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出川僅用一個月,諸葛亮卻七年未能衝出這裡,我說個冷門原因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四川之地在古時也叫巴蜀,包含了今天四川、重慶和陝西南部的一些地區,而巴蜀自古以來便被稱為天府之國,四周皆是崇山峻嶺,易守難攻,唯一可以通行的是那依附在懸崖峭壁之上的棧道。

劉邦出川僅用一個月,諸葛亮卻七年未能衝出這裡,我說個冷門原因

漢朝之後便是三國,眾所周知,劉邦從川蜀起兵,僅一月便殺入中原與項羽對峙,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卻連續七年都原地踏步,不得一步,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原因非常冷門。

西漢,後漢根據地

項羽滅秦後,欲恢復分封,他深知劉邦的威脅,為了防止劉邦與他爭奪天下,便將劉邦封在了川蜀之地,稱漢王,巴蜀地區雖然易守難攻,可同時,地理位置的原因意味著它即使再過富饒,也不如中原之地,並且山高路遠,遙遙2000裡的路程,若有異動,不出三日便能得知。

劉邦出川僅用一個月,諸葛亮卻七年未能衝出這裡,我說個冷門原因

即便這樣,項羽還是不放心,又佈置了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在漢中,這三個秦朝舊部也被稱為三秦,漢中乃川蜀門戶,這樣一來就更不用擔心劉邦了,然而,項羽的想法雖好,算盤卻再一次落空了。

剛入川之時,為了凝聚實力,劉邦將棧道全部燒燬,使得川蜀之地與世隔絕,用來迷惑項羽,得以養精蓄銳,等待時機以圖天下,後來諸侯做亂,項羽出兵討伐,劉邦拜韓信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東出。

一個月之內便平了三秦,與項羽展開了四年的對峙,終於一統天下,建立漢朝,再來看劉備,劉備立國的國號其實並不是蜀,而是漢,因為他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蜀只是後人為了區分而加上去的。

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曾為其謀劃隆中對,所謂的隆中對,便是以川蜀為根據地,待天下有變,從荊州發兵一舉奪得天下,而劉備要就是要重走老祖宗劉邦的道路,像200年前的光武帝劉秀一樣,延續大漢氣數。

劉邦出川僅用一個月,諸葛亮卻七年未能衝出這裡,我說個冷門原因

然而,讀過三國的都清楚,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七年之內六出祁山,卻一無所成,導致蜀漢國力人口嚴重衰退,險些崩潰,那麼同樣是從川蜀起兵北伐,為什麼一個僅用了一個月,而另一個卻用了七年的時間都沒能踏出一步呢?這裡有很多原因,我們先來說最冷門的那個原因。

最冷門的原因,天災:地震

古時用兵,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個最冷門的原因就在於天時,《漢書》是記載漢朝歷史最具權威性的一部著作,曾記載道:高後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殺760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意思是說,公元前186年的時候,隴南一帶發生地震,武都的山體崩裂,導致水路改造,山體滑坡,我們在讀三國演義時,總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話,叫做益州疲弊,每每因為糧草不足而退兵。

川蜀之地,一直被譽為天下糧倉,怎麼會糧草不足呢?其實正是因為水路改道的原因,當年的劉邦,先出陳倉,之後經芥水、進入渭水,攻入漢中,走的是水路,然而水路改造,導致了諸葛亮只能行走陸地,行軍速度緩慢,最終失敗,這是最冷門的原因。

劉邦出川僅用一個月,諸葛亮卻七年未能衝出這裡,我說個冷門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點也是諸葛亮原地踏步,最終失敗的原因。

時局原因

縱觀諸葛亮的隆中對,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可缺少,第一是以川蜀為根據地,從荊州起兵討伐魏國,荊州被稱為天下之腹,地處中原,可日行百里養兵50萬,然而,當劉備剛剛奪取漢中之時,關羽已經退走麥城荊州,荊州被東吳和曹魏瓜分。

蜀漢沒有了任何中原根據地,而第二,則是諸葛亮所說的那句:待天下有變,劉邦出川蜀,是因為其他諸侯起兵討伐項羽,導致天下大亂,然而,在諸葛亮北伐之前的近十年,曹操就已經,平定了整個北方,並且兵強馬壯,幾倍強於蜀漢,硬件實力都不行,即便是諸葛亮再厲害也不行啊。

人和

人和,並不是說劉備的蜀漢政權沒有人心,而是因為內部派系爭鬥嚴重,入主川蜀之後,蜀國分為兩派,一是外來的荊州派,劉備之前的部隊,而另一派則是處於本土的益周派,這兩派互相不服,暗暗較勁,劉備在世之時還能勉強壓制,

可劉備一死,身為丞相的諸葛亮也難免會身心疲憊。

劉邦出川僅用一個月,諸葛亮卻七年未能衝出這裡,我說個冷門原因

軍疲

之後是軍疲,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曾經寫過一句話: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益州疲弊則是說益州地偏人稀,偏安一隅尚可,可如今已經沒有了圖謀天下的優勢,蜀國僅以一州之地,難以與曹魏爭鋒。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為了渲染氣氛,上來就是舉兵50萬、70萬,三國時期連年征戰導致人口凋零,說是十室九空也不為過,益州的人口就更少了,而且劉備在關羽死後舉兵伐東吳,說是70萬,其實滿打滿算也就五萬而已,東吳派出的兵馬也是五萬,是一場勢均力敵的鬥爭。

而最後,陸遜火燒連營,劉備全軍覆沒,病死白帝城,那一戰也將蜀漢多年來的積蓄,付諸一空,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殘。

領導人,團隊

最後便是領導人的問題,劉邦表面上是一個地痞流氓,實際上他是一個十分精明的政治家,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身邊有著被稱為漢初三傑的蕭何、張良、韓信,當事名將更是數不勝數,與其說是劉邦依靠別人取得的天下,倒不如說是劉邦掌控他人奪取的天下。

而反觀劉備,歷史上的劉備雖然不像演義中說的那樣,可也是以仁義著稱,一意孤行,不聽勸諫,而且對於外人始終放心不下,書中的百帝城託孤被稱為君臣之間的典範,然而孰不知,這只是劉備對於諸葛亮的一種試探。

劉邦出川僅用一個月,諸葛亮卻七年未能衝出這裡,我說個冷門原因

若諸葛亮稍有異心,便會被就地正法。同樣,作為五虎上將中的馬超,他空有一身本領殺的曹操割須斷袍,投奔了劉備之後卻不被重用,最後鬱鬱寡歡而死,導致蜀漢人才凋零,無人可用,所以註定不會像劉邦那樣開創大漢王朝。

就像三國結尾所說的那段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曹魏群臣逼漢獻帝禪讓曹丕時,就能看出,其實漢朝的氣數已盡,

早已成為歷史的過客,註定不能存在了,歷史是向前發展的,那個向天下發聲: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漢朝,已經刻在了昔日曆史的華章上,成為了風雨春秋中的過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