記碑,碑上一共刻錄了一百八十三名開封府知府的名字。然而,我們在碑中卻怎麼也找不到包拯的名字。原來,仔細湊近一看,碑中有一塊凹陷進去的痕跡,而這裡原本就是刻著包拯名字的位置。千百年來,歷代參觀碑刻的人,因敬仰包公的美名,看到包拯的名字便去撫摸一下。日積月累,歷經千年,他的名字竟然被磨出一個凹坑。據南宋時期的史料記載,“舊開封府有府尹題名,起建隆元年居潤,繼而晉王、荊王而下皆在焉。獨包孝肅公姓名為人所指,指痕甚沈”。由此可見,早在南宋時,包拯題名的位置即出現了指痕。《宋史》論曰:“拯為開封,其政嚴明,人到於今稱之。而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所謂剛者乎?”


千年包公:一代名臣包拯的清心直道

宋仁宗


包公入朝做官後,不畏權貴,“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他在擔任監察御史及知諫院時,為嚴肅綱紀,懲處貪官汙吏毫不手軟。先後彈劾了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宋仁宗親信太監閻世良等等。這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七彈王逵”。王逵曾擔任地方轉運使,巧取豪奪,濫用酷刑而激起民變。包拯人物,若不罷免王逵,不足以平民憤。他七次上奏彈劾王逵,最後一次竟當眾指責宋仁宗,“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言論一出,朝野震動,一片赤誠之心。宋仁宗迫於無奈,最終當朝罷免了王逵。包拯甚至彈劾了宰相宋癢、仁宗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等人。由於包拯鐵面無私,不附權貴,因而當時有“包彈”的諺語。


千年包公:一代名臣包拯的清心直道

色正芒寒


北宋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包拯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四歲。在他去世的不久前,立下了流傳千古的“包拯家訓”,勉勵子孫,約束後人,“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千百年來,包拯的歷史傳奇被廣為流傳。無論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還是遠隔重洋的萬里異國,千年包公永遠為世人代代傳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