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時期,戰防炮、榴彈炮、山炮、步兵炮分別適用什麼環境呢?

戰爭時期,戰防炮、榴彈炮、山炮、步兵炮分別適用什麼環境呢?

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8月底,第74軍奉命接受衡陽地區的日軍投降,當時繳獲和接收了相當數量的日械,不過作為最早的美械部隊之一,施中誠所部對日本人的三八大蓋、歪把子和九九式輕機槍等輕武器,乃至於九二式重機槍和野戰“利器“”九二步兵炮,都是打心裡瞧不上眼。所以整編第74師後來在山東戰場雖然屢遭損失,及至在孟良崮被全殲,我軍也沒有繳獲其九二步兵炮的記錄。

戰爭時期,戰防炮、榴彈炮、山炮、步兵炮分別適用什麼環境呢?

當然,這些裝備對於國械部隊和八路軍、新四軍而言,大規模換裝仍屬求之不得。單就第74軍在而言,在改製為整編師投入山東戰場之前,軍屬重火力是美式105毫米榴彈炮一營、師屬火力為美式75毫米山炮一營,團屬火力為37毫米戰防炮一連,營級支援火力則主要是迫擊炮、火箭筒和火焰噴射器,因此提問中的三類火炮赫然全部在列,裝備層級也十分清晰。

根據記錄,該軍改製為整編第74師後的1947年春,總共擁有美製105毫米榴彈炮12門,美製75毫米山炮54門,美製37毫米戰防炮36門,81毫米和60毫米迫擊炮共204門,火箭筒36具和火焰噴射器54具。之所以將各類火炮分別裝備到整編師(軍)、整編旅(師)和步兵團,並且放棄了唾手可得的九二式步兵炮,那都是有講究的,準確顯示了幾類火炮功能和性質的不同。

榴彈炮

戰爭時期,戰防炮、榴彈炮、山炮、步兵炮分別適用什麼環境呢?

榴彈炮屬於“戰役壓制火力”,也是二戰期間“重炮”稱謂的主要炮種,是一種口徑較大射程較遠的曲射炮,幾乎可以發射榴彈、燃燒彈、殺傷子母彈、碎甲彈、照明彈、發煙彈等所有彈種,威力巨大,通常部署在戰場二線進行火力壓制或火力覆蓋。但是因為口徑大射程遠,也必然造成自重較大,須由牽引車拖曳,在摩托化和機械化程度較低的戰爭中,裝備數量必然大受影響。侵華日軍在師團級都沒有裝備,一般編入獨立的“重炮旅團”或“重炮​聯隊”,劃歸軍甚至方面軍直轄。

抗戰爆發之前,國民政府所屬兵工廠也沒有生產大口徑榴彈炮的能力,只能從德國萊茵金屬公司進口了24門sFH18型150毫米榴彈炮,俗稱為“32倍15榴”(戰鬥全重5512公斤、射程可達13公里以上),在抗戰初期作用甚大。可惜由於不能自產、以及機動不易,出現損失無法補充,到抗戰後期已所剩無幾,一直到美援105毫米榴彈炮的到來。當時除新一軍裝備了兩個榴炮營外,嫡系美械軍也最多裝備一營12門的105毫米榴彈炮,屬於稀罕物,說明一下,整74師上孟良崮時沒有攜帶榴彈炮,因為實在太笨重了。

山炮

戰爭時期,戰防炮、榴彈炮、山炮、步兵炮分別適用什麼環境呢?

東北人罵蠢貨也用了這個名詞,山炮屬於“戰場掩護火力”,它其實就是一種“輕型榴彈炮”,問世的理由就是要求攜帶方便、適應各種作戰環境,口徑在105毫米以下(最常見的是75毫米口徑)。相比重型榴炮,山炮的機動和使用更加靈活,甚至可以拆卸分裝,直接拉上戰場開火。比如日軍最早分類的“挽馬師團”和“馱馬師團”中,後者就是把炮兵聯隊的山炮用軍馬“馱載”,更適合在江南山地的作戰,其實這也是山炮的名字由來。

比如日軍的“41式山炮”全重只有725公斤,最大射程為6500米,分別是“32倍15榴”的13%和48%,差距不是一點半點,這顯然不能部署在距離戰場太遠的陣地上,因此是日軍師團、旅團和中國軍隊軍一級等戰役單位的主力火炮。第74軍在抗戰後期批量接收了美製75毫米山炮,以每營18門的數量裝備給各師(後來的整編旅),所以孟良崮戰役中,兩軍對射的主要火炮就是山炮,戰後被俘的整74師軍官還對華野的山炮使用提出了意見。

戰防炮

戰爭時期,戰防炮、榴彈炮、山炮、步兵炮分別適用什麼環境呢?

它的全稱是“戰車防禦炮”,也經常被稱作“反坦克炮”,在戰場上屬於“步兵支援火力”,它與前兩種火炮的最大區別是“直射”,所以要求炮管細長以保證初速,看過《長沙保衛戰》的應該記得,李本忠團伏擊日軍輜重部隊時口稱的“直炮”就是這玩意。儘管設計初衷是為了對付裝甲目標,但在戰場實踐中完全可以用來轟擊對方的火炮和機槍陣地、碉堡和工事等等,射擊精準射速較快,唯一的缺點是考慮到自重問題,所以一般口徑不大。

抗戰爆發前的“調整師”(即所謂德械師)已經列裝了進口的德制37毫米戰防炮,平均每師裝備一連四門,但是數量太少並且口徑又小,因此無法有效的阻擋日軍的裝甲車和坦克進攻,如果數量充足,就鬼子那些“薄皮大餡”的豆戰車,早就被轟趴下了。1941年前後,第74軍還得到了蘇援的部分火炮,其中包括4門榴彈炮、8門76毫米野戰炮和4門37毫米戰防炮,總體而言,數量還是較少,直到美製戰防炮的到來,每個團才有條件裝備了一個戰防炮連。

步兵炮

戰爭時期,戰防炮、榴彈炮、山炮、步兵炮分別適用什麼環境呢?

步兵炮屬於“步兵伴隨火力”,一般裝備到步兵營以下單位,所以鬼子稱九二步炮為“大隊炮”,即每個步兵大隊編制一個步兵炮小隊(二門)。嚴格意義上說,步兵炮泛指所有歸屬步兵自身攜帶和運用的輕型火炮,比如後來出現的無座力炮等等,因此與其說是某一類型的火炮,不如視作是因應戰術要求而發展起來具備一定特性火炮的統稱。比如九二步兵炮就兼具平射和曲射兩種功能,完全是日本人為士兵的身材矮小和假想敵的裝備水平,有針對性地研發出來的。

“九二步兵炮”的口徑為50毫米,自重只有212公斤,還可以分解後人力運輸,對戰區環境和道路狀況的要求幾乎降到了最低點.完全可以說,九二式步兵炮是當時可以無條件伴隨步兵作戰的火炮。《大決戰平津戰役》中專門有個鏡頭,四野戰士把分拆後的步兵炮運上房頂,再迅速組裝起來直接轟擊敵人,效果特好。

那麼既然效能如此優秀,第74軍為什麼放棄裝備了呢?無它,對步兵而言該炮仍屬笨重,並且初速低無法對付裝甲目標和混凝土工事,遠不如大口徑迫擊炮和火箭筒管用,而第74軍已經有條件大量裝備上述兩款武器。

戰爭時期,戰防炮、榴彈炮、山炮、步兵炮分別適用什麼環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