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他,从打官司专业户终成「身心同治」一代大医

最近我特别郁闷

疫情之下

我被十几年最好的闺蜜开除了

有很多朋友也看过之前的文章大致了解一些情况

原本年前农村合作社也注册了

就等着年后大展拳脚有一番作为

结果 疫情来临山里封路

我被隔离在了山外面


闺蜜也不知动了哪个心思

年前十几万的订单提成不给了

理由竟是 性格不合

犹如五雷轰顶 天塌了

悲愤之余更是黯然神伤

疫情全民隔离 我将何去何从


原本以为睡一觉安慰下自己

心情就能舒畅

以为找点事情分散注意力不去想它

就能从悲愤中走出来

结果 不是那么回事

在家辗转反侧挣扎快一个月了

还是特别难过

开始自我否定 自我怀疑 自我批判

陷入一种极度的自我摧残

我是不是要抑郁了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他,从打官司专业户终成「身心同治」一代大医

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面色憔悴 彻夜难眠

就在我几近崩溃的时候来了一个电话

是多年来一直陪伴我的姐姐

她通过我的文字判定出最近的状态十分不好

特意打电话过来安慰我

告诉我有很多人爱着我


中医上的师父也发来信息

说 否极泰来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仿佛一片即将被沦陷的高地

此时 从黑暗中伸出一双双救命的手

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希望


心理得到良好的疗愈

有了爱和温暖

我的生命照进了阳光

好像吹进了春风又开始灿烂起来

饮食恢复 睡眠也安稳

整个人气色红润 身心轻盈


这其实是中医非常重要的疗法

「身心同治」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他,从打官司专业户终成「身心同治」一代大医


不得不佩服这个疗法创始人的伟大

竟然于繁杂的身体疾病中

找到这是源自于内心的挣扎与恐慌

因为我除了气愤以外

还要面临着再次回到深山见到这位闺蜜

我要取回我所有的家当

这种对再次相见的恐慌让我产生了自我怀疑和否定

徘徊在继续生活和回头相见的踌躇之中

医人先医心

医心病自愈

这就是元末时期一代大医朱丹溪创立的「身心同治」


可能在当代早已司空见惯

这不就是 心理疾病吗

想想那可是古人

古人没有现代这些名词

什么 心理呀 创伤呀 抑郁呀

那时候可不懂这是心理疾病

更多都是五脏六腑疾病

最多出来个情志病

喜怒哀乐悲恐思

只有说法 没有治法呀

退回八百多年前

我们才能发现朱丹溪的伟大之处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位传奇大医——朱丹溪


话说 朱丹溪原名 朱震亨

祖籍温州义乌

(看来当代有名的地方,必有先人保佑呀)

家乡有条小河 叫丹溪河

在朱震亨出名之后

家乡人就管他叫朱丹溪了

足以看出家乡人的骄傲呀

殊不知

朱丹溪小时候可是人人喊打的一个角色


那时候是 元代末期

社会动乱

经常会有一些农民军起义造反

有一回起义军被元军打跑了

结果有人就陷害朱丹溪的父亲

说是暗中资助起义军 私自窝藏啦

巴拉巴拉一大堆

这昏庸的县大爷正愁找不到立功行赏的机会

一就把朱丹溪父亲逮起来暴打了一顿

结果父亲回家没几日暴毙身亡


父亲刚死没多久

乡里又开始欺负朱丹溪一家

古代那种欺男霸女、欺软怕硬的日子着实不好过

家里只剩下母亲和弟弟

作为长男 是可忍孰不可忍

刚刚十几岁的朱丹 马上跳起来

奋笔疾书 向县政府告状去了

并且是告不倒誓不罢休

硬生生把县政府闹了个天翻地覆

最好把对方搞得吃不了兜着走

饶了我吧 我再也不敢惹你们家了

史料记载:

起初,乡之右族咸凌之,都欺负朱丹溪一家

最后,大家摇手相戒,谁也别惹他们

说到此处大呼一声 好

为人就是要有血性

不给点颜色看看以为是病猫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他,从打官司专业户终成「身心同治」一代大医


自此之后 朱丹溪一战成名

专门管这街坊邻居鸡零狗碎断官司的事情

有谁家写写状子啦 告

谁家占了谁家地啦 告

还有谁家狗咬了谁 告

后来这县政府也被他搞怕了

小年轻 偶尔告告就算了

这天天告 谁也受不了

想了个办法 安排朱丹溪做里正吧

相当于居委会大妈

专门协调家长里短 狗咬猫叫

晃晃悠悠十几年 一下到了30岁


命运就是这么奇葩

朱丹溪遇到了一件事影响了命运的方向


父亲过世后

朱丹溪与母亲、弟弟三人相依为命

后来母亲得了一种叫脾疼的病

具体什么病现在是不知道了

医术上没有记载史料也找不到

朱丹溪四处求医

就是没人知道怎么治

要不说朱丹溪性格火爆虎超超的

别人治不好我自己治

30岁买了本《黄帝内经》天天看

三年后 给母亲开方

竟然治好了

(自古名医多因亲人生疾才开始学医,所以古语云“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这并不是道德绑架,而是给大家一种思路多学习中医成为自己的家庭保健医生)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他,从打官司专业户终成「身心同治」一代大医

佴伶《汉文帝亲侍母病》


正当我们畅想着

朱丹溪因给母亲治病走上了从医之路

想着想着

发现这朱丹溪着实古怪

治好母亲又扔下中医不学了

抱书苦读哪有打官司爽快

接着又回去打官司去了

晃晃悠悠 到了36岁


说来命运奇特

如果上天要赋予某人一个使命

总会在特定的时间发生特定的事情

来点醒你 教化你

并且可能是几次事情 几个时间

所以莫着急 我们慢慢看


老话说的好 三十而立

这朱丹溪到了36岁

还是一无所有

顶着个里正的名字天天给人打官司

一天隔壁八华山来了一位高人

朱丹溪自小学习儒学也是个好学之人

为人性格也是奇特

一听来了高人 啥也不管

收拾包袱背起行囊

山里求学去了


来者不善

是朱熹的四传弟子 许谦

是朱熹正传

来到八华山讲程朱理学

朱丹溪背个小包袱就来了

往那一坐 竖起耳朵开始听

边听边冒汗

许谦讲的是啥 有这么大威力

原来讲的是程朱理学核心

存天理 灭人欲

你可别想歪了哈

天理是指事物发展的一定规律和伦理纲常

要遵守这些秩序

灭 也不是毁灭的灭

是节制 控制的意思

就是说要适当控制人的欲望

让心尽量平衡下来


朱丹溪一听

汗如雨下 汗流浃背

边听边害怕

妈呀 我这三十六年过得浑浑噩噩

哪有什么伦常道理可言

想打架就打架

想告谁就告谁

高兴了看看医书

不高兴了告告状子

回想过往的颠沛流离

说好听了是天真烂漫

说不好听了是 天天与人真锋相对

呜呼哉 人生已过三十六载


此时的朱丹溪

当头棒喝 如梦初醒

灵魂被彻底触动

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

放纵不羁的生活就此发生改变

开始成为严谨的学者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他,从打官司专业户终成「身心同治」一代大医


命运的齿轮一点点推动

谁也不知道未来要发生什么

朱丹溪还在字里行间寻找学问的真谛

没想到 此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将他彻底推上 医道

朱丹溪的妻子去世了


亲人离世对朱丹溪打击非常大

30岁为救母亲立志学医

此时40岁却中年丧妻

还想着考上科举能与妻子共享荣华富贵

随着妻子的离世

朱丹溪再次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就在悲痛彷徨之际

老师许谦找到朱丹溪 说

哎呀 你看我身体一直有病也找不到可靠的医生救治

再不治可能就要瘫痪了

要不 你试试学医为我救治

自古有些话都不能明说 说出来就没意思了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许谦老师一早就发现朱丹溪聪慧过人

如果能专心学医可能成为大材

一直也没什么机会度化点播

终于借此时 说出了心里话

子聪明异常人 其肯游艺于医乎

朱丹溪一点就通

明白了老师希望他能专心学医

转身回家把科举的书籍一撕 烧了

总说朱丹溪的性格古怪 多天真

是他做事坚定的恒心

这也是他日后能够成为一代大医的基础品质

此时 命运开始了对朱丹溪真正的考验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他,从打官司专业户终成「身心同治」一代大医

自从立志学医以来

朱丹溪在家闭门读书

《黄帝内经》读了不知多少遍

但是中医无人领路始终迷迷糊糊

所有的疑惑已经悉数记下

终于一天朱丹溪再次收拾行囊

踏上了寻师之路

此时 朱丹溪已经四十三岁了

在古代这个年纪几乎快要是老人了

人家没当回事

说走就走 找老师去


朱丹溪走遍大江南北

还是没有找到能够解答心中疑惑的老师

凭着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只要还能走就一定能找到

此时听到一个名字 罗知悌

罗知悌是谁呢

他是将金元四大家张完素、张从正、李东垣

这三位大家的知识学到一身的人

(殊不知即将来向他求学的人就是这金元四大家的最后一家)


当时朱丹溪一听是位高人

马不停蹄奔赴罗知悌家中

到了家门口

朱丹溪兴奋地马上敲门

门童掩门而开问是干什么的呀

朱丹溪恭恭敬敬作揖说前来学医

这门童禀报后回来说

不见

(朱丹溪已经四十三岁了上门拜师一下子被撅了回来,如果放现在我们早就一生气走人了,颜面何存呀。不过朱丹溪不放弃,咱不能忘了出行的目的)


这朱丹溪垂头丧气

一看这也不是马上能成的事

先找个客栈住下吧

四处打听这罗知悌的为人

才知道这老先生性格古怪且高傲

怎么说他也是融三大医家之所学于一身

拥有这高傲的资本

放咱身上咱也是傲娇的很

不过 对朱丹溪可就惨喽

既然如此那就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吧


第二天朱丹溪又去敲门

我想拜罗知悌为中医老师

门童回报 不见

第三天 又去了

门童回报 不见

第四天又去 第五天 第六天

刚开始门童还恭恭敬敬有礼有节

这越往后门童就开骂了

有毛病吧 不是不见吗 怎么还来

要不说朱丹溪一路学医之路异常艰难

兜兜转转几十年终于下定决心钻研医学

可这临了又遇上这么刁钻的老师

不过 朱丹溪是谁呀

自小乡里一状师

告不倒人不罢休

自学中医为母治病

治不好病不放弃

这就是豪横


朱丹溪被骂也毫不动摇

我就站着还不费力

你骂人还费力气呢

坚持天天去敲门

突然一天下起大暴雨

一般人看着天气不好就不去了吧

这朱丹溪可不

天天去敲门报道 不能因为下雨就放弃了


史料记载:

虽大风雨不易 日拱立于其门

四十三岁的朱丹溪大雨天气立在罗知悌门前

等待这位名师的召见

其学医之心切足以感动天地

就这样日复一日从未间断等了整整三个月时间

终于有一天 门童来报

家师请你门内一叙

两人如遇知己 相见如故

罗知悌见朱丹溪

性格坚毅 勤奋好学 聪慧过人

便将他纳入门内

传授其毕生所学

过往三个月的等待都是两人彼此的考验

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得住风雨的人

才是能够承担大任 继承中医所学之人

罗知悌终于等到了这个人

朱丹溪终于找到了大医之师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他,从打官司专业户终成「身心同治」一代大医


经历了几十年的磨难

朱丹溪的中医故事这才刚刚开始

罗知悌集金元四大家前三家之精华

并且临床经验丰富

朱丹溪跟随期间学到了非常宝贵的医学经验

你想想这时候朱丹溪都四十三岁了

哪有那么多时间让他从头学起

来了直接上临床 跟诊 号脉 抄方

罗知悌有个习惯

因为年事已高八十多岁

所以他躺在床上给人看病

病人来了弟子们先去号脉

整理好病案汇报给床上的罗知悌

什么症状 脉象如何

随后罗知悌就开始口述

这患者是什么病 怎么治 有什么方药

朱丹溪赶紧抄录

哪有师父这么教学生的

这不是对着真实医案一一分析治疗思路吗

这么好的中医老师再来一打

就这样朱丹溪跟随罗知悌学习了一年之久

积攒了大量的实战经验飞速成长

解答了过往心中的疑惑

同时对身心同治有了初步的理解


有一次来了一个和尚

躺在地上非常瘦弱 估计快死了

朱丹溪诊脉后 说

肠胃有积滞的瘀血 要化瘀

罗知悌听完对朱丹溪说

去街上买点猪肚和牛肚吧

回来熬成浓汤

朱丹溪一听 懵了

我说要化瘀 老师怎么还给肉汤呢

老师的话得听 去吧


朱丹溪买回猪肚牛肚

炖得烂糊喂给和尚

罗知悌还每天亲自劝说和尚喝肉汤

是呀 这和尚怎么能喝肉汤呢

这不是破戒了吗

要不说罗知悌乃高人

原来 这和尚家在四川 流离到杭州

对江浙饮食着实不习惯

吃得特别少

另外 这和尚有一天突然特别思念母亲

远在他乡孤身一人 思乡心切

情志不舒 郁郁寡欢

加上饮食不畅

在胃里积攒了很多污浊之气

罗知悌很早就看出这和尚

尘缘未了 意欲还俗

因身体瘦弱得先恢复脾胃之气

这才劝和尚喝肉汤早点恢复元气

(猪肚牛肚 中医上面以形补形调补和尚胃气)


有一天这和尚的行脉渐渐苏醒

身体的正气开始恢复了

罗知悌当即嘱托朱丹溪使用泻下的药物

桃核承气汤

这一剂汤药下肚

立马排出很多污浊的东西

集聚在胃里的瘀滞全部排出

再喝上蔬菜汤、米粥调养几日

和尚的身体痊愈

随后返回四川家乡还俗侍母

朱丹溪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师父这招叫做

欲将取之必先与之

身心同治


中医说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就是说身体里的气处于正向的 积极的

就可以抵抗外界的风吹草动

但是如果心情不舒畅

有一些担忧、焦虑、恐惧等复杂情绪

正气受到损伤

久而久之身体也会出现各种毛病

就像我一样

虽然表面上看已经渡过了那段黑暗的时期

仿佛已经开始重新面对生活

但是对于闺蜜的气愤

对未来还要回山取回家这种忐忑不安

看不见的情绪积压在心里

郁郁寡欢

身体因此也出现了一些睡眠、饮食上的问题

就像这次疫情

很多被确诊的患者如果自身正气足

可以凭借身体免疫力

很快可以出院

如果情绪紧张 心情压抑

则可能越来越严重


当心情不顺畅的时候

大脑会释放一种脑电波

这种脑电波影响了身体激素的分泌

激素代谢异常

久而久之身体机能也会出现异常

例如甲亢、抑郁等症

在临床上通常也会先调神再调身

收回心神

让患者安驻于当下 安驻于自身

当元神稳定 情绪稳定

再去调理身体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他,从打官司专业户终成「身心同治」一代大医

朱丹溪带着罗知悌教授的全部知识

回到了家乡开门坐诊

将罗知悌心理的调节

结合许谦所教授的 存天理 灭人性

创立出了「身心同治」

所以朱丹溪的临床医案里面

记载了大量的患者性格

甚至还有狡猾

同时边诊病边劝慰患者

与人为善

根据大道自然规律生活作息

多吃清淡食物

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

在身心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如果行正事就会长养自己的浩然正气

这种气立于心间

犹如一根定海神针

无论何时这个人的为人处世都不会有太大偏差

身体也不会出现一些特别不好的疑难杂症

天道规律是守恒的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佛家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也是指在真正放下的那一刻

放过自己 放过众生

身心达到平衡知行合一

朱丹溪在中医历史上第一次将「身心同治」推向高潮


朱丹溪还创立了「滋阴派」

也就是「阳常有余阴阴常不足」

提倡滋阴降火

被临床用于滋阴的龟板

也是朱丹溪首创的「大补阴丸」方剂


纵观朱丹溪前半生

活得洒脱自在 肆意妄为

其后半生谨遵理学思想

主静 收心 养心

同时结合《黄帝内经》

恬淡虚无 精神内守

以静养阴

以阴制阳

阴阳和合

生命恒长


今天朱丹溪的故事特别长

非常感谢朋友们终于耐心听到了最后

因为近期疫情

很多朋友可能也面临着与我类似的经历

此时是最黑暗的时刻

但也是黎明前的考验

我们每个人要耐得住寂寞

像大医朱丹溪一样

能够坚守住自己的道义与恒心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与考验

都有坚持下去的决心

利用这段平静期养精蓄锐

等待着春暖花开之时

再做一条好汉


身心同治 也是我非常认可的中医理念

所以从3月1日开始

我开了一个直播间《中医旁听生》

每天晚上7-9点

读名医大家的中医书籍

近期最先诵读的是李辛老师的

三部书籍《经典中医启蒙》《儿童健康讲记》和《精神健康讲记》

他是身心医学领域的专家

有他独到的见解

轻柔简洁的话语让人很舒服

也容易较快的进入状态

通过对生活、自身、情志等方面的觉察

认知身体和自然的关系

如果感兴趣一起共读好医书

更多信息在这里发布


今天的千古中医故事就到这里

下回再见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他,从打官司专业户终成「身心同治」一代大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