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身為太監,怎麼敢在唐玄宗這樣的皇帝下參與“立太子”之爭

​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氣味都不改。

這是一位老人在流放巫州,途徑五溪之時的感嘆。看到滿山遍野的薺菜,在京都是個稀罕物,五溪當地人卻不食用。同時也暗喻著自己的一生,這個老人就是高力士,在京都之時他何嘗不是一個“有斤兩”的人。

高力士身為太監,怎麼敢在唐玄宗這樣的皇帝下參與“立太子”之爭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生於官宦人家。原本不出意外的話,也是可以出入廟堂,成為一方大吏。可是偏偏趕上武則天上臺,為了鞏固政權,老爹被誣陷逆通亂黨,全家被捕,高力士被貶為奴僕,之後慘遭閹割,送入宮中。當時武則天崇信佛教,因此進宮後和另一名小太監一起賜名為“金剛”和“力士”,後來被宮中的老太監高延福收養,改姓高,從此高力士這個名字也就跟著他響徹整個大唐。都知道高力士是玄宗皇帝的心腹,一生“歷宣教博士、內府令等職,封齊國公,食邑三千戶,又加實封三百戶”。這些封賞對於一個宦官來說不可不謂之厚重,唐玄宗曾言“力士應承於前,我歇息則安穩”,意思是有高力士在旁邊,睡覺都安穩,可見對其的器重與信任。身為“孤家寡人”的皇帝為什麼對高力士這麼器重?我認為,時代的推波助瀾是外因,高力士自身的才能是內因,下面就為大家細細道來。

一、時代背景之宮廷政變的頻發

神龍元年到開元初年這短短8年時間,唐朝政局變幻莫測,君主之位四易其手,導致皇親國戚們認為這個位置只要有實力,都可以上去坐一坐,於是四處拉攏朝中文武大臣,以增加籌碼。這就加劇了皇親對朝臣的不信任感,他們急需培養心腹之人輔佐自己。在這樣的情況下,扮演著雙重身份的宦官就成了最好的選擇,他們即是臣子,又是家奴,而且在專制體制下,皇帝認為這些肢體不全的人對於自己本身的依附性更強,即便有什麼心思,也比朝臣更容易處理,如憲宗曾言;“此家奴耳,向以其驅使之久,故假以恩私,若有違犯,朕去之輕如一毛耳!”

高力士身為太監,怎麼敢在唐玄宗這樣的皇帝下參與“立太子”之爭

二、時代背景之宦官勢力的崛起

唐朝前期宦官的主要工作有四件事:1.伺候皇帝和他的老婆、兒子們,2、皇宮的日常接待工作,3、管理宮中的宮人,4、傳達皇帝的命令。貞觀時期,太宗定製內侍省也就是管理這些宮人的地方,官員最高只能為四品,不得設三品。可見唐朝前期宦官的權利並不大。可到了武則天專權時期,形勢發生了反轉,武則天為了鞏固政權,打破外朝官員的壟斷,開始分權於內朝,扶持宦官勢力,以形成制衡。唐中宗時,有品級的宦官已經數以千計,當時還規定宦官可以監軍、五品以上可以養子一個,這就為之後宦官掌握君權大開了方便之門。到玄宗時期,高力士就在這群宦官勢力中脫穎而出,史書說“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

高力士身為太監,怎麼敢在唐玄宗這樣的皇帝下參與“立太子”之爭

三、高力士自身出色的政治才能

說到高力士的政治才能,首先就是他獨特的政治眼光,在當時波雲詭譎的朝堂之爭上,他沒有依靠勢力正隆的韋后、太平公主等,而是一眼相中了還是藩王的唐玄宗,主動牽線搭橋成為他手下的幕僚,跟隨李隆基先後誅殺韋后、太平公主,由此成為玄宗的心腹宦官,可見高力士在政治選擇上有著獨到之處。

但是作為皇帝的近臣,還需要能夠揣摩聖心、做到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能給皇帝適當的建議,如在立誰為太子的問題上,唐玄宗就猶豫不決。面對如此國之大事,高力士是怎麼做的?

開元二十五年,太子李瑛去世,需要重立太子,唐玄宗有意立長子李亨,但當時惠妃得寵,想推她的兒子壽王李瑁上位,加之宰相李林甫等人也是力薦壽王,因此把唐玄宗愁的悶悶不樂,茶飯不思。高力士故意在一次飯間問,是飯菜不合胃口嗎?唐玄宗說:“汝,我家奴,豈不能揣我意?”高力士才答到,是立太子的事吧?就依照歷代規矩,立長子為太子,誰還敢爭。這一番話下來打消了唐玄宗的顧慮,使唐玄宗下定了決心。

高力士身為太監,怎麼敢在唐玄宗這樣的皇帝下參與“立太子”之爭

在楊國忠發兵征討南詔失敗,20萬大軍全軍覆沒,楊國忠沒敢說出真實的傷亡情況,欺上瞞下,誇大戰績。唐玄宗因此得意的對高力士說:“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但是高力士知道事情的真實情況,說:“聽說我們的軍隊在雲南打了好幾次敗仗,到時邊將擁兵自重,陛下有什麼好的方法制約他們嗎?臣擔心到時候生出禍端,無法阻止。”不過這時唐玄宗沒有聽見去高力士的意見,只是說了一句“卿勿言,朕徐思之”,果然後來生出“安史之亂”。

這些都說明,高力士在錯綜複雜的宮廷中,能夠適時進忠言,善於聯絡君臣,做到“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如此良才,玄宗焉能不愛?

高力士身為太監,怎麼敢在唐玄宗這樣的皇帝下參與“立太子”之爭

四、高力士自身傑出的軍事才能

高力士自幼被送入宮中之後,在宮中學習各種知識,“則天……賜之以嘉名,教之以美藝,”這裡的“美藝”就包括了文藝和武藝。自從搭上唐玄宗之後,跟著玄宗誅韋后、平定太平公主的叛亂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知道太平公主要陰謀發動政變的時候,“上乃與岐王範……內給事高力士……等定計誅之。”在高力士的墓碑上也有這樣的記載:“武后故,韋氏窺大寶,已成禍梯。公實勇進,提劍而起。扶皇運之中興,佐大人之利見。”從這兩段描述中可見高力士都參與了謀劃和戰鬥,體現了他一定的軍事才能,因此被玄宗皇帝戲稱為“將軍”。

高力士身為太監,怎麼敢在唐玄宗這樣的皇帝下參與“立太子”之爭

高力士遇見了唐玄宗,如遇到了命中註定的人一般,一起相伴走過了開元盛世、安史之亂。雖身居顯位,卻從來不恃寵而驕,成為少有的“近無閒言,遠無橫議”頗有作為的宦官。可惜的是安史之亂後,唐玄宗被尊為太上皇,而高力士被誣陷,發配巫州,臨走前君臣無緣相見最後一面。兩年後天下大赦,高力士匆匆趕回,只為見玄宗最後一面,此時的他已經78歲了,沒想到卻在路上聽聞玄宗已經去世,不禁“北望號慟,嘔血而卒”。可以說其一生都對唐玄宗忠心不二,這也是唐玄宗對他器重的最大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