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自言自語,自己發笑,如何理解TA的行為和內心世界?

沙湖十一樓


首先你確定他患的是抑鬱症嗎?已經確診了嗎?因為抑鬱症如果存在妄想的話呢,大部分是自罪妄想。

你描述的自言自語,無故發笑症狀,在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比較多。當他出現自言自語和發笑的時候,可能出現了言語性幻聽。就是他認為有人跟他說話,然後他在和那個人交流,就會出現自言自語。這種體驗是十分的真實的,就像它是現實世界的存在一樣,所以你如果去否定他的觀點的話,他可能會引起情緒反應,或者認為你想要對她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等等。

如果它還存在自知力的話,你可以嘗試跟他溝通,可以問他是不是在和別人說話或者跟他說你聽到了什麼?

如果真的出現你上述說的無故發笑或者自言自語的話呢,可能需要去醫院複診或者去看一下醫生具體是什麼情況了。




精神小夥黃護士


我是王紅,我的媽媽抑鬱症是很嚴重的那麼一種,得了抑鬱症首先去正規醫院治療,然後自己不要急躁因為咱的一行一動影響著母親。2020兒子該高考了,可是他竟然得了強迫症外加焦慮。當發笑時就止不住,一直狂笑不止。我這個當姑娘的死的心也有你。得慢慢傾聽孩子的聲音。


王紅140220999


抑鬱症患者自言自語,自己發笑,如何理解TA的行為和內心世界?

作為專科醫生,我認為,當抑鬱症的患者出現自言自語、自笑,那麼他很可能不是抑鬱症。


我們都知道,抑鬱症的病人情感低落,對事物缺乏興趣,開心不起來。與這些情感反應相對性的是患者的自卑,甚至有輕生的想法,我們將這稱之為與心境相協調的體驗。

反觀,本來開心不起來,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的人,出現了自笑,還有自言自語,這就是“不協調”的體驗,與抑鬱症的特點不符。

既然不是抑鬱症,那麼可能是什麼呢?

不排除精神分裂症的可能。現實中,很多家屬在沒有帶患者去精神科確診之前,都會將患者戴上抑鬱症的帽子,在他們看來,精神病就只有抑鬱症。

患者的自言自語,自笑,可能與患者獨特的思維有關。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些存在思維邏輯障礙,這些想法荒謬、離奇,有些想法讓患者痛苦,有些讓他們感到興奮。比如:患者認為人是動物進化的,所以人不應該吃豬肉,又想到動物是植物進化的,所以也不能吃蔬菜,這種想法會讓患者繼續反思到底什麼是該吃的。

再比如:患者自己到了結婚的年齡,於是幻想著結婚對象會是某某明星,這種想法持續存在,患者感到信以為真,於是,從內心來講,她們是幸福的。


除了思維方式奇特,患者還可能存在感知覺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幻聽、幻視。舉個例子:某某患者幻聽耳邊有人告訴自己中獎了,要發財了,要娶媳婦了,這些內容當然會讓他笑出聲音來,甚至還可能與幻聽“對話”,這就出現了我們看到的自言自語。

希望我的解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將持續更新相關醫學問題


汐煒醫生


看到這麼多回答,甚為擔憂。

請看到此回答的朋友注意:

假如身邊的人頻繁出現有自言自語自笑,請勿在頭條問答裡提問或作誤導性解答!及時就醫!

自言自語自笑屬於精神症狀,考慮存在幻聽等症狀。

一般考慮是:伴有精神症狀的重度抑鬱、精神分裂症等病情較重的疾病。

尤其發現自言自語是正常人不能理解時,看看有沒有其他症狀。比如:

睡眠改變,逐漸或突然變得難以入睡、易驚醒或睡眠不深,整夜做惡夢、或睡眠過多。

情感變化,情感變得冷漠、失去以往的熱情、對親人不關心、缺少應有的感情交流與朋友疏遠,對周圍事情不感興趣,或因一點小事而發脾氣,莫名其妙地傷心落淚或欣喜等。

行為異常,行為逐漸變得怪僻、詭秘或者難以理解,喜歡獨處、不適意的追逐異性,不知羞恥,自語自笑、生活懶散、發呆發愣、矇頭大睡、外出遊蕩,夜不歸家等。

敏感多疑,對什麼事都非常敏感,把周圍的一些平常之事和他聯繫起來,認為是針對他的。如別人在交談,認為是在議論他;別人偶而看他一眼,認為是不懷好意。有的甚至認為廣播、電視、報紙的內容都和他有關,察言觀色,注意別人的一舉一動,有的認為有人要害他,不敢喝水、吃飯、睡覺,有的認為愛人對他不忠而進行跟蹤。

性格改變,原來活潑開朗、熱情好客的人,變得沉默少語,獨自呆坐似在思考問題,不與人交往;一向乾淨利索的人變得不修邊幅、生活懶散、紀律鬆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原來循規蹈距的人變得經常遲到、早退、無故曠工、工作馬虎,對批評滿不在乎;原來勤儉節省的人,變得揮霍浪費,本來很有興趣的事物也不感興趣等。

其他表現,與其談話話題不多,語句簡單、內容單調,談話的內容缺乏中心或在談話中說一些與談話無關的內容,使人無法理解,感覺交談費力或莫名其妙,反覆重複同一內容等。

頭條回答是個非常好的交流方式和交流途徑,但希望大家能對自身專業性問題進行解答,以便真正幫助他人。希望真的患有疾病的朋友,及時就醫,早日康復![玫瑰][玫瑰]





猛哥談心理


抑鬱症患者自言自語有可能,但是肯定不會出現自己發笑的行為,更可能的診斷是精神分裂症。這一點一定要請很專業的醫療機構確診一下。

抑鬱症本身就是“三低”症狀為核心:

一、是心情低落,高興不起來,鬱悶、壓抑、沮喪,自責甚至自罪。這一點就不可能存在自己發笑了,自笑與這一診斷就是相悖的;

二、興趣愛好和快樂感喪失,平時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和愉悅感,快樂感的喪失也證明大腦分泌快樂神經遞質的機能受損或者再攝取過度,使得神經間傳遞快樂感受的信號減弱,失去快樂的能力。簡言之就是什麼事都感覺不到快樂。這也是抑鬱症的核心症狀之一,也足夠證明病人不會自笑。

三、精力下降,抑鬱症病人會覺得渾身沒勁,虛弱,幹什麼都打不起精神來。外人能看到明顯的眼神黯淡、有氣無力,久病的抑鬱症病人因為食慾下降人會瘦的像紙片一樣。

因此,這個病人第一時間需要去專業醫療機構的精神心理專家那裡去確診,這一點非常重要,避免誤診誤治,貽誤病情。

如果就這個病人本身的症狀來說,自言自語和自笑是大腦某些區域的功能失調以後,出現的病理性言語和行為。病人這時候應該已經失去了自知力,自知力是判斷正常人的心理障礙和病人的精神疾病的要點之一。自知力的喪失,會使病人缺乏對客觀事實與頭腦中的幻覺妄想區分不了,大腦裡那些不現實甚至荒唐的念頭、聲音或者圖像,會使患者產生相應的言語或者行為。

這些在正常人看來不可思議、不可理解、不可理喻的現象,在患者心理是真實存在一般。因此,對待這些病人不要嘗試去糾正、去解釋、去講道理、去說對錯。。。只要沒有傷人傷己的行為,就多理解順應他們,不要激起他們本來就失常的情緒情感反應加劇。多安撫、多關心、多陪伴,特別是多監護防止意外發生。

但是,重要的是要專業治療!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要專業治療、要專業治療、要專業治療!

很多精神疾病都是可防可治可康復的,就是因為諱疾忌醫和不瞭解精神疾病的複雜性,不服從醫生治療,還有“見好就收”也是大忌,精神疾病一旦確診,治療就是長期的,而且在臨床康復之後也需要正規服藥數年,才最保險地防止動輒復發的風險。一旦復發第二次,有專家說第三次復發,就應該終身服藥了。是藥三分毒,一輩子吃藥,身體健康指數也高不哪去了!


心理醫生曲建英


自言自語並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病,

自言自語並不完全等同於是抑鬱症,

一些人會有和自我對話的情形,

自我對話或許就等於自言自語,

但凡有智慧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自我對話的情形

通過每一次自我對話,模擬演練現實對話的場景

自己發笑並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病,

自己發笑並不完全等同於是抑鬱症,

一些人會有和自我發笑的情形,

自我發笑或許就等於想到笑話笑了,

但凡有有趣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自我發笑的情形

通過想到笑話自我發笑,或許就是自我尋開心表現

是有一定的比例說明,抑鬱和抑鬱症廣泛分佈人群

但僅僅把,自言自語,自我發笑,

就是抑鬱和抑鬱症,需要有待進一步綜合評估,

不要沒有依據的排斥,所謂,他人抑鬱和抑鬱症,

不要莫名其妙的討厭,所謂,他人抑鬱和抑鬱症,

抑鬱和抑鬱症並絕對意義上的身體疾病,

抑鬱和抑鬱症某種程度是可以自我排解和自我治癒

抑鬱和抑鬱症某種表現上只是心裡表現和他人不一

讓我們抱著開放,包容,理解,換位的角度,

去大角度的瞭解自言自語其實就是自我對話,

去大角度的瞭解自我發笑其實就是想到笑話笑了。


上海煒哥


自言自語一般有兩大類情況:

一種是普通人正常狀態的一種個人習慣,比如我們看有些影視劇中比較內向的孩子,喜歡自己一個人對話,長時間的孤獨和缺失關愛導致甚至長大了也形成一種習慣,遇到事情習慣自己與自己對話,但其整個人的精神行為均無異常。

另一種情況是異常的行為表現,常見的原因可能是幻聽等其他精神症狀影響下的外在行為表現。此時自言自語行為屬於精神障礙的症狀表現之一存在。

而如果是抑鬱症的患者出現自言自語自笑表現,也需要從上面兩個方面來進行觀察和判斷。

建議家人多去觀察和了解患者在自言自語時的具體想法和理由,比如患者想到一個過往的事情出現偶爾的自言自語情況,問其原因又比較符合邏輯,那這種情況偶爾發生,不足以說明異常。需要謹慎地去審視家人是否因為不瞭解患者的內心想法或是對患者產生誤會而存在觀察偏差。

而如果排除觀察者的偏差,確實發現患者存在較為持續的且無法解釋的自言自語自笑行為,那在抑鬱症的患者中也是有可能存在的,這種情況提示也許您的家人罹患的可能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抑鬱症,治療上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抑鬱症治療會有所不同。

綜合以上,抑鬱症的患者出現自言自語自笑,需要和其本人溝通了解其當時行為背後的原因,如果得到的回答無法理解或是難以解釋外在行為,這個時候考慮精神行為異常的可能性比較大,需要予以相應干預。


精神心理科醫生顏峰


個人認為

能問這個問題說明他對你很重要

無論哪種關係 親情 友情或愛情

首先試著去了解他的經歷,他告訴你的所有,你都要去換位思考....倘若這個自言自語的人是你,你是怎樣的情緒,又希望他人怎樣做。

若是我身邊的人如此,我會想 他這樣很孤獨,內心是孤獨的,怎樣可以讓他信任我,前提是我一定會信任他。也做好了所有他對我的態度,脾氣,不理解。在他求助無門生無可戀的時候 給他分享我的心,我的喜怒哀樂,給他分享生活中的正能量 新鮮事,在他不開心的時候 不說難聽的話刺激他的心,而是理解。我的脾氣穩定,平穩,才可以帶動他人也穩定平穩,讓他內心感覺到平等。

試著去了解他的心,包容,理解,心病還需心藥醫。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賭對了,不用吃藥就能好。

所謂的♥_賭,就是無條件的交心。

無論他人說什麼 都不去信,只信他。哪怕是假的

或許他經歷的事情,他眼中 腦中心中的世界

比普通人還要豐富,只是無人訴說。


熠煙Namoamituofo


“抑鬱症”是一個人有心理問題嚴重程度以後的一系列症狀狀態的一個稱呼。她(他)的症狀如下:

抑鬱症症狀:1.心境低落

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鬱悲觀。輕者悶悶不樂、無愉快感、興趣減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觀絕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鬱心境有晨重夜輕的節律變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礎上,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產生無用感、無望感、無助感和無價值感,常伴有自責自罪,嚴重者出現罪惡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現幻覺。

2.思維遲緩

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自覺“腦子好像是生了鏽的機器”,“腦子像塗了一層糨糊一樣”。臨床上可見主動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聲音低沉,對答困難,嚴重者交流無法順利進行。

3.意志活動減退

患者意志活動呈顯著持久的抑制。臨床表現行為緩慢,生活被動、疏懶,不想做事,不願和周圍人接觸交往,常獨坐一旁,或整日臥床,閉門獨居、疏遠親友、迴避社交。嚴重時連吃、喝等生理需要和個人衛生都不顧,蓬頭垢面、不修邊幅,甚至發展為不語、不動、不食,稱為“抑鬱性木僵”,但仔細精神檢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鬱情緒。伴有焦慮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頓足或踱來踱去等症狀。嚴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極自殺的觀念或行為。

[其他症狀]1.認知功能損害

研究認為抑鬱症患者存在認知功能損害。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障礙、反應時間延長、警覺性增高、抽象思維能力差、學習困難、語言流暢性差、空間知覺、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認知功能損害導致患者社會功能障礙,而且影響患者遠期預後。

2.軀體症狀

主要有睡眠障礙、乏力、食慾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慾減退、陽痿、閉經等。軀體不適的體訴可涉及各臟器,如噁心、嘔吐、心慌、胸悶、出汗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也較常見。病前軀體疾病的主訴通常加重。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早醒,一般比平時早醒2~3小時,醒後不能再入睡,這對抑鬱發作具有特徵性意義。有的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不深;少數患者表現為睡眠過多。體重減輕與食慾減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數患者可出現食慾增強、體重增加。

由以上症狀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人出現“自言自語,個人發笑”,說明我們以前的問題是加重了的,已經比“抑鬱症”加重了,已經有了一些“精神分裂症”的症狀狀態了,需要注意一下,我們以前採取的解決問題的措施,有可能不是正確的,有可能走了彎路。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方式方法)如下:

解決問題的方案:

1:多去幾個正規醫院裡的心理科,尋找水平高的心理醫生(心理專家),確定問題的性質與程度。以心理學訓練為主,藥物為輔,可以解決問題。

2:尋找正規心理諮詢服務機構幫助,尋找水平高的心理諮詢師幫助指導訓練,通過學習成長改變,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可以徹底解決心理問題,徹底解決問題以後現在所有的症狀症狀還不會復發。

3:關鍵是心理訓練,學習、成長、改變。提高這個人的智慧水平。。。這是一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需要不要著急慢慢來。


羅桂田心理諮詢


只要笑,就很好啊。抑鬱情緒和抑鬱症都是生命過程的一種現象,只要得到合理的治療,都會好起來。

很多人都會自言自語,作家,作曲家,小孩,老人都會自言自語,所以很多天才,藝術家都有抑鬱症的經歷。抑鬱症是人類自我保護機制得疲勞反應。願大家多多瞭解,多多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