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土官滅門案誘發朱祁鈺更立太子,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真相?

前引

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公元1452年),廣西土官、授都指揮使銜的黃竑,上疏朝廷建議早議儲位,更換太子。

景泰帝朱祁鈺御覽後不勝歡喜,如今東宮太子是太上皇的長子朱見深,並非他的兒子朱見濟,這是穩坐皇位的景泰皇帝一直耿耿於懷的地方,換立太子的念頭早就縈繞朱祁鈺心間,不過幾番試探都碰了釘子,現在千里之外居然有人支持皇帝,這無疑正合帝心。

於是景泰帝即刻下詔曉諭群臣:此天下國家重事,多官其會議以聞。

旋即在二十二日,文武重臣廷議易太子事,會上百官遲疑許久莫敢發言,司禮監太監興安厲聲道:這件事今天必須有個結果,如果不肯署名就別籤,有什麼好遲疑?!

一起土官滅門案誘發朱祁鈺更立太子,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真相?


在場文武都知道與皇權抗爭的後果,無奈之下紛紛署名,同意了黃竑所奏易太子事,景泰帝就這般只用了短短一日,就達成了夙願,土官黃竑的首倡之功不可謂不大。

但問題來了,一個偏遠的地方土蠻竟知道萬里之遙的皇帝心思,未免也太過匪夷所思,而更令人訝異的是,黃竑之所以上疏直接原因是因為他犯了死罪。

早在景泰二年八月,黃竑覬覦哥哥黃珊傳給兒子的思明府土官知府職位,便心生歹意,借徵兵的時機,連夜發難,殺了哥哥黃珊一家,但襲殺中走脫了一個奴僕,這奴僕也是忠義,跑到憲司衙門鳴冤,這才讓案情真相大白。

黃竑聽聞廣西地方官要捉拿他歸案,惶恐之下為了脫罪,這才有了迎合皇帝易儲的奏疏上呈。

一件廣西土官滅門案,居然成了觸發景泰帝易儲的導火索,但凡有識之人都能看出其中的蹊蹺,要說沒人給這個不懂朝廷大事的土官出此絕妙主意,怕沒人會信,那這背後主謀到底是何人?他又與整個景泰易儲一事有著怎樣的聯繫呢?

一起土官滅門案誘發朱祁鈺更立太子,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真相?


就此疑問,筆者便為大家詳細梳理下景泰易儲的前因後果,試分析黃竑上疏這起偶然事件背後的歷史真相。

景泰易儲

景泰帝為什麼要易儲?

我們都知道正統十四年八月,大明王朝經歷了土木之變,親征瓦剌的明英宗朱祁鎮,兵敗土木堡,數十萬京營大軍覆滅,皇帝本人也成了俘虜,差點葬送了江山。

之後居守京師的郕王朱祁鈺,在百官的擁護下登基為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經過京師保衛戰的廝殺,大明王朝總算轉危為安,但隨著國家的穩定,新的問題也隨即出現了。

景泰帝是真正意義上的戰時皇帝,他的存在本是為了穩定朝綱,安定人心,避免瓦剌挾持英宗皇帝行要挾之舉。

一起土官滅門案誘發朱祁鈺更立太子,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真相?


按照大明朝正常的皇位傳承製度,這個皇位是不可能落在朱祁鈺頭上的,可偏偏出現了土木之變的么蛾子,一國之君被俘,皇子當時還是兩三歲的娃娃,能接掌皇權的只能是有獨立處理政務能力的朱祁鈺。

但在郕王被擁立之前,作為當時名義上最高的決策者孫太后,為了保證英宗一支的皇位傳承,提前冊立了英宗長子朱見深為太子,無疑是給朱祁鈺定下了名分,他就是一個過渡皇帝,等景泰去世,皇位還是會回到英宗一支上,英宗一脈仍是大宗正統,而朱祁鈺一脈依然作為小宗存在。

這也是為什麼,當初百官去郕府勸進時,朱祁鈺先是退讓再三,然後厲聲道:皇太子在,卿等敢亂法!

顯然朱祁鈺十分在意皇太子的存在,從法理上講,皇帝無子才輪到兄終弟及的原則。

最後雖說有孫太后下旨明確由朱祁鈺繼位,可英宗皇太子已經正位東宮,任誰當皇帝都會覺得憋屈,何況景泰帝自己也有一個兒子在,隨著在位越久朱祁鈺越覺得糟心,甚至成為一個心結存在,動了易儲的念頭也是人之常情。

一起土官滅門案誘發朱祁鈺更立太子,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真相?


景泰易儲的準備

京師保衛戰勝利後,朱祁鈺的帝位穩固,國家朝著正常方向運轉,為此朱祁鈺開始加強皇權。

正統十四年十二月,景泰帝朱祁鈺尊奉他的生母吳太妃為太后,與孫太后平起平坐,削弱了孫氏在後宮一家獨大的政治影響;然後又冊立王妃汪氏為皇后,完備帝王合法性,進一步減輕了英宗在宮廷內的正統地位,樹立了景泰帝的權威。

做完這些大事,越發有帝王威儀的朱祁鈺開始謀求小宗代大宗。

景泰元年,在迎還太上皇一事上,朱祁鈺表現得非常消極,甚至牴觸,直至於謙等重臣向他保證"大位已定,孰敢他議",這才勉為其難得同意派出使者與也先商談迎還英宗。

等英宗回朝,朱祁鈺在禮儀上極盡削減,為的就是打壓英宗權威,之後更是將其幽禁南宮不使外臣與之接觸,這些都是景泰帝權力慾膨脹的表現,在皇權之下,已經容不下兄弟親情。

一起土官滅門案誘發朱祁鈺更立太子,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真相?


為了易儲,景泰帝當然要尋求內外支持,他首先將此事告訴了他的皇后汪氏,誰知汪後大公無私,斥責景泰帝,能當皇帝已是幸運,待千秋萬歲將皇位還給侄子才是正理,怎麼可以動廢儲的歹念?

這讓景泰帝氣得不輕,汪後也是因此被廢。

緊接著景泰帝言語試探司禮監太監金英,想要得到司禮監得支持,可金英不接茬,還提醒景泰帝,太子不是皇帝兒子朱見濟是朱見深。

碰了一鼻子灰的景泰帝大感易儲艱難之餘,也開始疏遠金英,培植親信太監勢力。然後在六部中的吏部、兵部、禮部還有內閣,景泰帝都進行了頻繁的人事調整,此舉既是加強皇權,也是為了減輕易儲的阻力。

一起土官滅門案誘發朱祁鈺更立太子,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真相?


首先吏部中,景泰帝任命原郕王府的伴讀大臣俞山為吏部右侍郎,江淵為吏部左侍郎,致仕刑部侍郎何文淵同為吏部尚書,分薄了尚書王直的權力;

在兵部的權力架構上,景泰帝也採取了分權制衡的做法,以潛邸舊臣儀銘同為兵部尚書,協理部事;

而事關易儲成敗的主要部門禮部與內閣,景泰帝也是動作頻頻,先是升任禮部右侍郎王一寧為左侍郎,薩琦為右侍郎,之後又調王一寧入閣,鄒幹補任禮部。

為了獲取內閣和各部大臣支持,景泰帝還特意賜給內閣學士門金銀百兩籠絡,這樣一來,幾大核心衙門或多或少都有了不反對、甚至支持易儲的大臣。

所以在景泰三年四月黃竑上疏建言易儲之前,景泰帝在朝中實際已經完成了易儲的各項準備,所差的正是一道大臣們遞上的請易太子奏疏,畢竟這事總不能皇帝自個兒提吧,那吃相也太難看了。

一起土官滅門案誘發朱祁鈺更立太子,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真相?

黃竑上疏的背後

如前邊所言,景泰帝做好了易儲前的準備,正缺有人上疏請命,拉開易儲大幕。但在黃竑上疏之前,百官與皇帝都心照不宣,可就是沒人願意去捅破這層窗戶紙。

在朝的百官也是要臉面的,太子無故被廢,難免會被士人貼上媚上的標籤,百官還是十分顧及士林間的風評。

於是一個偏遠的地方官上疏,就顯得恰當而又不失體面了。

一起土官滅門案誘發朱祁鈺更立太子,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真相?


在《明英宗實錄》中,事關黃竑上疏建議景泰易儲一事,時人都猜測背後是江淵出的主意。當時江淵任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在閣參預機務,對景泰更立太子頗為上心,而且黃竑為了脫罪曾派千戶袁洪進京代為疏通,江淵位高權重,自然是主要目標,因此才有江淵借黃竑之手上疏易儲,既幫黃竑脫罪升官,又達到迎合景帝的目的,可謂是一石二鳥。

但實錄上僅表示"或疑侍郎江淵雲",即對到底是誰教土官黃竑上疏的還是不確定。而且有意思的是,成化年間修《明英宗實錄》時,史館的修纂學士們為此有過爭論,丘濬還曾提出一個鑑別辦法。

按照時間推算黃竑殺兄事發是在景泰二年末,如果他差袁洪進京疏通才有了上疏建議易儲,那麼往返折騰,趕在景泰三年四月前奏疏呈遞京師,時間上來講是不夠的,因此假如是江淵所為,那必然是在京師寫就,只要把黃竑的奏疏找出來看看紙張,如果是廣西紙張書寫,那就能洗脫江淵的嫌疑。

結果史官們找來黃竑的奏疏一看,發現奏疏是廣西紙張,這才有了實錄疑為江淵所教的說辭。

一起土官滅門案誘發朱祁鈺更立太子,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真相?


既然江淵不太可能教黃竑,那我們按照丘濬的推測思路,最有可能的就是廣西地方官員,且是那種十分熟悉朝廷大事,知道皇帝心意的臣子,當時廣西有這樣的官員嗎?

別說還真有,時以兵部左侍郎銜巡撫兩廣的揭稽。

揭稽在黃竑獲罪時曾為其求情,顯然兩人有些淵源,更為重要的是揭稽有個授業恩師名叫何文淵,時任吏部尚書,是景泰帝易儲的重要助力。

在景泰更立太子後,何文淵曾多次說自己有廢立儲君之功,且景泰的易儲詔書中有一句"父有天下傳之子",正是出於何文淵之手。後來明英宗復辟,何文淵也正是因倡議廢儲而畏罪自殺。

由此我們可以推論,正是景泰帝易儲準備完成,需要有人進言請命,作為景帝新提拔的吏部尚書何文淵為了迎合帝王,當然要為此奔走,可同時他又不好親自上場,便託門生揭稽代為上書聲援。

而恰好此時廣西土官黃竑滅門案事發,正四處請託幫忙脫罪,揭稽也不願擔此罵名,便藉機有了這一石二鳥之計。

一起土官滅門案誘發朱祁鈺更立太子,其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真相?


從有易儲提議到百官同意更立太子,短短一天時間就完成了此等大事,可見易儲早就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黃竑上疏正是東風,至於借東風之人如上所言,可能就是時任吏部尚書的何文淵與門生揭稽。

當然事實如何已不可確切考證,隱藏在易儲背後的歷史真相或許永遠都不會有人清楚,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故紙堆,找尋蛛絲馬跡,來一窺究竟,這或許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