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轮记录榜上村

年轮记录榜上村

年轮记录榜上村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与朋友驱车经兴安白石乡走访了名闻乡里的榜上村。榜上村位于兴安县漠川乡,距离桂林约90公里。

年轮记录榜上村

据榜上村碑记记载:榜上村始称莲花村,据相关资料介绍,明洪武年间年,朱元璋封其孙朱守谦为靖江王,驻守广西。时年20出头的卫士陈俊于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6年)随靖江王护驾到桂林,因其护驾有功,被封为四品参将,成为朱守谦心腹。靖江王到桂林后,为平息桂林周边战乱,确保灵渠水运动脉安全,委派陈俊屯兵驻守漠川,扎营湘桂古道上的莲花村,以确保桂林的安全,莲花村从此成为繁华的古道驿站。

年轮记录榜上村

陈俊祖籍为湖北黄冈永宁人,驻守漠川后,见这里山清水秀,退役后便选择莲花村作为居住地,陈氏一族从此在漠川繁衍生息。莲花村易名榜上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陈氏一族历来重视教育,人才辈出,在旧科举制度下,屡屡有陈氏子弟榜上题名,先后出过七名进士,十八名文举,二名武举和七名贡生;明清两代都出过高官,二是陈姓后裔忠于朝廷,功业卓著,历代受皇封爵。清朝时期第十一代后裔陈代新获皇封通奉大夫,夫人获二品夫人;陈代新之子陈荣松为官于福建,官至三品,后追封通奉大夫,陈代新之孙陈克昌思想开放,锐意进取,善于经商,置良田三千亩,富甲一方。太平天国时期,陈克昌之子陈玉麟为朝廷而阵亡,其孙陈秉彝,聪明睿智,官至云南试用通判,四品衔加四级,后辞官经商,为祖父陈克昌、祖母程氏,父陈玉麟、母程氏和夫人奏请皇封,均得通奉大夫,二品夫人称号,加上其曾祖父和太祖父二位通奉大夫,一共五代,这也是"五代通奉大夫"的由来,因此得恩准建大墓立牌坊,此乃皇榜有名。此二点是莲花村易名榜上村的主要原因。

年轮记录榜上村

榜上村是陈克昌前后用了20多年建成的,其工程浩大,共建豪宅30余座。另建两座高耸的炮楼前后护卫着这片深宅大院。整片建筑群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古朴典雅。村中巷道古朴狭长,两边是高高的青砖封火墙,可防火防盗。建筑构成十分讲究,院中有院、门中有门,院院相通,户户相连。从建筑群的风格看属徽派建筑,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与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和谐地组合在一起,连青石板路都不忘流下引痕,在中心炮楼区深宅的石板路,在绝大部份的青石上刻有"福"和"寿"等书法篆刻。

年轮记录榜上村

除古宅大院外,还有古樟、古墓让人惊叹。榜上村村后有千年古樟。早在最陈俊定居漠川之时,古樟树已是枝繁叶茂,陈氏先祖看中这株古樟,在树下奠基立业。经历数百年风雨,古樟树已近古稀之年却依旧荫蔽一方。榜上村村头有古墓陵园。古墓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座北朝南,占地十多亩,墓主人为陈克昌及其夫人程氏。墓园为陈克昌孙子陈秉彝所建。陈秉彝光绪三年进士,曾官至贵州通判。陈克昌死后,陈秉彝退出仕途,他辞官后,念及祖上立业幸劳,造福乡里,应有荣封,遂向朝廷申请,获得恩诰:封赠祖父陈克昌为二品通奉大夫,祖母程氏为二品夫人。他随即召集能工巧匠开采石材,雕凿建造大墓。墓园中的大墓用石块圈成圆形,高约5米,宽约10米,高大的五合墓碑雕龙凿凤,伏狮潜龟。左右两则高耸着两块诰封碑,上面分别刻着清朝光绪皇帝的册封制。墓后一道宽厚的石屏风,在秋风中显得格外宏伟壮观。大墓有两排望柱、石狮、石马、石翁仲。从墓门至最前面的望柱,墓道长达60米,宽15米,望柱高7米多,两块诰封碑高6米,碑两边及顶部雕刻着行龙与盘龙。墓道前,雄狮昂首怒目,石马瘦削精悍,石翁仲满面笑容,秉笏而立。环顾四周的墓碑及圈石上都雕刻着龙凤、花鸟、人物,件件石刻称得上是晚清时期桂北石雕精品。此墓在广西民间堪称第一,在桂林尧山的靖江王陵墓群中,有的王陵还比不上这民间古墓规格。古代建墓很讲风水,此墓头枕玄午,脚踏朱雀,左青龙右白虎,面朝金元宝,这些讲究都有山川一一对应。

年轮记录榜上村

当我徜徉在这一片青砖黑瓦堆砌出的深宅大院里,感觉自己在穿越,那些马头墙上、石板路上和窗瓦间留下的印痕。仿佛一个又一个尘封于这些层楼叠院的感伤抑或欢快的故事,又渐渐鲜活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年轮记录榜上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