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學歸科學,宗教歸宗教,哲學歸哲學

人們總是喜歡把科學、宗教、哲學三者進行比較,也總喜歡對三者的地位進行排序,但三者是否真有高低?

科學,是人類對經驗範圍內的事物進行分析、建立模型或理論體系的知識。其對象是人類經驗範圍內的事物。

讓科學歸科學,宗教歸宗教,哲學歸哲學

哲學是人類面對超出自己經驗範圍的事物,嘗試著回答、建立一套符合邏輯的體系的知識。哲學面對的對象是生命、宇宙這些完全超出人類經驗範圍的事物。

哲學是思索追尋生命以及宇宙的本體,而宗教則是直接給出答案,取決於你對它的一整套理論是否信服。佛教,你信輪迴,那麼你信為善可進天堂,不敢作惡;基督,你信上帝,那麼你信自己將進窄門。

十九世紀,第二次工業革命,西方的人們嚐到了科學技術帶來的物質豐富及生活的極大便利。但隨之而來的,是信仰的缺失以及價值真空,因此,尼采宣稱:上帝死了。

今日,物質更加豐富,生活更加便利,科學技術真正是大行其道了。人們關心的,是當下;追求的,是當下此時此刻的舒適快樂與大腦即時淺層的興奮;是採用遊戲、新聞八卦、影視視頻的方式度過當下。不再關心永恆了,今時今日,宗教與哲學,已少有人提及了。

而即使曾經思索追尋過生命的答案的人啊,又有幾個能終生堅持在這條“不歸路”上了?說它是不歸路,是因為生命意義的追尋是沒有答案的,此時此刻內心的答案,細究下去,很快又會被自己進一步的追尋所推翻,人類的追尋之路註定是沒有盡頭的。

當苦苦追尋後發現科學、哲學無法帶來生命的終極回答時,人類往往選擇了現成的信仰、現成的生命回答,即宗教,不再在科學或哲學中苦苦煎熬。因此,我們看到,西方很多科學家晚年都投靠了宗教,如牛頓、愛因斯坦。

讓科學歸科學,宗教歸宗教,哲學歸哲學

因此,不必糾結於科學、宗教及哲學的關係了,讓科學歸科學,宗教歸宗教,哲學歸哲學。

讓科學歸科學,痴迷於科學技術帶來的物質豐富及生活舒適便利、不過問亦不不關心永恆的人,就這樣舒舒服服地過一生,也挺好的,真的挺好的。

讓宗教歸宗教,曾經思索追尋過,後來因痛苦、或絕望、或皈依宗教,終於完全相信宗教對生命與宇宙的回答的人,內心終於也有所依,信得永生,不再懼怕死亡後的完全虛無,安心地在現成信仰中度過一生,也是一種圓滿。

讓哲學歸哲學,還是希望,能像尼采一樣,終生不投靠,終生不屈服現成的生命回答,以自己畢生的生命去追求,即使最終發瘋,但他儼然成了離上帝最近的人了。不一定要成為尼采那樣傑出不朽的思想家、哲學家,只要是真正用自己的一生真誠地思索追尋著生命的答案,追求著自己的信仰,就是一生不斷靠近上帝的人。追求信仰,本身就是一種信仰。

讓科學歸科學,宗教歸宗教,哲學歸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