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臨死還要獻皇圖?

青燈問史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傳奇人物,出生平凡的他率領三千家奴平察哈爾叛亂,緊接著單槍匹馬勸降王輔臣,在三藩即將平定的時候,突然給康熙召回京城,這個時候周培公也明白是什麼原因,也沒多說什麼,奉詔回京,緊接著給貶到盛京任提督,最終死在任上。

我們知道周培公在臨死之前把他嘔心瀝血之作大清皇輿圖獻給康熙後,離開了人世,而康熙在看到這份地圖後,深深給震撼到了,並深思後決定為周培公守夜,因為,他欠周培公太多了。

其實周培公在去盛京前基本上已經取得對三藩絕對優勢,而給貶去盛京後他的境遇也是十分悽慘的,可以說一個天一個地,但是,他在死之前為何要獻上這份地圖呢?

周培公出身平凡,但是志向不平凡,雖有伍次友的推薦信但是他並沒有用,並且在最後在京城的科舉考試中落地,可以說那個時候他的境遇十分不好,原本可能一生都是顛沛流離的,但是由於朱國治的推薦導致康熙對他產生興趣並在鬧市中找到從而開始自己的輝煌的一生,我們知道周培公從開始就是一個讀書人,而讀書人向來為官都是忠君愛國,因此,周培公牢記這個道理無論在什麼時候他都效忠康熙,絕對不給康熙添堵。

周培公當初給貶到盛京,主要一個原因就是以康熙為首的滿洲八旗不信任漢臣,認為漢臣依舊是他們最大的威脅,因此,在關鍵時刻他們認為還是應該使用滿人,最終導致周培公在即將取得對三藩勝利的時候給康熙召回了北京,從而錯失了這次萬古大功的機會,周培公知道要康熙留面子因此他獻出皇輿圖回擊了康熙對漢人的不信任,並且對那些曾經給自己使套的索額圖明珠為首的滿人大臣感到汗顏,這份圖最重要的告訴康熙,應該要滿漢平等,這樣大清才可以長治久安。

這張圖包含了很多周培公想跟康熙說而不說的事情:

第一、相對於漢人來說滿族是屬於少數民族,而如果滿族一味排擠漢族,可以說很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因此,必須要獲得漢族的支持,要不你的政權就不能穩定。

第二、還有就是勸康熙不要給那些滿族大臣偏見思想給誤導,因為,你我都同屬於中華民族,因此他這張圖不是八旗皇輿圖,而這張包含全國地圖的皇輿圖就是以滿漢為基礎。

這些話不能明理說只能依靠這張圖告訴康熙他不能說的話,康熙在明白周培公意思後他就決定為周培公守靈一夜,他需要反思。


莫地方


《康熙王朝》中最令人唏噓不止的要數週培公的遭遇,這位給他一根棒就能撬動地球的漢人率領三千家奴狂揙了吳三桂後,又拿下了擁兵自重的王輔臣,然而,結果卻是被康熙奪取萬世之功,被貶駐冰天雪地的盛京。因多種原因病逝,但是臨死前,卻將十年繪製的嘔心之作大清皇輿圖獻與康熙,是忠心還是邀寵,抑或是雄心不死呢?我個人認為他獻皇輿圖的主要原因有三點,但是最後一點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一.忠君思想。周培公雖然出身卑微,也曾謀求科考但是因故落地,便過起了流浪生活,但是他從來都自詡是一個讀書人,讀書人向來為官都具忠君愛國思想,骨子裡有一種清高和狂傲之氣,比如對於伍次友的推薦信,他不願搭上伍次友帝師這條船,領伍次友的情,更願意以身正而得榮耀。在獲得康熙的提拔和重用後,讀書人忠於君主的思維得以真正實現,所以,正所謂“君父無過”,周培公自然也免不了封建社會的愚忠思想,無論境遇順與不順,都時刻效忠。好在他遇上的是康熙帝,要是遇上昏庸的無道君主,也許就是助紂為虐之人了。

二.知遇報恩。周培公的身世實際很悲涼,要不是遇上康熙,估計他這輩子就是討飯的命,正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於康熙的知遇之恩,周培公時刻銘記於心。對於康熙的貶黜,康熙問他:你恨不恨朕。周培公的回答可謂情深意切,真實表達了一個流浪兒得到家的心境,這讓康熙十分動容。這本身也符合周培公的遭遇。周培公明白,滿漢之分在康熙的嘴裡雖然不存在,但是卻始終烙在康熙的心間的,這不是康熙之錯,就算是康熙要搞滿漢平等,對於以滿族地主階級為基礎的那些八旗子弟和官僚們也不會允許,這是康熙的無奈之舉,是為了八旗政治的需要,所以,他周培公的犧牲無所謂冤枉與否,一切皆源於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周培公看得透徹,想得明白。

三.打臉康熙,謀求滿漢平等。如果非要說打臉康熙也不為過,因為康熙儘管只是八旗地主階級的代表,但是他本人也確實對於漢人能臣有不信任之心,這事兒還包括後來的姚啟聖、李光地和海霹靂等人。周培公一張皇輿圖狠狠回擊了康熙對漢人的不信任,不僅僅是對於康熙,主要是對於那些八旗地主階級的回擊,這另明珠索額圖之輩十分汗顏。但是好還有重要一點,那就是為滿漢平等進行爭取,周培公用皇輿圖告訴康熙:你康熙是少數民族,來領導人數最多的漢族,若不爭取漢族的大力支持,是很難幹下去的,你看看,像我這樣的漢族,是能幹出很多有利於國家穩定的事情的,不要被滿族八旗的那些偏見思想所誤導,這張圖是以滿漢為基礎的中華土地皇輿圖,不是八旗皇輿圖,搞清楚了。但是周培公不可能直說,全在這張圖裡。康熙要為周培公守靈一晚,大概就是思索這個事情,並非只有哀婉。


青燈問史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應該算一個悲劇人物了,他是伍次友的學生,有著滿腹的才學卻科考不利,最後憑著伍次友的舉薦信得到了康熙的重用,給朝廷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最後卻被康熙貶駐盛京,最後死在了冰天雪地的盛京,很多人都說他是抑鬱而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局了?他自己其實也解釋了:“我終究只是一個漢人。”

可是周培公沒有抱怨,他在臨終前不僅把自己用十年心血繪製的《康熙皇輿全覽圖》獻給了康熙,還推薦了很有才能的漢人姚啟聖,可以說是為了大清是鞠躬盡瘁,油盡燈枯了。康熙看著皇輿圖還是感到愧疚了,他下令停朝一日,還親自為周培公守靈一宿未睡。

周培公沒有得到康熙的信任,平定三番大功告成的時候還被招了回去,最後還被貶駐盛京,他為何還要將自己耗盡十年心血繪製的圖獻給康熙了?為何還要推薦有才能的姚啟聖了?很多人都在分析他到底是邀寵還是實力打康熙的臉,我個人認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他這麼做還是因為忠君和忠大清吧。

周培公是伍次友的學生,被康熙發現後重用,開啟自己的仕途。

少年康熙微服私訪的時候,和滿腹才華又不畏懼權貴的伍次友遇見了,兩個人感情很深,伍次友可以說是康熙的民間老師了,伍次友能寫慷慨激昂的《圈地亂國論》批判權貴,只是當知道康熙是大清皇帝的時候決定隱退,更不敢開口要自己喜歡的蘇麻喇姑。

伍次友走了,但是故事還沒有結束,因為他還培養了很多學生了,其中就有李光地和周培公,今天要說的周培公就是帶著伍次友的舉薦信到了京城。

周培公是一個落魄書生,科考不順利,被趕了出來,窮的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但是他運氣很好,在集市閒逛的時候,在幫著一位賣豆腦的小丫頭伸冤的時候,居然撞上了微服私訪的康熙,康熙知道伍次友的才能,一萬個相信伍次友舉薦的學生肯定也不會差,就沒有經過科考,直接帶周培公回去,重用了他。

周培公很有實力,為了大清也做了很多事情,最後卻被貶駐盛京。

周培公成了康熙身邊的重臣,甚至可以與索額圖、明珠等人一起議事了,周培公為人機警,也沒有讓康熙失望,曾經憑著太監拿的一批蠟燭沒有芯就斷定太監要作亂,粉碎了朱三太子的陰謀。周培公還率領著三千家奴平定了察哈爾叛亂,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的時候又慫恿了陝西提督王輔臣反叛,周培公又西征擊敗了王輔臣,可以說是戰功赫赫了,為大清朝做了很多事情。

但是在三藩之亂即將大功告成的時候,他卻被康熙招了回去,他沒有怨言,又回去了,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我終究只是一個漢人。”

周培公無怨無悔,耗盡心血繪製《康熙皇輿全覽圖》,臨終前獻給了康熙。

周培公是湖北荊門人,最後卻被康熙貶駐在冰天雪地的盛京,但是他還是無怨無悔上任了,去了盛京還耗盡十年心血,繪製了《康熙皇輿全覽圖》,勾畫了康熙大清朝的完整版圖。

周培公臨終前皇輿圖獻給了康熙,還無比謙卑地說只是自己十年畫的小畫,這哪裡是小畫了,這個可是周培公十年的心血了,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功勞。

周培公不僅給康熙獻出了《康熙皇輿全覽圖》,還舉薦了有才能的漢人姚啟聖。

周培公這樣做不存在邀功,人都要死了還邀什麼功勞了?也不存在打臉康熙吧,他是忠於君王,忠於大清朝,只是他這麼做,雖然不是要有心打臉康熙,但是也的確打臉康熙了。

康熙感到內疚,為周培公守靈。

康熙望著《康熙皇輿全覽圖》肯定無比內疚,他覺得這個人是漢人,不能完全信任,哪裡曉得居然這樣忠於自己和大清朝了,他後悔了,決定停朝一日,為周培公守靈一宿未睡,啟用姚啟聖。

康熙守靈這事幹得還是有點情義,自己錯了還知道彌補,不管有用沒用,是否來得及,還是做了吧,當然康熙這樣做也是為了讓自己心安點。

故事說完了,但是需要說明的是歷史上的確有周培公這個人也的確很有才,但是《康熙皇輿全覽圖》卻不是他繪製的,而是聘請的雷孝思、白晉等西洋傳教士經過經緯度測量繪製而成。


湘西小木魚


《康熙王朝》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十分悽慘,為何臨死還要獻皇圖?(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長城說歷史)

談到周培公,一生為康熙立下了汗馬功勞,到最後沒有受到重用,而被貶到盛京。周培公早期,非常窮苦,不為五斗米折腰,經史子集無一不通。當時,雖不在廟堂之門,可是,對廟堂之事,依然看的很透。

周培公與朱國治結交比較好,朱國治見他確實有才,非常欣賞他。當年,雖說受康熙老師伍次友推薦,並有推薦信給明珠大人。周培公在窮困潦倒時,也沒有拿著推薦信去找明珠,要的一官半職。他想要靠自己能力做官,不能靠人家的推薦信。

可見,周培公十分耿直,靠自己的能力闖出自己的仕途,更不會讓別人推薦。是金子總會發光,最終,康熙還是發現了周培公。

由於周培公受到朱國治賞識,要去雲南做巡撫時,向康熙徵求要帶上週培公。對康熙說:此人對他說,他此行有驚無險等。把朱國治此行預料的非常準,康熙感覺此人這麼厲害,想要見他,且想重用他。因此,有了康熙找周培公,見到康熙,憑藉看康熙的氣質,與身邊的隨從,就能斷定出康熙是皇帝。

由此可知,周培公確實比較厲害,康熙從此開始重用周培公,之後,周培公為康熙立下很多功績。後來,由於朝中的流言蜚語,康熙不得不把周培公貶到盛京。從此,周培公不再受康熙重用。

康熙想再次啟用周培公時,周培公已經身患惡疾不能下床,便獻給康熙了一幅皇圖。康熙看後,十分意外。

長城君便分析一下,周培公被康熙貶駐盛京,為何臨死還要獻出皇圖?

其一,周培公忠心於大清朝,忠心於康熙。周培公為康熙奉獻了一生的功績,讓自己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示。由於周培公的權力越來越大,朝中很多大臣,紛紛上奏摺彈劾他。在形式危機之下,康熙不得不把周培公貶駐盛京,當時,周培公有可能知道康熙的苦心。

被貶盛京之後,周培公還不曾忘記康熙開疆拓土的計劃,有了大概十年的時間,為康熙畫了一幅疆域皇圖。更為康熙考慮好,如何開疆拓土。

可見,周培公心繫大清朝,心繫康熙,也證明了周培公對康熙是忠心的,並沒有私心,更沒有企圖。

其二,想讓康熙看看,把我貶駐盛京,有多後悔。在朝中大臣上奏摺彈劾周培公時,康熙已經對周培公有所擔心了。作為皇帝的康熙,肯定會顧慮周培公的權力。之前,康熙經歷類似的事情,非常之多,如鰲拜,三番等。當時,康熙認為,不管你周培公有沒有私心,我都要將你貶駐盛京。

只有這樣,康熙才對周培公放心,才能平服眾大臣們的流言蜚語。當週培公獻出皇圖時,康熙有些後悔將周培公貶駐盛京。可惜此時已晚,周培公已不能在給康熙效力。當週培公去世後,康熙為周培公守了一夜靈。

由此可知,康熙把周培公貶駐盛京感到後悔,這樣一個人人才,就被埋沒十年之久,直到去世也沒有給康熙效力。

其三,為自己以後留名,展現自己的才能。周培公是一個多麼聰明的人,對自己以後肯定有所考慮。為康熙奉獻一生的功績,如不能把自己名字流芳百世,就感覺有些不值了。因此,周培公在臨終時,把自己用了十年心血繪製的皇圖獻給康熙。

周培公知道,康熙肯定會把此圖給眾大臣看,也會給孝莊皇太后看,更會將此圖傳下去,讓後人記住周培公這個人。這是周培公初衷的目的之一,更讓康熙以及眾大臣知道,周培公是忠於大清朝的。

長城君曰:從康熙重用周培公,到周培公被貶盛京,周培公一直忠於大清朝,一直忠於康熙。直到周培公去世,康熙十分後悔。孝莊皇太后看了皇圖後,還責怪康熙,當年把周培公放在盛京十年。

無論怎樣,周培公是一代傳奇,給大清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給康熙立下了很多功績。更為康熙推薦了姚啟聖,讓康熙繼續開疆拓土。如沒有周培公的推薦,姚啟聖有可能就會被埋沒。


太史簡


縱觀周培公此人,雖然康熙說他有刺,但其對於個人得失看得很淡。大隱、中隱、小隱,種種皆可,適應性極強,顯現隨遇而安,“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的道家性格。


初出茅廬

周培公的出場,是隨時任潮州知府朱國治進京。朱國治者,漢代“晁錯”式人物,其上書裁撤三藩,獲罪進京。因周培公準確地,預測了朱國治進京的遭遇,為康熙青睞。一番找尋,康熙先是發現,周培公持有帝師伍次友推薦信而不用,而後其又在茶樓之上,從帝師處得知的信息、以及身邊隨從的特徵,準確判斷出康熙的身份。如此,被康熙看重,以無職無銜之身,上書房行走,參與國家重大決策。在其短暫的官宦生涯中,多次力挽狂瀾,穩住政局。

漸入佳境

  • 在撤藩博弈之中,吳三桂給出撤藩費用,給朝廷出了難題。周培公將問題一分為三,清晰地指出了第一階段是最重要,也是費用最少的。只要吳三桂下山進入內地,即表示誠意,同時也其失去了託身之所,主動權也落在了朝廷一方。
  • 年輕的康熙太嫩,最後一刻還是被吳三桂所騙,一時間失了方寸。在場的大臣都顧著安慰,只有周培公保持清醒頭腦,提出:
  1. 立馬逮捕吳三桂之子,吳應熊;
  2. 暫停福建、廣東的撤藩,穩住東南的局面;
  3. 升原吳三桂大將,時任陝甘總督王輔臣為平南大將軍,製造出其在吳三桂與康熙,左右為難的局面。

  • 在八旗軍節節敗退之時,已成強弩之末。提出提拔、重用漢軍將領。用魏承謨、朱國治等漢臣的事例,當場反駁索額圖的擔心。其本人也頗具大將之潛力,初次領兵,面對察哈爾叛軍,便旗開得勝。

隨遇而安

在這些片段背後,是面對個人榮辱,處變不驚,不計得失,一心為公的周培公。

先是索額圖主動請纓,以周培公與明珠人頭,作為招安吳三桂的“藥引子”。可謂是一箭雙鵰,既立下功勞,又打擊政敵,遭到康熙斥責。而周培公不計前嫌,提議大失方寸的康熙立儲,以當時情形,明擺著立胤礽。一則胤礽嫡出,二則胤礽生母難產,危在旦夕,賺了不少感情分。如此,索額圖不僅身份進一步提升,壓過“萬花筒”明珠,且自己家族的富貴榮華也將得到延續。感動得老索一出坤寧官,連忙給周培公磕頭,可見周培公的胸襟廣闊。


其後周培公與圖海,率領孝莊家僕的家僕,憑藉“紅衣大炮”,小試牛刀,便打敗王吉貞(王輔臣之子)。接著炮轟平涼城,震懾王輔臣。念及城中無辜百姓,支身前往,勸降王輔臣。之後與吳三桂之戰,勝利近在咫尺之時,被兵部下令詔回。此時已被吳三桂,搞得雞犬不寧的“滿州黨”,已成驚弓之鳥,擔心周培公成為第二個吳三桂。周培公當然清楚這點,拒絕了圖海拖延返京的建議,坦然面對被剝奪功勞的局面。

盛京獻圖

如此便不難想象,周培公西北詔回的場景:大環境是滿漢之間矛盾,而周培公多次挽回危局,立下汗馬功勞的同時,也成為眾矢之的。這是作為統治階級提防漢人的心理,畢竟有三藩的前車之鑑。小環境是周培公“給力”搶戲,令明珠與索額圖兩位重臣,淪為跑龍套。兩人如何甘心屈居周培公之下。頗有嫌隙的兩人,達成默契,借大環境之東風,“給力”挖坑,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於是,康熙為了統治也好,保護也罷,將周培公發配盛京。或許周培公心情,有過一絲的波動,很快恢復平靜,心中還裝著國家,仍有未盡之事,沒有浪費自己才能,日以繼夜,夜以繼日,遍讀典籍,完成了大清地圖。獻圖之前,康熙發達了歉意,周培公雲淡風輕,略顯欣慰,並未過多苛責。更多的是自知時日不多,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不是個人得失。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6895893319407491"} --}

公子霜塵


我是丫丫,我來答題!

周培公,歷史上確有其人。《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肯定是經過了一些改編,在劇中,結局不是太好!本回答是基於電視劇內容上來回答的。

周培公,是康熙的重要謀臣之一。主要的功績就是勸降了王輔臣。平定三藩時,在缺人缺錢的情況下,帶領著孝莊從各個滿族世家裡找來的毫無兵樣的士兵去打仗,為了樹立軍威,殺了不守紀律的爵爺,這人的依仗可是孝莊呢,在這裡可以看出周培公是有魄力的!一個文臣帶著一群粗人去打仗,不僅去了,而且大獲全勝,和他一起去的滿族將軍對他佩服的五體投地。


朝廷平叛九年,終於在周培公的帶領下要成功了,康熙收到捷報時曾說:周培公忠勇有謀,真是百年罕見!但是就是因為太有本事了,康熙和朝廷把生擒吳三桂的不世之功給了滿人圖海,而把周培公遠調離京城,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因為他是漢人,且在外傭兵三十萬,因為他的本事怕他成為第二個吳三桂,為了滿朝文武和八旗子弟的所謂團結利益,使得周培公在盛京鬱鬱而終!

周培公臨死獻皇圖,這張圖是他用十年時間所繪,包含著他十年汗水,他所有的精力,才華以及他心裡的怨。他要讓他的才華讓康熙明白因為他的多疑使他失去了一個能為他所用的人,能為他建功的人!這張圖再次說明了周培公是有用的人,朝廷沒有給他用武之地,他用這張圖來說明一切!

再有,這張圖也只獻給康熙才有用武之處,埋沒了就是一張廢紙,交給康熙,周培公的十年沒有白活白過,因為這張圖會永傳後世!

周培公之才華百年罕見!


歷史聊聊號


周培公看似出生卑微,實則清高狂傲,古人講究“報效皇恩”,而他在這觀念裡,也相差無幾,就算康熙將其派遣盛京苦寒十年,在知恩圖報這塊,他未失心於康熙和大清,談小,是獻圖報皇恩,談大,是為了大清江山。

周培公看似被貶實則委以重任

周培公自小因明清戰亂喪父,十歲之際其母也殉難而死,從此後的他不似孤兒,卻勝似孤兒,自小無依的情況下,不僅心性堅韌,且知人情冷暖,稍長後因大清新政在綠營軍中辦差脫穎而出。

後續為人處世幹練,在進京後任內閣供奉,被錄為七品官員,在大清之初,康熙用人之際,這位進京的周培公還為康熙在甘肅平涼前線勸降了陝西提督王輔臣而立下赫赫功績,此後,周培公平步青雲,深受康熙器重。

在這再次提到前言“報效皇恩”,雖說周培公家庭是因明清戰亂,但也因康熙的新政而擺脫流浪乞討的命,於恩來講,他自小享受皇恩浩蕩,長大後忠君報效朝廷是於情於理。

也正因為其中這些關鍵因素,周培公備受康熙信任,派遣至盛京後,很多大臣看待調往盛京皆是被貶行徑,實則是因為康熙只信任身世清白的周培公。

盛京,在當時被康熙視為“龍形之地”,清朝初建之時盛京乃大清首都,是清朝的“紫禁城”,當時定都是建立在版圖與軍事合理的情況下,後續因版圖變貌,才讓盛京成為陪都,即便成為陪都後,盛京在東北依然是中心城市,享有無上軍事及政治地位。

所以,與其說他是被貶至苦寒之地,不如說是明貶暗升,盛京哪怕在大清首都遷移至北京後,依然享有至高地位,為何?

從周培公任職後就知曉一二,周培公任盛京提督,在當時可是最高官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官位更是至一品,在清朝各省裡,此乃最高主管官。

盛京提督在清朝康熙帝時期是直接由康熙管理,不受巡撫支配,不僅享有秘奏之權利,在調兵方面等同地方督撫,當然,需要過皇上這門關卡方可允許,但就從這點來看,這盛京提督含金量非常人那般理解的苦寒被貶。

為何臨死獻皇圖?

這中間雖說間隔十年苦寒,但周培公嫣有不忠君之理,何況康熙將邊疆如此重要的龍形之地交付給他,周培公也是自知的,畢竟,這盛京可是康熙的起源命脈。

這可是關乎於國家的大事,哪怕周培公因苦寒染疾,也並未作出反康熙之事,臨死都還為康熙繪製了皇圖,可鑑忠心無二,而且也告訴康熙,我這十年未曾虛度。

這也是後來康熙為何百感交集,無可言表,唯有守靈一晚。

文獻參考《清史稿》《清聖祖實錄》


探索歷史奇聞


二月河的小說《康熙王朝》可真是偏愛周培公啊,添加了很多的藝術加工,硬是把周培公寫成康熙身邊最重要的謀臣,而歷史上的周培公,真的像小說演繹的這樣嗎?


周培公被派去任盛京提督到底是一種貶黜還是屬於特別保護和晉升?他在盛京過的真的很悽慘嗎?



其實不然,但是周培公在正史裡面關於他的史料記載非常少,只有《清史稿》和《清聖祖實錄》有些許記載。周培公成名於三藩之亂時,隻身一人攜康熙赦詔冒死進平涼城勸降陝西提督王輔臣,使得清廷得以順利平定王輔臣的陝甘叛亂,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更是令吳三桂如失臂膀,如此殊榮,卻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封賞,僅僅是出任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這樣的外官,而且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任職僅三年便辭官回荊門老家。



按照《康熙王朝》的說法,康熙在盛京看望周培公的時候道出是為了保護周培公以期將來能重新起用才把他雪藏在盛京長達十一年時間。盛京,是清朝入關前的國都,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被改為留都,其地位略遜於北京,但因為清朝兩代開國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都長埋在這裡,盛京的地位非同一般。康熙能把一個漢人安排在盛京做提督,這顯然不是簡單的流放、貶黜所能解釋的,筆者以為,這恰恰是一種晉升,是對周培公的重視肯定。



特別是盛京提督這一官職,絕對是屬於封疆大吏,地方要員。盛京提督由皇帝親自任命,為從一品武官,與清朝九大總督同品秩。唯一能夠調配盛京兵權的只有皇帝, 且有秘折專奏之權,調兵權等如同地方督撫的相應權利。如此位高權重,怎麼能說是貶黜呢?盛京雖然歷來是關外苦寒之地,但周培公作為一品大員,堂堂盛京巡撫,他的日子可不叫悽慘吧。

不過令人不解的是,按照《清史稿》的說法,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葛爾丹在西北反叛清朝,當時賦閒在家的周培公,上平叛“條呈”書,希望能復起用參與平叛事。康熙採納他的建議,卻出人意料的把周培公派到盛京為盛京提督,負責戍邊,直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病逝於盛京,這一番操作著實讓人費解。



電視劇《康熙大帝》關於周培公和康熙的最後一面也是在盛京提督府,周培公病榻前還不忘葛爾丹之事,還獻出自己耗費十年嘔心瀝血繪成的宏篇鉅作《康熙皇與全攬圖》,這讓康熙大為感動,回京後把此畫展示給群臣看,自己一個人在地圖前呆坐了整整一夜。此畫幾乎畫齊了大清帝國主要的山川河流城池島嶼,堪稱是最為完整,可能也是唯一的大清帝國地圖。

不過,這幅地圖一直到周培公死後十七年(1718年)才繪製完成。因此,此圖屬於《康熙王朝》附會到周培公身上,要知道,歷史上真實的《康熙皇與全覽地圖》,是康熙皇帝於1708年下令編繪,通過清朝和歐洲耶穌會的學者十餘人,歷時整整十年,跑遍了大江南北才繪製而成的地圖,豈是長期鎮守盛京的周培公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



當然我們姑且從小說角度出發來分析周培公為什麼要在臨終前獻圖,首先,葛爾丹未平,此時獻圖對平葛爾丹之亂能起到重要作用。讓康熙覺得周培公雖久任這苦寒之地卻並沒有閒著,其忠可嘉。其次,周培公要傳達一個“大統”的觀念,希望通過此圖能令滿漢同等。最後,就是希望自己能落葉歸根,康熙能夠公平公正的給予自己身後評價。

這樣一個盡忠報國的大臣,周培公的身後事卻很令人唏噓,《清史稿》僅以“後卒於家”草草結尾,周培公死後連諡號都沒得到。他的一生,談不上多輝煌,但在《康熙大帝》裡可是足夠風光。


大國布衣


周培公作為一個漢臣,對大清可以說是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

入世時,雖有伍次友的推薦信卻不用,依靠自己的才智獲得康熙的賞識,說明他的文可治國。當整個大清面臨覆亡時,領著三千家奴,愣是打敗察哈爾王解決京城之危,勸服王輔臣,對吳三桂即將消滅時被緊急撤下大將軍,說明他武可定邦。

文武全才的周培公卻讓滿族人慌了,連一向宣傳主張滿漢一家親的康熙也不偽裝了,將剿滅三藩的不世之功留給滿人,對漢人出於真心的不信任感,害怕被推翻統治。康熙將其放置盛京常年不用,一方面便於監控其是否有不軌之心,另一方面也是在消磨陪公的意志,降低其功勞的影響力。

周培公對這些深知其中緣由,信守忠君之道,不怨,不恨,心平氣和的接受這個很無奈的對待。將自己的才學充分發揮出來,製作皇圖,用實力打臉康熙。正是他的這種堅守,讓康熙認識到漢臣對大清的維護之心,才有了後面對待姚啟聖的寬容之道。

周培公的做法可能不被大傢伙認可,但在維護國家統一及大清江山鞏固的貢獻是無可厚非的。所以請不要歪解培公獻圖的良苦用心。



野路上


這個問題很沒水平,當然《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也有很多與史實不符的地方,比如說歷史上周培公這個人就沒有電視劇裡演的那麼牛。

好了,就這部電視劇來說,我怎麼覺得康熙派周培公去鎮守盛京是因為對周培公的信任呢?盛京是什麼地方?是清朝的陪都、舊都,清朝的龍興之地。請問,康熙會不重視盛京的安穩嗎?

而且在《尼布楚條約》之前,清朝的東北邊境也就在牡丹江的寧古塔一帶,而且清初清軍還沒少和沙俄發生軍事衝突,那麼盛京就是邊防重鎮寧古塔的後方基地,如果沒有一個得力大臣去鎮守盛京,康熙怎麼能安心?更何況當時盛京已經取代遼陽成為東北地區的重心,並非什麼蠻荒之地。

當然,由於小冰河期,全世界範圍內都出現了大規模降溫,當然盛京的冬天會比關內冷,但是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現在東北的冬天也非常冷,所以康熙讓周培公鎮守盛京是貶謫的說法是說不通的。

當然,有人會把這事扯淡滿漢問題上,但是實際上,東北地區的軍政一把手,也就是那三個將軍們,歷來都是滿人把控的,電視劇想說因為周培公是漢人就讓周培公去鎮守盛京,這根本說不過去。

另外周培公根本不可能送那幅地圖,從地圖的製作來看,這地圖是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而康熙時期還沒打下這麼大的江山,尤其是清初尚未控制黑龍江流域。而且這幅地圖完全是按照西方測繪學繪製的地圖,但是問題是測繪學是傳教士帶進來的,他周培公一個傳統知識分子上哪懂測繪?

如果按照電視劇的說法,周培公贈送康熙地圖目的是為了告訴康熙,北疆、西北、東南還不太平,目的是為了塑造周培公忠君愛國的高大形象,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