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有美國跟中國誕生了世界級互聯網公司?歐洲日本他們在幹嘛?

宜之工作坊


我覺得主要還是市場容量導致的,再有一個就是文化圈,或者叫信息圈,文明圈。美國的互聯網公司代表了西方歐美英語系的文化圈,他們的認知,語言環境,習慣類似。咱們由於人口眾多,比歐美加起來人還多,而且都說漢語,這樣在用戶群規模上就輕鬆打敗了歐美圈,能作為後起之秀發展壯大。大家可以看看百度,騰訊等對標的國外企業,基本都有對標歐美的互聯網企業。這不是一種巧合,是一種文明以互聯網生態的方式又存在的,當然之間可以信息互通。促進了彼此的融合,讓彼此有更廣泛的認識。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是三方面決定的。技術發展程度,文明(文化)獨立性,市場規模。當然這後面得有強有力的國家智庫的支持,有這樣的規劃。

喜歡我觀點的朋友,可以關注我。


機器人rain


中國有獨特的創業天賦和文化特色

2002年中國也經歷了互聯網的寒冬,大批互聯網初創企業倒閉,阿里巴巴也經歷了這場劇痛,當時馬雲說只要我們跪著不趴下,我們就能很快站起來。事實正如馬雲所料,這場互聯網寒冬過後,阿里巴巴是最先站起來的一批。中國不缺乏有勇於創業的天才,只要有機會就能抓住。西方學者觀察中國人創業時說:中國人在創業時永於冒險的精神超過其他國家。日本學者說中國人敢想敢幹,行動極其迅速,不像日本人那樣瞻前顧後,往往錯失良機。

日本、歐洲誕生不了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培育本土網絡企業需要時間,技術遠不如美國成熟,各國對於美國網絡巨頭的滲透幾乎不設防,本土企業在國際巨頭的摧枯拉朽的進攻下一敗塗地。日本老齡化嚴重,互聯網革新動力不足。而中國本土企業由於市場大,有喘息機會,而且非常理解本土文化和需求,不管是百度和谷歌還是阿里巴巴和亞馬遜的競爭,本土企業更能把握中國人的需求,更接地氣,所以才能逐漸建立優勢。

再看市場

中國誕生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首先得益於中國超級巨大的市場。不管什麼產業,一個企業只要能夠拿下中國市場,那麼其發展成世界級的企業就是必然的,關鍵是中國既不缺乏這方面的技術人才,也不缺乏有頭腦的企業家。

中國近14億人口,比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人數還多。歐盟5.1億,美國3.2億,日本1.3億。中國網民人數近8億。只要能抓住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市場,不誕生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那簡直說不過去。

中國加入了WTO的紅利之一

2000年前後是互聯網公司發展的關鍵節點,有兩件大事需要關注,一是當時經濟危機剛剛結束不久,很多國家受到影響,二是2001年後中國開始加入WTO,中國經濟開始騰飛,互聯網剛好開始起步,二者時間上幾乎同步。經濟發展促進了互聯經濟,也因此誕生了一批互聯網巨頭。

1998年開始陸續創立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當時也正處於中國改革的黃金分割時期。國家的政策為互聯網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 當時我們國家了有一大批有志於創業的青年人,從國外去學習先進的經驗,結合”引進來“和“走出去”兩者,為互聯網的無國界因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從而使得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在國內國外都可以大展手腳。


強大而完善的基礎設施

人口紅利雖然重要,但強大的基礎設施也是起到決定性作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話,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很難在此之上誕生。比如美國克林頓政府從98年就開始搞信息高速公路建設,這是美國網絡巨頭能夠崛起的先天條件。而中國政府本來就擅長搞基礎建設,這方面絕不會拖互聯網公司的後腿。這方面不管是歐洲還是日本都完全比不過。


龐大的人才紅利

我們國家不缺乏互聯網人才,人才儲備相當雄厚。日本和歐洲能把人與機器結合做到極致,很有匠人精神。但是中國人擅長抽象知識的運用,比如數學、計算機技術、AI,這些不動手考腦力的經濟活動,中國人特別擅長。尤其是AI技術方面,華人論文幾乎佔據半壁江山。

可以這麼說數字時代非常適合中國人的頭腦特點,工業時代最適合日本和歐洲特點。

像是李彥宏,張朝陽這些早期的互聯網人,為中國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是提供了很大的開頭作用的。還有馬雲,馬化騰,周鴻偉等等,他們對互聯網的探索讓互聯網企業在我們國家逐漸強大起來。

中國人的學習模仿能力相信大家都毋庸置疑,看看過去這麼多年我們在那麼多領域後來居上並坐上世界領先地位就知道。而互聯網方面,美國很多先進的互聯網商業模式我們都能很快學習並複製到國內,而經過國內市場的殘酷競爭洗禮,往往能發展出比原來更優更強大的商業模式,甚至反過來被美國互聯網企業複製到美國本土。強大的學習能力讓我們的互聯網企業能快速學習全球新興的模式和技術,並在國內市場不斷演化發展。


文三曉


首先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為什麼美國和中國誕生了很多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以及歐洲日本都在做什麼。

第一,美國和中國都是世界人口大國,美國人口超過了3億,中國人口超過了14億,人口數量的龐大有利於形成龐大的消費市場,具備人口紅利的特點,而且互聯網領域的特點是信息共享,這樣更容易產生規模效應。

第二,美國和中國一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一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國家政策上對人才和技術都非常的重視。

  • 美國是最早發展互聯網技術的國家,有先天的優勢,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技術資源發展互聯網產業,所以最早形成了龐大的互聯網企業。中國雖然發展比較晚,但是國家很重視科技發展,而且很多在美國學成回國的人才刺激了國內互聯網行業的發展。
  • 中國近二十年在互聯網行業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和技術資源,加上龐大的消費市場和國家政策扶持,所以在很短時間內就造就了大量的世界級互聯網公司。

第三,歐洲和日本在汽車、電子、製造業等工業領域起步比較早,相對更發達,尤其日本和德國都是傳統的汽車製造強國。而且歐洲和日本人口基數不夠大,消費市場不夠大,不足以形成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

從以上幾方面來分析,這就造成了美國跟中國誕生了很多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而歐洲日本在工業製造領域更發達,側重點不一樣。希望我的分析能幫助到您。我的回答有不足的地方,歡迎大家補充。

我是IT從業者,如果您對科技類話題感興趣,可以關注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點贊、評論、轉發,謝謝。


低調的小李


世界級互聯網公司主要分佈在中國和美國,我理解主要是一下原因。

1、中國和美國為什麼有:美國佔據最核心的主要頭部公司,是創新的發展的引領者,其他都是追隨者,包括中

國的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阿里,騰訊,新浪,百度國內巨頭,無一例外都是照搬美國公司的模式,在中國落地,

他們享受了中國巨大的人口紅利,政府的支持和利好,甚至做到了超越美國。他們應該感謝中國這20年的高速發展。

2、其他歐美國家為什麼沒有:我認為主要是市場和發展理念不同造成的。西方除了美國以外的發達國家,早就經過了經濟快速發展階段,每一個國家的體量又相對較小,限制了大規模公司的產生。而且,發展理念不同,比如,德國強調的是工業4.0,日本強調的精密技術,這些國家沒有選擇互聯網這條賽道,而是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繼續壟斷。孰優孰略短期內很難顯現。

3、中國的網絡與世界是區隔的,自成體系,市場足夠大,這也給了微博,百度等這類公司生存的空間。說直白一點,這裡不是與世界自由競爭,而外面的世界是。

雖然我們有市值非常高的互聯網公司,但是創新的大旗始終在美國人手裡,要面對事實,才能進步。

以上,是我的理解。






皮埃夫


謝謝您的問題。曾經有個說法,美國技術+中國市場就是商業成功,可見美國是傳統技術發源地,中國是巨大的技術消費市場。

美國科技動手早。二戰以後,美國在全球率先佈局高科技領域,成就了今天的一批各領域的科技巨頭,比如微軟、亞馬遜等,位於全球市值前列。美國也因此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傳統技術發源地。主流的操作系統、開發框架和編程語言等多數來自於美國,重要的供應商包括微軟、谷歌、甲骨文、蘋果公司等。


中國市場基數大。互聯網技術中國現實場景相結合,隨著基礎設施和技術的不斷完善,從2019年至今20多年,中國互聯網實現快速發展,這段時間的互聯網產業主要是購物生活(阿里巴巴)、社交遊戲(騰訊)、內容資訊(自己跳動)、移動支付(支付寶)等消費級的互聯網。如今中國在5G信息通信新技術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特別是疫情衝擊,消費及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快速轉型升級,華為、阿里巴巴達摩院等科技企業正在向企業端快速融合。智慧製造、智慧城市、無人駕駛領域將形成新的消費市場。中國擁有14億人口,對互聯網的巨大需求是互聯網產業繁榮發展的根基。


歐洲日本專而精。歐洲日本的整體技術實力不如美國。歐洲的技術發展不均衡,英國、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技術較強,眾多小國就遜色很多。德國智能製造水平很高,日本電子精密元器件是其傳統影響。半導體領域,歐洲日本可以與美國優勢互補,歐洲有外延、器件、應用的產業鏈,有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等知名半導體企業。日本在工業模塊設計和設備開發方面具備優勢,比如三菱電機、富士電機、松下、東芝等。因為他們沒有中國那麼大的需求,互聯網產業發展動力不如我國,隨著國家更加重視實體制造業數字化,華為海思、阿里巴巴達摩院等機構將有更廣泛的發展前景。
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追科技的風箏


這個很好解釋, 在IT方面, 中美現在分別是世界上最大的技術發源地和消費市場, 所以市場參與者的分佈與這個地位是一致的, 即: 基礎技術供應商 和 消費產品供應商.

基礎技術供應商

主流關係型數據庫: Oracle / MySQL / SQL Server

供應商: Oracle (甲骨文) / Microsoft (微軟)

主流編程語言: Java / C# / Python / C++

主要開發框架和工具: Java SDK / DotNet / U3D / Xamarin / UE4

主要集成開發環境和編輯器: IntelliJ IDEA / Eclipse / NetBeans / Visual Studio / VS Code

主流操作系統: Linux / Windows / Android / iOS

此外, 還有類似 Illustrator, Photoshop 等工具軟件.

以上主要基礎技術的主要供應商為

Microsoft (微軟)

Oracle (甲骨文)

Google (谷歌)

以及 IBM / Adobe / Apple (蘋果) 等美國公司.

消費產品供應商

中國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世界最大IT產品消費市場, 自然會產生龐大的本土運營廠商, 利用上述最先進的 信息技術(IT) 滿足巨大的市場需求.

因此催生了 運營全球第2大社交網絡的 騰訊 (Tencent), 第2大電商網絡的 阿里巴巴 (Alibaba), 第2大內容服務商 字節跳動 等互聯網產品巨擘.

歐日韓等發達國家的尷尬

幹技術幹不過美國, 幹市場, 又沒有中國這樣龐大的內需.

印度的尷尬

與中國一樣擁有龐大的市場, 卻沒有中國這樣獨特的文化, 美國互聯網運營商能夠輕鬆地進入印度市場, 從而抑制印度本土廠商的發展.

美國人運營的中文互聯網產品在中國根本幹不過中國人自己運營的互聯網產品, 當然, 我指的是在同樣的法律框架下.


太尉行書


大家好,我是一個科技愛好者,在現代化的時代,網絡與科技已經深入人們的生活方方面面中,比如手機,相機,洗衣機,電飯煲等等這些都是科技的產物,科技讓人們的生活更方便更快捷,希望我的科技回答能滿足你們的好奇心,我有很多特別的觀點,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咱們由於人口眾多,比歐美加起來人還多,而且都說漢語,這樣在用戶群規模上就輕鬆打敗了歐美圈,能作為後起之秀發展壯大。大家可以看看百度,騰訊等對標的國外企業,基本都有對標歐美的互聯網企業。

美國有頂尖的互聯網技術,又有3億人口的市場,中國雖然互聯網技術總體不如美國,但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所以互聯網的應用技術可以達到頂尖之一。


七米淺藍色


世界大型互聯網需要比效好的互聯網技術,更主要是有廣泛的市場作後盾,美國有頂尖的互聯網技術,又有3億人口的市場,中國雖然互聯網技術總體不如美國,但有13億人口的大市場,所以互聯網的應用技術可以達到頂尖之一。


上海呂律師


歐洲日本科技實力夠,但是本土市場太小,所以市場發展不起來,自然也不會有大型互聯網企業。互聯網公司都和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沒本土市場支撐根本發展不起來


開鎖何必用鑰匙


雖然技術沒有國界,但互聯網卻存在國界,人口地域大的國家,才有可能產生互聯網巨頭。如果不是政府的支持,騰訊不一定能贏過qicq,阿里不一定能贏過eBay,百度更不可能戰勝Goog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