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疫情期間請減少出行,跟著百澤醬雲旅遊、看美食、漲知識吧!

百澤全域旅遊 天津專業地接社

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為什麼說天津的精髓全在天津人?

相聲大師馬三立為某品牌拍攝廣告時的“朋克”硬照。

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天津很新潮,但也很“舊”

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 圖中門窗上的紅色剪紙叫做“吊錢兒”,是北方常見的春節裝飾用品。年前張貼,元宵節取下(也有正月二十五摘下的說法)。大城市中,唯有天津自始至終保持著這種民俗。攝影/張建

它很高端,也很市井

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 天津街頭常常能看到市民聚在一起閒聊,“找人說說話”早已成為這座城市最尋常的“休閒活動”。攝影/張建

它很開放

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 西開教堂的花窗玻璃。西開教堂始建於民國二年(1913年),是天津最大的羅馬式建築。攝影/枉言


也很保守

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 北寧公園,又名寧園。原系修建於清末的官立種植園,全園採用最傳統的中式園林風格,集清末工匠技藝之大成。清亡後,改名直隸農事第一試驗場。後又經修整,成為天津最大的公園之一。攝影/枉言

世界上的城市無一不是複雜多面的,但是天津格外複雜。


天津市和天津人的關係有多緊密呢?就說城市地標吧,北京有天安門,上海有東方明珠,天津也不是沒有地標性建築,天塔、津塔、天津之眼都在那兒立著呢,可我覺得哪個也不能作為天津的代表。


天津的地標就該是天津人。相應的,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 趙偉洲與王佩元少年時同臺演出的劇照。常聽相聲的人應該不會對這兩個名字感到陌生。趙、王兩位先生皆出身於曲藝世家,從小學藝,創作、表演俱佳。趙偉洲先生身上的市井“狗氣”,從小即可見端倪,如此相聲鬼才,只應天津有。

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近代百年,天津名人輩出,然而他們不是天津這出戏的主角。主角都在早點鋪,小區門口,海河邊上,大街小巷裡了。

天津人嘛樣?

天津人矛盾,自圓其說地矛盾。天津人既講究,又不講究。大餅可以夾一切,但是煎餅果子絕不能放火腿腸。“衛嘴子”其實也包括這種對飲食不容質疑的挑剔。想要挑釁一個天津人,一份放了火腿腸和香菜的煎餅果子,再來一盤放了黃瓜的老爆三,足夠了。


“衛嘴子”真是會說。可是在中國,愛說話的不只天津人。四川人擺龍門陣,北京人侃大山,氣衝斗牛。天津人不一樣,他們說話全在於反應神速,作出的回答常常在意料之外,偏偏又在情理之中。這種說話方式往好了說是幽默,往壞了說算貧氣。


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 演出中的評書泰斗劉立福。劉立福先生是陳派評書第三代掌門,以《聊齋》見長。他留下了大量錄音、錄像資料,其中如《白宗巍墜樓》等作品,涉及大量近代天津的風土人情,多數為老先生自己年輕時的見聞,彌足珍貴。供圖/三一工作室


就比如你上市場買魚:

看著大水箱裡沉寂的魚,你問一句“這魚活嗎?”一般的攤主會說:“個兒個兒活,不活不要錢”

而天津攤主會說:“要不你問問它?”既然能問它,也別管它能不能聽懂,一準兒是活的呀。


天津話

天津話短脆,齒音重,發聲利落。對外地人來說,聽起來有點衝,像要吵架。“哎,你介似幹嘛切?”不知虛實的人,八成就立那兒不敢動了,其實這是打招呼呢,約等於How are you。


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 天津文化的精髓全在日常生活之中,天津人愛生活、會生活,不管貧窮還是富有,日子總過得有滋有味。那話怎麼說的?借錢吃海貨,不算不會過。攝影/張建


天津人愛憎分明,吃軟不吃硬,還透著一股刁蠻勁兒,嘴上絕不能輸。

這也是當年碼頭文化留下的影響。相聲《糾紛》對此有極生動的描摹:

“哎哎!說你啦哎!說你啦哎!恁麼長的大個子啊?推你媽車留點神!”

這個也不含糊,“幹嘛!恁麼地啦?”

“恁麼地啦?你軋我腳啦!”

“軋你腳?活該!應當軋你嘴!我說你嘴裡乾淨點兒!你罵街幹嘛?”

——《糾紛》馬志明、謝天順


天津人的生活中八成有這樣的人:渾身匪氣,說話衝肺管子,但是又顧家,無微不至。我就遇到過這麼一位駕校教練,嘴上從不饒人:

“給油,走。”

(輕鬆離合,慢給油)

“想嘛呢?走啊!”

(緩緩啟動)

“給油。腳底下有地雷是啊?踩啊!哎呦,你可急死我了。就介速度,咱這年得在車上過了。”

就這麼一位人物,一臉橫肉,吹鬍子瞪眼的。但是每天中午都頂著大太陽回家給媳婦做飯。


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 天津人對於婚喪嫁娶等等大事,十分重視,婚俗也與眾不同。市內六區的天津人結婚都是在下午舉行婚禮,這與其他的區縣正好相反。攝影/張建


天津不是不適合宏大敘事。這裡發生了很多事,可歌可泣那種。可是一旦你開始用朗誦腔聲情並茂地描述天津,你就會發現這城市變味兒了。天津應當是地道的市井城市,滿是對平常生活的熱愛。


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 攝影/枉言

天津人樂於自嘲。雄心壯志、挫折打擊、家長裡短,還有種種無可奈何,全部消解於自我調侃之中。一來二去,天津人有了機敏圓轉、幽默俏皮的獨特話術。不過,這倒也不是說天津人徹底認命了。

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 寧園中鍛鍊的老人。


天津有的是朋克精神。可那些被感召的人大多在外地混出名堂。原因無他,天津人懂得知足,這裡的主旋律是慵懶。你可以說他們沒志氣,但唯有天津人能把日子過成段子。


自嘲,是屈從,也是反抗。天津在風雲際會的年代,處在一個風雲際會的位置,遭遇了過多的不可抗因素。動盪帶來的不安並非均攤給所有人,恰恰相反,它在每個人身上放大數倍。天津人被迫精於算計,開始善於生活,強行苦中作樂,從此熱愛生活。


為什麼說天津的精髓全在天津人?因為天津這座城市,屬於掰掰和姐姐(注意發音),屬於小小子和小閨女,屬於二兒他爸爸和二兒他媽媽賢伉儷,屬於張二掰先生,屬於坐地炮女士。


文丨伊森

沒和天津人聊過天,等於沒有去過天津

百澤全域旅遊,專業天津地接旅行社

優惠的景區門票、演出門票

關注我們!隨機送粉絲福利哦~

咱們明天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