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一事無成的他,從打官司專業戶終成「身心同治」一代大醫

最近我特別鬱悶

疫情之下

我被十幾年最好的閨蜜開除了

有很多朋友也看過之前的文章大致瞭解一些情況

原本年前農村合作社也註冊了

就等著年後大展拳腳有一番作為

結果 疫情來臨山裡封路

我被隔離在了山外面


閨蜜也不知動了哪個心思

年前十幾萬的訂單提成不給了

理由竟是 性格不合

猶如五雷轟頂 天塌了

悲憤之餘更是黯然神傷

疫情全民隔離 我將何去何從


原本以為睡一覺安慰下自己

心情就能舒暢

以為找點事情分散注意力不去想它

就能從悲憤中走出來

結果 不是那麼回事

在家輾轉反側掙扎快一個月了

還是特別難過

開始自我否定 自我懷疑 自我批判

陷入一種極度的自我摧殘

我是不是要抑鬱了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的他,從打官司專業戶終成「身心同治」一代大醫

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

面色憔悴 徹夜難眠

就在我幾近崩潰的時候來了一個電話

是多年來一直陪伴我的姐姐

她通過我的文字判定出最近的狀態十分不好

特意打電話過來安慰我

告訴我有很多人愛著我


中醫上的師父也發來信息

說 否極泰來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彷彿一片即將被淪陷的高地

此時 從黑暗中伸出一雙雙救命的手

給了我繼續前進的希望


心理得到良好的療愈

有了愛和溫暖

我的生命照進了陽光

好像吹進了春風又開始燦爛起來

飲食恢復 睡眠也安穩

整個人氣色紅潤 身心輕盈


這其實是中醫非常重要的療法

「身心同治」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的他,從打官司專業戶終成「身心同治」一代大醫


不得不佩服這個療法創始人的偉大

竟然於繁雜的身體疾病中

找到這是源自於內心的掙扎與恐慌

因為我除了氣憤以外

還要面臨著再次回到深山見到這位閨蜜

我要取回我所有的家當

這種對再次相見的恐慌讓我產生了自我懷疑和否定

徘徊在繼續生活和回頭相見的躊躇之中

醫人先醫心

醫心病自愈

這就是元末時期一代大醫朱丹溪創立的「身心同治」


可能在當代早已司空見慣

這不就是 心理疾病嗎

想想那可是古人

古人沒有現代這些名詞

什麼 心理呀 創傷呀 抑鬱呀

那時候可不懂這是心理疾病

更多都是五臟六腑疾病

最多出來個情志病

喜怒哀樂悲恐思

只有說法 沒有治法呀

退回八百多年前

我們才能發現朱丹溪的偉大之處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這位傳奇大醫——朱丹溪


話說 朱丹溪原名 朱震亨

祖籍溫州義烏

(看來當代有名的地方,必有先人保佑呀)

家鄉有條小河 叫丹溪河

在朱震亨出名之後

家鄉人就管他叫朱丹溪了

足以看出家鄉人的驕傲呀

殊不知

朱丹溪小時候可是人人喊打的一個角色


那時候是 元代末期

社會動亂

經常會有一些農民軍起義造反

有一回起義軍被元軍打跑了

結果有人就陷害朱丹溪的父親

說是暗中資助起義軍 私自窩藏啦

巴拉巴拉一大堆

這昏庸的縣大爺正愁找不到立功行賞的機會

一就把朱丹溪父親逮起來暴打了一頓

結果父親回家沒幾日暴斃身亡


父親剛死沒多久

鄉里又開始欺負朱丹溪一家

古代那種欺男霸女、欺軟怕硬的日子著實不好過

家裡只剩下母親和弟弟

作為長男 是可忍孰不可忍

剛剛十幾歲的朱丹 馬上跳起來

奮筆疾書 向縣政府告狀去了

並且是告不倒誓不罷休

硬生生把縣政府鬧了個天翻地覆

最好把對方搞得吃不了兜著走

饒了我吧 我再也不敢惹你們家了

史料記載:

起初,鄉之右族鹹凌之,都欺負朱丹溪一家

最後,大家搖手相戒,誰也別惹他們

說到此處大呼一聲 好

為人就是要有血性

不給點顏色看看以為是病貓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的他,從打官司專業戶終成「身心同治」一代大醫


自此之後 朱丹溪一戰成名

專門管這街坊鄰居雞零狗碎斷官司的事情

有誰家寫寫狀子啦 告

誰家佔了誰家地啦 告

還有誰家狗咬了誰 告

後來這縣政府也被他搞怕了

小年輕 偶爾告告就算了

這天天告 誰也受不了

想了個辦法 安排朱丹溪做里正吧

相當於居委會大媽

專門協調家長裡短 狗咬貓叫

晃晃悠悠十幾年 一下到了30歲


命運就是這麼奇葩

朱丹溪遇到了一件事影響了命運的方向


父親過世後

朱丹溪與母親、弟弟三人相依為命

後來母親得了一種叫脾疼的病

具體什麼病現在是不知道了

醫術上沒有記載史料也找不到

朱丹溪四處求醫

就是沒人知道怎麼治

要不說朱丹溪性格火爆虎超超的

別人治不好我自己治

30歲買了本《黃帝內經》天天看

三年後 給母親開方

竟然治好了

(自古名醫多因親人生疾才開始學醫,所以古語云“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這並不是道德綁架,而是給大家一種思路多學習中醫成為自己的家庭保健醫生)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的他,從打官司專業戶終成「身心同治」一代大醫

佴伶《漢文帝親侍母病》


正當我們暢想著

朱丹溪因給母親治病走上了從醫之路

想著想著

發現這朱丹溪著實古怪

治好母親又扔下中醫不學了

抱書苦讀哪有打官司爽快

接著又回去打官司去了

晃晃悠悠 到了36歲


說來命運奇特

如果上天要賦予某人一個使命

總會在特定的時間發生特定的事情

來點醒你 教化你

並且可能是幾次事情 幾個時間

所以莫著急 我們慢慢看


老話說的好 三十而立

這朱丹溪到了36歲

還是一無所有

頂著個里正的名字天天給人打官司

一天隔壁八華山來了一位高人

朱丹溪自小學習儒學也是個好學之人

為人性格也是奇特

一聽來了高人 啥也不管

收拾包袱背起行囊

山裡求學去了


來者不善

是朱熹的四傳弟子 許謙

是朱熹正傳

來到八華山講程朱理學

朱丹溪背個小包袱就來了

往那一坐 豎起耳朵開始聽

邊聽邊冒汗

許謙講的是啥 有這麼大威力

原來講的是程朱理學核心

存天理 滅人慾

你可別想歪了哈

天理是指事物發展的一定規律和倫理綱常

要遵守這些秩序

滅 也不是毀滅的滅

是節制 控制的意思

就是說要適當控制人的慾望

讓心儘量平衡下來


朱丹溪一聽

汗如雨下 汗流浹背

邊聽邊害怕

媽呀 我這三十六年過得渾渾噩噩

哪有什麼倫常道理可言

想打架就打架

想告誰就告誰

高興了看看醫書

不高興了告告狀子

回想過往的顛沛流離

說好聽了是天真爛漫

說不好聽了是 天天與人真鋒相對

嗚呼哉 人生已過三十六載


此時的朱丹溪

當頭棒喝 如夢初醒

靈魂被徹底觸動

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

放縱不羈的生活就此發生改變

開始成為嚴謹的學者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的他,從打官司專業戶終成「身心同治」一代大醫


命運的齒輪一點點推動

誰也不知道未來要發生什麼

朱丹溪還在字裡行間尋找學問的真諦

沒想到 此時又發生了一件事情

將他徹底推上 醫道

朱丹溪的妻子去世了


親人離世對朱丹溪打擊非常大

30歲為救母親立志學醫

此時40歲卻中年喪妻

還想著考上科舉能與妻子共享榮華富貴

隨著妻子的離世

朱丹溪再次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就在悲痛彷徨之際

老師許謙找到朱丹溪 說

哎呀 你看我身體一直有病也找不到可靠的醫生救治

再不治可能就要癱瘓了

要不 你試試學醫為我救治

自古有些話都不能明說 說出來就沒意思了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這許謙老師一早就發現朱丹溪聰慧過人

如果能專心學醫可能成為大材

一直也沒什麼機會度化點播

終於藉此時 說出了心裡話

子聰明異常人 其肯遊藝於醫乎

朱丹溪一點就通

明白了老師希望他能專心學醫

轉身回家把科舉的書籍一撕 燒了

總說朱丹溪的性格古怪 多天真

是他做事堅定的恆心

這也是他日後能夠成為一代大醫的基礎品質

此時 命運開始了對朱丹溪真正的考驗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的他,從打官司專業戶終成「身心同治」一代大醫

自從立志學醫以來

朱丹溪在家閉門讀書

《黃帝內經》讀了不知多少遍

但是中醫無人領路始終迷迷糊糊

所有的疑惑已經悉數記下

終於一天朱丹溪再次收拾行囊

踏上了尋師之路

此時 朱丹溪已經四十三歲了

在古代這個年紀幾乎快要是老人了

人家沒當回事

說走就走 找老師去


朱丹溪走遍大江南北

還是沒有找到能夠解答心中疑惑的老師

憑著他堅韌不拔的性格

只要還能走就一定能找到

此時聽到一個名字 羅知悌

羅知悌是誰呢

他是將金元四大家張完素、張從正、李東垣

這三位大家的知識學到一身的人

(殊不知即將來向他求學的人就是這金元四大家的最後一家)


當時朱丹溪一聽是位高人

馬不停蹄奔赴羅知悌家中

到了家門口

朱丹溪興奮地馬上敲門

門童掩門而開問是幹什麼的呀

朱丹溪恭恭敬敬作揖說前來學醫

這門童稟報後回來說

不見

(朱丹溪已經四十三歲了上門拜師一下子被撅了回來,如果放現在我們早就一生氣走人了,顏面何存呀。不過朱丹溪不放棄,咱不能忘了出行的目的)


這朱丹溪垂頭喪氣

一看這也不是馬上能成的事

先找個客棧住下吧

四處打聽這羅知悌的為人

才知道這老先生性格古怪且高傲

怎麼說他也是融三大醫家之所學於一身

擁有這高傲的資本

放咱身上咱也是傲嬌的很

不過 對朱丹溪可就慘嘍

既然如此那就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吧


第二天朱丹溪又去敲門

我想拜羅知悌為中醫老師

門童回報 不見

第三天 又去了

門童回報 不見

第四天又去 第五天 第六天

剛開始門童還恭恭敬敬有禮有節

這越往後門童就開罵了

有毛病吧 不是不見嗎 怎麼還來

要不說朱丹溪一路學醫之路異常艱難

兜兜轉轉幾十年終於下定決心鑽研醫學

可這臨了又遇上這麼刁鑽的老師

不過 朱丹溪是誰呀

自小鄉里一狀師

告不倒人不罷休

自學中醫為母治病

治不好病不放棄

這就是豪橫


朱丹溪被罵也毫不動搖

我就站著還不費力

你罵人還費力氣呢

堅持天天去敲門

突然一天下起大暴雨

一般人看著天氣不好就不去了吧

這朱丹溪可不

天天去敲門報道 不能因為下雨就放棄了


史料記載:

雖大風雨不易 日拱立於其門

四十三歲的朱丹溪大雨天氣立在羅知悌門前

等待這位名師的召見

其學醫之心切足以感動天地

就這樣日復一日從未間斷等了整整三個月時間

終於有一天 門童來報

家師請你門內一敘

兩人如遇知己 相見如故

羅知悌見朱丹溪

性格堅毅 勤奮好學 聰慧過人

便將他納入門內

傳授其畢生所學

過往三個月的等待都是兩人彼此的考驗

只有耐得住寂寞經得住風雨的人

才是能夠承擔大任 繼承中醫所學之人

羅知悌終於等到了這個人

朱丹溪終於找到了大醫之師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的他,從打官司專業戶終成「身心同治」一代大醫


經歷了幾十年的磨難

朱丹溪的中醫故事這才剛剛開始

羅知悌集金元四大家前三家之精華

並且臨床經驗豐富

朱丹溪跟隨期間學到了非常寶貴的醫學經驗

你想想這時候朱丹溪都四十三歲了

哪有那麼多時間讓他從頭學起

來了直接上臨床 跟診 號脈 抄方

羅知悌有個習慣

因為年事已高八十多歲

所以他躺在床上給人看病

病人來了弟子們先去號脈

整理好病案彙報給床上的羅知悌

什麼症狀 脈象如何

隨後羅知悌就開始口述

這患者是什麼病 怎麼治 有什麼方藥

朱丹溪趕緊抄錄

哪有師父這麼教學生的

這不是對著真實醫案一一分析治療思路嗎

這麼好的中醫老師再來一打

就這樣朱丹溪跟隨羅知悌學習了一年之久

積攢了大量的實戰經驗飛速成長

解答了過往心中的疑惑

同時對身心同治有了初步的理解


有一次來了一個和尚

躺在地上非常瘦弱 估計快死了

朱丹溪診脈後 說

腸胃有積滯的瘀血 要化瘀

羅知悌聽完對朱丹溪說

去街上買點豬肚和牛肚吧

回來熬成濃湯

朱丹溪一聽 懵了

我說要化瘀 老師怎麼還給肉湯呢

老師的話得聽 去吧


朱丹溪買回豬肚牛肚

燉得爛糊餵給和尚

羅知悌還每天親自勸說和尚喝肉湯

是呀 這和尚怎麼能喝肉湯呢

這不是破戒了嗎

要不說羅知悌乃高人

原來 這和尚家在四川 流離到杭州

對江浙飲食著實不習慣

吃得特別少

另外 這和尚有一天突然特別思念母親

遠在他鄉孤身一人 思鄉心切

情志不舒 鬱鬱寡歡

加上飲食不暢

在胃裡積攢了很多汙濁之氣

羅知悌很早就看出這和尚

塵緣未了 意欲還俗

因身體瘦弱得先恢復脾胃之氣

這才勸和尚喝肉湯早點恢復元氣

(豬肚牛肚 中醫上面以形補形調補和尚胃氣)


有一天這和尚的行脈漸漸甦醒

身體的正氣開始恢復了

羅知悌當即囑託朱丹溪使用瀉下的藥物

桃核承氣湯

這一劑湯藥下肚

立馬排出很多汙濁的東西

集聚在胃裡的瘀滯全部排出

再喝上蔬菜湯、米粥調養幾日

和尚的身體痊癒

隨後返回四川家鄉還俗侍母

朱丹溪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師父這招叫做

欲將取之必先與之

身心同治


中醫說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就是說身體裡的氣處於正向的 積極的

就可以抵抗外界的風吹草動

但是如果心情不舒暢

有一些擔憂、焦慮、恐懼等複雜情緒

正氣受到損傷

久而久之身體也會出現各種毛病

就像我一樣

雖然表面上看已經渡過了那段黑暗的時期

彷彿已經開始重新面對生活

但是對於閨蜜的氣憤

對未來還要回山取回家這種忐忑不安

看不見的情緒積壓在心裡

鬱鬱寡歡

身體因此也出現了一些睡眠、飲食上的問題

就像這次疫情

很多被確診的患者如果自身正氣足

可以憑藉身體免疫力

很快可以出院

如果情緒緊張 心情壓抑

則可能越來越嚴重


當心情不順暢的時候

大腦會釋放一種腦電波

這種腦電波影響了身體激素的分泌

激素代謝異常

久而久之身體機能也會出現異常

例如甲亢、抑鬱等症

在臨床上通常也會先調神再調身

收回心神

讓患者安駐於當下 安駐於自身

當元神穩定 情緒穩定

再去調理身體

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的他,從打官司專業戶終成「身心同治」一代大醫

朱丹溪帶著羅知悌教授的全部知識

回到了家鄉開門坐診

將羅知悌心理的調節

結合許謙所教授的 存天理 滅人性

創立出了「身心同治」

所以朱丹溪的臨床醫案裡面

記載了大量的患者性格

甚至還有狡猾

同時邊診病邊勸慰患者

與人為善

根據大道自然規律生活作息

多吃清淡食物

合理控制自己的慾望

在身心之間尋找一種平衡


如果行正事就會長養自己的浩然正氣

這種氣立於心間

猶如一根定海神針

無論何時這個人的為人處世都不會有太大偏差

身體也不會出現一些特別不好的疑難雜症

天道規律是守恆的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佛家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也是指在真正放下的那一刻

放過自己 放過眾生

身心達到平衡知行合一

朱丹溪在中醫歷史上第一次將「身心同治」推向高潮


朱丹溪還創立了「滋陰派」

也就是「陽常有餘陰陰常不足」

提倡滋陰降火

被臨床用於滋陰的龜板

也是朱丹溪首創的「大補陰丸」方劑


縱觀朱丹溪前半生

活得灑脫自在 肆意妄為

其後半生謹遵理學思想

主靜 收心 養心

同時結合《黃帝內經》

恬淡虛無 精神內守

以靜養陰

以陰制陽

陰陽和合

生命恆長


今天朱丹溪的故事特別長

非常感謝朋友們終於耐心聽到了最後

因為近期疫情

很多朋友可能也面臨著與我類似的經歷

此時是最黑暗的時刻

但也是黎明前的考驗

我們每個人要耐得住寂寞

像大醫朱丹溪一樣

能夠堅守住自己的道義與恆心

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境與考驗

都有堅持下去的決心

利用這段平靜期養精蓄銳

等待著春暖花開之時

再做一條好漢


身心同治 也是我非常認可的中醫理念

所以從3月1日開始

我開了一個直播間《中醫旁聽生》

每天晚上7-9點

讀名醫大家的中醫書籍

近期最先誦讀的是李辛老師的

三部書籍《經典中醫啟蒙》《兒童健康講記》和《精神健康講記》

他是身心醫學領域的專家

有他獨到的見解

輕柔簡潔的話語讓人很舒服

也容易較快的進入狀態

通過對生活、自身、情志等方面的覺察

認知身體和自然的關係

如果感興趣一起共讀好醫書

更多信息在這裡發佈


今天的千古中醫故事就到這裡

下回再見


人到中年一事無成的他,從打官司專業戶終成「身心同治」一代大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