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億年前它們與人類祖先爭鬥,如今只能在非洲老哥的飯桌上掙扎

4億年前它們與人類祖先爭鬥,如今只能在非洲老哥的飯桌上掙扎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於海洋。從最初的單細胞生物演化到現在種類繁多、特性各異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生物走過了三十多億年的進化之路。在漫長的時光與殘酷的變遷裡,一些生物誕生,一些生物滅絕,一些生物隨著環境進化、變異,形成新的物種,最終呈現現在我們所見的形態。

生物的多樣是地球的精彩所在,那些在災難和變遷中生存下來的生物無疑都是這顆藍色星球歷史的見證者。在那些“歷史悠久”的見證者中,有一種生存了超過4億年的魚類——肺魚。有趣的是作為地球生物的“活化石”,它們沒有被搬進博物館,反而成了魚缸裡的賞玩之物,甚至被端上了非洲人的飯桌。

肺魚不同於普通魚類,它有兩套呼吸系統,在水中時靠魚鰓呼吸,在空氣中時靠肺呼吸,因而被得名肺魚。肺魚的肺其實是發達的魚鰾,肺魚的魚鰾結構特別,靠近食道的地方有一個開口,與呼吸道相連,可以實現空氣交換,這個開口與哺乳動物的鼻孔有異曲同工之妙,被稱為

“內鼻孔”

4億年前它們與人類祖先爭鬥,如今只能在非洲老哥的飯桌上掙扎

約1.5億年前,肺魚發生高度進化,頭部、脊椎、齒型結構形成固定形態,之後未再發生太大進化,保持了現在的模樣。肺魚的背鰭、臀鰭和尾鰭連在一起,前後各長一對腹鰭,很像爬行動物的四肢。肺魚遊動時,兩對腹鰭擺動,如同爬行。

肺魚會在旱季進行夏眠,壽命大約在一百年。芝加哥水族館中曾飼養過一隻澳洲肺魚,這條肺魚生活了90餘年,被人們稱為“老爺爺”,2017年壽終正寢。這也是人類有記錄的壽命最長的肺魚

世界多地都發現過肺魚的生存痕跡,但隨著海陸壞境的變化,肺魚在部分地區銷聲匿跡,現在主要集中在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各地肺魚大小不一、品種繁多,體態、大小、花紋、顏色都各不相同,有的敦厚碩大、有的精小華美、有的有花紋、有的無花紋、有的寬腹鰭、有的細腹鰭,外觀差異很大。值得一提的是每隻魚身上的花紋都不相同,呈現獨特的藝術性,極具觀賞價值。

肺魚夏眠

一般魚類離開水就會死亡,但肺魚不同,它與兩棲動物相似,擁有兩套呼吸系統。因而在離開水以後一樣能存活。肺魚的肺上長著很多小氣囊,能實現氣體交換。每到夏天的乾旱季節,肺魚會被擱淺在海灘河邊,肺魚會鑽入淤泥,蜷縮在洞裡,將體能消耗將至最低,進入夏眠狀態。

4億年前它們與人類祖先爭鬥,如今只能在非洲老哥的飯桌上掙扎

肺魚在泥中依靠肺呼吸,因此其躲藏的泥洞會留有一個小孔,以便換氣。肺魚的夏眠時間可達6個月,這6個月中,肺魚靠淤泥的溼度維持生命,自身的營養儲備消耗緩慢。當旱季結束,豐沛的雨水漫上河灘,肺魚便隨著水流回到水中,重新開始水中生活。據推測,肺魚這種休眠狀態最長可維持4年。

肺魚因其獨特的身體構造和習性而衍生出一些傳說和推斷。

行走的魚

非洲流行一種傳說:肺魚能靠四肢在河邊行走。行走的說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肺魚類似陸生動物的四根腹鰭。但魚鰭的力量有限,想靠鰭支撐長而柔軟或敦厚的身體行走幾乎不可能。為此有人專門進行過研究,肺魚在水中游行時,腹鰭確實可以支撐身體,像四肢一樣交替動作,實現水下行走。

4億年前它們與人類祖先爭鬥,如今只能在非洲老哥的飯桌上掙扎

但這種情況是因為魚處於水中,水的浮力減輕了魚身自重,加上魚的呼吸作用大大減小了腹鰭的壓力,所以才能實現“行走”。但到了陸地上,這種行走是不可能實現的。

肺魚與人類的祖先

關於生物進化的理論,最為普遍的一種學說是陸生動物由海洋中的脊椎魚類進化而來。陸地上的動物以肺為呼吸器官,水中的魚則靠鰓呼吸。海洋生物進化成陸生生物,最重要過程便是呼吸系統轉變。

人們試圖從魚類中尋找人類最原始的祖先。瑞典古生物學家雅爾維克認為,陸地生物是由鰭魚類進化而來。在此理論基礎上,肺魚因與兩棲動物類似,兼有兩套呼吸系統,被部分學者視為水生魚類到陸生動物進化過程的中間產生物。

隨後人們對肺魚進行了細緻研究,發現肺魚的含氧血液和低氧血液分別循環,這種血液循環系統與哺乳動物相似。此外,肺魚的骨骼與哺乳動物更為相近,身體有

一根主骨,分叉形成胸骨,最後擴展到鰭,鰭骨近似於哺乳動物的四肢。

4億年前它們與人類祖先爭鬥,如今只能在非洲老哥的飯桌上掙扎

但肺魚與陸生動物無論從形態、特性、生活習慣、還是從身體結構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差別,且進化過程長達幾億甚至幾十億年,中間可能存在無數變故和可能,所以這種假說也只是一種猜想,無法被證實。

可見之處——魚缸與餐桌

現在的肺魚主要生活在澳洲、南美洲和非洲。澳洲肺魚數量正在急劇減少,已經被列為珍稀魚類,非洲的肺魚數量可觀,還在作為食物被端上餐桌。

肺魚性格溫順、壽命長、花紋獨特稀有,又有著“活化石”之稱,觀賞價值很高,是愛好養魚者的寵兒。一些易於繁殖的肺魚在市場上很常見,稀有的肺魚則價格昂貴,難得一見,澳洲肺魚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4億年前它們與人類祖先爭鬥,如今只能在非洲老哥的飯桌上掙扎

非洲的肺魚就沒有那麼好的待遇了,原住民以捕獵維生。肺魚在旱季會躲在沼澤或河床的淤泥中休眠,捕捉便利,因而成了一種常見的季節性食物。捕捉肺魚時,原住民循著泥中留下的孔洞挖掘,翻出的肺魚帶回去,放在水中養幾天,讓它將體內的髒汙代謝出去,再進行烹飪。常見的做法是將魚裹上面糊,烤制食用,口味鮮美,很受喜愛。

肺魚獨特的呼吸方式允許其夏眠度過旱季,保證了它的生存和繁衍,但這也給人類的獵捕帶來了便利。由此可見,能躲過數億年的自然變遷的,未見得能躲得過砧板屠刀。肺魚是否是陸生動物或者人類的祖先我們已無從追溯,但及時保護、預防其滅絕卻是人類力所能力的,至少不能讓它委屈在我們的魚缸裡或消失在我們的餐桌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