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輪記錄榜上村

年輪記錄榜上村

年輪記錄榜上村

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我與朋友驅車經興安白石鄉走訪了名聞鄉里的榜上村。榜上村位於興安縣漠川鄉,距離桂林約90公里。

年輪記錄榜上村

據榜上村碑記記載:榜上村始稱蓮花村,據相關資料介紹,明洪武年間年,朱元璋封其孫朱守謙為靖江王,駐守廣西。時年20出頭的衛士陳俊於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6年)隨靖江王護駕到桂林,因其護駕有功,被封為四品參將,成為朱守謙心腹。靖江王到桂林後,為平息桂林周邊戰亂,確保靈渠水運動脈安全,委派陳俊屯兵駐守漠川,紮營湘桂古道上的蓮花村,以確保桂林的安全,蓮花村從此成為繁華的古道驛站。

年輪記錄榜上村

陳俊祖籍為湖北黃岡永寧人,駐守漠川后,見這裡山清水秀,退役後便選擇蓮花村作為居住地,陳氏一族從此在漠川繁衍生息。蓮花村易名榜上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陳氏一族歷來重視教育,人才輩出,在舊科舉制度下,屢屢有陳氏子弟榜上題名,先後出過七名進士,十八名文舉,二名武舉和七名貢生;明清兩代都出過高官,二是陳姓後裔忠於朝廷,功業卓著,歷代受皇封爵。清朝時期第十一代後裔陳代新獲皇封通奉大夫,夫人獲二品夫人;陳代新之子陳榮松為官於福建,官至三品,後追封通奉大夫,陳代新之孫陳克昌思想開放,銳意進取,善於經商,置良田三千畝,富甲一方。太平天國時期,陳克昌之子陳玉麟為朝廷而陣亡,其孫陳秉彝,聰明睿智,官至雲南試用通判,四品銜加四級,後辭官經商,為祖父陳克昌、祖母程氏,父陳玉麟、母程氏和夫人奏請皇封,均得通奉大夫,二品夫人稱號,加上其曾祖父和太祖父二位通奉大夫,一共五代,這也是"五代通奉大夫"的由來,因此得恩准建大墓立牌坊,此乃皇榜有名。此二點是蓮花村易名榜上村的主要原因。

年輪記錄榜上村

榜上村是陳克昌前後用了20多年建成的,其工程浩大,共建豪宅30餘座。另建兩座高聳的炮樓前後護衛著這片深宅大院。整片建築群規模宏大、結構合理、佈局協調、古樸典雅。村中巷道古樸狹長,兩邊是高高的青磚封火牆,可防火防盜。建築構成十分講究,院中有院、門中有門,院院相通,戶戶相連。從建築群的風格看屬徽派建築,層樓疊院、高脊飛簷、曲徑迴廊與粉牆、青瓦、馬頭牆、磚木石雕和諧地組合在一起,連青石板路都不忘流下引痕,在中心炮樓區深宅的石板路,在絕大部份的青石上刻有"福"和"壽"等書法篆刻。

年輪記錄榜上村

除古宅大院外,還有古樟、古墓讓人驚歎。榜上村村後有千年古樟。早在最陳俊定居漠川之時,古樟樹已是枝繁葉茂,陳氏先祖看中這株古樟,在樹下奠基立業。經歷數百年風雨,古樟樹已近古稀之年卻依舊廕庇一方。榜上村村頭有古墓陵園。古墓建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座北朝南,佔地十多畝,墓主人為陳克昌及其夫人程氏。墓園為陳克昌孫子陳秉彝所建。陳秉彝光緒三年進士,曾官至貴州通判。陳克昌死後,陳秉彝退出仕途,他辭官後,念及祖上立業幸勞,造福鄉里,應有榮封,遂向朝廷申請,獲得恩誥:封贈祖父陳克昌為二品通奉大夫,祖母程氏為二品夫人。他隨即召集能工巧匠開採石材,雕鑿建造大墓。墓園中的大墓用石塊圈成圓形,高約5米,寬約10米,高大的五合墓碑雕龍鑿鳳,伏獅潛龜。左右兩則高聳著兩塊誥封碑,上面分別刻著清朝光緒皇帝的冊封制。墓後一道寬厚的石屏風,在秋風中顯得格外宏偉壯觀。大墓有兩排望柱、石獅、石馬、石翁仲。從墓門至最前面的望柱,墓道長達60米,寬15米,望柱高7米多,兩塊誥封碑高6米,碑兩邊及頂部雕刻著行龍與盤龍。墓道前,雄獅昂首怒目,石馬瘦削精悍,石翁仲滿面笑容,秉笏而立。環顧四周的墓碑及圈石上都雕刻著龍鳳、花鳥、人物,件件石刻稱得上是晚清時期桂北石雕精品。此墓在廣西民間堪稱第一,在桂林堯山的靖江王陵墓群中,有的王陵還比不上這民間古墓規格。古代建墓很講風水,此墓頭枕玄午,腳踏朱雀,左青龍右白虎,面朝金元寶,這些講究都有山川一一對應。

年輪記錄榜上村

當我徜徉在這一片青磚黑瓦堆砌出的深宅大院裡,感覺自己在穿越,那些馬頭牆上、石板路上和窗瓦間留下的印痕。彷彿一個又一個塵封於這些層樓疊院的感傷抑或歡快的故事,又漸漸鮮活的展現在我們眼前。

年輪記錄榜上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